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场永不魇足的青春热恋

一座用语言构建的时空迷宫

囊括以往作品的一切主题

《洛丽塔》之父纳博科夫最富诗意的巅峰之作

中译本首度出版

一字未删 完整呈现大师原作风貌

《爱达或爱欲》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巅峰之作,创作于纳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他自己最为钟爱的小说。甫出版便登上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榜,产生了与《洛丽塔》比肩的轰动效应,书中的语言、结构、人物、道德内容曾引发广泛争议。

内容推荐

《爱达或爱欲》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巅峰之作,创作于纳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他自己最为钟爱的小说。甫出版便登上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榜,产生了与《洛丽塔》比肩的轰动效应,《爱达或爱欲》书中的语言、结构、人物、道德内容曾引发广泛争议。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反地界”的星球。1884年夏天,14岁少年凡?维恩来到阿尔迪斯庄园姨妈家做客,初遇两个表妹——12岁的爱达与8岁的卢塞特。宛如脉络一致的两片树叶,凡与漂亮早熟的爱达相似得可怕:有同样显赫的家世与过人的聪慧,有同样与生俱来的骄傲与永不衰竭的激情。两人仿佛遇上自身的另一个变体,几乎形影不离地相伴度过了整个暑期,沉溺于纯洁而狂热的欢爱,由此展开笼罩于家族扑朔迷离的历史背景之下绵延一生的不伦之恋,还意外地将卢塞特卷入他们炽热而狷狂的运命轮下……

小说流溢出五光十色的神秘气息,集狂热的激情与狡黠的转折组合于一体,以轻快灵动的文字,狂野而错杂的情节与文风,详尽却不时作着恶作剧般扭曲的描述,展现出纳博科夫在处理单个场景上出神入化的天赋,又从整体上散发着童话般的魅力。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作者注

跋 布赖恩·博伊德

译后记 韦清琦

试读章节

德蒙与玛丽娜的剧院场景戏初看起来不过只是浪漫,来去匆匆的魅惑,心血来潮的欢愉。但正如《爱达》中的一切,它作为错综复杂的情节和结构的一部分,作为个个栩栩如生但又紧密纠缠于一处的人物群像的投射的一部分,作为主题、模式、韵味构成的稠密网络的一部分,这一场景的影响可说是贯穿小说始终。与《尤利西斯》那种脚踩大地的写实主义相比,《爱达》也许显得轻佻,但这使它达到了自身独有的高度。

继早期“一丝不苟的平庸(scrupulous meanness)”手法之后,乔伊斯转而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里开始重视文字的丰满和自身所处世界的丰富。而仿佛要作出反拨姿态似的,他曾经的秘书塞缪尔.贝克特则发展了其晚期的极简主义风格,将人类生活的光芒贬低为迟钝、孤寂、唯我论的一抹余晖——而且使之具有了残酷的喜剧色彩。仿佛要对这种反拨作出反拨似的(纳博科夫到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读贝克特),《爱达》将一切的丰富性赋予了维恩兄妹:爱情在豆蔻年华萌生,年复一年不断地滋长,并绵延终生,且享用着取之不竭的精神的、体质的、性爱的、社会的、语言的、文化的以及金钱的财富。

当厄普代克抱怨《爱达》缺乏我们所熟悉的常人经验时,他大概想到的是凡和爱达超高的禀赋和他们所享受的富足。文学已稳步从神、半神及英雄转向了普通男女。荷马的阿基里斯尚是半神,他的尤利西斯还贵为英雄及雅典娜的宠儿,而乔伊斯创造的布鲁姆则是庸常之辈,讨人喜欢但不断出错,充满好奇心却常常糊涂而困惑。但在凡和爱达身上却没有半点平庸。

一些读者怀疑,当纳博科夫让凡和爱达颂扬超凡的自我时,他要么是自命不凡,要么就是在圆自己的迷梦。更好的诠释是视之为一种高于生活的形象,一种超乎我们寻常经验所能积攒的财富,以及一种对其所付代价的批判性的审视。即使对于凡和爱达如此不同一般的幸运儿来说,他们的敏感性也时时笼罩在冷酷之下,而痛苦、失落、辛酸以及悔恨也一直裹挟在快乐之中。

在各自长达九十七年和九十五年的生涯中,在延续了九十年的爱情中,凡和爱达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记忆,但在爱达叙述的最后一个章节里,他们面向了即将来临的死亡:甚至在痛楚和“那个毫无表情、空洞而黑暗、一种永续的无续的伪未来”到来之前,“首先得痛苦地永别一切记忆——再普通不过的事,然而一个人为此需要拿出多么大勇气呀!因为他得反反复复地经受这种普通,却不放弃自身所反反复复堆积起来的丰饶的意识,而这些意识猛然间就将遭到褫夺!”

