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人群有多庞大?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未婚男女的总数达2.3亿人,加上离婚的1456.3万和丧偶的6005.3万,单身人群超过3.0亿人,而已婚人群是7.5亿人,也就是单身人群的2.5倍而已。
单身的人不但人数众多,还活得很自在。一个婚恋网站发布的2014年婚恋状况报告显示,高达67%的单身女性和45.6%的单身男性对单身生活感到满意。他们很适应独处,在独处的时间里活动也很丰富,和朋友聚会、在家上网购物、追电视剧、玩游戏等,或者只是安静地待着。和媒体所呈现的车轮战相亲式的生活不一样,他们花在相亲上的时间非常少,男性只有2.1%,女性只有2.0%。这些数据说明,相亲只是单身男女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媒体和大众的误解太深。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单身社会》称,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然而,在以异性恋家庭为主流的社会,婚姻生活被视为每个人的人生终极目标,所以“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成了大众对单身生活的想象。在惯性思维模式的支配下,社会的隐私观念尚未唤醒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不分场合地询问个人的情感状况,把婚姻和家庭作为社会交际的话题,带着好奇或异样的眼光审视单身者,使得反逼婚成为单身生活非常重要的议题。
逼婚的人会是父母、亲戚、同事、朋友、邻居、陌生人,他们与单身者有着或近或远的社会关系,由于数量众多,他们的逼婚把单身者置于一个密不透风的包围圈,这决定了逼婚具有高频次、重复频率高的特点。由于社会文化的支持,逼婚者往往拥有巨大的心理优势,反逼婚要通过不断地理性沟通,对单身这种生活方式进行伸张,才能获得逼婚者的理解和支持。借此,单身者也能在反复的伸张中对单身状态进行重新的思考,提高个人的沟通技巧。在本篇中,我会先讲述反逼婚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针对不同人群的反逼婚策略会在后面不同篇章依次展开。
爱情和结婚不是生活必需品
选择结婚的原因有很多,遇到真爱、经济利益捆绑、迫于年龄压力、满足父母的期待、想生孩子、无法养活自己、出于养老考虑等。
选择不结婚的原因也有很多,没有遇到真爱、父母或社会舆论压力不足以迫使其就范、热爱自由、很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不想做家务、担心被家暴被强奸却得不到有效救济、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凭一己之力能够解决养老问题等。这些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结婚也能活下去。
对人有基本的信任都能推理出这样一个常识:当结婚和吃饭、睡觉、上厕所一样重要时,大家肯定早早就结婚了。中国的未婚群体在过去20年间变得越来越庞大,只能说明一点——婚姻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不结婚也能活得好。因为没结婚而焦虑的人,常常未能正视婚姻在其生活中的角色。明明可以安静地生活,却给自己设定结婚的任务,比如一定要在30岁之前嫁出去,一定要在35岁之前娶老婆。但是,结婚需要另外一个人的配合,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才能了结此事。凡是对婚姻有情感要求的人,结婚很多时候都是可遇不可求,不解除一定要结婚或一定要在某个年龄段结婚的执念,就容易陷入一种欲求而不得的焦灼状态。
有的人貌似尊重未婚者的选择,“不结婚也没什么,是你自己的选择”,却又提出新的要求,“但你得谈恋爱”“一定要谈恋爱”,变相给单身者的生活设立新的标准。在这种新标准的规范下,即使单身生活简单开心,一个人优哉游哉挺好的,可不谈恋爱始终是个遗憾,单身的人又会自我怀疑起来:“我怎么谈不了恋爱,是不是我有问题?”“不谈恋爱也很开心,我是不是不正常?”“好想谈恋爱,可是觉得一个人挺好的”……生活被横加指责,常常导致单身者陷人自我怀疑的泥潭。
可是,恋爱同样不是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性决定是否要谈恋爱、什么时候谈恋爱。如果一个人觉得打游戏比谈恋爱带来的快乐更多,宁愿天天在家打游戏也不交男女朋友,那对他来说这样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哪天他想谈恋爱了,再去找一个男女朋友,没必要为了满足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人所设定的规范,放弃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东西,琢磨怎么交男女朋友。每个人都有权定义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而且这种权利是排他性的,其他人不能干涉。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探索,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没有谁比我们自己更有资格评判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并用心去感受,没有爱情和婚姻的生活是否真的很糟糕,这种状态下的你开心、满足、快乐吗?单身生活的不如意是否因为缺乏婚姻或男女朋友所致?如果不是,是不是你对单身生活有偏见,给自己制造了幻象式的困恼。若你真的想改变现状,就去努力;若不是,就放下偏见,让焦躁的心平静下来,好好生活。
经济和精神独立,消除自我怀疑
要想有独立人生,就必须经济和精神独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了你和父母之间的权力关系。经济独立是对抗父母逼婚的硬性条件,接受父母的资助买房,需要父母接济才能维持生活的人,没有和父母谈判的资本。若是如此,单身生活轻松愉快还是充满紧张和对立,取决于父母的意愿。若是父母克制,给你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支持、信任你的选择,即便你大龄未婚又不谈恋爱,也会毫无压力。若一旦碰上控制欲强烈的父母,将会引发家庭内部的对决。尽快自力更生,在经济上实现自给自足,能让你在忍无可忍时立即远离父母这个最大的逼婚压力源。 P2-5
前言 我这样练成反逼婚高手
开篇 理直气壮伸张你的生活方式
目录爱情和结婚不是生活必需品
经济和精神独立,消除自我怀疑
重整单身朋友圈,争取情感支持
直面逼婚的现实,不闪躲不逃避
做好情绪管理,用沟通解决分歧
灵活运用策略,坚持表达权利
反逼婚之对象篇
自己
获得给予自己幸福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年纪大了找不到怎么办?
