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傅雷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傅雷编著的《从政要学曾国藩 经商要学胡雪岩》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兵家、道家、法家等流派入手,结合历史典故、箴言、谚语,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剖析胡雪岩、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力求面面俱到。

本书是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宝典,值得代代珍藏。阅读本书,相信您会惊喜地发现胡雪岩、曾国藩在经商和为官方面就是一座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编者有理由相信:您平时苦心思索而不得其解的疑惑,诸如该如何做人?如何知人、用人?如何在交际中交友?如何处理家庭问题?如何在商场、官场自由驰骋?早在一百多年前,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就已给出了令您满意的答案。

内容推荐

《从政要学曾国藩 经商要学胡雪岩》上篇“从政要学曾国藩”力求从曾国藩的修身智慧、齐家准则、处世技巧、用人方略、为官之道、治军韬略六个方面入手,揭示曾国藩成为名臣的诀窍以及他修身、齐家、处世、用人、为官、治军的智慧。下篇“经商要学胡雪岩”力求从胡雪岩做人心眼、做事心计、交际手腕、人才策略、经商秘诀、政治智慧六个视角入手,结合具体事例,揭示胡雪岩富可敌国的奥秘。

《从政要学曾国藩 经商要学胡雪岩》由王傅雷编著。

目录

引子 曾国藩小传

第一章 曾国藩的修身哲学

 为人要志存高远

 将心归于田园

 人无“畏”必生祸

 修身养性,断除妄念

 慎独是修身第一良方

 用书来提高修养

 “系统训练”身心修养

第二章 曾国藩的齐家哲学

 家和万事兴

 齐家“八本堂”、“八字经”

 身教胜于言传

 家兴始于“勤

 持家“节俭”不可少

 遗产要少往下传

第三章 曾国藩的为官哲学

 官场生存讲“龙蛇之道

 勤于政,是良言

 官场切记“谨言慎行

 为官要懂得进退

 为官要“烦而不厌

 学习更多方圆之道

 获得上级的理解与支持

 明哲保身才能官路顺通

第四章 曾国藩的处世哲学

 待人之道在于诚恕

 处世要擅“藏锋蓄志

 一身傲骨无傲气

 留有余地,才能从容转身

 独立而不惧怕,确立而坚忍不拔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打脱牙,和血吞

 示弱待变,顾全大局

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哲学

 求才当如鹰隼击物

 选才要选“忠”

 与人以“诚”事易成

 选人不可过于苛刻

 善于辩才、知才、识才

 各尽其才才是用人之道

 给人才织一张“钱”网

 用情感笼络人才

 既打击独立发展,又鼓励自立门户

 适当分配利益,合理分享名声

 恩威并重,宽严并行

第六章 曾国藩的治军哲学

 治军要注重纪律教育

 讲求“谋势”的战略思想

 厚饷养兵,赢得军心

 作战:稳字当头,慎中进取

 以主待客,制敌而不被敌制

 行军之道贵在人和

 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引子 胡雪岩小传

第一章 胡雪岩的为人哲学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大自信:相信就是强大

 心存志远,实践同行

 广结人脉,义字当先

 胸怀似海,财源广进

 君子为富需求仁

 大智大勇才有大成功

 有“忍”乃有济

第二章 胡雪岩的处事哲学

 处事变通,生意亨通

 目光放远,看尽天下

 三分余地换十足人生

 有舍必有得

 得饶人处且饶人

 做事要不露痕迹

第三章 胡雪岩的经商哲学

 用“名气”打响第一炮

 做足“面子”工程

 讲究“名牌”效应

 抓住商机,“钱”途无量

 顾客是养命之源

 把“钱”眼放得更宽

 做大生意看大局

 善用借术,钱眼里翻跟头

第四章 胡雪岩的用人哲学

 不拘一格选人才

 擅长“挖”人才

 关键岗位人才要慎选

 “笼络”人才讲方法

 重用忠于己的人

 用才应扬长避短

 用人“疑”是大忌

 重才轻色,当舍则舍

第五章 胡雪岩的交际哲学

 以情动人——欲想取之,必先予之

 待人以慷——让金钱为自己开路

 化敌为友——少个敌人少堵墙

 软硬兼施一打完巴掌,要给甜枣

 以和为贵——万事兴于“和”

