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自传/教育叙事研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良华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教育叙事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在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三类教育故事:1.我做孩子的时候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或者我的兄弟姐妹是怎样教育我的;2.我做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是怎样教育我的;3.我做家长后是怎样教育我的孩子的;我做老师后是怎样教育我的学生的,还有,我是怎样度过学校生活的。

本书适合广大家长、老师、校长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作者在本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三类教育故事:(1)我做孩子的时候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或者我的兄弟姐妹是怎样教育我的;(2)我做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是怎样教育我的;(3)我做家长后是怎样教育我的孩子的;我做老师后是怎样教育我的学生的,还有,我是怎样度过学校生活的。

如果您是一位中小学校长。请把这本书送给您的老师,这本书将提示老师们: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教师怎样让自己过得比较开心?为什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为什么教育不是教训而是关心并帮助?怎样做一个反思性实践者?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把这本书送给您的学生,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把这本书送给您的孩子,这本书将告诉学生和孩子们,我们今天怎样做学生?为什么苦难本身就是一所学校?人的成长为什么需要朋友?为什么需要宽容和赏识他人?为什么需要以感恩的心情对待老师和父母?

目录

前言

我的生活故事

我的祖父祖母

 我“爹爹”(上)

 我“爹爹”(下)

 我“喇妈”

我的父亲母亲

 做人要厚道

 不是教训,是关心并帮助

 母亲的性格

我的姐姐妹妹

 小时侯做家务的故事

 家族相似

 长大不容易

关于爱人

 高师妹

 挤牙膏的故事

 美好的O型气质

关于孩子

 儿子与干爸

 每个孩子都是孙悟空

 我对孩子的态度

做学生的故事

小学的故事

 “不过如此”

 狮子的性格

 影响我的“重要他人”(上)

初中的故事

 影响我的“重要他人”(下)

 “特级教师”的绝招

 我的成长仪式

高中的故事

 关于朋友的几个词语

 数学的猜想

 浑水摸鱼与浑身是胆

大学的故事

 君子坦荡荡,小人斤斤计较

 Peter这个人

 我是怎样对教育学发生兴趣的

硕士研究生的故事

 由博返约

 “力行教育学”

 从“述评”到“批判”

博士研究生的故事

 回到“教育经典”

 “身体教育学”的道路

 从“现象学”到“叙事研究”

做老师的故事

坐班的日子

 像一个郁闷的木瓜

 能够动的事物叫“动物”

 权力欲望的暂时终结与转换

我的教学生活

 我为什么喜欢当老师

 等待奖励

 “了望教育”

我的同事

 骆驼的样子

 看窗户的老师

 大人不计小人过

我的学生

 教育忏悔

 我对学生的几点要求

 学生的精神

教育自传选读

遥远的高三·八班

 公车上书

 十三棍僧

 不敬师长

唇舌的授权

 教育故事

 个人教育史

 教育忏悔

我的教育故事

 被老师体罚后立志当一个好老师

 两次终身难忘的表扬

 我选择了没有悬念的人生

试读章节

我“爹爹”(上)

我“爹爹”就是我的祖父。湖北荆州地区的乡村长期称祖父为“爹爹”,称父亲为“爷爷”。后来随着村里“走出去的人”(包括大学生和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才对这种倒行逆施的语言习惯发生怀疑。现在村里很少有孩子把自己的父亲叫“爷爷”,已经开始改口称“爸爸”。但还是保留了把自己的祖父叫“爹爹”的习惯。

1996年我带我爱人回湖北探亲。我一路上叮嘱我爱人应该入乡随俗,宜谨慎称呼。那天我们一进门,就遇到我父亲、母亲、祖父很整齐地坐在家里。我们进去的时候,他们站起来。我爱人很紧张,先对我母亲喊“妈,你好”;然后对我父亲喊“爷爷,你好”;最后面对我祖父,她心慌意乱,仍然喊“爷爷,你好”。

那天我祖父比较“不好”、“不高兴”。后来看在我爱人“面相善良”(他的原话)的份上,原谅了我爱人的“无礼”。

爹爹不高兴实属正常,因为我从小就惹他不高兴。

在我们家族里,爹爹最看重而满怀期望的,是我堂兄。不只是因为我堂兄是长孙,也不只是因为他父亲是长子,主要因为我堂兄自小聪明,仪表不俗。我一直怀疑爹爹比德国人叔本华更看重人的长相。