抑或存于厄普代克脑海里的是那“反地界”。上世纪60年代,金星还是地球的一颗神秘的姊妹星,包裹在明亮、反光的云层之下——金星的手镜符号也因此得名——似乎从某种意义上正充当了《爱达》中映射我们“地界”的“反地界”。纳博科夫十九岁时在笔记中写道,他仰望这颗自己最喜爱的黄昏之星,“为其找遍了比喻而未果,傍晚散步路上的一切——喷泉、月光下红玫瑰的暗影,以及远山——都不能与之媲美。突然间它开口了:‘愚蠢的人!你激动什么呢!我也是一个世界,不像你所在的那个,但如你的世界一般吵闹昏黑。也有悲伤和粗粝。而假如你此时想知道我也可以告诉你,这里的一位居民——像你一样的诗人——也在仰望你所谓的‘地球’并喃喃道:‘哦,那么纯洁,哦,那么美丽。”在描写“反地界”的奇异——一如凡和爱达特异的禀赋一一时,纳博科夫坚持强调一切人性体验中正邪参半的特质。尽管凡在结束《爱达》时试图给出一个洒满阳光的生涯概览,但纳博科夫仍坚定地呈现出凡和爱达一生中阳光与阴影混合相伴、在任何一个可以想象的世界里天堂与地狱都是交错杂糅的图景。

让我们在凡所呈现的最灿烂的场景里再流连一会儿吧。《爱达》的情节始于德蒙和玛丽娜于城中及雪地里的相爱,但小说上半部记述的主要还是下一代人的另一场风流,在乡间,在夏日的阳光下。P562-563

后记

追寻没有尽头的足迹

就像一个欲罢不能的妇人,跌撞着跟在这个老头子后面,穿越了无数非人的陌路、幽洞与深井,咬牙切齿了无数遍我恨透了这个自大狂之后,临了,还是叹道,我仍是爱他的……

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美轮美奂、田园牧歌似的阿尔迪斯庄园,黑潮汹涌的致命海轮之夜,看似黑白不容的两个世界,两种心境,两样结局,却为作者扭缠在一起甚至就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镜像。

还能找到更多的对立物,或者对应物:双胞胎阿卡与玛丽娜、卢塞特与爱达,德蒙与丹、凡与阿卡想象的他的双胞胎兄弟,当然还有男与女、爱情与色欲,甚至纳博科夫还为我们设置了两个双子世界:“地界”与“反地界”。

总之,无数的矛盾体,还有无数的互文,这些就像一道道考题,让我难以招架。毫无疑问,作为中译者的我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对《爱达》的解读权威。如果我可以选择,我宁愿只保留这篇译序的第一段即可。下面的文字,不过是将延续了三年的翻译中的甘苦,略作个浅薄的交待罢了。

越是接近这项工作的尾声,越感远离译文与原文的对称性,虽然所谓“对称”者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且不论叙述者人称的戏剧性切换、意识流的随意涌动和自造词、多国语言的混用带来的无尽的阅读/翻译障碍,单是头韵的大量使用便让我穷于应付。纳博科夫对头韵的使用或许已经到了登峰造极、无所不在、随心所欲的地步,甚至不惜为游戏而游戏,这固然显示了人物——尤其是凡和爱达这两个语言神童——的话语力量,但恐怕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作者的癖好,他本人也借小说中的学者老拉特纳的话自嘲道:“你咽气的时候也不会忘了押头韵。”老拉特纳针对的是凡在研究精神病学时确定的一个研究课题:。Idea ofDimension&Dementia,译文为“论尺度与痴呆”。显然我在尽力将字母文字的头韵用中文来表现,也显然差强人意,一来“尺”与“痴”在读音上的联系程度远不如原文的“头文字D’’来得醒来,二来无法传达Demen—tia丰富的所指——原意为“痴呆症”,也影射凡的父亲Demon及这个名字的原意(“魔鬼”)。

当然头韵的难题最集中体现于小说的标题:Ada Or Ardor,这无异于从翻译工作一开始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Ada通常的标准译名是艾达,顺畅、上口而不失女性特色,可是放在这个标题里如何再能与Ar-dour(激情;热情;情欲)构成头韵呢,思量的结果成了《爱达与爱欲》,总算对老纳和读者有个交待了。然而刚想松口气,文中接踵而至的便是凡或叙述者经常挂在嘴边念叨的三词并列:Ada,Ardor以及Arbor(乔木;凉亭;藤架):

“他知道,真的。他喜欢吗?喜欢。实际上,他开始热烈地喜  欢上了arbors and ardors and Adas。是押韵的。他该提出来吗?”

