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后传(1949-1975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是畅销书作家师永刚联合媒体人方旭全新创作的一本关于蒋介石的书。本书无论从题材角度还是框架结构都区别于师永刚之前的超级畅销书《蒋介石和:1887-1975(蒋介石自述)》,采用的是全新的政治地理的概念,把蒋介石退踞台湾后人生的最后26年的所思、所想、所做一一呈现。珍贵的历史图片配以现今的实景拍摄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回顾蒋氏父子在台的每一处落脚点,配合以每处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做出的重大决策,使得全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两条线索并行,风格独特,创意独到。本书独创把历史以政治地理的形式解读,人物传记以搭配文化景观的方式讲述,非常值得收阅。
《蒋介石后传(1949-1975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在大历史背景下,以蒋介石、蒋经国在台湾的几十处行馆为经线,以蒋氏父子的政治活动、对外关系、家庭生活故事为纬线,记述蒋介石在1949年败退台湾后人生最后26年的详细情况。蒋介石在台的行馆故事和他的整个人生一样,充满起伏矛盾,这些行馆融入了一次次历史事件和进程之中,它们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是这些行馆几乎遍布全台风景绝胜之地,另一方面是它们几乎每处曾经和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而又因主人的身份受管制严密,寻常人不得其门而入。《蒋介石后传(1949-1975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把这些行馆存在的前世今生均作以详实的讲解,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本书作者的实拍图片对比,真实概括了两蒋退踞台湾以后人生的轨迹。
序章
前传 蒋介石台湾政治地理:62岁,转进台湾。26年生涯,34处行馆
第一卷 澎湖贵宾馆:蒋介石转进台湾落足处
第二卷 高雄西子湾:蒋介石来台第一行馆,记录“八二三”炮战全程
第三卷 草山行馆:解密蒋介石谋“反攻大陆”之“国光计划”
第四卷 士林官邸:蒋宋25 年寒暑共度的唯一“总统官邸”
第五卷 角板山宾馆:台湾版溪口的沧桑岁月
第六卷 阿里山神木与贵宾馆:蒋介石三度避寿地
第七卷 草山御宾馆:见证蒋介石“清党”与“孙立人兵变案”
第八卷 战地行馆:蒋氏父子亲历金门炮战、一江山与大陈岛三大战役
第九卷 大溪行馆:蒋介石与张学良重遇之谜
第十卷 台南风水形胜地涵碧楼(之一):日月潭谋改革党务,流放陈立夫
第十一卷 两岸交流第一线涵碧楼(之二):密使曹聚仁密访蒋氏父子,带周恩来亲笔信会晤
第十二卷 全台首遭拆毁的卦山馆:陈诚与蒋介石三连任之幕后纠结
第十三卷 樱花温泉山色行馆:“雾社事件”旧地的蒋氏梅花
第十四卷 梨山宾馆:蒋介石南巡、“梨山会议”、中兴台湾起步处
第十五卷 栖兰行馆:蒋介石在台湾最袖珍的行馆故事
第十六卷 澄清湖行馆:蒋孔宋三大家族最后在台的聚会
第十七卷 阳明书屋:蒋介石为自己打造的最后文史档案归宿
第十八卷 慈湖行馆:“两蒋”灵柩奉安大陆争议
第十九卷 中正纪念堂密码:蒋介石专用之“国家级”祠堂:中正庙
但相较蒋介石借山光水色陶冶性情,蒋经国之所以热衷在高山农场招待所人住,主要是借此视察农场、林场、水库、山区道路等运作情形,并了解退除役官兵生活。因此蒋经国行馆虽为数不少,却都位居各新辟重要工程四周,算是蒋经国的前进指挥所。因此外人即使看到行馆,不过一般办公厅舍、平房,不但简陋,且极易毁于天灾,即便至今尚存也都经过一番改建,与当初原味不可同日而语。
蒋经国对行馆的要求大略着重在便利、隐秘,常常来无影、去无踪,住宿条件上,蒋经国也毫不要求,甚至还刻意要以节约作为诉求,也极少听到他与蒋方良一同度假。但因为蒋经国忙于公务,导致身体不佳,长期失眠,加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蒋介石相兰争阮心,多次命令他下乡休养,强迫休假,还特地在日月潭德化社附近兴建了一栋斜屋顶、四面落地窗的湖滨欧式小别墅。
