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拉尔斯·布朗沃思著胡毓堃、吴斯雅、豆岩、陈丽译的《欧洲中世纪三部曲(共3册)》包括《维京传奇》《诺曼风云》和《拜占庭帝国》,是英语世界公认“会讲故事的卓越历史作家”、著名历史播主拉尔斯·布朗沃思的代表力作。2004年,拉尔斯·布朗沃思推出了历史播客“拜占庭十二帝”,讲故事的深厚功力赢得世界范围的好评。“欧洲中世纪三部曲”是这位元老级播主酝酿十年,再度重磅奉献的中世纪史诗盛宴。在这个系列作品中,布朗沃思大展叙事专长,倾尽博学和激情来讲述历史,从维京海盗、诺曼骑士、拜占庭帝国三个不同角度,描绘了一个雄浑壮美的中世纪欧洲。 内容推荐 拉尔斯·布朗沃思著胡毓堃、吴斯雅、豆岩、陈丽译的《欧洲中世纪三部曲(共3册)》三部曲的三本书分别讲述维京海盗、诺曼骑士和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从蛮族、骑士领主和皇帝三个相辅相成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雄浑壮美的中世纪欧洲。“三部曲”的故事集中在公元8世纪至13世纪,犹如一场高潮迭起的军争大戏,从场面宏大的战争,到斗智斗狠的阴谋游戏,其中最耀眼的人物当然是为名誉和信仰而战的骑士和帝王们,但也不乏剑走偏锋的传奇强盗、投机政客、叛贼或探险家。 “欧洲中世纪三部曲”就是这样一幅万华镜,让你在野性的维京人、风云的诺曼人和庄严的拜占庭人三个阵营中自由转换,亲身骑上战马,穿过一个三维立体的中世纪欧洲。 目录 《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 地图 人名 地名 其他 引言 北国重锤 序言 维京人的黎明 第一章 维京故土 第二章 查理曼大帝的眼泪 第三章 朗纳尔·洛德布罗克 第四章 “恶魔”索吉尔斯 第五章 异教徒大军 第六章 围困英格兰 第七章 末代英王 第八章 爱尔兰海域的维京王国 第九章 克朗塔夫之战 第十章 行者罗洛 第十一章 横扫里维埃拉 第十二章 边缘地带的共和国 第十三章 西部群岛 第十四章 文兰 第十五章 基辅罗斯的留里克 第十六章 米克拉加德 第十七章 拜占庭的牵动 第十八章 从罗斯到俄罗斯 第十九章 维京国王 第二十章 “蓝牙王”哈拉尔 第二十一章 英格兰白银的诱惑 第二十二章 北海大帝 第二十三章 一个时代的落幕 后记 维京时代的影响 参考文献 《诺曼风云:从蛮族到王族的三个世纪》 地图 人名 地名 教皇国 罗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奥特维尔家族 引言 序言 维京时代 第一章 诺曼人的领地 第二章 建立公国 第三章 创造诺曼人 第四章 华丽的魔鬼 第五章 威廉公爵 第六章 盎格鲁-撒克逊王国 第七章 征服英格兰 第八章 铁臂者 第九章 吉斯卡尔 第十章 皇冠 第十一章 博希蒙德一世 第十二章 上帝的右手 第十三章 罗杰国王 第十四章 “ 恶人”威廉 第十五章 更糟糕的威廉 第十六章 “ 猴子”国王 第十七章 腓特烈二世与诺曼的迟暮 后记 诺曼人的历史遗产 帝王列表 教皇列表 参考文献 《拜占庭帝国:拯救西方文明的东罗马千年史》 地图 引言 序言罗马根源 第一章 戴克里先革命 第二章 君士坦丁和教权统治 第三章 异教反击 第四章 蛮族与基督徒 第五章 西方的可怕谣言 第六章 罗马衰亡 第七章 查士丁尼大帝崛起 第八章 尼卡! 第九章 建筑与将军 第十章 耶尔森氏鼠疫杆菌 第十一章 波斯战火 第十二章 战争之地 第十三章 偶像破坏者 第十四章 帝国崩溃 第十五章 形势逆转 第十六章 马其顿王朝的荣耀 第十七章 杰出的觊觎者 第十八章 死亡与叔侄继承 第十九章 巴西尔二世 第二十章 荒谬进行曲 第二十一章 科穆宁复兴 第二十二章 基督徒的血光之灾 第二十三章 流亡帝国 第二十四章 晚霞绚烂 第二十五章 不朽的帝王 结语拜占庭余晖 参考文献 君士坦丁堡历代帝王年表 致谢 试读章节 如果罗洛也参与了围攻巴黎,他肯定是在首位真正意义上的维京探险家哈斯泰因(Hastein)的麾下作战。885年,哈斯泰因壮丽的生涯即将结束。9世纪每一场规模较大的维京运动中,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曾率领异教徒大军征战阿尔弗雷德的国土,《韦德莫尔条约》签订后他又远征法国。