(第一部第8章)

“爱达,我们的ardors and arbors”(第一部第12章)

“去找回ardors and arbors!”(第二部第5章)除要考虑押韵外,还要确认arbor有无特别的含义,好在《爱达》研究专家布赖恩·博伊德向我解释道,这里主要还是出于头韵上音响效果的考虑。看来作者对于头韵的确是非常“上瘾”的。

也还有我自觉凑合的头韵翻译,比如“饭桌上的谈话仅限于三C’s-cactuses,cattle,and cooking”,我将之译为“三‘物’——植物、动物和食物”,除维持基本意义不变之外,把头韵转换为尾韵,从而保留了原文的节奏感。另外在实在无法跟上作者的游戏步伐时,我就悻悻然作罢,但在别的地方进行了补偿,以大致保证中译文头韵的数量。

当然作者的游戏种类绝不止头韵一种,他的智慧有时体现于非常不起眼、不经意的文字中,有如神来:

The Veens had believed for a whole Summmer of misery(or made

each other believe)that it was a tollch of nerralgia(整个夏天都在

病痛中度过,而这一对维恩相信[或者说让彼此相信]那不过是一

点神经痛而已。)

假如凡·维恩与爱达·维恩仅仅为表兄妹(同时也是远方堂兄妹,故有同姓),或真是夫妻,那倒也容易了,译成“维恩兄妹”或“维恩夫妇”就算合格,然而两人身兼上述所有身份!仔细玩味,不难觉察出作者于平常文字中揉入的戏谑、嘲弄乃至问责。而我这“一对维恩”的译法的力度,还是逊色了一些。纳博科夫曾拟以这个短语作为小说名,幸未如此。类似的地方不胜枚举,愧何能以汉(憾)字了结!

如果说押头韵还是局部的文字游戏的话,那么纳博科夫对于互文可就“玩大”了。发表于2005年第2期《外国文学》上的论文《对话与颠覆——读纳博科夫的(阿达>》认为该小说模拟的文本主要有两个,一是《圣经》,二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日·德·史达埃的爱情小说《科琳娜》。其实何止于此呢(顺便提一句,该文对故事情节的介绍亦有所偏差)。除显而易见的《项链》、《追忆似水年华》、《安娜·卡列宁娜》等作品外,指涉的经典文学可谓不计其数,这对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中国读者(西方读者基本也如此)而言,不仅是智力的挑战,更是学识的考问。对此,俄罗斯学者阿列克谢·斯科利亚连柯(Alexey Sldyarenko)在论文《作为一部神秘小说的(爱达>》中作了精深的研究,让我们领略了至少一部分小说面纱背后影影绰绰的作家世界。在此只择两例。  斯科利亚连柯注意到故事中许多日期、年月在关联上的巧合。这里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凡和爱达在阿尔迪斯共度的两个暑假之间相隔四年,这也是俄罗斯诗人、哲学家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在自传体小说《懵懂年少之初》(Na zarc tumannoy yunosti)中男女主人公两次相会的时间间隔,也是纳博科夫与初恋情人塔玛拉第一次相遇到他永远离开俄国的时段,又过了四年他遇到了挚爱即后来的妻子薇拉。他让四个小说人物分享了薇拉的生日(1月5日):孪生姊妹阿卡和玛丽娜,以及他们的丈夫德蒙和丹。而卢塞特的生日(1月3日)“凑巧”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判死刑的日子(俄旧历12月22日)。

斯科利亚连柯还举出了一个饶有兴味的例子。第一部第42章,在凡准备赴决斗之约的路上,

凡感到膝盖一阵隐约的刺痛,在一周前,在另一片林子里,在

受到背后攻击时,他的膝盖狠狠撞在了一块石头上。就在他的脚

触到遍地松针的森林土路时,一只通体透明的白蝴蝶飘然而过,凡

确信他的生命只剩下几分钟了。

凡在随之而来的决斗中败北,不过幸运地活了下来。凡俗看客如我辈,对于那只飘然而过、通体透明的白蝴蝶,或许跟凡一样,于其凄艳的美中看到了不祥之兆。然而斯科利亚连柯解释道,纳博科夫在此呼应了佐可夫斯基(V.Zhukovsky,1783-1852)在其诗《飞蛾与花儿》中将飞蛾称为“永生之使者”的说法,暗示凡将逃过此劫。

面对诸如此类的互文,我在大多时候只能望洋兴叹,不得要领。假如在浑然不觉中照原文译,那只能为自己捏把汗了。按俗话说,《爱达》的互文之水太深了,我在很多时候只能呈现其水面的倒影,而非如作者般恣肆地戏水。假如与出版社的翻译合约没有期限,假如我也能衣食无忧,那么大约可以将穷尽此书的奥妙当做毕生事业。小说里爱达在与凡辩论表演生涯时说:“我似乎总是感到,比方说,表演不应该关注‘角色’,不应该关注这样或那样事物的‘类型’,不应该关注某一社会主题的假魔术,而是要全神贯注于原作者主观的、独一无二的诗性,因为剧作家,正如其中最伟大的那位所表现的,比小说家更接近诗人。”在这里,纳博科夫借爱达之口谈到了对剧作家以及戏剧的看法,我这个“亦步亦趋”的译者对此说深以为然。翻译纳博科夫,时常要漂浮出他的文字而凌空观看他近乎肆意的诗性——但愿我不是在为自己解译的不到位而狡辩。

