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涯长达约60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达到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而他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执著,则显示出一个有良知优秀作家独特的人格和魅力,这种魅力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景主编的《列夫·托尔斯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彩一生,选有多幅历史照片,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文中出现了各类文化知识、科学常识、典故趣闻等都随文注出,为阅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名人画传丛书”之一,由文景主编。
《列夫·托尔斯泰》选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列夫·托尔斯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他的精彩一生,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列夫·托尔斯泰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1836年秋天,父亲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决定举家迁往莫斯科居住,这一年,托尔斯泰8岁。车队经过几天奔波,终于进了莫斯科市区,大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街道两边高大的石柱建筑、金碧辉煌的大教堂,对从未来过城市的小托尔斯泰来说都无比新奇。
一家人住进一座宽敞舒适的宅第,他们的生活与以前在庄园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有自己的马匹、马车和仆人。大哥尼古拉正准备考大学,而小托尔斯泰由于年纪小,不知道用功学习,他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好奇,成天随着仆人在大街上闲逛,参观各种各样的建筑。
1837年6月,不幸降临到这个原本祥和、幸福的家庭。父亲为了图拉省的一处房产官司,亲自前去处理。由于天气炎热,旅途劳累又不得休息,再加上平时身体也不大好,而且为了产业纠纷,他心里又急又气,在出差的路上突然昏倒,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一年他才43岁。消息传到莫斯科,全家人悲痛欲绝。几个孩子失去了乐观爽朗的父亲,塔季扬娜姑姑失去了默默爱着的人,当然受打击最大的要数奶奶,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是这个家的依靠啊!她上了年纪,怎么受得了自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奶奶的精神崩溃,身体也垮了下来,没几个月就卧床不起,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孩子们一连失去两位至爱的人,一下子变成了孤儿,幸好有塔季扬娜姑姑的照顾,孩子们在悲痛之余感到了无比的温暖。
为了节省开支,全家人搬到一所简朴的宅院里居住。对于生活水平的降低、居住环境的变迁,孩子们并不觉得苦。他们不满的是家庭教师的变更,其中以小托尔斯泰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新请的法国教师圣·汤姆刚愎自用,知识浅薄,根本看不起以前的德国教师费德尔。费德尔虽然知识不多,也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心地善良,热爱自己的学生,愿意接近他们、了解他们,能根据兄弟几个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而冷酷的圣·汤姆则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愚蠢的温情主义,他不仅不能因材施教,而且态度生硬,方法简单。费德尔年老退休后,家庭教师就由圣·汤姆一人负责,他不喜欢性格倔强的托尔斯泰,而托尔斯泰对他也极为反感,两人常常针锋相对,如同针尖对麦芒。
圣·汤姆简单粗暴,经常为了一点小事体罚学生,小托尔斯泰常被罚站。这个倔强的小家伙大骂圣·汤姆是“专制的暴君”,在他眼里,这是一种真正的仇恨,这种仇恨使得他对本该敬重的老师产生了一种压抑不住的厌恶,他甚至觉得圣·汤姆的头发、脖子、四肢、步态、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不顺眼。
这天,小托尔斯泰又被圣·汤姆罚站,还被告了一状,圣·汤姆对塔季扬娜说:“家里这几个孩子都不错,唯有小列夫,既无志气又无才能,如果有点天才火花的话,也被他的懒惰给浇灭了。”听到这样的评价,小托尔斯泰伤心极了,从小就有大志的他流着眼泪躲到房间里,在日记上写下这样的话:“我一定要有出息,一定不让别人瞧不起。”从此以后,小托尔斯泰开始写日记,一直到83岁去世,70多年从未间断过。这些日记是他心灵世界的忠实记录,在那里,他是自己心灵的审判官。这些日记也成为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后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托尔斯泰幼年就失去双亲,这双重打击使他过早成熟,过早地思考他这种年龄不该思考的问题。人生的使命、未来的道路、不朽的灵魂,这些连大人甚至智者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时缠绕着他。在独立思考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幸福不取决于物质条件,而取决于人们对待物质条件的态度;一个人如果能吃苦耐劳,是一定能够获得幸福的。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哥哥们在绿茵草坪上玩游戏,而小托尔斯泰却一动不动地站在书房的大书架前面,伸直手臂吃力地托着一本厚厚的大辞典。
“小列夫,你在干什么!”二哥谢辽沙看到后凉奇地问。
“我在举重呢!别打扰我,我要坚持7分钟!”不一会儿,时间到了,他一跃而起,大声嚷道:“我成功了!”那神情好像自己真的战胜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似的。
“真有你的!我真佩服你的毅力!”二哥由衷地说。
托尔斯泰用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意志。同时,他也像许多少年一样,为自己长得丑而伤心。可是,没有人帮助他跨越这个心理障碍,也没有人因为这件小事鼓励他、理解他,或者帮他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他只有自己去苦苦求索。