然而他生父不详,有人说他是朗纳尔·洛德布罗克之子;有人说洛德布罗克雇这位悍将来调教自己的小儿子比约恩。不管怎样,哈斯泰因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领着十二岁的比约恩疯狂掠夺了卢瓦尔河。 卢瓦尔河两岸的人民恨透了哈斯泰因。来自圣昆廷的挪威修士杜多这样描述他,“(哈斯泰因)为人可恶,刚愎自用,残忍无比,待人苛刻”,似乎是担心读者无法领略哈斯泰因的凶残,都多继续写道:“性喜破坏,惹人厌烦,野蛮凶狠,臭名昭著,反复无常,粗蛮暴力,自负而目无法纪,凶险狠毒,粗鲁无礼,其人背信弃义,喜欢煽动恶行,是个两面三刀的伪君子,不敬神灵,目中无人,喜欢玩弄女子且是个十足的骗子,淫秽好色,信口开河,是个实打实的恶棍。”显然朗纳尔给自己的儿子找了个“好”师傅。 “秃头”查理听闻哈斯泰因和比约恩在法国北部恶贯满盈的行为后,企图用沙特尔城收买他们。可维京人并不需要城池,于是哈斯泰因把沙特尔卖给了一个临近的伯爵,然后继续烧杀抢掠。然而,这次哈斯泰因过于大意,被“强者”罗贝尔公爵(Duke Robert the Strong)打了个措手不及。哈斯泰因和他的部下躲进教堂里才得以幸免于难。罗贝尔公爵不愿毁了神圣的建筑,决计包围教堂饿死敌人。那天的太阳很毒,罗贝尔公爵脱下了盔甲。哈斯泰因从窗户里看得清清楚楚,抓住时机倾巢而出。战斗中,罗贝尔公爵被杀害,维京人得以逃脱。 突袭卢瓦尔河带来了巨大的收获。859年,哈斯泰因和比约恩谋划了更大胆的计划,他们要越过基督教国家的边境,往西前行,那里有着数不清的财富。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曾跨越北非,往东延伸至伊朗,这块辽阔的哈里发辖地到处都是黄金。 这个想法源于十多年前维京人一次失败的远征。844年,维京人率领30艘战船抵达塞维利亚,摧毁了部分城墙,顺利攻入城内。维京人平息了零星的反抗之后,便开始了他们的主要任务——劫掠富裕的贵族和大户丝绸商人。体格健壮、相貌端正的市民被拖到船上,运往西部繁忙的奴隶市场。 随后,维京人并未离开塞维利亚,反而把该地作为根据地,并在接下来六周的时间内,抢劫远处的里斯本和加的斯。那里财富众多,却也危险重重。参与那次远征的维京人很少有活着回到船上的。他们把太多的时间用来掠夺他国,反而给摩尔人组织反击留了空子。科尔多瓦地区的首领率军突袭了维京人。被捕的维京人实在太多,当地的绞刑架甚至都不够用,多余的维京人就被吊死在周围的棕榈树上。维京头目和他的200个弟兄的头颅随后被当作礼物送给了丹吉尔地区(Tangier)的首领。 P115-P117 序言 在距今天苏格兰西海岸不远处的海面上,矗立着一座名叫艾奥纳的小岛。那是从北海中升起的一个岬角,岛上绿草如茵,沙滩如银。如今的这里是个静心冥想的好地方,虽然有着充满魔幻色彩的废墟,却很少受到游客或者淘气孩童的侵扰。即便是那些知道这座小岛的人也很容易忘记,1200年前,这个田园般的海岸边发生过难以想象的暴行。 艾奥纳修道院是苏格兰基督教的核心象征,也是西欧最古老、最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6世纪,爱尔兰修士建立了这所修道院,从此这里便成了基督教在苏格兰传播教义的中心。 最初几个世纪,修士来到大西洋上这边的“荒原”隐居,在这里用石头搭建起一座座简陋的小屋。他们在这些石屋中专心祷告,立誓要节俭、顺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小的聚居地逐渐变成了重要的朝圣之地,成了中世纪时重要的学习中心。这里成了培训修士的学校,并且设有专门用来抄录典籍的缮写室。就在这些缮写室中,诞生了许多传遍欧洲的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凯尔经》。这部书由四部《圣经》福音书组成,被同时代的爱尔兰人誉为“西半球第一珍宝”。 除了宗教典藏外,艾奥纳小岛上还有着无数王室墓地。苏格兰早期的国王大多葬在修道院的地下墓室中,包括因莎士比亚的作品而为人们所熟知的麦克白和被其残害的邓肯国王。 几个世纪以来,在海岛居民虔诚信仰的庇佑下,再加上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小岛一直都是和平的乐土。