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奇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颗心的沦亡》本书选录了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十一篇,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代表了茨威格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茨威格以细腻的笔调展现了人物复杂幽暗的内心世界,凸显了情欲力量和无意识驱动力对人物的影响。茨威格是一个“灵魂的猎者”,他手中的笔像手术刀一样去解剖他的人物,去展现他们的心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颗心的沦亡(茨威格小说选)/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奥地利)茨威格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命的奇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颗心的沦亡》本书选录了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十一篇,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代表了茨威格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茨威格以细腻的笔调展现了人物复杂幽暗的内心世界,凸显了情欲力量和无意识驱动力对人物的影响。茨威格是一个“灵魂的猎者”,他手中的笔像手术刀一样去解剖他的人物,去展现他们的心灵。 内容推荐 本书选录了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十一篇,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代表了茨威格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茨威格以细腻的笔调展现了人物复杂幽暗的内心世界,凸显了情欲力量和无意识驱动力对人物的影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了一个女人自十三岁就对一个登徒子一往情深、痴心不改;《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写了一个出身名门的富有孀妇,竟对一个年轻赌徒神魂颠倒,以身相许,竟至预备与他私奔;《情感的迷惘》则写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学者由于受同性恋情欲的牵引,出没于肮脏下流的龌龊场所,欲罢不能。 目录 灵魂的猎者 被遗忘的梦 生命的奇迹 灼人的秘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感情的迷惘 一颗心的沦亡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看不见的收藏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巧识新艺 象棋的故事 名家评论 茨威格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生命的奇迹 献给亲爱的朋友汉斯·缪勒 一缕缕灰色的云雾低低地压在安特卫普的上空,把整个城市裹在它那厚重的闷热的雾层里。一座座房屋转眼间消融在一层薄薄的轻烟中,一条条街道的走向渺茫难辨。但在天上从云团里发出一声轰响,一声嗡嗡的呼喊,像神说的一句话,那是教堂塔楼的钟在发出低沉的哀鸣和请求;塔楼融化在这浩瀚、狂暴的云雾海洋里,这雾海填满城市和乡村,在遥远的港湾,团团围住那大洋里躁动不安、静静滚动的潮水。某处,有一线暗淡的光在跟这潮湿的烟云搏斗,想要照亮一块显眼的招牌,但只有那粗硬的喉管里发出的模糊不清的嘈杂声和笑声告诉人们,那是一个小酒馆,里边聚集着怕冷的人和讨厌坏天气的人。胡同里,空无一人;一旦有人路过,那也总像一道短暂的闪光,急速融入雾中。这个星期日的早晨,就是这样令人不悦,无精打釆。 只有那些钟在呼喊,在不停地呼喊,仿佛雾要窒息它们的发声一般感到绝望。因为虔诚的教徒毕竟是少数;外来的异端已踏人国土,就是那些没有叛教的人,也懒于敬奉主。这样一来,清晨的一团浓重的云雾便足以使许多人背离自己的义务。干瘪的老太婆不知疲倦地嘟嘟囔囔地数她们的十字架念珠,穷人身穿朴素的礼拜日专用长袍站在那里祈祷,我们都消失在教堂的那些又深又暗的厅堂里,祭坛和小礼拜堂的闪光的金饰以及亮晶晶的做弥撒的服装像柔和的火光交相辉映。雾气像透过高墙渗漏进来,这里也像陷入沉思的空荡荡的街道一样,充满悲郁的叫人冷得发抖的气氛。因为没有阳光,连清晨的布道也是冷漠的,苦涩的:这布道是针对基督教徒的,语调里强压着暴怒,在这暴怒中仇恨和自恃力量强大地结为一体,因为宽容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从西班牙给教士们带来了愉快的消息,说新国王以众口称颂的威严服务于宗教事业。