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郁敏、杨婧编著的这本《艺术咏叹》从民国时期的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民国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的副刊上选编了既谈戏剧、电影,又谈美术、音乐的散文、小品80多篇。阅读此书,且听名人漫谈艺术真谛,品味作品美感。看它们如何剪裁生活的镜头,汇成生命的咏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艺术咏叹(民国民报撷珍)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郁敏//杨婧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郁敏、杨婧编著的这本《艺术咏叹》从民国时期的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民国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的副刊上选编了既谈戏剧、电影,又谈美术、音乐的散文、小品80多篇。阅读此书,且听名人漫谈艺术真谛,品味作品美感。看它们如何剪裁生活的镜头,汇成生命的咏叹。 内容推荐 《艺术咏叹》全书收作品93篇,分为剧坛揽胜、影坛摭芳、画苑杂谈三部分,其中“剧坛揽胜”部分收作品44篇;“影坛摭芳”部分收作品17篇,其中还有4篇是谈音乐的;“画苑杂谈”部分收作品32篇。这些作品大部分发表在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作品数量不多,都是抗战胜利后发表的。这些散文、杂文作品所谈的是艺术问题,而所反映的则是历史;是我国话剧、歌剧和电影艺术的青少年时代;是美术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时代。这些昨天的艺术虽然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但也映衬出今天的话剧、电影、美术艺术的辉煌。 《艺术咏叹》由郁敏、杨婧编著。 目录 前言 剧坛揽胜 北京初次出现的联合剧 捧角家是戏剧艺术之贼 男女合演的讨论 新剧与观众 戏剧的歧途 戏剧与现在中国的民众 神的游戏 魔术家与大礼帽 我对于今后戏剧界的希望 中国戏剧运动的将来 关于剧评的我见 论剧评 读了田汉的戏曲 “画龙点睛” 读《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的两个喜剧成分 《以身作则》 《雷雨》 我如何写《雷雨》 《雷雨》及其作者 读曹禺的《日出》 曹禺的《原野》 我看《春寒》 从《春寒》想起 读《春寒》后 《命运》读后 为俄国歌剧团 中国新歌剧的创造 《王昭君》的上演 推荐《孟姜女》 意料之外的眼泪 《茶花女》和《曼依》 高尔基的《夜店》 《夜店》 高尔斯华绥的《鸽》 《威尼斯商人》的意义 亚尔遂斯特到那儿去 影坛摭芳 万恶的侦探长片 中国电影应从自己的本色着想 谈国产影片 神怪影片之影响 国产影片的复兴问题 告中国的电影工作者 “电影”与“演剧”的艺术难易观 表演电影与表演话剧 关于“表面真实” 观《木兰从军》后杂谈 好人不寂寞——评《乘龙快婿》 论《万家灯火》 我对《新闺怨》的意见 关于国民音乐会的谈话 介绍黄今吾先生之《怀旧曲》 爵士音乐与跳舞 与石人望谈口琴 画苑杂谈 看了刘海粟绘画展览会之后 司徒乔的画 司徒乔君的展览会 司徒乔新疆风物画 从找寻自己说起 林风眠的绘画 西湖艺专画展的一瞥 其故 从“竹溪书画展览会”归来 观艺风画展后 对于伦敦艺展的意见 中国绘画的新路——从艺风社展览会引起的感想 弘一法师的书法论 深秋读画 丰子恺论 《子恺漫画我辑》序 谈自己的画——《色彩子恺新年漫画》 关于木刻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印象记 茅盾谈版画 谈中国现代木刻 美术与生活——八月十三日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讲演 画与看画的人 论人物画之难与线条的重要 中国美术家底责任 严沧浪的艺术论 画家的生命与作风 评画与看画 雕塑艺术与西洋画在中国失败之原因 我们怎样看中国画? 故宫所藏绘画之宝 诗与画——给友人的一封信 试读章节 北京初次出现的联合剧 陈大悲 北京女青年会因为要购地自建会所,需筹现款三万四千元,故于本月二十一日借中央公园社稷坛演联合剧,名为《蓝三角》。每逢开筹赈会总是忸忸怩怩不肯露面的这位太阳先生那天居然也出席助兴。但是买票来参观的来宾并不见得十分踊跃。难道说北京城里的有钱人当真捐空了吗?还是别有缘故呢? 据我个人底猜想,或者是因为北京城里(只怕是中国全国)懂得联合剧是件甚么东西的朋友太少了。这次女青年会底广告上称他为“文艺”,似乎太含混了。普通人对于“文”字大有“敬……而远之”的习惯。从前因为读了书好中举做官才用得着“文”。如今呢,除了那班陪阔人做诗,替死阔人做墓志铭,打著“文”字的幌子混饭吃的之外,能与“文”字有缘的实在是社会里少数中最少数。文艺与金钱往往是背道而驰的。我不知道为甚么他们要称《蓝三角》为文艺? 联合剧底英文是Pageant。他底拉丁文中的根源含有“联系”“接洽”等意义。所以我以为译为“联合剧”较为妥当。 