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就是智慧;求佛,即为修心。本书正是以此为宗旨,将佛的智慧融人生活,句句有味,字字禅机,成为现代人的一贴心灵良方。全书共分五卷,分别是:“佛心卷:直指本心,见性成佛”、“智慧卷:消除烦恼有方法”、“禅修卷:身体力行,实证见佛”、“人间世卷:凡尘俗世听梵音”和“境界卷:佛眼看世界”,包含了慈悲心、平等心、因果心、回向心、超脱心、随缘、舍得、放下、惜福、勘破、布施、持戒、精进、笃行、圆通、禅定、圆满等诸多内容,全面揭示佛的要义,如: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诸果,皆从因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物无我,即成佛;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布施就是种福田;生活中一切皆是禅……在逐页阅读本书时,你会感悟到:在待人上,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快乐;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在生活上,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淡定!在处世上,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超脱;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顺达!
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是大忙人。习惯性的忙碌似乎正变为一种焦躁不安,让人们越来越盲目、越来越茫然。佛法,就是智慧;求佛,即为修心。本书正是以此为宗旨,将佛的智慧融人生活,句句有味,字字禅机,成为现代人的一贴心灵良方。
全书共分五卷,分别是:“佛心卷:直指本心,见性成佛”、“智慧卷:消除烦恼有方法”、“禅修卷:、身体力行,实证见佛”、“人间世卷:凡尘俗世听梵音”和“境界卷:佛眼看世界”,包含了慈悲心、平等心、因果心、回向心、超脱心、随缘、舍得、放下、惜福、勘破、布施、持戒、精进、笃行、圆通、弹定、圆满等诸多内容,全面揭示佛的要义,如: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诸果,皆从因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物无我,即成佛;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布施就是种福田;生活中一切皆是禅……在逐页阅读本书时,你会感悟到:在待人上,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快乐;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在生活上,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淡定!在处世上,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超脱;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顺达!
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生活的快乐与否,全在于你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心中有阳光,生活便处处花红柳绿。心中有爱,生活便处处充满温情,心中有佛,便处处是佛。愿这本《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大全集》能帮助每位大忙人都找到一个让心灵休憩的港湾,放慢生活的脚步,品味人生的幸福。
“不俗即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最多情,大慈大悲正体现了佛心的救世深情。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佛法是十分注重慈善之心的,而且一直都教导人们一心向善。佛法对善良的理解往往要比我们在世俗中的理解深刻得多。
1.寄悲悯心于物
在佛法的世界里,世间万物都是拥有生命的。所谓大千世界一花一草皆有佛性,一草一木皆为生命,大自然原本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一个人如何对待生命以外的东西直接关系到他如何对待生命本身。因此,悯物之心的第一步便是学会去珍惜身边的一切事物,不管其有无生命。
悯物之心常存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缘际会中生生不息地存在着,存在即为合理。即使我们人类成为了自然界的最高生命体,但我们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
1924年,兵荒马乱的时代,弘一法师修道于宁波七塔寺。他的挚友夏丐尊邀他到白马湖小住。他所带的铺盖只是一床破席,衲衣为枕;洗脸的毛巾虽破旧但洁净。夏先生要替他换掉这些所携之物,但弘一婉言坚拒。
他平淡地说:“还可以用,好好的,不必换了。”
夏先生带来的饭菜,咸了些。他又微笑着说:“这样蛮好的,成有成的滋味嘛!”
夏先生说:“你在这里安心住好了,每天我会差人送饭来的。”
“不必了,化缘是出家人的本分。”弘一法师还是婉拒。
“那么,下雨天就让人送饭来吧!”夏先生请求说。
“不用了,我到你家去好了,下雨天也不要紧,我有木屐可走潮地,这可是我的法宝呢!”
后来,夏丐尊先生说到弘一法师,总是赞叹不已:“在他心目中,凡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宝,很是珍惜。小旅店、大统舱、破席子、旧毛巾,白菜也好,萝卜也好,走路也好,木屐也好,他都觉得好得不得了。人家说,这太苦了,他却说这是一种享受,真正的享受!”
弘一法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懂得并且做到了悯物的人,他对任何事物都珍惜至极,并且时刻怀抱着一种博大的悲天悯物的情怀。
万事万物在自然界原本都是应该享有自由的。悯物的本质一方面是珍惜,而另一方面则是对自由的一种尊重。
我们从来都是与我们周围的事物自然融于一体的,对它们进行关怀,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己。因此,常存一颗悯物的心,不仅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
一滴水中四万八千虫
滴水和尚十九岁时就上了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刚开始时,只被派去替和尚们烧水洗澡。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冷水来冲一下凉。他便去提了冷水来,把热水调凉了,他先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骂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上有多少蝼蚁、草根,这么烫的水下去,会毁掉多少性命。而剩下的凉水,用来浇灌,可养活多少草、树。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又为了什么呢?”
