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二性导读/社科经典轻松读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出版于1949年,对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书是对近代以来的女权主义运动和理论的一个总结,被奉为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奠定了当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方向和研究基础。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本书是《<第二性>导读》,由王向贤导读。

内容推荐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构建的。这本著作就像一道光芒,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表的现象揭示得如此清晰,以至于许多人读后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世界是如此运转的,原来我的生活是这样形成的。

由王向贤导读的这本《<第二性>导读》让经典成为了通识。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

《<第二性>导读》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一、作者简介

 无法忍受无聊的一生

 “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存在主义与女性主义

二、《第二性》的故事

 穿越时空——回到《第二性》的年代

 不得不读的理由

三、精彩导读

 这本书的鸟瞰

 了解波伏娃用到的概念

 女性是第二性吗

 男权制使女性沦为第二性

 从小女孩到少女:女性被构建为第二性的早期阶段

 婚姻中的第二性

 性中的第二性

 生育中的第二性

 经济政治中的第二性

 女性必须从第二性中解放出来

 导读者的话:每一个人与男权社会的关系

四、大家跟帖

五、拓展阅读

 好书读不完

试读章节

这本书的鸟瞰

波伏娃的《第二性》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全文共分上下两卷,七部二十五章。

时隔半个多世纪再读波伏娃的这部传世杰作,仍然无法不叹服她思考的辽阔与深邃,时间上至原始社会,下至《第二性》1949年发表时;空间则穿梭于五洲四海;学科涉及哲学、生物学、史学、文学、教育学:学术流派则自由徜徉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唯物主义等。虽然因欧美学术文章的写作惯例,每章内部一般不再分标题,使我们这些习惯于每个章节几级标题一目了然的中国人阅读起来有点困难,但实际上,《第二性》的全文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首先,波伏娃在“作者序”中提出了全书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女人?女人为什么总被认为是不如男人的第二性?然后通过第一卷《事实与神话>,剖析了科学知识、文学神话等正式与非正式的知识是如何将女人界定为第二性的。在第二卷《当代女性》中,波伏娃以女性生命周期为线索,分析女性在各个生命阶段的生活;同时,对不同的女性群体(如修女、情妇)也进行了讨论,鞭辟入里而又文采飞扬地指明,所谓的女性、女人是如何被一点一滴地训练出来的,女人第二性的处境又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在全书最后一章中,波伏娃热情地呼吁:让女人走向解放吧,因为解放女人就是解放男人。

纵览全书,可以用一问一答来高度概括这部巨著。问题就是波伏娃在“作者序”中所提出的:女人是什么?女人为什么总被认为是不如男人的第二性?回答就是她在第二卷的第一句话——“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这句话影响极其深远,并渐渐被后人表述得更简洁,“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构建的”。

从分析层面来看,第一卷侧重宏观和哲理,第二卷则侧重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所以从阅读难易角度来看,第一卷是较为困难的,尤其是对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了解很少的时候,所以在下文专门辟有<预备概念》一节,介绍了几个相关的术语和概念。另外,为帮助读者迅速入门,下面将专门简要介绍《第二性》的阅读难点——第一卷的前两部。之后,再将全书分三步来导读:女性是第二性吗?女性是如何被构建为第二性的?女性必须从第二性中解放出来。

第一卷《事实与神话》从宏观角度来剖析男权社会是如何通过学术知识、文学神话等话语和书写将女人规定为第二性,并以上下五千年的恢宏视“分析了男权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的亚类型和相应的性别制度中的女性生活。

第一部第一章《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论据》指出精子卵子、雄性雌性不能直接推论到人类、男人和女人,而且生物学家、哲学家看待解释生物的方式本身就是套用人类的文化观念,所以下列说法——精子是主动的、卵子是被动的,因此男女两性的本质分别是主动和被动,犯了两个错误:曲解了生物现象,推论上犯了还原论的错误。

在第二章《性一元论: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中,波伏娃指出精神分析学的三个不当之处。第一,弗洛伊德从未认真研究过女性,他是拿男性来想象女性,所以他武断地说所有女性都会有阳具羡慕情绪,即女性羡慕男性的生殖器,并因自己没有而觉得自己是残缺的。第二,精神分析学的另一位学者阿德勒则正确地指出,许多女性并不羡慕男性的生殖器,如果有人羡慕,那也是羡慕男性的社会优势,而非阳具。第三,精神分析学的致命学术缺陷在于,它认为人们所有的表现都源自心理,而心理又是源自哪里呢?则源自谁也说不清的、神秘的力比多、能量等。波伏娃指出,这实际上是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说成是天生的、命定的。