第二个问题:年纪大生孩子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老了没人照顾怎么办?
单身潮汹涌是社会大趋势
私人订制反逼婚策略
父母
在亲情和自主独立之间寻找平衡点
父母逼婚原因和压力分析
父母的牵线者与把关者角色分析
和父母沟通结婚问题的策略
父母可以分成三类
社会角度:向父母介绍社会变化
个人角度:告诉父母你的处境
父母角度: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
应对父母的羞辱和侵害
你为什么容易被亲情绑架
同居不结婚的人如何和父母沟通
不想结婚的人如何说服父母
亲戚
面对围殴和单挑要控制好情绪
不要拒绝家族温情与保护
炫耀型和关心型反逼婚策略不同
坚决制止亲戚的挑衅与羞辱
同事
不卑不亢划清工作和生活界线
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逼婚最严重
用三步彻底根除同事逼婚
朋友
真假朋友现形,重构朋友圈
朋友逼婚容易加剧焦虑感
因应生活际遇挑选新朋友
邻居和陌生人
表达关心就是八卦私生活
人多嘴杂你要控制好情绪
催你结婚不过是寒暄而已
反逼婚之技术篇
1.妈妈老爱打听相亲情况怎么办?
2.妈妈有事没事就提结婚怎么办?
3.妈妈当面说得好好的,转过身又逼婚怎么办?
4.邻居家女儿孩子都生了,父母说不好意思出门,怎么办?
5.父母都很渴望抱孙子,想我早点结婚,怎么办?
6.妈妈喝完喜酒回家又冲我发脾气怎么办?
7.我生病了需要父母照顾,觉得很过意不去,怎么办?
8.朋友都说我长得挺好的怎么没男朋友,压力很大,怎么办?
9.爷爷生病了,家人让我快结婚,让爷爷看到我幸福,怎么办?
10.已婚已育的朋友老是很有优越感怎么办?
11.闺密劝我不要看太清楚男人,否则就不想结婚了,怎么办?
12.我春节不回家或者去旅游,父母没办法逼婚,不就行了吗?
13.刚谈两个月他就叫我春节去他家,否则和我分手,怎么办?
14.我妈说自己挑也会离婚,不如她帮我选,她经验多,怎么办?
