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全译插图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都曾为女主人公而泣。由斯蒂芬·茨威格编著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同名电影风靡全球,近期徐静蕾执导的这部同名电影获得国际大奖,更引发了一场[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情感模式的探讨。

内容推荐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相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斯蒂芬·茨威格编著。

目录

编者序

灼人的秘密

猩红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热带癫狂症患者

象棋的故事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拜占庭的陷落

 滑铁卢的一分钟

昨日世界

 一九一四年战争的最初时日

 为精神团结而斗争

 在欧洲的心脏

 重返奥地利

试读章节

因为从昨天起,他就恨自己的童年了。

前哨战

男爵没有睡好。一次调情中断之后就去睡觉总是危险的:一个不平静的、梦魇频扰之夜,使他不久就后悔没有把这一分钟紧紧抓住。当他早晨带着未消的睡意,怀着恶劣的心绪走下楼来时,孩子从躲藏的地方朝他蹦跳过来,热情地投入他的怀里,用千百个问题来折磨他。埃德加非常快乐,他又有一分钟可以独占他的大朋友,而不须和妈妈分享了。他的故事该只讲给他听,不再讲给妈妈听了。他向他提出许许多多问题,因为妈妈虽然答应给他讲,但还是没有把这种奇妙的故事讲给他听。这时,男爵吃了一惊,掩饰不住自己恶劣的心情,但埃德加却把成百个孩子气的、恼人的问题倾倒在他身上。此外,在提这些问题时还掺杂着种种亲呢的表示。他终于又和这位他找了好久,一大早就等着的朋友单独在一起,他真是快乐极了。

男爵粗声粗气地敷衍着。这孩子没完没了的盯梢、数不尽的幼稚的问题以及他那并不讨人喜欢的热情,所有这一切,都开始使他感到厌烦。天天同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转来转去,跟他说些无聊的话,对此他感到厌烦了。现在他一心只想着如何趁热打铁,赶快把这位母亲掌握住,而孩子在场却使这事很棘手。由于他的不慎,唤起了孩子对自己的这种痴情,他对此开始感到不快。这使他心情抑郁,因为暂时他无法摆脱开这个热情得过分的朋友。

不过无论如何总得设法摆脱他。一直到十点钟——他和孩子母亲约好去散步的时间,他心不在焉地敷衍着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孩子,只是偶尔插上一两句话,同时还翻阅着报纸。可当时钟的指针快成九十度角的时候,仿佛他忽然记起来似的,他请埃德加为他到另一家旅馆去一趟,问问他的表兄格伦特海姆伯爵到了没有。

真心实意的孩子真是高兴极了,终于可以为他的朋友办点事了,他对自己的使者身份很自豪,立即奔了出去,撒腿猛跑,惹得人们都奇怪地望着他的背影。可是他却一心想显示一下,把事情交给他办是多么可靠。那家旅馆的人对他说,伯爵还没有到,现在压根儿还没有人来打过招呼。他带着这个消息又狂奔了回来。但是男爵已经不在前厅里了。于是他就去敲男爵的房门白敲了一阵!他怀着不安的心情跑遍了所有的场所,音乐室和咖啡室,然后激动地冲到他妈妈那里去打听个究竟。她也不在。最后他十分失望地去问门房,门房告诉他,几分钟之前他们两人一起出去了,这消息惊得他目瞪口呆。

埃德加耐心地等待着,他天真无邪,根本不往任何坏事上想。他想他们大概只是出去一会儿,对此他是很有把握的,因为男爵还等着他的回话呢。但是好几个小时过去了,不安开始潜入他的心头。真的,打这位陌生的、诱人的人进入了他幼小的、天真无邪的生活那一天起,这孩子整天都处于紧张、激动和纷乱的状态之中。任何热情压在像小孩那么纤细的肌体上,宛如压在柔软的石蜡上一样,都会留下它的痕迹。眼皮又神经质地颤抖起来,脸色变得更加苍白。埃德加等呵,等呵,起先是不耐烦,后来就激动不安,末了几乎要哭了。但他一直没有什么怨恨,他盲目地信赖这位出色的朋友。他想可能是个误会。隐隐的恐惧折磨着他,也许是自己把他托付的事理解错了。