然而794年,这种祥和宁静的氛围被逐渐蔓延的恐慌所打破。修士听闻一群来自北方的陌生异教徒袭击了东海岸的姐妹修道院。次年年初,当修士正在为一个神圣的节日欢庆时,一艘艘船头刻着类似龙蛇图案的船只偷偷驶进了主修道院南面的海岸。 侵略者跳上岸边的白沙滩,向着各处建筑进发,杀掉沿途遇到的所有修士。他们砸开大门,杀掉任何试图抵抗之人,鲜血染红了教堂的石板。所有珍贵的物品被洗劫一空,甚至连那些已经死去和垂死之人身上的僧袍也被扒去。为了纪念当时遇害的修士,那片白色的海岸后来被称为“殉道湾”。 幸免于难的修士四处逃散,侵略者则趁机放火烧毁了艾奥纳大教堂,然后带着他们掠夺而来的丰富“战利品”冲向海岸。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工夫,他们便消失了。只留下血淋淋的尸体、烧毁的建筑和支离破碎的社区。 岛上原本分布着12个由巨石雕成的十字架,最后只有一个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圣经》人物亚伯拉罕的雕像与疮痍满目的教堂遥遥相望。他高举利剑,似乎在警示着刚刚发生的惨案。 然而,袭击不列颠群岛仅仅是个开始,一把巨锤正在重重地砸向毫无防备的欧洲大陆。艾奥纳岛上那种尸横遍野、断壁残垣的景象,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几乎随处可见。 突如其来的暴行令许多欧洲人感到茫然失措、焦虑不安。从阿尔昆(Alcuin)的记载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惶恐与绝望。阿尔昆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一名修士,定居在法兰克王国的都城亚琛,当时法兰克王国由查理曼大帝统治。 “……前所未有的恐怖笼罩着不列颠的天空,生活在异教徒魔掌之下的我们痛不欲生。” 历时300年的“维京时代”,给西方基督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时至今日,每当提起“维京人”,许多欧洲人的脑海中仍会浮现这样一幅景象:一群金发碧眼的野蛮人争先跳下龙船,在修道院烧杀抢掠。这种创伤已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直至今日,那群来自北方的战士身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就连“维京人”这个词语本身的起源也是未知。9世纪的各种记载将他们称为“北方人”“丹麦人”“挪威人”或者“异教徒”;常被他们侵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称之为“wicing”,也就是“海盗”的意思,不过这个词语直到19世纪才首次出现。对此,维京人自己的解释可能更好。“vic”在古挪威语中是河湾或者海湾的意思;位于奥斯陆峡湾附近的维克区盛产制造刀剑需要的铁矿石。“维京人”这个词语最初只是用来指代来自维克区的人,后来逐渐被用来指代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掠夺者。 到底为什么维京人会在8世纪时突然从他们的土地上崛起?人们对此有着无数的猜想。从人口过剩到政治压力,从气候变化到科技创新,各种理论学说不一而足。然而,北欧人离开故土的南下潮流,有着周期性的规律。据现有资料记载,实际上在2世纪左右,斯堪的纳维亚人就开始了他们的首次迁徙,这一时间要比“维京时代”的开始早了近500年。当时西罗马帝国已经摇摇欲坠,来自今天瑞典南部的哥特人将其征服,并最终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南部定居下来。 但是不同于8世纪的掠夺者,哥特人不愿承认他们是“斯堪的纳维亚人”或者“维京人”。尽管所有的维京人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但是他们中间也有着不同的种族。多数生活在维京时代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终其一生也未曾离开过自己的家园。