爹爹除了看重我堂兄之外,比较喜欢我的堂弟(指伯伯的儿子,还有一个堂弟是叔叔的儿子,因居住的地方很远,我们交往不多)。堂弟年纪小,虽不英俊,但瘦高,于是整体形象看起来也有些不落俗套。堂弟在村里是比较知名的人,主要因为他敢于一边走路一边大声哼唱一些港台流行歌,他走路时两条腿像踩高跷,一脸的坏笑,口中的两颗门牙不知什么时候丢失了,整副牙齿也七歪八倒。可是,就是这个样子,很多人喜欢,我爹爹看到他就满脸堆笑。

堂兄比我大1岁,堂弟比我小3岁。他们都是我伯伯的儿子。爹爹一直住在我家里(我祖父和我祖母俩很早就分居,分居后我祖父住在我家里,我祖母住在伯伯家),但他心里最喜欢的孙子却在伯伯家里。我母亲为此事耿耿于怀,偶尔会因为这事公开吵架。

村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憨老大,金老二,刁老三。如果一个家里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往往憨厚,养尊处优;二儿子往往勤劳,像金子般有实用价值;三儿子往往刁钻,倍受宠幸。我在家里原本是独子,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很受父母的宠爱。可是对于祖父来说,我就失去了独子的优势,成为众多孙子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上有堂兄,下有堂弟,我夹在中间。我堂兄显然不属于憨厚的形象,但他很正当地享受养尊处优的地位。我堂弟并不刁钻,因可爱而受宠。我本应该像金子般有实用价值,却名不副实。在堂兄和堂弟之间,我几乎不受祖父的重视和重用。

祖父并不把“家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但他比较重视我的品行。我曾经向父亲要“盘缠”(大概1角钱。那时看一本娃娃书1分钱;吃一碗面条3分钱,看一场电影《铁道游击队》5分钱)和同伴到镇上去游玩。祖父知道这事后痛斥我,也痛斥我父亲。有几句我记得比较清楚:

第一句是:“儿子不知道老子有多大的家当,老子不知道儿子有多大的本事。”这句话是他的口头禅,后面有时会补充说“即使有沈半山的家当,也会坐吃山空”。我对其中的“沈半山的家当”的典故一直不理解,2000年我到江苏周庄去旅游,发现祖父说的“沈半山”很可能就是周庄以前赫赫有名的“沈万三”。

第二句是:“养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后面有时会补充“养女不教,母之错”。

第三句是:“你儿子将来不是土匪,就是流氓。”他说这句话是有根据的,他知道我在小学时经常偷人家田里的西瓜,偷人家的桑枣。有一次家里多了一把铁锤,我祖父一直怀疑是我偷来的。其实那铁锤是我在路上拣的。他只知道我有偷西瓜的习惯,但他不知道我基本不偷具体的用具。我的这个习惯比较符合“盗亦有道”的中国传统。

“你儿子将来不是土匪,就是流氓”那句话对我震动、打击最大。我的求学生涯有很大一部分动机是为了使这句话得到改写。

如果我祖父“出工”(到公社去干活)去了,我在家里的地位就是“至高”、“无上”的。只要我祖父回到家里,我就赶紧收敛,尽量躲避他,努力不与他单独在一起。最痛苦的事情是被他点名要我和他一起“围篱笆”或“做靶子”。和他单独在一起做事时我一律沉默,提心吊胆地等待被他训斥。

其实他早知道我的“两面派”和“不老实”(这是祖父的用语),他甚至怀疑我在他背后“无恶不作”。但他比较有信心用他的权威对我施加管教和控制。直到1987年那年春节前的几天,他第一次受到我的挑战。

那天傍晚,村里“分鱼”(相当于“分红”。村里有人承包了渔塘,年终时涸泽而渔),“分鱼”的地点就在我家门前。那里聚集了许多人,男女老幼挤在一起,人声嘈杂,很热闹。

祖父在屋前大声叫喊,让我拿竹篮去装鱼。我嫌他喊声太大,有些丢脸,就故意不理他。他喊声越来越大,我忍不住了,冲出了,大喊一声:“叫什么叫?”