他于是开悟了,并以“滴水”为号,这便是“曹源一滴水”的故事。曹源既是曹源寺,也是曹溪的源头,这正是真禅的源头,即后来六祖慧能修过的曹溪。
佛法对人是十分讲究慈悲的,甚至延及所有生灵,即使再小再卑微!释迦牟尼佛日:“一滴水中有四万八千虫。”
佛法中不杀生,众生平等的观念、教义都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佛法对宇宙间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一个生命,无论其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世有平等,然后有真慈悲
佛法强调:真正的善良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平等,便谈不上善良。这正如一个高高在上的有钱人施舍一点残羹冷炙给乞丐,这不是善良,而是怜悯。佛法中的慈悲与善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佛祖是站在与众生平等的位置上来表现自己的慈悲与善良的。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夜以继日、诚心诚意、勇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的危难情况,挺身而出,把鸽子放在怀里保护着。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者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了表示公平起见,鸽子身上的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秤上的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还是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了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秤以求均等。天帝看到修行者舍身,老鹰、鸽子都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相等时,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么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
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和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了原身。
在释迦牟尼佛的眼里,人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珍惜和热爱的,更是需要去善待的。
P2-3
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是大忙人。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像时刻上紧的发条,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却把所有的压力,都一股脑儿地交由精神去背负。习惯性的忙碌似乎正变为一种焦躁不安,让人们越来越盲目、越来越茫然。人们忙着加班、考试、应酬,忙着打拼事业,忙着升职加薪,忙着嫉妒,忙着怀疑,忙着顾影自怜,忙着愤愤不平……忙得片刻不得安宁!
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过客。人在旅途,最怕疲于奔命、最怕碌碌无为。因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谋划、去调整、去经营,在纷乱的人世间放慢脚步,去倾听和培育自己的心灵,寻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佛性和灵性。在生活中修行,让你学会放下,快意人生;在修行中生活,让你时时自省,禅意洒脱。佛法即活法。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指导做人,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
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古时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思是,登山时逆流而上,行至山泉的尽头,此时不妨索性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飘游,不须多时,雨将至,水也将至。人生也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对爱情、事业、学问等苦苦追寻,可常常却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悲哀失落、心浮气躁的情形难免出现。此时我们需要用佛法滋养心灵,汲取力量,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一等,看一看,勘破人生,人生便再无烦忧。即所谓,心宽则眼界宽,心和则万事和。在不得须臾闲暇的忙碌中,我们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反观自己的内心,将佛法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进行禅修,给心灵一处休憩的港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会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调试身心,自在生活,笑对生活中的压力与困境,快乐地活在当下。
佛语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生和佛本来没有区别,只不过佛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所以活得自在超脱,而众生由于妄想、执著而迷失了本心,所以活得苦、活得累。只要去掉了妄想和执著,原本的佛性就会自然显现。对于一个整日奔忙于写字楼、地铁公交和家之间的普通白领来说,如果有一天不上网,不接收大量的E-mail、短信和电话,就会感到莫名的惶恐,似乎就要被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所遗弃。英特尔、手机、快捷的交通工具等将身处各地的你、我、他“紧紧”连接在一起,出门有车代步,办公室里有全自动办公,打个电话就有快递送货上门,轻敲几下键盘就能连通整个世界……似乎,我们正在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捷,在一派“闲适”中“悠然”地忙碌,不用风吹雨淋,不必挥汗如雨,而我们的身心却并未因此而得到真正的安适。若能以佛的超脱点化生活、净化身心,以禅的智慧勘破人生、培育心灵,我们便能够寻回真实的自我,在纷繁的生活中慰藉心灵的疲惫,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真实的快乐,从而为自己营造出一段清静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时光。
佛法,就是智慧;求佛,即为修心。本书正是以此为宗旨,将佛的智慧融入生活,句句有味,字字禅机,成为现代人的一贴心灵良方。全书共分五卷,分别是:“佛心卷:直指本心,见性成佛”、“智慧卷:消除烦恼有方法”、“禅修卷:身体力行,实证见佛”、“人间世卷:凡尘俗世听梵音”和“境界卷:佛眼看世界”,包含了慈悲心、平等心、因果心、回向心、超脱心、随缘、舍得、放下、惜福、勘破、布施、持戒、精进、笃行、圆通、禅定、圆满等诸多内容,全面揭示佛的要义,如: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诸果,皆从因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物无我,即成佛;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布施就是种福田;生活中一切皆是禅……在逐页阅读本书时,你会感悟到:在待人上,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快乐;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在生活上,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淡定!在处世上,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超脱;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顺达!
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生活的快乐与否,全在于你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心中有阳光,生活便处处花红柳绿;心中有爱,生活便处处充满温情;心中有佛,便处处是佛。愿这本《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大全集》能帮助每位大忙人都找到一个让心灵休憩的港湾,放慢生活的脚步,品味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