人们怀疑,那些掠夺者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人数较少的种族,各种各样的原因逼迫着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事实上,任何一种孤立的观点都无法为此提供完整的解释。此外,维京人的故事大多都是由外人讲述的——有的出自受害民族的文字记载,有的来自欧洲南部和东部文明古国的历史记录,还有的则是来自考古学家颇具煽动性的只言片语。这一切都使得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维京人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部分要归咎于他们的艺术家中只有木匠。每年夏天,他们都在林中伐木,然后用这些木材构建起自己的文明。如宏伟的大厅、坚固的战船及木质的教堂等。然而,这一切中,只有教堂勉强完整地保存下来,象征着维京世界的落日余晖。 维京人留下的文字记录很少。相对于创作史诗或者记录历史而言,他们的如尼字母似乎更适合用来刻画咒语或者碑文。当冰岛的吟游诗人斯诺里?斯蒂德吕松完成《挪威列王传》时,距离维京时代的终结已有400多年。 但是那些故事反映了一种古老的口述传统,而且即便听不清具体的言语,我也能从故事中感受到那些传说所体现的精神。正是这些传说陪伴着维京诗人度过了北欧的漫漫长夜。如同《伊利亚特》展示了古希腊人的风貌,这些故事也体现着维京人的精神:一位真正的勇士在外征战,求取财富,然后建起宏伟的厅堂,并慷慨地赏赐那些忠诚的追随者。荣耀与王权,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赢得。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年轻的维京人纷纷驶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东部的沃土,希冀能够青史留名。很快,欧洲教堂内便传出了阵阵充满焦虑的祷告声,这印证了维京人的成功。法国北海岸的圣瓦斯特修道院日常颂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救救我们吧,上帝,野蛮的北方人正在践踏我们的家园。”这种忧愁很快便感染了许多人,从东方的君士坦丁堡到西方的美洲。 后记 历经300多年的维京时代结束了。这时的世界和300多年前维京时代开始时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世界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部分原因在于维京人带来的破坏。即使到了现在,距离哈拉尔战死在斯坦福德桥已近千年,但我们眼中的维京人依然是不受约束的野蛮人,他们从龙首船上跳下来,挥舞着嗜血的战斧。 维京人虽然很暴力——他们发动的战争残暴到无人能敌,但从根本上而言,他们带来的破坏却具有创造意义。就如同某位历史学家所说,焚烧的稗秆能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利于后来庄稼的生长。维京人所到之处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都会发生改变,为爱尔兰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维京人登上了疆域辽阔的查理曼帝国的领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规模堪比古罗马帝国的国家的不足。查理曼帝国在维京人的重锤下四分五裂,从分裂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开始被迫建立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管理更加高效的小国。维京人的进攻之后,帝国的灰烬之上出现了中世纪西欧的四个大国,即法兰西、英格兰、神圣罗马帝国及西西里王国。 这四个国家是维京时代的直接产物,其中有三个是由维京人的后裔所建立的,或者它们的政权是由维京人的后裔巩固的。北欧人到来之前,英格兰政治上四分五裂,组织上涣散无序。