整个“分鱼”的人群立刻停止了喧闹,这在村里人看来是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家族里从来没有人敢这样顶撞我祖父,村里很多人都惧怕他。

人们死死地盯着我祖父,看他如何处治我的无礼和莽撞。

我祖父也实在是修炼不够到位,他的一切反应均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他暴跳如雷,吼声震天,声称要把房子掀掉。我估计他是一边叫骂一边思考,果然,他忽然停止骂声,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从此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村。

其实他只是离家,并没有离村。他搬到我伯伯家去住了几天。那几天我父亲和母亲一再催促我去把祖父请回来。

第三天下午我去了。见到祖父的时候,我并不说话。他也故意不理我。其实我心里知道他一定在等待我去请他回家过春节。他躺在床上,痛斥我的“不凭良心”。然后他给我讲了许多他为我做的一些事情,讲了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细节。

他讲的故事令我震惊。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他心里竟然还有我这么一个孙子,从来没有想过为了拯救我们这个家庭和家族他克服了那么多的苦难。

等他讲完他的故事,我已经泪眼婆娑,满腔羞愧。

整个下午我只说了一句话:我错了。您回去吧。

我先回家,那天晚上祖父就回来了。

P3-6

序言

1.何谓“教育自传”

有人认为完整的自传至少有四个要素:[①]第一,生平事迹要真实;第二,要写出自我的性格,尤其要画出自己的灵魂;第三,对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及自身在所处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较客观的公允的评价;第四,要有文学性,尤其是语言要精美。

按说,“教育自传”也应该具备上述几个要素。但“教育自传”更重视讲述“教育者的故事”和“受教育者的故事”。“教育自传”是回忆自己做孩子、做学生的故事以及自己做家长或做老师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归入三类:(1)我做孩子的时候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或者我的兄弟姐妹是怎样教育我的;(2)我做学生时我的老师是怎样教育我的;(3)我做家长时是怎样教育我的孩子的;或者,我做老师时是怎样教育我的学生的以及我是怎样度过学校生活的。

2.从研究自己开始

社会学或教育学研究常常拒绝研究“熟人”,担心因熟悉而导致感觉迟钝,导致对研究对象不再敏感,导致遗漏掉大量有意义的生活细节。

人们常常警告:“真理往前迈进一步就成为谬误”,我更相信:“谬误往前迈进一步就返回真理”。

就在那些艰难的地方,需要有艰难的突围。事实上,“传记”(包括“自传”)近年来已经成为近现代社会学和教育学关注的对象。

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和最熟悉的事件开始,也许可是视为“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态度。这是一种使熟悉的地方陌生化,使日常生活非常化或者反常化的突围态度。

3.自传即自由

卢梭断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②]

自传的意义在于:人是生而陷入枷锁之中的,但却可以自由回忆和自由想象。

人活在制度中,人无时无刻不受制度、规则、典章、舆论的约束。自传是挣脱制度、规则、典章、舆论之后的自由回忆。你没有任意虚构的自由,任意虚构是对自传的破坏;但你有写什么和不写什么的自由。在你的个人生活史中,曾经发生了那么多的事件,你为什么只写这些事件而放弃了另外事件?这是你的自由。

你不喜欢,你可以放弃你不愿意回忆和记录的事件。生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自传并不照单全收。有那么多的事件不可言说,你只说你愿意言说的部分。这是你的自由。

你喜欢,所以你把你的自传自由地写成这样的形状。自传是一种精神的缅怀,是自我的解放。解放的意思是解释和放纵。

如果你这样看,那么,自传就有精神治疗的效果。草药可以治疗身体,读传记和写自传可以解放身体。

4.有一种自传,叫教育忏悔

霍布斯说:“我生命的惟一激情乃是恐惧。”[③]

事实上,生命的激情不止恐惧,还有“罪过”和“忏悔”。“罪过”总是与“忏悔”牵连。人一旦有“罪过”和“忏悔”之后,人的内心会生长出“感恩”的激情。如果看过《远山的呼唤》这部电影,你就会领会:生命的惟一激情何以是“罪过”和“忏悔”。

教育自传,有时候不过是一种教育忏悔。

5.传记是真的吗?