与最后的审判所描述的恐怖相结合的,是对未来时代提出警告的隐晦的语句,这些话大概在无数听讲人的座位中一排排地小声传播开来,却在黑暗空处隆隆地空空落地,犹如在令人颤抖的湿冷的空气中冻结成冰。 在布道的时候,有两个男人穿过教堂大门疾步走进来,因为他们裹在又高又严的大衣里,头发散乱地遮着脸,一眼望去无人认清是谁。那个身材高大的人一把拉下裹在身上的湿外衣,露出一张清秀但很不寻常的面孔,那脸上富态的资产者的线条与他那富商老板的发型十分相配。另一个人则比较奇特,尽管他的穿着不很时髦,但他那温文尔雅的举止与他那张颧骨略高的农民式的但心地善良的脸,是和谐一致的,一大堆下垂的白发给他这张脸增添了一层福音派新教徒的宽容。他们二人做了一次短时的祈祷;然后,那位老板招呼他的年长的同伴跟他走,他们小心翼翼地慢步走进侧厅,里面几乎是一片黑暗,因为蜡烛在潮湿的房子里不停地颤抖,在五颜六色的窗玻璃前是一直无心散开的浓重的云雾。在侧面的一个小礼拜堂里放着遗产家族的大部分捐赠物和许下的誓愿;就在这个小礼拜堂前边,老板停住脚步,用手指着对面的一个小祭坛,简短地说:“它在这儿。” 另一个人走近一些,把手遮在眼睛上方,想透过朦胧的光线看得更清楚一些。祭坛的一侧挂着一幅很亮的画像,在黑暗中这画像的色调显得更柔和更生动,这位画家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便是那张心脏被剑刺穿了的圣母画像,尽管有痛苦有悲哀,但她显得极温柔,极宽容。这位马利亚的头非常漂亮,这圣母简直就像一位处在充满幻想的花季的少女,一种淡淡的哀愁衬在她那天真无邪的妩媚的微笑上。向下飘垂的浓密的黑发轻贴在一张苍白瘦削的脸上,双唇透着炽热的红色,像一个紫红色的伤口。线条少有地细腻,有些线条像眉毛的细纤纤稳稳地一描,就在那温柔的面孔上平添一道充满渴望的光和一种俏皮的美;一双深色的眼睛是耽于梦想的,像来自另一个多彩的可爱的世界,只是一种可怕的痛苦使她离开了那美丽的世界。两只手顺从地轻轻叠放着,胸脯好像由于恐惧而在那冷剑刺人时微微地颤动,她那伤口流出的血染红了那把剑。所有这一切都沉浸在奇异的光辉里,她的头从上到下闪着金光。就连她的心流动着的也不像是温热的血,而像是教堂彩色玻璃在日光照射下反射出的花萼的魔光。而那不断消散的晨曦还在吸收这幅画像最后的世俗的亮光,使得罩在这位可爱的少女头上的神圣的光环像真实的火花熠熠生辉。 这位画家一直在赞不绝口地欣赏这幅画像,突然间他转移了注意力。 “这是我们当中谁也画不出来的。” 老板点头表示赞同。 “那是一个意大利人。一个青年画家,不过这里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我想从头给您讲起,而您本人也应该如此,您知道,他为您安放了拱顶石。您瞧,布道结束了;除了教堂,我们还要为这事寻找别的场所,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我们的努力和我们共同的工作。我们走吧!” 画家又踌躇地站丁一会儿,才转身离开那幅画像,那画像似乎变得越来越明亮,如烟的黑暗仿佛力图变亮,云雾围着窗户构成的拱形越来越呈金黄的颜色。当他还在专心致志地看画、落在后面的时候,他几乎觉得,那孩子般双唇带着淡淡哀愁的皱褶好像消失在微笑里,向他展示了新的美色。他的同伴已经走出去了,他不得不加快脚步,好在大门口赶上他。像来时一样,他们又一起走出了教堂。 早春的清晨披在城市身上的沉重的雾衣,现在已经变成了黯然无光的银白色的薄纱,像尖形的编织物缠住隆起的屋顶。湿漉漉的条石路面像钢铁一样闪光,清晨最早的熹微的阳光讨人喜欢地在路面上嬉戏。二人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朝明亮的港口走去,这位老板就住在那里。他们慢步朝那里走,沉浸在思考和回忆中;老板的故事很快便言归正传,比他们梦游般行走的步伐还要快。 “我已经给您讲过,”他开口说,“我年轻的时候去过威尼斯。为了免得做事总是犹犹豫豫,我并不十分笃信基督教。我不去管理我父亲的营业所,我跟那些整天寻欢作乐的年轻人一起坐在小酒店里喝酒、耍闹,也和别人一样会在桌子上扯着嗓子唱下流小曲,说脏话。我从来不想返回家乡。我的生活是轻浮的,正像我父亲从家里紧急写信时说的那些威胁我的话一样:他们了解我,而且警告说,这放荡的生活会把我毁掉的。我只是一笑置之,有时也有恼火的事:猛猛地喝上一口甜的红葡萄酒,就能把一切苦楚忘得一千二净。葡萄酒要是不能消愁,妓女的一个吻就可以解闷。我拆开那些信,然后撕成两半:我喝得酩酊大醉,我想不出有什么出路。但在一天晚上,我摆脱了一切。这种状况是很少的,我今天还有这种感觉;显然好像有一个奇迹为我开辟了道路。我坐在我的酒馆里:今天我还能看见它跟它的烟气和我的那些酒友在一起。妓女们也都在,其中的一个长得非常美;我们很少像这一夜闹得这么凶,这一夜雷雨轻鸣,阴森可怖。当一个放浪的故事刚刚引起哄堂大笑时,我的仆人突然走进来,递给我一封信,那是信差从弗兰德斯送来的。我很生气,我不爱看我父亲的信,因为信里老是提醒我牢记我的义务,勿忘侍奉基督,这两桩事早就被我给淹死在酒里了。我想把信收起来:这时,我的一个酒友跳了起来,他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子,善于随机应变,精通骑士的一切本领。‘别听癞蛤蟆叫!这跟你有什么相干!’他喊着把信抛在空中,一伸手抽出他的军刀,熟练地把那张向下飘落的信纸深深地刺向墙里,弄得那闪着亮光的有弹性的军刀直颤抖。他小心地把刀抽回来——那封还没看的信就留在原处了。‘这个蝙蝠就贴在那儿吧!’他嘿嘿地笑着说。其余的人都鼓起掌来,那些妓女快活地朝他跑去,大家举杯向他祝酒。