我想在译序的最后,特别感谢布赖恩·博伊德——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纳博科夫研究权威。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我的中译工作就要大打折扣。博伊德主持的“《爱达》在线”(Ada Online,http://www.ada.auckland.ac.nz/)不仅提小说全文的在线阅读,还有分章节的注释。只是很遗憾,或许全本注释太过艰巨,博伊德教授的这项工程也处于未完成状态。饶是如此,体现其极渊博学识的注解还是令我受益良多。此外,我与他一直保持通信,有疑难之处总是请教他,而这位国际知名学者也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我对他充满了感激。

对《爱达》有进一步解读兴趣的读者,我推荐博伊德的代表作《纳博科夫的<爱达>:意识之所在》(Nabobkov’s Ada:The Place of Consciousness)。博伊德在书中对小说回环结构的分析极为精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驳斥了很多批评家关于小说情色内容的非议,指出纳博科夫虽非道貌岸然,但他在《爱达》中的尝试,却无疑证明他在这方面是严肃而一丝不苟的。纳博科夫的矛头倒并不指向爱达和凡的不伦之恋——纳博科夫在接受一次访谈时说:“实际上,我并不在意这样或那样的乱伦。”——而是他们对纯洁美丽、为爱情同样可以不顾一切的卢塞特妹妹的轻慢,对她情感的藐视以及对她最后投海自尽之悲剧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凡对卢塞特的性爱要求的一再拒绝,看似是合乎道德的,博伊德甚至预测大部分读者于后者一开始都有厌烦的情绪,而对两个才貌双全的主人公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但对于这个“从未不沾惹花草超过四十八小时”的花花公子,我们越来越难以相信他是出于对纯洁的尊重或是对爱达的专一。对此,博伊德分析得十分到位:“凡对卢塞特表现出了自制与周到的考虑……但这正显露了他道德视野的局限”,正如他少年时代在一束假花里触摸到了一支真玫瑰时的震颤,他正是发觉了卢塞特的绝对真实性,与他经历的不计其数的女人的虚幻性形成的反差,促使他逃离真实。因此博伊德的结论是:“只因她对于他而言,太真实了。”另外,小说经常被误认为具有自传性质,对此博伊德用第三部第2章一段与《尤金·奥涅金》的互文指出,纳博科夫借用普希金诗剧中表现的对婚恋的庄严态度反衬出凡的荒淫。可以说,除主人公对于自然史知识尤其是关于蝴蝶的狂热、某些哲学论辩如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想法外,其精神形象与作者毫无相似。纳博科夫本人在访谈中也说过:“我讨厌凡·维恩。”

如果读一遍后只感到了愉悦和满足,那是误解了纳博科夫,甚至可以说,纳博科夫会蹙起眉头凝视着你的笑,因为这种误解对于不谙世事的读者来说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他/她没有读出其中的痛楚,而表面上的那种愉悦正是建立在深刻的痛楚之上的;正如凡和爱达的爱情,是建立在卢塞特的痛苦之上。让毕加索的警告回荡在我们耳边吧:“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至少是认识我们人类能够达到的真理。”

韦清琦

书评(媒体评论)

《爱达》给我造成的麻烦的确超出了我所有其他小说的总和,但那叠嶂的纷扰所旱现的亮丽斑斓,也许正是对爱的巅峰体验。

——纳博科夫

一个爱情故事,一部“情色”杰作,一次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探究。

——《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纳博科夫得不了诺贝尔义学奖,那唯一的原因只能是该奖配不上他。

——约翰·伦纳德《纽约时报》

《爱达》与《洛丽塔》、《微暗的火》一起,构成了一个当今无可匹敌的三部曲。

——阿尔弗雷德·卡津《星期六评论》

此前还没有哪部小说能够将人一生经验的累积表现得如此丰饶浪漫.没有哪部小说——即便普鲁斯特的作品——能通过重复、回忆、展望、追悔、懊恼、作乐以及狂欢而如此放大了当下的震撼。没有哪部小说曾揭示出,人生终将能够构造出那样永无穷尽的故事。

——布赖恩·博伊德 《爱达》中关于爱侣所企及的生命与美之愉悦的演绎,是小说史上鲜有人能望其项背的成就。

——罗伯特·奥尔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