与精神分析学相比,波伏娃其实是比较赞赏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的,所以她在第三章《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中指出,“人类社会是一种非自然的生成体——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同自然对立的。”但是波伏娃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女性地位的降低时有逻辑漏洞,即没有指出公有制是如何转变为私有制的,女性是怎样沦为男性的私有财产的。那么,波伏娃本人对此如何解释呢?她的思考见于本章和第四、五章,所以这里三章一并简介。波伏娃认为,这必须通过存在主义的主体与他/她者来解释。存在主义非常强调自我设计,具有此能力的是主体,被人设计的则是他/她者。男性通过青铜器、铁器等体验到自我的力量,从而将我与氏族、公社、别人分离开来,即个体和私有观念产生了,而且这样的个体具有自我设计能力,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男人产生了主体感。相反,按照波伏娃的观点,女性则因怀孕分娩等生物负担而不能自我设计,即无法产生主体感。拥有了主体感的男性环顾四周,希望通过征服他/她者来证明自己的主体地位,于是女性被男性定义为她者,从而沦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这里导读者想强调的是,波伏娃的这些观点是《第二性》这部传世之作中被后人修改甚至摒弃最多的,因为这里显现出波伏娃未能意识到男权社会灌输到她内心的观念:独立优于合作,生育是惩罚而非创造奇迹。

第二部《历史》中的第六章《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第七章《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女人>和第八章《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参与》的广阔视“可用“思接千载、目及万里”来概括。波伏娃通过分析游牧时代、早期农耕社会、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法国大革命至1949年的女性生活,描绘出男权制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相应的女性生活,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历史资料。看了波伏娃的这三章,导读者的第一个感觉是欣慰。因为男权制似乎是人类一走出原始社会就开始了,而且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这不免让人有些气馁,对消除男权制信心不足。但波伏娃所列举的诸多史实则让我们看到,虽然许多制度都带有男权制性质,但程度表现非常不同,而且有的地方如古埃及的女性,在托勒密王朝前甚至可以说是与男人平起平坐的。

P24-29

序言

让经典成为通识

周国平

我一向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导读系列图书,帮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经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为之作序。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前进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显示了改革的艰难。分析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经济转型绝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决信仰和法治的问题,实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必须由精神素质优良的个体组成。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必须由具备公民觉悟的成员建立和维护。因此,归根到底,中国的前途将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谓提高素质,就是要使我们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这就是“素质”的含义——得到健康生长。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人是凭借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按照通常的划分,精神属性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亦即理性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三种精神能力。人类的这些精神能力在极其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学的基础,而后在相当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得到发展。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种族的遗传即已具备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禀赋。然而,它们尚处于种子的状态,唯有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种子才会发芽,潜在的禀赋才能生长为现实的能力。

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把人们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大家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有效的国民素质教育的途径了。

具体地说,与精神属性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国民素质教育也可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经典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样。他们首先是伟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见束缚,勇于开拓前人未至的新领域,敢于挑战众人皆信的旧学说。尤其在社科领域,权力、利益、习俗、舆论往往据有巨大的势力,阻挠着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而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坚定地听从理性的指引。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识,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智性生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在这方面,文学艺术作品诚然是基本的教育资源,但人文和社科经典著作也能给我们以美好的熏陶。我们会发现,凡大思想家决不是单面人和书呆子,他们从事研究的领域不同,性格各异,但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细致的体验。这一点也体现在文风上,许多经典作家是表达的大师,读他们的作品,只要真正读进去了,你绝不会觉得枯燥,只会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在这方面,经典作家尤能给我们良多启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在这个领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实证观察,更是价值定向和理想愿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怀提升人类向更好状态发展的愿望,一切思考最终都指向最基本的价值问题:怎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样的社会是好的社会?虽然价值观正是最充满争议的领域,但是,通过阅读经典,自觉地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人有责。精神财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严格的标准挑选,社科经典的绝对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个普通读者如何下手?怎样才能把经典中的理念变成社会多数成员的通识和基本教养?我认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本系列图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一项真正造福国人的事业。该丛书将选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类的经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为该丛书预定的特点是:绝对经典,轻松好读。按照我的理解,“绝对经典”就是要求选目精当,不够格的绝不选入,最够格的绝不遗漏,同时应适合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轻松好读”则是要求选人得当,专家也必须是够格的,对于相关的著作确有研究,融会贯通,从而能够把导读做得既准确又深入浅出。这是很高的要求,愿我们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