我自己也在笑,跟他们一起喝酒,强迫自己参与狂欢,这样一来,我就把信和父亲,上帝和我自己,全忘在脑后了。我们离开那里时,那封信我连想都没想;我们到了另一家酒馆,在那里我们的狂呼暴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从来没有像那次似的烂醉如泥,发现一个妓女如同罪恶一般美。” 老板不知不觉地站住,用手一次又一次地抚摩前额,好像他要从自己的头脑里抹去一种令人不快的情景。画家立刻发现他的回忆的痛苦,不去瞅他,却像好奇似的把目光停留在一只张帆疾行的三桅帆船上,它正撑满帆向港口靠近;他们俩慢慢地走到港口的一个五颜六色、杂乱无章的堆物那里。沉默没有持续很久,讲述人赶快继续说下去。P7-10 序言 灵魂的猎者 斯·茨威格一八八一年生于维也纳,出身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纺织厂主,母亲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从童年起,他就过着优渥的生活,受着良好的教育,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维也纳当时是奥匈帝国的首都,这个帝国建立于一八六七年,到十九世纪末国运式微,政治衰败。可这同时也是奥地利历史上一个文学艺术生机勃发的时期,如茨威格所说的,它“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马赫(1838-1911)的哲学,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学,马勒(1860-1911)、施特劳斯(1864-1949)、勋伯格(1874-1951)在音乐上贏得的世界性声誉,建筑和绘画艺术上分离派和印象派的成就已饮誉欧洲,而文学上则是“青年维也纳”的崛起。这个文学流派很快就成为奥地利和维也纳文学生活的中心,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迅即赢得了青年一代的敬仰和追随。茨威格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学艺术氛围中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一八九八年,还是一个十七岁中学生的茨威格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首诗歌;一九○一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二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出版于一九○四年;《泰尔西特斯》是他的第一部剧作,创作于一九○七年,而作为传记作家,他写了第一部人物传记《艾米尔·凡尔哈伦》,时为一九一○年。这表明,近而立之年的茨威格在文坛上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尝试,并贏得了一些名声。 成功的文学起步使茨威格选择了一个职业作家的生涯,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如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自省地写道:“虽然我很早就(几乎有点不大合适)发表作品了,但我心中有数,直到二十六岁,我还没有创作出真正的作品。”标志着他形成自己创作风格并赢得评论界赞赏的是他一九——年发表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它有一个副标题:儿童王国里的四篇故事,内收有《夜色朦胧》、《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作家和评论家弗里顿塔尔称,这个集子的小说才使茨威格成为一个小说家(Novellist)。其中的《灼人的秘密》尤为受到读者的喜爱,它稍后出了单行本,一次印了二十万册。《初次经历》确立了他在德语文坛上的地位,形成了他小说创作上独具特色的表现风格,表现了他艺术上的追求,探索和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创作的一个基调。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茨威格抛到与过去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中去。生性酷爱和平的茨威格在一段短暂的时间没有摆脱民族主义的影响,他写了几篇颂扬所谓“爱国主义”的文章,并自愿入伍,在战争档案处和战争新闻本部工作。但民族之间的血腥杀戮和战争的残酷使他很快觉醒过来,到一九一六年初,如他在《昨日的世界》中所表明的,他成了一个反战主义者。一九一六年,他取材《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创作了反战戏剧《耶利米》。这位犹太民族的先知预言巨大灾难的降临,但在狂热的年代无人相信他,他被看做傻瓜、叛徒。“用我的肉体去反对战争,用我的生命去维护和平”,在这位先知身上,我们看到了茨威格本人的身影。