只是蒋经国始终放不下繁复的政务,因此身体与严重失眠等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更因为蒋经国对事、对人皆不能放宽一步着想,才让问题越来越严重。蒋介石担忧之余,在日记直指蒋经国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身体不知保养,用力太过,以致多病”,加上“精神时生悲伤,忧郁过度,以致负荷沉重,不知宽缓,自得乐道顺天”。
果如蒋介石的预测,蒋经国并没有采纳他多修养身体的建议,甚至在出任“总统”后,便指示归还多处蒋介石行馆,更将涵碧楼旁的私人别墅改为正式的“总统行馆”,并兼作贵宾接待室,他也从此未再到此处下塌。这栋行馆最后毁于“九二一”大地震,至今已不见痕迹。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这是草书大家、国民党大佬于右任。在临终前手书的诗句。1949年,于右任随着蒋介石来到了海角一隅,从此远离故土,并于1964年病逝台北。11年后,蒋介石也在异乡台北画上了人生的句点。
从1949年以62岁的年纪,黯然落脚台湾,蒋介石长达26年的时间,长留在如许蕞尔小岛,没有再离开这36000平方千米土地一步,毕生编织着“反攻大陆”的美梦,至死方休,未有再踏上大陆故土。
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即指示各行馆应都归还原来单位自行运用,仅保留角板山新宾馆作为正式的“总统宾馆”,也是当时全台唯一一处正式的“总统行馆”。所以各地蒋介石行馆纷纷取消原先军事戒备森严的限制;只是即便蒋经国作此宣示,但蒋家威势仍在,大多数行馆主管单位还是不敢贸然开放,直到李登辉执政后,这种情形都没有完全改变。所以除了角板山宾馆等少数案例,能在蒋经国指示下,交给“救国团”等团体开放民间住宿与青年度假使用外,多数行馆仍改成蒋介石的纪念厅舍,或是宁可让空间与设施闲置,以避免争议,住进“总统”套房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待遇。至于蒋介石一手促成的慈湖宾馆,更成为蒋介石灵柩暂厝的地点,只是内部摆设略做调整成今日的局面。
此外,蒋经国正式当家后,宋美龄避居美国,为了表现对宋美龄的尊崇与礼遇,蒋经国还是长期保留士林官邸不做任何改变,同时编拨预算修缮,作为宋美龄的在台住所;但士林官邸的确已不复当年风华,渐渐消逝在政治舞台之上。蒋经国居住的七海官邸,随着他的健康日薄西山,也成为蒋方良孤单向晚的所在。
同时随着时光流逝,不少蒋介石昔日行馆,因是山间简单建筑,加上台湾山区多野火、强风、暴雨侵蚀,均难以久存,或不堪使用,如草山行馆、合欢山松雪楼都一度荒废,或如桃园角板山的复兴宾馆、中横的青山别馆与大雪山宾馆则均遭火焚毁。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打着反蒋、反国民党招牌的民进党人士跃上台面,“两蒋”行馆也成了批判斗争的对象,例如彰化八卦山行馆,就被民进党地方政府以已达使用年限为由决议拆除,是蒋介石行馆一连串悲惨命运的开始。2000年政党轮替,民进党“去蒋化”攻势更甚,即使能躲过天灾侵袭,蒋介石行馆依旧命运各异,或如草山行馆遭人焚毁,或因少人闻问而荒废在山林之间;遭遇较佳者,改建为贵宾别墅提供游客住宿,或作为历史文化展示空间、美术展场,各有一本难念的经。
其实蒋介石以岛为家,台湾又有何处不归他所有、归他所管?既然尽归我有,又何须汲汲于私产?不过话说回来,那些蒋介石再次造访机率微乎其微的行馆,即使关闭密封,同样也要长年专人专款维护,虽无行馆之名,却有行馆之实,账自然还是要算到蒋介石身上。
只是这一路行馆轨迹,象征“两蒋”在台湾留下的足迹,宛如展现他们在台岁月缩影的舞台,幕起幕落,细数着过往风风雨雨、波涛汹涌,俱成往事。“两蒋”功过已交给历史,只是过往荣光,映衬着如今蒋家在台的淡出与锋芒蜕尽,不但反映出蒋氏王朝日渐落寞的命运,也让人看到岁月无情,任凭英雄如许,总也逃不过历史洪流的淘洗。P16-18
从1949年以62岁的年纪,黯然落脚台湾,蒋介石长达26午的时间,长留孤岛,没有再离开这63000平方千米土地一步,编织着“反攻大陆”的美梦,至死方休,未有再踏上大陆故土。
只是这一路行馆轨迹,象征蒋氏父子俩在台湾留下的足迹,宛如展现他们在台岁月缩影的舞台,幕起幕落,细数着过往风风雨雨、波涛汹涌,俱成往事。“两蒋”功过已交给历史,只是过往荣光,映衬着如今蒋家在台的淡出与锋芒蜕尽,不但反映出蒋氏王朝日渐落寞的命运,也让人看到岁月无情,任凭英雄如许,总也逃不过历史洪流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