反逼婚之实践篇
最新研究:满意度低的婚姻有损中国女性健康
反逼婚必备问题和回答演示
反逼婚实践展示
反面案例
反逼婚之国外经验
我这样练成反逼婚高手
我对年轻时的自己最不满意的一点是,面对他人有意无意的评头论足、责难或者羞辱,总是保持沉默。并不是我愿意承受,只不过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反击,也缺乏勇气。成为一个“吵架”高手,一直是我最大的愿望。也因此,《九品芝麻官》成了我最难忘的一部电影。电影说的是九品芝麻官周星星为了给秦妇翻案而上京告御状,途中在飘香院白吃白喝被迫当了三个月的仆人。在这三个月里,他模仿飘香院的老鸨吵架,练成了第一吵架高手,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巧妙化解、干预审判的压力,成功将凶手绳之以法,还了秦妇清白。
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周星星对着弯曲的铁管骂,铁管变直了;对着大海骂,海浪像弹珠子一样翻腾;对着死人骂,躺着的死人坐了起来;跟隔壁街的三姑“干架”,三姑的嘴都被骂歪了;原来吵架最厉害的老鸨,被他喷得弹出五米开外,把门撞个粉碎……
羡慕极了!从小学到大学,被父母管教呵斥,被老师批评,被同龄人说闲话,我都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藏在心里,尽管内心很憋屈。自小缺乏自我表达的练习,对我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工作之后,时不时要参加饭局,饭桌上的客套话,我基本都说不来。生活中,经常有需要讲道理的时候,有时还要吵个小架,我也总是输的那一方。由于我反应太慢,来往几句之后,就不知道如何辩驳下去。每次备受伤害,特别不甘心,细细回想整个过程,就会发现在若干个转折点,我可以反戈一击,可是已经太迟,没有机会再“吵”一次了。我因此特别自责,但又找不到改变的方法。我经常幻想,有朝一日会变得像周星星一样伶牙俐齿。
最近十年来,我从适婚年龄逐步成为大龄未婚女青年,在不同场合总会被问到结婚的事情。明明只是在地铁上搭讪了两三句话的一个阿婆,第四句话就会问“你结婚没有?”亲戚邻居就不用说了,父母更是要贴身肉搏。刚开始面对逼婚,我不断闪躲,要么闪烁其词,要么不好意思地打哈哈,应付几句就算了,要么沉默地任由他人评说。我内心底气非常不足,这么大年纪没结婚,怪不好意思的。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不结婚的状态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错的不是我,而是那些随随便便就询问我隐私的人。
我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才能化解逼婚。就这样,出于反逼婚的需要,我从27岁左右开始学习人生中极其重要的技能:与意见不合者展开对话、沟通与谈判,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吵架”。
这是一场巨大的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对话和沟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网上的匿名发言可以随心所欲,似乎无须顾忌其他人的感受,但具体到面对面的个人之间的微观层次的对话,双方必须保持基本的礼貌,遵循现有的社交礼仪规范。对话的人常常要察言观色,对话内容要根据关系的亲疏有所区别,还要注意对方的感受、诉求,以便维持良好的氛围,整个过程表面上非常平和。“吵架”就等于披上了文明的外衣,在保持克制的情况下暗自发力。这体现在逼婚和反逼婚上就变成这样:先是问答式的互相表达各自的观点、立场,接着演变成暗流汹涌的争辩,结局有时是相安无事,有时是不欢而散。
反逼婚的练习机会很多,因为逼婚的人实在太多了,像汪洋大海一般。就算是陌生人之间,三言两语寒暄后就会说到结婚这件事。自从有意识地练习后,每次遇到练习的机会,我都不会闪躲,而是直面逼婚者。我的脸上挂着微笑,耐心、真诚地聆听对方的想法:他们对结婚和不结婚的看法是怎样的、他们的看法是否与自己的经历或婚姻有关,等等。大概了解了对方的想法之后,我会心平气和地尝试不同的反逼婚策略,察看对方的反应,再总结经验。
练习的次数多了,我大概摸清楚逼婚人的思路: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认为结婚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会劝别人结婚、出于恶意还是无心插柳、哪些是逼婚必答问题、哪类人思维开放,适合继续对话、哪类人可能思维封闭难以说服等。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深入思考上述问题。想到一些办法后,我还记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这样每次应付逼婚都可以做到要数据有详尽数据,要例子有鲜活例子。
再之后,我就会带着思考,进入新一轮的试验阶段,把经过提升的反逼婚策略重新用一次,检验效果。我甚至把战场延伸至非反逼婚的场景中,如坐的士时,我会故意引出单身话题,和的哥一起探讨,试探他的看法和对我的策略的反应。这种做法,通常能试验出一个人的思维开放度以及反逼婚策略的可行性。
一轮又一轮的试验和训练后,我总结了一套反逼婚的方法,并把反逼婚系统化。逼婚和反逼婚,比的就是谁的表达能力更强,知识储备更多,讲道理的水平更高。得益于反复练习,只要进入反逼婚状态,我的迟钝瞬间消失,人也变得善于察言观色,只要听对方说上几句,大概就能猜到他的思路。我还会根据对方叙述的生活状况,数秒内为其量身订造一套策略,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谈论大龄未婚这件事。