此外,他还写了一些和平主义的文章,并在此后的年代写出了反对战争、控诉战争的小说,如《桎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看不见的收藏》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失败而告结束。茨威格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很多,可他获得的更多。一九二六年他在…篇文章中做了这样一份总结:“失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失去的是:从前的悠闲自在,活泼愉快,创作的轻松惬意……以及一些身外的东西,如金钱和物质上的无忧无虑。留下来的:一些珍贵的友谊,对世界的更好的认识,那种对知识的炽热的爱,还有一种新的、坚强的勇气和充分的责任感,在逝去多年时光之后,突然成长起来。是的,人们能以此重新开始了。” 茨威格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热衷于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增强了作为一位作家的责任感。他勤奋耕耘,孜孜不倦地写作。自战后到一九三三年这段时间成为他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在这些传记,或者说是作家散论中,茨威格以多彩生动的文笔,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这些作家的生平,而更重要的是展示出了这些大师栩栩如生的独特性格和复杂而幽暗的精神世界。 除了这些作家的传记之外,他在这段时间还写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约瑟夫·福煦》(1929)、《玛丽·安东内特》(1932)以及稍后的《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1934)等。在这些著作里,茨威格一方面遵循自己所确定的原则:“精练、浓缩和准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关注的和追求的不是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规律性的东西,激起他兴趣的是这些历史人物的艺术画像、精神世界,他观察的不只是人物的外观,而是他们的内心。他对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以及独特的心理分析的表现方法,为他在世界传记文学中贏得了一个独特的地位。 罗曼·罗兰称茨威格是一个“灵魂的猎者”,如果说在这些历史人物传记中,受历史人物本身和历史事件的左右,茨威格还不能充分发挥他灵魂猎者的本领的话,那么他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小说,特别是在他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1922)和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1927)就淋漓尽致地施展了他的才能。这两本小说集连同他一九——年发表的小说集《初次经历》,被茨威格本人称为“链条小说”。在《初次经历》中写的是人的儿童期,他通过儿童的视角观察了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灼人的秘密”。收有《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的世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的第二本小说集,展示的是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他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小说集《情感的迷惘》内收入除冠题那一篇之外,还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作者极为细腻地描绘了这些人物在情欲的驱逼下或遭到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用茨威格本人的话来说,这些小说是带有精神分析印记的,是探索个人的,是与“激情的黑暗世界中的幽明相联结的经历”。 人的心灵是一个幽暗的神秘世界,心理学家一直为揭示这个世界的秘密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弗洛伊德在世纪交替期所创建的精神分析学在这一领域里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并且很快形成一种强大思潮,影响遍及许多学术领域,以文学而论,弗洛伊德主义已成为现代派文学的源头之一。这位伟大的、无所畏惧的心理学家为许多作家打开了进入这一隐秘的世界之路。茨威格就是最早承认和敬重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的德语作家之一。他曾写道:“在我们总是试图进入人的心灵迷宫时,我们的路上就亮有他的智慧之灯。” 茨威格这段时期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在后两部的链条小说集中,形象地表现了情欲的力量和无意识的驱动力,可以明显地看到弗洛伊德的影响。