他们终于回来了,两人偷快地聊着天,丝毫也没有什么惊讶的表示,这可真令人奇怪极了。看来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心上。“我们迎你去了,希望在路上碰见你。埃狄。”男爵说,并不问托付他办的事。他们居然没有在路上碰见他,这使孩子大为诧异。他向他们保证说他是从笔直的大马路上跑回来的,并想知道他们是从哪个方向去找他的。刚说到这里,妈妈就打断他的话:“行了,行了!小孩子不要盘根问底,没完没了。”P20-21

序言

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当时的维也纳是奥匈帝国的首都,具有千年的历史,欧洲各民族的文化在此和谐地融合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维也纳文化。“没有什么地方比在维也纳更容易让人成为一个欧洲人了,我知道,我之所以能够早早学会把欧洲共同联合的理念作为自己心中热爱的最高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感谢这座城市,早在马可·奥勒留的时代,它就维护着罗马精神,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茨威格在一生当中始终保持着这种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他的宽容、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和平观念扎根在这片孕育他的文化土壤里,并贯穿了他所有作品和一生的经历。

少年时代的茨威格充满了求知欲和对文学艺术的热情,相对于死板的学校而言,维也纳这座城市才是他最好的课堂,那里的剧院、博物馆、书店、咖啡馆和音乐会每天提供给他充分的营养。维也纳的报纸会为文化界所有的事件腾出版面,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中,青年人对文学的狂热和文学上早熟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青年维也纳派”的出现,使独特的奥地利文化第一次在欧洲产生影响,施尼茨勒、赫尔曼·巴尔、里夏德一贝尔·霍夫曼、彼得·阿腾贝格等等这些知名的诗人和作家均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十六岁的天才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更被视为心智早熟的伟大奇迹。在这些人物的激励下,年轻的茨威格早早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在回忆录中,他感慨地说,“抚今追昔,我不得不客观地承认,就十七岁的年龄而言,我们当时知识的广博、文学的圆熟,以及艺术水准,确实惊人。……由于这样的狂热,到了中学的最后几年,我们在专业眼光和修辞表达方面,甚至已经超过那些职业评论家了。”中学时代影响了茨威格一生的创作,“它将一种求知热情注入我的血液,我永远也不愿失去这种热情,从此之后我所读到、学到的一切都建立在这几年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一个人如果没有锻炼肌肉,以后还可以弥补,而智力的飞跃和心灵的内在理解力,只有在那塑造精神的关键几年中得以实现,一个人只有早早学会敞开自己的心灵,日后才能将整个世界纳入心中。”是啊,还有什么能比这段话更深刻地为茨威格的人生作注呢?

年轻的茨威格在经历了一段自由的游历时间后,渐渐发现自己早期的作品虽然形式精美,却情调虚假,是在对现实生活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写成的,于是,他毅然将自己已经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扔进火炉,并放慢了创作速度,并且,他听从了当时诗坛的领袖人物德默尔的意见,首先从文学翻译入手,这是让年轻作家更深刻、更创造性地了解母语的最佳途径,使他受益匪浅,茨威格一生都为此感谢德默尔。在内心深处,茨威格已经明白,自己不能急于表现,急于发表作品,而应当多看,多学,先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利用在柏林上大学的机会,在欧洲广泛游历和社交,与比利时作家魏尔哈伦结下深厚友情,他埋首翻译魏尔哈伦的诗集,魏尔哈伦的诗歌充满了乐观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友好”,这是他向欧洲人民发出的呼吁,在他的作品中,一直见证着那个时代的诗人对欧洲和整个人类生活的梦想。茨威格完全被魏尔哈伦的高尚人格折服,通过翻译他的作品,茨威格自己也渐渐成为欧洲众多优秀文人的朋友,从而进入更广泛的文化视野。

