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工程教学提升系列
分类
作者 严永金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紧紧抓住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通过总结名师创新经验、先进理念,宣传名师的核心教育力,在教育实践层面切实推动从教者职业素养的提升。书本汇集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课堂提问理念、成果和方法,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

该书采用通俗的创作方法,把死板的道理鲜活化,以案例为主,解说、评点、分析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让读者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课堂提问艺术。

内容推荐

《名师工程》系列丛书以目前全国广泛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为出版背景,紧紧抓住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通过总结名师创新经验、先进理念,宣传名师的核心教育力,在教育实践层面切实推动从教者职业素养的提升。

丛书由教育部师范司原司长马立、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宋乃庆担任编委会主任,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执笔,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在选题上,丛书系统、全面地针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而展开,从教育的细节和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设置选题让读者在阅读中学有所指、读有所获。在创作上,丛书采用通俗的创作方法,把死板的道理鲜活化,以案例为主,解说、评点、分析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让读者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名师工程》系列丛书的出版,为教育工作者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及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开辟了一条捷径。丛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好评,是教育出版界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更是对新时期、新环境下全新教育理念的积极探索。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一、高效课堂的提问原则

1.提问一定要有效

分层设问,有效切人

2.提问应把握好度

准确认知,难易适度

3.对课堂答问多做鼓励性评价

赏识鼓励,激发自信

4.提问要坚持平等性

平等对待,全面参与

二、高效课堂的提问切入点

1.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印象最深

重点设计,举一反三

2.用延伸法在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

新旧关联,延伸提问

3.在课文细节处提问

魅力细节,见微知著

4.在考点处提问更能加深学生的重视度

准确设题,击破考点

5.设置“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聚焦矛盾,发散思维

6.巧设提问,突破难点

重点攻关,扫除障碍

三、高效课堂的提问艺术

1.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创设情境,趣味引导

2.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信息

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3.解惑要善于应变,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机智提问

4.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反主为客,答疑解惑

5.用启发提问实现“撑竿跳”

循循善诱,渐人佳境

6.提问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

兴趣激活,学意盎然

四、高效课堂的提问方式

1.用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故设悬念式提问

2.抛砖引玉,启发思维

抛砖引玉式提问

3.检查提问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检查式提问

4.用提问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架设桥梁式提问

5.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关键

引导式提问 

6.创设情境是解答问题的梯子

创设情境式提问 

7.提问要具开放性

开放式提问

8.让“问题”处在扩展中

扩展式提问

9.让问题由浅入深实现“层递”

层递式提问

10.反问更能打破思维定式

反向式提问

11.通过联想,启发心智

联想启智式提问

试读章节

分层设问,有效切入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经典案例

著名特级老师、苏州市教研室教研员袁卫星老师,在教学中就特别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讲《祝福》一课时,袁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祥林嫂死了!”这一行字,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然后他转身说道:“上一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地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那么,你们认为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呢?”

学生感到很新奇,于是交头接耳,开始互相讨论。

袁老师没有打断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大概过了十来分钟,袁老师问:“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一说:“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袁老师接着他的话提出质疑:“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呢?,,然后他在黑板上写下“谁是凶手”四个字。

学生二说:“鲁四老爷呗!”

学生三说:“还有四婶。”

学生四说:“柳妈也是的。”

学生五说:“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学生六说:“还有祥林嫂的婆家人。”

学生七说:“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

同学们大笑,学生七解释道:“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大家再次大笑。

学生八总结道:“总之,鲁镇的一群人都是凶手!”

袁老师也笑了:“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学生九说:“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学生十说:“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那就是四婶。”

学生十一说:“我赞成。‘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袁老师插嘴道:“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吧,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学生十二说:“感叹句。”

袁老师点了点头:“好,这是从语气上说。那么,从语序上说呢?”

学生十三说:“倒装句。”

袁老师再次点头,“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学生十四说:“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学生十五说:“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袁老师看了看大家,问道:“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十六说:“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学生十七反驳道:“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呢?”

学生十八解释道:“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袁老师此时再次插话:“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而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的。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学生都点头。

这时,学生十九突然发言道:“老师,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而是自杀!”此话一出,同学们一片哗然。

袁老师笑道:“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学生十九振振有词地讲道:“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学生二十立刻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学生十九又抬出自己的理由,“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学生二十一也反驳,“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学生十九还在强辩,“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

学生二十二说:“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学生十九还是不服,“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什么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学生二十三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就会有王四老爷,她到哪里都一样。”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学生十九开始处于下风。

这时,袁老师做了一个停住的手势,启发性地说道:“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学生齐声回答:“是。”

袁老师继续启发大家的思维,“请大家把小说开头的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学生认真读过后纷纷发表看法:

学生二十四说:“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

学生二十五说:“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袁老师抓住机会,问道:“什么深意?”

学生二十五继续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祈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袁老师夸奖道:“不错,说得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他笑着看了看学生十九。

学生十九害羞地摇摇头。

此时,袁老师话锋一转,“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学生二十八说:“是封建礼教。”

袁老师鼓励性地问道:“为什么?”

学生二十八说:“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学生二十九说:“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才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学生三十说:“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才会一直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

至此,袁老师开始自然而然地讲述《祝福》所要表达的主题——礼教杀人!

案例分析

作为有着多年良好教学经验的特级老师,袁卫星老师在讲授《祝福》一课时,本可以凭着自己已有的对鲁迅这篇文章的理解,把这篇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讲”得很好。但他却并没有如此做,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如何让学生“学”好上。因此,他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能够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的、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祥林嫂是自然死,还是他杀,抑或是自杀?”

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进行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他杀,有的同学认为是自杀,意见开始出现分歧。

此时,袁老师没有武断地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各自说出理由来说服对方。

看着大家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袁老师打断了学生的争论,启发性地引导道:“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请大家把小说开头的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又进出了新的火花。此时,袁老师再次提出本文的关键性问题:杀死祥林嫂的元凶到底是谁。

学生立刻找到答案——封建礼教。

本文要表现的正是“礼教杀人”这一主题,但袁老师并非是让学生抽象地知道这个结论,而是让他们在对问题的争论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受到心灵的触动,进而认识到礼教何以能够杀人。

同时,他还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认识到,礼教不仅仅是恶人杀人的凶器,也是无数普通的人甚至是善良的人无意杀人的工具;不仅仅过去有旧的礼教杀人,今天也同样有新的礼教杀人,而且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是“杀人者”!

应该说,袁老师的课上得是非常圆满的,而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良好的课堂效果,就在于他注意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P3-7

序言

发掘课堂提问蕴含的潜力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而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而学生只管一个字——答。但事实并非如此,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学生可以问课本,问同学,问老师……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所以,老师要在提问上发掘潜力,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找“问题”,到实验中找“问题”,到想象中找“问题”,到书本中找“问题”,到老师的课堂中找“问题”,到作业中找“问题”,还可以通过比较找“问题”……

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提问中却并非如此,而是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的。比如,表面性的提问:老师旨在追求热闹的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的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老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而收效甚微;惩罚性的提问:老师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名言,对于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深入地挖掘有效的课堂提问潜力是很重要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