我遇到的99.9%逼婚的人,听完我对婚姻的见解,了解我现在的生活后,知道我对不结婚引发的养老等问题已做好准备后,都非常乐于接受“我还没有结婚”的现实。在反逼婚的调查和练习过程中,我非常认真、严肃地聆听不同逼婚者的声音。基于我的经验和观察,我发现逼婚是一种思维惯性,是一种喜欢探询他人隐私的行为,也是表达友好、关心的方式之一。我想,造成逼婚的原因,很大部分其实不能归责于个人。生长在这样一个崇尚赞美婚姻、视分享隐私为关系亲密标志的社会,人往往不知不觉跨越本来就不清晰的界线。而我要做的是,告诉逼婚的人我的感受:我不喜欢谈论这件事,并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诉求——不要再询问,否则会影响我的生活。从试验的效果来看,大部分人经过对话之后,很理解和尊重我的选择,并满足了我的需求。
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权益,诉求得到伸张,是对自我莫大的肯定。练习多了功力便见长。2014年11月,我贪玩下载了世纪佳缘的APP并注册了账号,几天后收到红娘的电话,她约我到她的办公室面谈,好帮我早日找到老公。我马上明白这是来推销红娘服务的,一问一答几个回合下来,有些小争执时,我一口气向她表达了我对婚姻的看法,我一点儿没有停顿,根本没有给她反驳的机会。她发现说不过我时,敷衍说“我们是很严肃的网站”,言下之意认为我不着急结婚却注册是不严肃的举动,我马上回答“我也很严肃的,所以没有贸然上传头像,怕辜负他人的期待”,她打了两下哈哈就挂电话了。这是我反逼婚多年的经验、思考以及调查、练习的大爆发。作为不被理解的少数群体(其实20岁以上的未婚者超过1亿,从人数上来说并不是少数)中的一员,要赋权,发声,获得理解,宣扬自己的主张,必须内心是自我肯定的,同时掌握足够的信息,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努力建立和推动良好、平和的对话和交流。在交流无法平和进行下去时,就要做出选择,可能是中断对话,必要的时候还要像西方政客在议会上陈述主张那样,不顾一切地表达,直到充分表达为止。当然,这种策略并不常见。更常见的情况是,耐心倾听逼婚者的声音,巧妙地理论与周旋。每一次较量,都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至于什么策略,视乎与对方的关系亲疏、逼婚场合而定。其中,有一些准备工夫是共同的,就是自己要有一套逻辑自洽的应对体系。经过若干次练习,基本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反逼婚这本书是“无心”之作。2014年7月时,为了推广《中国剩女调查》,我在多个城市做了很多场讲座,经常遇到诉说父母逼婚苦恼的读者。《中国剩女调查》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讲述未婚女性与父母的关系,逼婚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讲座上读者的反馈让我意识到,反逼婚可能是剩女去污名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场“战役”。2015年春节期间,我和上海的情感专家Steve老师联合在网上举办了“今年春节别逼婚”活动,回答了很多读者的反逼婚咨询。再次深感被逼婚已经为未婚男女青年,尤其是单身女性带来很大的困扰、烦恼或压力,我梳理了自己的经验与实践,利用《中国剩女调查》中的部分研究结果,总结最近一年来在反逼婚咨询中的经验,写成了这本书。我建立的反逼婚策略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一共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必须坚持的理念、要达到的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具体的策略,核心是通过对话和沟通解决问题,希望向广大单身者传授一些沟通技巧,帮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婚姻,与自己、父母、朋友、同事、邻居以及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理顺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成功争取坚持个人生活方式的权利与自由,让单身生活更被理解,更受尊重,更平和,更幸福。
“单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再和“贵族”这样的字眼相连,而变成了“狗”的修饰语?
每个反逼婚故事里都蕴涵着对个人意志和生活方式的反思,都潜藏着追求自由、渴望改变的勇气。虽然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希望你能从中看到自己,感到勇气。
在和我们息息相关、如此接地气,同样也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一个如此真切的问题上,该如何用更加清醒的态度去对待日常生活。
罗爱萍著的《世界那么大我想一个人(反逼婚攻略)》是一本超级接地气、好用,又带着脉脉温情和理性的反逼婚攻略。
作者罗爱萍是一个黄金资深剩女,也是一个多元职业者,用她的亲身经历和“以身试法”写成这本《世界那么大我想一个人(反逼婚攻略)》。书中很多案例、故事和段子就是来自我们身边真实的记录。
只有正视逼婚的无处不在,不再把头埋进沙堆当鸵鸟,是重整生活的第一步。
与其吐槽抱怨,不如尽力改变。获得自己给予自己幸福的能力。
反逼婚之对象篇/技术篇/实践篇,从里到外全方位武装你的思想。
单身必学的反逼婚攻略,瞬间秒杀七大姑八大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