1841年冬,托尔斯泰兄妹五人和一些仆人,一起乘船沿伏尔加河顺流而下,奔赴喀山。从此托尔斯泰结束了来往于莫斯科和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庄园之间孤独、冷漠、沉思的少年时代,开始了新的生活历程。
喀山是伏尔加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街上商贾如云,车水马龙。入夜后,万家灯火的喀山城倒映在伏尔加河水面,别有一番迷人的景象。14岁的托尔斯泰置身于这样的生活环境,还是没有找到精神导师。
到喀山不久,尼古拉、谢辽沙、米坚卡三个哥哥分别考上了喀山大学,家里只剩下14岁的托尔斯泰和12岁的妹妹玛丽娅,托尔斯泰更觉得孤单。为了摆脱这种无聊的生活,他决定报考喀山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经过两年的认真准备,1844年春,他顺利地通过喀山大学的数学、俄罗斯文学、法语、德语、英语、阿拉伯语、鞑靼语等几门考试。可是,在地理上他却卡了壳,他平时最怕死记硬背那些城市、山脉、河流的名字、位置,而这些干巴巴的知识却是地理中必考的。由于地理考试拖后腿,托尔斯泰落榜了。
不过,他非常有志气,从春天到夏天,他哪儿都不去,把自己关在书房中认真攻读地理和拉丁语。8月份,他参加了补考,这一次顺利通过。9月份,托尔斯泰作为自费生进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学习,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终于开始了。
年轻的托尔斯泰不再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可以坐着马车出入上流社会的沙龙。但这时的他毕竟只有16岁,这是多么需要人指导,又多么容易误入歧途的年龄啊!入学之初,由于对什么都好奇,再加上对学校不熟悉,他还知道好好儿学习。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大学里枯燥乏味的教育,教授们脱离实际的讲授,就让托尔斯泰失望透顶,这和他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大相径庭,于是他开始逃课。就在这时,他染上了上流社会的恶习,学会了赌博、酗酒和挥霍金钱。
P10-16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8年出生于莫斯科以南图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为世袭伯爵,在托尔斯泰9岁时去世;母亲在托尔斯泰不到两岁时去世。托尔斯泰在姑母的监护下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俄国典型的贵族式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此间接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开始对沙皇专制制度深感不满。1851年,进入高加索的沙俄军队服役,曾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役,后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同一时期,还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但得不到农奴的信任。次年,游历西欧,写出短篇小说《卢塞恩》,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及其对艺术的蔑视。后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描写贵族青年在哥萨克人中间的生活和感受。
1863年至1869年,完成旷世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是一部具有史诗般的作品,反映的是1805年至1820年这一转折时期俄罗斯民族的命运,同时也对俄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妇女问题、农民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艺术探索和解答。
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激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抗议。
1873年至1877年,完成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作品以贵族妇女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姻爱情悲剧和贵族地主列文的社会改革及人生探索为线索,反映了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传统价值观的动摇,探讨了俄国社会的出路。
1899年,完成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作品以一个堕落贵族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为主线,对俄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揭露,表达了托尔斯泰以人道主义拯救社会、以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实现人生理想的愿望和主张。可以说,该小说是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文学艺术探索的总结之作。
托尔斯泰晚年仍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家人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他的思想。在极度苦闷与矛盾中,1910年,托尔斯泰秘密离家出走,半途中患肺炎,病逝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
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涯长达约60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达到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而他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执著,则显示出一个有良知优秀作家独特的人格和魅力,这种魅力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