茨威格二十六岁时入选德国岛屿出版社的固定作者,岛屿出版社的出版追求是艺术意识最强烈、艺术形式最完美的作品,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的作家队伍定下了最高的标准。茨威格可谓与这家出版社一道成长。三十年后,岛屿出版社已成为德国规模最大的出版社,而茨威格也早已成为饮誉全球的作家。在三十岁之前,茨威格已游历了大部分的欧洲、印度、美国和非洲的一部分,正因为走出了欧洲,他更深刻地了解了欧洲,不再将欧洲视作全世界的永恒核心,并且了解到不少影响世界的力量和局势,内心的价值标准也随之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茨威格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他翻译了不少邻邦诗人的作品,与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结下友谊,这些经验使他以为文学家的宣言能为世界指明方向,内心充满愉悦和希望。他本来准备在1914年完成《三大师》,分别介绍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一年,他准备描绘的这三位大师所属的国家就相互变成了敌对国。

战争爆发不久,茨威格便意识到,身为作家,他有公开表达自己信念的责任。他撰写了一篇《致外国的朋友们》发表在当时读者最多的德国报纸《柏林日报》上,两周后即收到罗曼·罗兰的回信,罗曼·罗兰写道:“不,我不离开我的朋友们。”欧洲的作家们纷纷开始进行人道精神的结盟。1914年,罗曼·罗兰发表文章《超脱于混战之上》,号召文人联合起来净化民族仇恨的空气。茨威格此时已经坚决地站在反战立场,他决心写一部反战剧本。他选择了《圣经》中希伯来的四大先知之一耶利米作为主人公,创作出悲剧作品《耶利米》。在他看来,这部剧本才是他真正创作的第一本书,他说出的是时代的心声。1917年,《耶利米》出版后,两万册剧本销售一空,苏黎世剧院甚至将它搬上舞台。茨威格因为此剧本在欧洲赢得很高的威望。继《耶利米》之后,《三大师》出版,它为茨威格开辟了成功的道路。

随着一战结束,德奥战败,奥地利经历了异常艰难的时期,茨威格亲眼目睹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信仰的沉沦,那是一个天昏地暗、无政府的年代,极端思想互相争斗,民族主义思想仍然占上风。此时的茨威格选择了隐居、创作,他要保持的是内心的淡泊宁静,他等待各种“主义”的退潮。在完全的冷静态度下,他写下了《热带癫狂症患者》和《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等中篇小说,它们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被改编成剧本,并且被拍成电影。他创作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成为所有学校的必备读物,销量突破二十五万册。茨威格的每本作品在德国首发时销量都会达到两万册,他的《富歇传》两年内销售了五万册。1931年,当茨威格五十岁时,岛屿出版社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那是一部他已出版的所有著作和所有译本的总目录,它本身就是一本书,里面的文字应有尽有,保加利亚语、芬兰语、葡萄牙语、亚美尼亚语、汉语和马拉提语。茨威格的作品已经通过各种文字深入人心。

1933年,希特勒上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全德国正在上演一部根据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灼人的秘密》。国会纵火案发生之后,人们在影片广告牌下心照不宣地微笑,于是电影马上遭到禁演,这部小说的名字也一并从所有报刊中消失了。1934年,茨威格看清时局的变化,流亡伦敦。1938年3月,纳粹占领奥地利,茨威格成为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在他失去护照的那天,“五十八岁的我发现,一个人一旦失去祖国,那意味着,他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有限的土地而已”。1939年,英国对德宣战,身为奥地利人的茨威格在英国成为一个来自敌国的人,他被迫继续流亡,前往南美。此时,失去家园和生活的茨威格“不属于任何地方了,在世界各地我只是一个陌生人,顶多也只是过客罢了。……我成了手无寸铁的见证人,面对人类不可想象的倒退却无能为力。人类以反人道的教条有意识有计划地退回到早已被遗忘的野蛮状态。”1941年,茨威格定居于巴西里约热内卢,1942年2月22日,他在寓所与妻子一道服毒自尽。