联合剧底祖先原是迎神赛会中的“傩”与“台阁”。野蛮时代用他来媚神鬼。专制时代用他来媚皇帝与贵族。最近才由艺术家与教育家把这废物利用起来变成表现色彩美与人体美以及发展大多数人演剧本能的利器。在演者人数过多为别式戏所不能容的时候,联合剧就能包罗万象的担任起来,因为“联合剧中的主人翁是社会,联合剧中的演者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在各式戏剧中惟有联合剧能摆脱人数限制底束缚。 那天服装底色彩配合得极妙。一对手握铜角的侍从精神抖擞,几乎不能叫人相信她们是数千年男权积威之下的女子。大队环行社稷坛时步伐整齐,始终无懈可击。一盘散沙式的中国社会里居然能充分地显露出一种团体精神来,实在是难得的事。 用四幕戏将青年会在中国社会里举行的事业抽象地表现出来要给这样一班观众领会,原是一件难能的事。在这样宽阔的园里要用女子底声音念出词句来使大家听见尤其是难能的事。而居然能够留住观客不见走动一个,可见这出《蓝三角》联合剧底魔力之大了。 第一幕是“友谊”底表现。但是这一部分不识字,一部分怕看字的观众,手里握着一本卷拢的说明书,眼中只看见红红绿绿的女孩儿走来走去,并不知道坛上演的是些甚么东西。偶尔有几个看说明书的,也不相信她们在那里表现“友谊”,大约是因为现在社会中的一般人对于友谊的解释就是“叙兰谱”,“上馆子”,“打麻雀”,“听杨梅的戏”,“逛……”。 第二幕“智育”演得较为明嘹些,因为坛上有一群女子在那里读书,一群在那里看护小儿,一群在那里上英文课,一群在那里做布丁。惟有坛西那一群人在那里做些甚么,连我也没有明白。标旗上的字写得太小了。教员旁边挂着一张图上不知画的是猫捉老鼠,还是除病的疫鼠?或是在那里教生物学? “游戏”是在第三幕里。演来各尽其妙,而尤以女高师附中为最出力,游戏体操竟练到一刻多钟。 第四幕贝满中学学员代表的“蓝三角”动作非常自然,想来操练的功夫当已不少。“基督教”举起“光”来,那位裹在五色旗里,病容满面的“中国”和诸象征的人格都向她鞠躬。在此时间我只见大多数的观客都摇头叹气不以为然。那一种狭窄的态度引我联想到二十一年前的北京城了。在我前面坐着一位复辟派的老祖师,大有“不忍卒观”的表示。我后面一位扬州朋友在那里叽咕道,“原来是劝人吃教呵。”几个苏州人在我旁边最热闹。有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苏州朋友向我问道:“僚阿懂?”又说,“搅(音膏)落一只洋,来做子半日天个憨大。” 这样看来,原来这些知识穷的朋友不但不懂得那联合剧是甚么东西,就连这一次广告上的“文艺”二字也没有看见。他们是来瞧热闹来的!要瞧热闹的玩意儿,一块钱可以逛五次城南游艺园,现在如何能不叫冤枉呢? 研究戏剧艺术的同志啊!你们目睹这样知识饥荒的社会还忍心袖手旁观吗? 在这青黄不济的时代,我们还得赶快贩运些新鲜的精神饭粮进口呀!今日的中国里不怕没有自鸣“曲高和寡”的知识的阔人,只少了志愿跣足下田去散艺术种子的人!有吗?我愿脱了皮鞋来陪你! 一九二一,十,二二。 《晨报副刊》1921年10月25日 P2-4 序言 在民国时期的北京《晨报》、上海《申报》、《民国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的副刊上发表的谈论艺术的散文、小品,可以说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我们从复印下来的几倍于本书的作品中,经过反复筛选,才编成了这本既谈戏剧、电影,又谈美术、音乐的《艺术咏叹》。 《艺术咏叹》全书收作品93篇,分为剧坛揽胜、影坛摭芳、画苑杂谈三部分,其中“剧坛揽胜”部分收作品44篇;“影坛摭芳”部分收作品17篇,其中还有4篇是谈音乐的;“画苑杂谈”部分收作品32篇。这些作品大部分发表在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作品数量不多,都是抗战胜利后发表的。这些散文、杂文作品所谈的是艺术问题,而所反映的则是历史;是我国话剧、歌剧和电影艺术的青少年时代;是美术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时代。这些昨天的艺术虽然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但也映衬出今天的话剧、电影、美术艺术的辉煌。 在“剧坛揽胜”部分,关于剧作家曹禺作品的评论,我们适当地多收了几篇,这是因为曹禺剧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剧本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曹禺的《雷雨》在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都超越了他的前辈,为中国的话剧艺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它使舶来的话剧,成为纯熟的本地风光的话剧,它为中国话剧建立民族风格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1934年7月,当《雷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发表后,一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篇评论文章发表,这对于年轻的剧作家和他的作品显得有些冷清和寂寞。