 做足人情——钱财背后的“人情”更重要

第六章 胡雪岩的政治哲学

 经商未敢忘忧国

 寻找自己的靠山

 适时为靠山分忧

 靠才干赢得器重

 送礼要投其所好

 帮官如帮己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附录一 曾国藩大事年表

附录二 《冰鉴》原文

附录三 《挺经》原文

附录四 胡雪岩语录

试读章节

为人要志存高远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东汉马援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自勉;宋文帝讲做人应“慨然立志”;王夫之讲“传家一卷书,惟在汝立志”。曾国藩年轻时便“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曾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尽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汤禹同往,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家中世代务农。祖父曾玉屏以务农为业,是个颇有田产的地主。他勤俭、刚毅、谨慎、睿智、威严。俗话说:“隔代亲。”曾国藩为长子长孙,眼看孙子日益长大,曾玉屏自然喜出望外。可他并未娇惯孙子,而是在曾国藩还在咿呀学语时,便教导曾国藩:“男儿以‘懦弱无刚’四字为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父的一言一行对曾国藩一生影响极深。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个屡考屡败、屡败屡考的读书人。他应试17次,直到43岁才考取秀才。此中可见曾麟书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对此,曾国藩也丝毫不亚于父亲。曾国藩参加童子考试,先后6次名落孙山,可他愈挫愈奋,第7次终于考取秀才。

曾玉屏为6岁的曾国藩礼聘陈雁门先生担任私塾先生。不久,父亲曾麟书也设了个私塾。于是曾国藩转跟父亲读书。曾国藩参加考试屡次落第,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才疏学浅,怕耽误他的前程而将其送到衡阳汪觉庵处学习,后转到涟滨书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外求学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国藩开阔了视野,也更加强了他锐意进取的精神。在师长刘元堂先生的栽培下,曾国藩毅然将原字“伯涵”改为“涤生”。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涤”就是“涤其旧污之染”,“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意即告别旧我,走向新生。

曾国藩22岁时考取秀才,次年考取举人,虽然连续两次在京城参加的会试落第,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会试,天遂人愿,曾国藩中了进士,在朝考中又列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人翰林院庶常馆深造。翰林们大都不再在书本上花费太多的工夫,大都忙着钻门路,坐等授官。曾国藩来自农村,禀性淳朴,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他“以澄清天下为己任”,三年来一直苦读不懈。

曾国藩还给自己定下了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坚信终有一天,自己会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呜则引来九州的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树一样,有朝一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曾国藩认为,要实现“匡时救世”的远大抱负,要达到这样一个人生的最终目的,就必须具有为之奋斗献身的精神。因为,人生的道路是极其艰难困苦、坎坷不平的,尤其是处于内忧外患一齐袭来的中国近代社会,要扭转国家的命运,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困难会更大,需要个人牺牲的东西会更多。他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古往今来,圣贤豪杰之所以能实现救世的宏愿,都是力排万难才最终达到目的。“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他在日记中说得很明白,要成为一代圣贤,要实现其“匡时救世”的目的,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没有奋斗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不行的。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积极进取的精神。曾国藩从自己一生的成败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才的高下,是由其志趣所决定的。志向和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偏见,必然会越来越卑劣;而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事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洁。这就像远行一样,如果奋勇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那么即使走得再远也不觉得累;如果稀里糊涂,没有追求,近处也是可以度日的,又何必远行百里之外呢?他认为,人只要立志,那么圣贤豪杰的境界都可以达到。

在写给好友刘蓉的信中,他更为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宏图大志:“此间有太常唐先生,博闻而约守,矜严而乐易,近著《国朝学案》一书,崇二陆二张之归,辟阳儒阴释之说,可谓深切著明,狂澜砥柱。又有比部六安吴君廷栋、蒙古倭君,皆实求朱子之渚而力践之。国藩既从数君子后,与闻末论,而浅鄙之资,兼嗜华藻,笃好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王安石之文章,日夜以诵之不厌也。故凡仆之所志,其大若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其有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其无所成与,以此毕吾生焉。辱知最厚,辄一吐不怍之言,非敢执途人而龊龊不休如此也。”