法国人巴尔特说:“任何传记都是一本不敢称作小说的小说。”[④]米沃什很认真地说:“明摆着,所有的传记都是作伪,我自己写的传记也不例外。”[⑤]

任何传记都来自想象力。传记借助想象力而摇曳生姿,拒绝了想象力,几乎就消灭了传记的写作。

如果自传不是真的,自传有什么用?

可是,谁说自传全是假的?

任何传记又不得不尊重传记事实。自传总是在事实的链条中很热闹地想象。

6.聚焦“人的问题”的叙事研究

我们曾经提倡中小学教师写“三种文章”。这三种文章实际上是“三类研究”。

第一类研究是关于教材的研究,这类研究如果做得系统一些,就可以做成“校本课程开发”。

第二类研究是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这类研究大体相当于目前流传的“校本教学研究”。这类研究直接聚焦课堂,指向“有效教学”。

第三类研究是关于教育中的“人”的研究。这类研究在传统研究中往往被称为“学生个案研究”或“教师个案研究”。

对教师来说,研究教材和研究教学当然重要,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以关注“人的问题”为基本前提和基本目的。

教材有什么好研究的?研究教材的重点不在于追究教材本身是否有逻辑,而在于关注教材的逻辑和学生的心理逻辑是否匹配。

教学有什么好研究的?研究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条理或是否符合规范,研究教学的真实目的不过是关注学生和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即使研究教学的细节,也不过是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关系,关注学生与教材的交往关系。

由此大体可以认为:如果把“人的问题”弄明白了,所有的教育研究有了前提和方向。如果把“人的问题”没弄明白,所有的教育研究就丢失了自己的前提或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其实,传统的教育研究早已经包含了“人的问题”研究,传统的教育研究不是已经提交了大量的“学生个案研究”、“教师观察研究”、“教师经验总结”吗?

传统的这些研究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能不能把这些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转化为“教育传记”?

“教育传记”和以往的关于“学生个案研究”、“教师观察研究”、“教师经验总结”究竟有什么不同?

或者说:“学生传记”、“教师传记”、“教师自传”究竟能够给传统的“学生个案研究”、“教师观察研究”、“教师经验总结”带来多少改观?

这很难说。如果读或写了你认为满意的传记作品之后,你大体就可以做自己的判断。

7. 我喜欢的几个词语

第一个词语是“怀疑”。理由是:一种存在,必有一种相反的存在,所以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保持怀疑的态度。

第二个词语是“压抑”。理由是:哪里有压抑,哪里就隐藏了教育叙事研究的事件。

第三个词语是“遗忘”。理由是:给制度加括号,对历史保持有意的遗忘,使用自己的词语,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四个词语是“非常”。理由是:追寻日常生活的非常现象,顺便考虑非常身边的反常、无常。

第五个词语是“焦虑”。理由是:没有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你一旦过省察的生活,你就处在焦虑中。焦虑是使人成为人的唯一通道。

第六个词语是“苦难”。理由是:苦难是人的宿命,你不得不选择的姿态是悲悯,也可以是调侃甚至幸灾乐祸。

第七个词语是“陌生化”。理由是:让熟悉陌生化,甚至惊异,这是保持生活热情的基本元素。

第八个词语是“死亡”。理由是:死亡的真实意义是让习惯死亡。让习惯死亡的真实意义是让思想出轨。

第九个词语是“想象”。理由是:你若想改变你的生活,你唯一的选择是让时间倒流,或者使时间虚无化。虚无之后,你失去的是时间,获得的是自由想象。

第十个词语是“流浪”。理由是:过一种自由想象的生活,是流浪者最美好的品质。

……

8.致谢

首先感谢孔庆东先生、张文质先生和许锡良先生允许我登载他们的“教育自传”。要是没有他们的教育故事,本书不只是显得单薄,而是显得孤立。

本丛书得到广东省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资助,感谢扈中平先生和黄甫全先生的鼓励和支持。

感谢“赛埔学院”(CERSP)的老师们参与本书各个章节的讨论。限于篇幅,我只能在各节的后面附上5条“赛埔评论”。向各位“赛埔评论”者致敬。

感谢四川教育出版社陶明远先生长期的关注和督促。要不是因为他的关注和督促,这本书的出版可能会无限期地拖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