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宽念纯--追求美善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释证严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证严上人说:“心宽是善,念纯是美,心宽念纯就是美善,就能令人欢喜;这就是人文的根本。”《心宽念纯——追求美善人生》收录了释证严上人的一些经典文章,书中的每篇文章以讲述小故事的方式,向人们阐述了人生最基本的道理,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灵疏导读物。

内容推荐

“众生病,故菩萨病”,《维摩诘经》如此明确且殷切地说明了:菩萨感应一切众生之病苦,如是之故,生慈悲心。“济世救人,慈悲为怀”,正是慈济的精神中心与志业之所向。四十年倏忽而过,四大志业依序而进,同时并行,粲然有成,花开多瓣!直心即道场,“做慈济”更是道场,慈济人充分践履师志,人间即灵山,一自可拈花而微笑。

第五个十年的开始,证严上人提醒:不忘回到慈济志业创办之初的“竹筒岁月”,提醒慈济人不忘本心、发心如初。希望慈济人能做中觉知,知行合一,祛除根本无明,而见天心月圆。

因觉知众生之苦,悲心相契,因救拔众生之苦,而同体大悲,人命有其局限,慧命却可无穷,追求慧命的路上,证严上人带领新旧慈济人一路而行,随机逗教,法语如雨,可以洗去胸中之垢之尘,证严上人之言可以内求解脱,外助他人,勇猛精进,不忧不畏不怖矣!

证严上人说:“心宽是善,念纯是美,心宽念纯就是美善,就能令人欢喜;这就是人文的根本。”期待更多发心发意的菩萨以真诚的爱心、纯真与宽大的心胸,共同成就美善的人间。

释证严著的《心宽念纯--追求美善人生》就是表达了以上的观念。

目录

编辑缘起

1 真正的富有

2 为善要竞争

3 圈圈里的人间事

4 现在不做,等待何时?

5 钻石与粗石

6 丑公主的因缘

7 深心是道场

8 菩提心是道场

9 人生没有永远

10 一百岁的出家人

11 三世因果,十二因缘

12 人生为善最美

13 多力五百与老比丘

14 不可缺少一个我

15 放下心中的弓箭

16 分别心带来痛苦

17 决心改过就是佛心

18 发心如初

19 心如白布

20 吃苦了苦,化苦为平常

21 佛魔一念心

22 希望要踏实

23 自然境界即妙法

24 佛陀与牛群

25 自己开拓菩萨道

26 老和尚与小沙弥

27 造福的因缘

28 任劳任怨,欢喜付出

29 用烟条换钢条

30 盲人修钟

31 生灭法即是空

32 结善缘消恶缘

33 失而复得的钱

34 自性光明

35 世间最幸福的人

36 心的药理学

37 破除我相

38 凿隧道的日本武士

39 双脚万能的女孩

40 转苦为乐

41 点亮无尽灯

42 缩小自己,扩大心量

43 分别心与平等慧

44 学做菩萨

45 用心磨出智慧

46 穷子流浪的故事

47 嗔心如火

48 懂得感恩,才有幸福

49 天真就是美

50 乐在众生得安乐

51 刘伯温与赛诸葛

52 种诸善因

53 道心分秒在面前

54 想不开是世间最大的苦

55 “慈来”的法争

56 开口动舌自我祝福

57 爱心、安心、顾好心

58 惜福才有福报

59 舍的意义

60 将心比心得快乐

61 施眼珠的故事

62 七十万的车祸赔偿

63 高低不成零智慧

64 悔过记

65 原谅别人美化人生

66 苦乐一念间

67 最幸福的人生

68 用智慧引导“中途”的孩子

69 一念之差

70 身形易受苦

71 冬天已然过去

72 志愿的清道夫

73 爱的清泉

74 执著于法,愈转愈迷

75 时时用心,时时善解

76 无所不在的“道”

77 知福、惜福、再造福

78 保持“静”的境界

79 出租儿媳

80 有没有安乐死?

81 科学化的佛法

82 普天三无

83 美要从心开始

84 父母情深

85 尊重所选,任事有担当

86 母爱就像长流水

87 卖专心

88 甘愿做,欢喜受

89 叹儿不孝的老阿公

90 乞讨是兴趣

91 不忘本的人生

92 执著“骨灰”的烦恼

93 婚姻的红绿灯

94 心是罪之源

95 善的熏习

96 菩萨道是圆形运动场

97 亲情变成烦恼情

98 改运不如改心

99 悲伤的白狗

100 执迷不悟的女儿

试读章节

1 真正的富有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数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报。所谓:“富者患失,贫者患得。”家庭贫困或是有欠缺的时候,就会斤斤计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却也时时担心有所损“失”,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

当佛陀在舍卫国时,地方上有一位长者,这位长者有个独生子。长者给儿子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是这孩子却非常贡高傲慢、欲望很大,对父母不孝顺,对亲戚长辈没有恭敬心,对朋友没有一点仁义,对家奴非常的刻薄。

年迈的长者把家业付托给儿子,他却变本加厉,对父母更加不孝,目无尊长。事实上,他的内心也很不快乐,他贪得无餍地想:我今天有这么多财产是与生俱来的福,只要我再多求福,天神自会赐给我更多的财产。所以他时常对婆罗门梵志布施结缘,但这是为了求取福报,以得到更多的钱财。