曾国藩认为,凡做事,都要有志向,人生当有人生之志,为学当有为学之志,修身当有修身之志。关于人生之志,曾国藩有从“雉卵变蛟龙”到“国之藩篱”的自信。关于为学之志,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关于修身之志,曾国藩一生着力效法标准人物,即使后来他和太平军决战时,仍将中国几千年来的名家重新估计,命儿子曾纪泽画其图像,悬于壁间,还作《圣哲画像记》一文,作为终身效法的标准人物,以使自己的人格更臻于完善。文中写道:“古之君子,盖无日不忧,无日不乐。道之不明,己之不免为乡人,一息之或懈,忧也;居易以俟命,下学而上达,仰不愧而俯不怍,乐也。自文王、周、孔三圣人以下,至于王氏,莫不忧以终身,乐以终身,无所于祈,何所为报?”

曾国藩的立志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极深。1913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后,下过一番工夫,研读曾国藩的著作。《曾文正公全集》中的(镓书》、《日记》,毛泽东都读过。《家书》有一千多封,内容极为广泛,无不涉及。毛泽东对《家书》及《日记》中的一些见解观点,可以在他于长沙求学期间的笔记《讲堂录》中看到。他的老师杨昌济在解释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言时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他人以数年为之者,吾以数十年为之,不患其不有所成就也。”

P4-6

序言

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谚语,并且他们的事迹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后世的小说、传说、野史与正史共同塑造了两位有血有肉的人物。

曾国藩,中国19世纪下半叶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他从湖南乡村的普通秀才成为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晚清“三大重臣”之首。他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洋务之父,湘军之父,有清二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理学大师。青年毛泽东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称:“足为吾人之师资。”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迹,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他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官封极品,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他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余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施药施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商人”。而在后人眼中,胡雪岩又是一位“商圣”。

他们是如何从社会金字塔底部爬至金字塔顶的?他们的成功之处何在?为何世人对两人会有如此高的评价?

胡雪岩、曾国藩的身上蕴含着中国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本书上篇“从政要学曾国藩”力求从曾国藩的修身智慧、齐家准则、处世技巧、用人方略、为官之道、治军韬略六个方面入手,揭示曾国藩成为名臣的诀窍以及他修身、齐家、处世、用人、为官、治军的智慧。下篇“经商要学胡雪岩”力求从胡雪岩做人心眼、做事心计、交际手腕、人才策略、经商秘诀、政治智慧六个视角入手,结合具体事例,揭示胡雪岩富可敌国的奥秘。

与同类的出版物相比,本书除具有指导人生成功的实用性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知识性

本书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兵家、道家、法家等流派入手,结合历史典故、箴言、谚语,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剖析胡雪岩、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力求面面俱到。如本书第一章通过具体事例总结胡雪岩做人完全符合儒家提倡的“五常”标准。本书在附录中还附有曾国藩的《冰鉴》、《诞经》等传世名作,以及“曾国藩大事年表”,以给读者呈现更多的关于曾国藩的资料,帮助读者更详尽地了解其背景。

第二,“悦读”性

本书语言含蓄隽永,所选的事例朗朗上口。读来如沐春风,如饮醇酒。同时版面设计生动活泼,不拘一格,更增赏心悦目之感。

本书是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宝典,值得代代珍藏。阅读本书,相信您会惊喜地发现胡雪岩、曾国藩在经商和为官方面就是一座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编者有理由相信:您平时苦心思索而不得其解的疑惑,诸如该如何做人?如何知人、用人?如何在交际中交友?如何处理家庭问题?如何在商场、官场自由驰骋?早在一百多年前,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就已给出了令您满意的答案。

第三,浓缩性

本书上篇浓缩了曾国藩成为名臣原因的精华,使本书不仅是一部对从政具有指导作用的全书,还是一部集修身、齐家、交际、治军于一体的人生成功学全书。下篇浓缩了胡雪岩富可敌国原因的精华,不仅是对经商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全书,还是一部全方位、多视角的成功学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除查阅正史、地方志、《曾文正公文集》以及两人同时代人的文集外,还参考和借鉴了当今一些已经公开出版的论文、书籍,在此谨向以上作者、出版社表示真挚的谢意。由于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雅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