维京人来到之后清除了其他政权,只留下一个本土王国即威塞克斯,维京人相信威塞克斯王国一定会统一英格兰。 从长远来说,维京人的破坏行为给苏格兰也带来了好处。维京人摧毁了皮克特人、统治斯特拉思克莱德王国的布立吞人(Britons)及诺森布里亚人对当地的统治,最后让非正统的苏格兰卜实际上是说盖尔语的爱尔兰移民——来统一面积占英国三分之一的北部地区。 在法兰西,维京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即诺曼底公国。公国的建立改写了欧洲的版图。当初“无情者”哈拉尔战死在斯坦福德桥上,两天后,维京人罗洛的玄孙“征服者”威廉就踏上了英格兰的土地。他在黑斯廷斯大败哈罗德·戈德温森,然后成了英格兰的统治者,威廉就此将大不列颠岛划入了西欧的势力范围。后来威廉的继承者又入侵了爱尔兰——此前爱尔兰岛上灿烂的宗教文化已经被维京人摧残得面目全非,还把苏格兰和周围其他的岛屿都并入了西欧的政治版图。 其他的诺曼人朝着欧洲南部和西部开拓,势力遍及西班牙和意大利北部。到了西西里岛后,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中世纪西欧最富有的王国,可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相媲美。同时,远在东欧的维京商人还建立了新的集镇,开通了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贸易路线,使得发源自古罗马帝国的这套贸易体系遍及更广阔的地方。他们在东欧建立了一些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国家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 维京海盗带来的并非尽是武力,他们还是法律的奠基者——法律这个词源于古诺尔斯语;维京人给英格兰引进了一种新的审判形式,即陪审制度。在100多年的创新与发展中,维京人的造船技术变得更加精湛,他们可以造出规模宏大的龙首船,这些船只既可远渡重洋,又能穿行于峡湾河流之问。作为维京时代最辉煌的技术成就之一,造船技术让维京人有机会建立一套复杂精密的贸易网络,这套网络覆盖了从巴格达到北美沿岸的广阔地带。 但也许维京人最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们在军事方面有多厉害,也不在于他们的航海技术有多高超,而在于他们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维京人特别擅长吸收当地的传统,并将它们融合为另外一种新的富有活力的传统。比如在法兰西,这些“粗鲁暴躁的维京人”就成了骑士的代表;在爱尔兰,他们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在俄罗斯,他们又变成了东正教最正统的捍卫者。 如果当地没有可以吸收利用的传统,维京人就会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据维京人记载,诸神之父奥丁这样说过,“出门必备的最佳行李,便是随机应变的智慧”。冰岛尤其有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当时冰岛正逢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了生存,冰岛人必须摒弃自己的某些权利。他们于是举行了一次投票,欣然决定冰岛成为挪威的附属地。同样,为了避免宗教战争,他们通过投票决定接受基督教——虽然大多数冰岛人仍然是异教徒。反过来,冰岛上的基督徒却完好地保存了异教徒的历史,虔诚地记录了北欧神话及他们的异教徒祖先所创造的丰功伟绩。 维京人的这种实用主义还流传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克努特把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货币引进了北欧,还仿照拜占庭帝国的做法由政府来决定货币的分配。维京人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带来了丰厚的财物,给半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他们从南部学来的有关农业和社会构造方面的知识给半岛带来的变化更加显著。