其实这恰恰是人们认识和接受新作品的一个必要的过程。当1936年6月至9月,曹禺的第二部剧作《日出》在《文学季刊》分四期连载发表之后,担任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的萧乾先生便及时而又热情地在自己主编的《文艺》副刊上,推出了两期集体批评《日出》的专刊,发表了茅盾、朱光潜(署名“孟实”)、叶圣陶、沈从文、巴金、靳以、黎烈文、陈荒煤、李蕤、谢迪克、李广田、杨刚、张秀亚(署名“陈蓝”)、李影心、王朔等人的评论文章15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日出》作了分析和评价。曹禺先生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不久,便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长达万余言的《我怎样写<日出)》一文。这些作品都是非常精彩的,限于篇幅,曹禺先生的《我怎样写<日出>》一文被割爱了,就是集体批评的文章,也只选了其中的8篇。在这8篇作品中,既有当时已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有文学新秀的作品,如《戏剧的进展》一文的作者张秀亚,发表作品时署名“陈蓝”,后来成为台湾的著名作家。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她从小爱好文学,上中学的时候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她发表评论《日出》的文章时只有17岁,而文章是很有见地的。萧乾先生在向名家组稿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天津的这位文学新秀留出一席之地。萧乾先生是慧眼独具的。 在“画苑杂谈”部分,我们收入了丰子恺先生的《谈自己的画》一文,虽然它与《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华瞻、戚志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和《缘缘堂随笔集》(丰一吟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中所收的《谈自己的画》一文题目相同,但是,并非同一篇文章。这是丰子恺先生谈自己作画失误的一篇随笔。 1934年前后,在《申报·自由谈》上,常常刊登丰子恺的漫画,虽然只占很小的篇幅,却为《自由谈》副刊增色不少。当时有一位读者卢荪出于对丰子恺漫画的喜爱,竟把刊登在副刊上的子恺漫画逐日剪下,粘贴成册,并将《论语》杂志发表的丰子恺照片剪下一帧,贴在卷首;将《自由谈》上发表的周启的《丰子恺论》剪下,贴在卷尾;最后,自己还认真地写了《<子恺漫画我辑>序》。这样,一本自制的《子恺漫画集》便大功告成了。 正像周启在《丰子恺论》中所说:“丰子恺的画儿是简单明快平和冲淡而带着人间的苦味,在平凡里有着奇特,浅显里有着高深,是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村的俏的都能够看得懂的大众的精神的粮秣。”正因为丰子恺的画合于大众的胃口,所以,他的画儿格外被大众所喜爱。这就难怪1935年元旦,《中学生》杂志出版了“色彩子恺新年漫画”赠送小读者后,竟然没有一个发现画中有错的。 那是一张彩色立幅画,“近景是岸,岸上有一株长松。远景也是岸,岸上有半个朝暾透出在地平线上,正在发射光芒,驱逐那上面的云翳。中景是一叶小舟,靠近此岸,正在向着彼岸的朝暾进发。”(丰子恺语)船里有四个人,他们都面向太阳,背向观者;他们正在打桨,向着光明的彼岸前进。一位朋友从画中看出:画中人划船的方法不对,其中有三个人都在倒扳桨,这样,小船不仅不能达到光明的彼岸,而且还在那里向后退了。丰子恺先生听了朋友的批评后,次日便起了一个大早,跑到湖边雇了一只船,亲自摇桨演习,先按自己画中的样子,再按朋友指点的方法,实践的结果,证明了朋友的话是对的。于是,丰子恺先生写了这篇《谈自己的画》,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从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丰子恺先生虚怀若谷,对艺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在编选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既感到了阅读作品的喜悦,也遇到了我们不曾预料到的困难。当您翻开这本电脑排版的书,看到那隽秀、清晰的字体时,您怎么也想象不出我们在那铅字模糊不清的民国报纸中翻来覆去地查找作品,借助放大镜辨认字迹,挑选作品的情景。有些名家的影评作品就是因为字迹过于模糊难认而未能收入书中。历史向前发展了,一切都在进步,印刷技术当然也不例外。 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是我们编选组共同完成的,虽然我们所选的资料并非尽如人意,我们的想象和事实之间还有差距,但是,在这本书中毕竟倾注了大家的心血,我们衷心希望读者能够和我们一样地喜欢它。 郁敏 杨婧 1997年8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