本册精选集汇集茨威格各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读者可从中体会茨威格在回忆中学时代时提到的“心灵的内在理解力”,这种理解力使他成为心理刻画大师,也使他充分理解人性,完美地在作品中表现人性。罗曼·罗兰称茨威格是“灵魂的狩猎者”,他的小说皆为心理描写的杰作,他的三部“链环系列”的小说集分别描写儿童、成年和老年时期,《灼人的秘密》描写了孩童对当时虚伪道德的敏感心理,《热带癫狂症患者》描写了成年人遭遇的激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主人公则是历经沧桑的人。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这些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主人公在经历意外打击和情欲的冲击下心灵的挣扎和产生的悲剧性的后果。

茨威格尤其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世界,《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佳作。高尔基被《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感动得落泪,并说:“您的小说中的人物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您使他们比我耳闻目睹的那些人或国家高尚,更有人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并再次使我相信,艺术完全有理由高于现实。”身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茨威格对于弱者和女性充满同情,他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小偷、有外遇的贵妇、委身于赌徒的女人、痴心妄想的小人物,他都给予他们真诚的谅解,他的笔调是宽容的,他述说着他们的不幸,关切着他们的命运。

茨威格是位创作态度非常严肃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向来很严格。他的创作刻意追求轻快流畅,他在写初稿时,总是让自己自由发挥,让所有的想法都倾泻在稿纸上,但等到初稿誊清后,他对内容的去芜存精和对作品的建构工作便开始了,并且,这工作是无止境的,需要一遍遍地推敲。他的原则是,宁可缩短篇幅,也一定要字字精粹。尽管如此,作家本人还是意识到自己作品中仍然有些心理描写使得作品拖沓、冗长,他在给高尔基的信中说:“我觉得,我离真正的悲剧特有的朴实还相差很远,我总是责怪自己心理描写太多,缺乏你们俄国作家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率真。……在我们身上需要克服的‘文明’太多了,而人民的战争心灵对我们尚未打开。我很懂得作家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因此我从不满足。”茨威格把创作称为“舍弃的艺术”,只有从头至尾保持着高潮、能让人一气读完的作品才令他满意。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也是最为有名的反法西斯小说,形象描绘了法西斯主义对人的精神摧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他一些作品,如《看不见的收藏》、《桎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都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揭示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在《象棋的故事》中,茨威格将主人公的内心微观世界与现实社会强加给他的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纳粹对人的心理摧残为切入点,揭示出心理的虐待是人类暴行中最残忍的一种。

茨威格一向注重刻画“失败者”,因为,他认为,任何一种胜利,都会让一个民族思想麻痹。无论何种权势,都会令人变得冷酷。他有意将胜利的势力与那在心灵深处掀起惊涛骇浪的失败力量对比,那些在激进年代遭到蔑视的弱者,在遭遇失败的时刻,证明自己不仅是唯一能够承受失败的人,而且还能战胜失败。茨威格关注的是失败者的悲剧,在他的中篇小说中,吸引他的始终是命运挫折的主人公;在他的传记作品中,主人公不是在现实中取得胜利的人,而是在道德意义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在诗剧中,他把笔墨都放在历经苦难的人身上,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武力和野心为别人带来痛苦的人。这无疑是茨威格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宁取为道义做牺牲的失败,也不要现实横行的胜利。他最终也选择了这种牺牲,“人类自相残杀带给我的恐惧远甚于死亡带给我自己的恐惧”。这位一生致力于他最热爱的欧洲的和平统一的欧洲人,用死亡拒绝了人类的野蛮。

叶廷芳史行果(执笔)

2007年季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1: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