《热带癫狂症患者》中的男主人公仅是由于瞬间的冲动而不惜以生命殉情;《一人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少女对一个登徒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一个出身名门、年逾不惑的孀居女人,竟然为一个年轻赌徒的一双手神魂颠倒,最后以身相许,甚至想到与他远走天涯;《情感的迷惘》中一个享有声望的莎士比亚学者,是一个同性恋者,为情欲所逼竞偷偷出没在下流龌龊的场所,最后导致身败名裂。茨威格在这些作品中,细腻地表现了激情——情欲的力量,展示出无意识状态下人的心态和意识的流动。 正是由于这些小说中明显可见的弗洛伊德的影响,当时有的批评家讥讽茨威格的作品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庸俗化。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茨威格是弗洛伊德的敬仰者,他的精神分析学有助于茨威格用一种新的目光、新的思想去探索和窥视人的内心世界,去塑造人物的形象,但他不是一个盲目的追随者,用小说图解弗洛伊德的学说。他曾当面激烈地反驳了弗洛伊德对他的小说所作的精神分析学的曲解。茨威格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也驳斥了对他的这种批评。但是不能不承认,随同弗洛伊德学说影响给他文学创作带来的一些弱点:一方面是过多的、不厌其烦的内心描写使作品拖沓、臃肿,另一方面对情欲和无意识的热衷削弱了作品的时代感,而当他把视野转向现实生活时,他创作的一些作品,如《看不见的收藏》、《桎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特别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象棋的故事》等就有了尖锐的社会批判力量和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攫取了政权,茨威格被抛入另一种生活。随着一九三八年奥地利被法西斯德国吞并,他成了一个无家无国的流亡者。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的种族正遭到灭绝的杀戮,作为一个奥地利人,他已成为一个亡国之人。在流亡期间他没有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但他竭尽自己所能、无私慷慨地帮助那些身受迫害的流亡者。他在从纽约发出的一封信里,这样表露了他的心迹:“我的一半时间都用来为大洋彼岸办理宣誓书、许可证和筹措旅费,我怕你想象不出这有多么困难,多么费力。我们这些逃脱了彼岸秘密警察的人把这当做首要任务,其他一切相比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尽管流亡生活颠沛流离,精神上的苦痛折磨着他,茨威格依然勤奋地完成了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其中传记有《马利亚·斯图亚特》、《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麦哲伦》,和他唯一完成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他的最后一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以及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本人并没有看到他的《象棋的故事》和《昨日的世界》的出版。他是一个格外焦躁不安的人,他相信曙光必然到来,却不堪忍受黎明前的黑暗。这个“欢乐的悲观主义者,渴望死亡的乐观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沉重的日子里,于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与妻子一道弃世而去,留下了那封悲怆感人的绝命书,用自己的生命对战争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茨威格一生共写了十二部传记,九部散文集,七部戏剧,两部长篇小说”,三部诗集,六部中短篇小说集,以及一部自传等。它们确保了他在德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他成为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他把整个世界当做他的故国,他的书也在地球上所有的语言中找到了友谊和接受。 书评(媒体评论) 茨威格是一个“灵魂的猎者”,他手中的笔像手术刀一样去解剖他的人物,去展现他们的心灵。 ——法]罗曼·罗兰 茨威格的文学荣誉到达地球的最后一个角落……也许自埃拉斯谟以来没有一个作家像茨威格这样著名。 ——德]托马斯·曼 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 ——苏联]高尔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