不过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接受基督教当属影响最深远的变化。基督教通过罗马和俄罗斯这两个遥远的内陆国家传人了北欧。北欧人信仰的分支也不尽相同,以圣奥拉夫为例,他的亲戚遍及欧洲大陆,圣奥拉夫受洗之地是信仰天主教的鲁昂,最后避难的地方却是信仰东正教的诺夫哥罗德。 北欧国家与现代世界的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差异,这是维京人善于应变的一条证据。今天的北欧是社会民主国家的典型代表,北欧国家的政治安定有序,民众性格沉稳。这些国家的国旗上都绘有十字图形,现在北欧人不再抢劫,他们还是和平奖的颁发者。现在的北欧人已完全不同于中世纪时那些到处征战、残暴黩武的异教徒海盗。 然而,已逝的维京时代依旧让我们为之着迷。这个时代饱含异域风情,又充满暴力和征战;这个时代有计谋多端的抢劫者,也有不受拘束的探险者。维京时代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比如很多游艇甚至美国宇航局的飞船探测器都以“维京”(viking)来命名。此外,法国还有很多航海术语或者城镇的名字是以_bec结尾的,英语中则有很多以-by结尾的单词。’另外,一周当中有三天都是以维京神话中的人名来命名的。’现在无处不在的蓝牙技术也是用一位维京国王的名字命名的。这是一种无线技术,通过蓝牙可在手机和电脑等设备之间实现数据同步。 也许正如一位流亡诗人在一首盎格鲁一撒克逊诗歌中所写的那样,现今的我们仍渴望过上漫游者的生活,渴望回到那个“极度黑暗的时代,当时整个世界在夜色笼罩下一片漆黑”。也许我们与过去250多年中同世界抗争的那些维京人产生了共鸣。但不管怎么说,维京人肯定会为自己的声名至今流传而感到欣慰。他们总是说:“生命终有尽,唯名可不朽。” 书评(媒体评论) 《拜占庭帝国》 妙趣横生地描绘出一个被现代西方文明充分继承,但却始终忽视的文明。读罢本书,你将会对拜占庭帝国肃然起敬。 ——汤姆·霍兰(Tom Holland),《波斯战火》《卢比孔河》作者 这正是我曾经希望在学校里学到的历史——节奏明快、高潮迭起的故事,涵盖了一千年的层出不穷的政治纷争、杰出领袖、无能昏君、宗教分裂,以及骚乱与屠杀。一幅生动的历史长卷,描绘了一个为我们留下丰富遗产的逝去时代。 ——马克·潘德格拉斯(Mark Pendergrast),历史学者 拉尔斯·布朗沃斯是一个天才作家,他的热情是会传染的;心狠手辣的皇后、诡计多端的宦官、重见天日的希腊文献和拜占庭传说,统统鲜活起来。没有拜占庭,我们的世界就不会是如今的样子——拉尔斯·布朗沃斯引人入胜的讲述配得上帝国曾经的热情与活力。 ——贝塔尼·休斯(Bettany Hughes),历史学家、知名主持人 在《拜占庭帝国》中拉尔斯·布朗沃斯展现出一名小说作家对人物的把握能力,描绘出那些栩栩如生,却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拜占庭历史人物形象。不过,拉尔斯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天赋也同样闪亮,他所展现的拜占庭宫廷斗争、阴谋叛乱和战争,无不精彩明晰。 ——斯蒂芬·普莱斯菲尔德(Steven Pressfield),历史作家、好莱坞编剧 《诺曼风云》 拉尔斯·布朗沃思的《诺曼风云》带领读者骑着战马在中世纪旅途上疾驰。很少有作者像他那样,尽管涉及复杂宽泛的主题,但能写出快捷易读的作品。 ——比尔·耶讷(Bill Yenne),历史作家、《尤利乌斯·恺撒:伟大征服者领导力的启示》作者 这才是历史一贯应有的样子——作为故事讲述的历史。情节自然展开,书页自动翻过,根本无需费心。 ——安东尼·艾福瑞特(Anthony Everitt),英国作家、历史学者 《诺曼风云》带领读者游历五彩缤纷、险象环生的世界,唤起我们中世纪早期欧洲的遐想。 ——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历史作家、《拜占庭帝国和十字军东征》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