婆罗门梵志对他说,一个月要祭祀多少次,他总是言听计从,几乎每天摆香案祭天,而祭拜的牲礼无数,并供出许多珍宝。如此经过了五年,他的家财却慢慢消耗掉,他的青春消逝,身体也慢慢衰弱了,但他的期待从没有实现过。

不放弃的他,仍继续求财,如此又过了三年,他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这时他心中很疑惑:为什么我一直求福,却从未得福?后来他听人说,释迦牟尼佛能开解众生的迷惑。于是他到精舍向佛陀请示,恳求佛能赐他致富之道。

佛陀知道他的生活情况及心态后,就告诉他,贫富之道有四种,所得也有四种: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

佛陀解释说:“什么样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平时不知付出爱心,只是一心求福。这种人平时不知敬重尊长,不曾孝顺父母,连做人的基本观念都没有,却想要求福,这样的人尽管花了很多钱祭祀,还是无所得啊!第二种施少得多,是当众生需要你时,能及时付出而不求回报;无求的心就是无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别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钱出力,心无所求却能得到丰足的回报。第四种是施少得少,这种人甚是悭贪,布施一点点,却认为已布施很多,并计算着自己有多少功德,这种有所求的付出,布施出去不仅没有得到功效,相反的还会造业啊!”

听佛陀的开示,就知道平时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敬重尊长、亲爱周围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为了“求”福而布施,甚至伤害生灵祭天,则没有福可得啊!总之,最要紧的是:不要有得失之心。

2 为善要竞争

佛陀教导我们学佛要时时用心,并且要及时发挥人生的功能,为善竞争。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摩揭陀国,那里的人知道世间的大觉者——释迦牟尼佛来了,大家都很欢喜踊跃。但是,佛陀的身边有很多修行者没有地方安身,居住方面出了问题。那时,国王在天将黎明时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地方长了很茂盛的竹子,这片竹林的地势很美,他就神游在竹林里。忽然间,他看到四位穿着青衣的人,四个人都长得很庄严,并且在竹林里勤劳地整地。

国王好奇地问:“为何你们这么虔诚地整理林地?”其中一位回答:“我们是青衣夜叉,奉了四天王的命令,来整理这个地方,因为佛陀已游化到这里,此地要供养佛陀和僧伽众,让他们在此安居。"说完,四位青衣人又继续工作。

国王听了,内心生起无限的欢喜,于是微笑地醒了。醒来之后,心想:为何做了这个梦?而且梦里的景象似乎很熟悉,他就依着梦中的路径走,结果真的找到一片很优美的竹林。

经过打听后,知道这片竹林原来是迦兰陀长者所有,国王找到这位长者,告诉他自己所做的梦,又说:“佛陀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三界的导师,如果你能将这片土地献给佛陀,那会有很大的功德。”

长者是位有德者,听了国王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他想:应该随喜功德,既然有这因缘,何不做个顺水人情。于是,国王就去拜见佛陀,并且讲述这段经过。佛陀觉得那里确实是个普施法语的好地方。后来,长者设宴供养佛陀及僧众,然后欢喜地献出林地,佛陀也很欣慰地接受。那里就是佛经中的竹园精舍,是佛陀讲经说法的道场。

为善要竞争,不要落于人后,做好事却落于人后,会觉得很遗憾。像这位长者,迦兰陀竹园就是他所奉献的,他懂得为善要竞争之理。

P1-5

序言

“众生病,故菩萨病”,《维摩诘经》如此明确且殷切地说明了:菩萨感应一切众生之病苦,如是之故,生慈悲心。“济世救人,慈悲为怀”,正是慈济的精神中心与志业之所向,从救济的“慈善志业”起,证严上人深知贫苦多因“病”而起,是以赓续而有“医疗志业”之践履,继之“教育志业”、“人文志业”次第推广施行,而有慈济大学等各级学校、《经典》诸刊物及“大爱电视台”之创办。揆诸过往,从一九六六年“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创办至今,四十年倏忽而过,四大志业依序而进,同时并行,粲然有成,花开多瓣!直心即道场,“做慈济”更是道场,慈济人充分践履师志,人间即灵山,自可拈花而微笑。

第五个十年的开始,证严上人提醒:不忘回到慈济志业创办之初的“竹筒岁月”,提醒慈济人不忘本心、发心如初。希望慈济人能做中觉知,知行合一,祛除根本无明,而见天心月圆。

因觉知众生之苦,悲心相契,因救拔众生之苦,而同体大悲,人命有其局限,慧命却可无穷,追求慧命的路上,证严上人带领新旧慈济人一路而行,随机逗教,法语如雨,可以洗去胸中之垢之尘,证严上人之言可以内求解脱,外助他人,勇猛精进,不忧不畏不怖矣!

证严上人说:“心宽是善,念纯是美,心宽念纯就是美善,就能令人欢喜;这就是人文的根本。”期待更多发心发意的人间菩萨以真诚的爱心、纯真与宽大的心胸,共同成就美善的人间。

编辑小组谨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