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中的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钱继锋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命中,有些人、有些一事总会在你记忆蒙灰之时,宛若一阵阵微风掠过。于是,那些鲜活的场景再次穿越,击中你柔软而温情的角落……

《风中的梦》收集了作者钱继锋的一些小文,共计73篇,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行走、那些感触四部分,大部分插图也都是作者的摄影作品。

内容推荐

钱继锋编著的《风中的梦》为散文随笔集,内容主要为多年生活积淀下的记忆、感悟以及旅行游记等,具体分为四部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行走和那些感触,每一部分的内容编排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而是根据作者生活交往中的影响,讲述了作者的如歌岁月,展示了作者的文学底蕴与思想情怀。

目录

序:风中逐梦是清欢

那些人

 父亲和烟

 母亲的手

 岳母的香袋

 女儿的衣服

 怀念二伯伯

 我的室友和战友

 一盆含羞草

 《藜斋残梦》与赵志刚

 我为沙耆拍照

 一元钱的短工

 跟踪脱险记

 甬上牧羊女

 民族发艺店

 推拿女

 两张火车票

 途中偶遇的女生

那些事

 水乡的船

 悠悠广电情

 水兵服的故事

 打柴草

 拾稻穗

 漫漫求知路

 “嗓子”与“嫂子”

 戒烟历程

 不再串门

 演戏那点事

 漫议麻将

 家访

 精彩的网络

 挖树根

 过年

 钓黄鱼

 摄影ABC

 球缘

 学车记

 装修进行曲

 拍日出

那些行走

 /异国风情/

 澳大利亚大堡礁

 奥地利维也纳

 荷兰阿姆斯特丹

 华盛顿

 法国巴黎

 洛杉矶好莱坞电影城

 旧金山

 人文牛津

 伦敦一日

 夏威夷,你好

 新西兰印象

 看剪羊毛表演

 /江山多娇/

 访台日记三篇

 漠河的冰与雪

 风雪长白山

 鬼斧神雕话新疆

 秋到禾木村

 秋访宏村

 北渔山岛游记

 井冈山五龙潭

 走进丽江

 李家坑漂流记

 怪树林畅想曲

 我爱我家

那些感触

 扁担精神

 期待“万马”奔腾时

 竹子礼赞

 找朋友

 香树盆景

 收费的变革

 靠品牌不靠扶持

 中秋情愫

 不妨学学王羲之

 请记住部下的姓名

 嗜好与廉洁

 说酒

附:人生当如水 平淡铺就精彩一一对钱继锋先生的专题采访/吕悦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和烟

父亲马上70岁了,烟龄也有50年了。与父亲知交又同我相识的一些老同志,多次同我开玩笑,说父亲所吸掉的烟,要是一支支连接起来,可以从云龙接到宁波了。父亲所吸的烟能否从云龙接到宁波我没考证过,但父亲的烟瘾之大、接烟之巧、品烟之妙在鄞东南上年纪的村民中是人人皆知的,也是我从小亲眼目睹的。

父亲的烟瘾真大。人家表不离手,环不离耳,他是烟不离口,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嘴里总是乐悠悠地叼着一支烟。尽管现在有海绵滤嘴,但中指和食指还是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怎么洗都洗不掉。他穿过的衣服都有一股浓浓的烟草味,而且衣服裤子都有被烟星沾过的小洞。父亲接烟的技巧很高。过去,香烟是没滤嘴的,为了省炯,他总是一支一支地接,将烟在桌上顿几下,把烟屁股捏一捏,套紧一转就接上了。有时开会在台上作报告,他凭感觉三下五除二就将快燃尽的烟接上了。父亲品烟的水平也是颇有名气的,只要吸上几口,不看牌子,就能说出是什么炯,令许多烟界“老枪”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贤惠善良的母亲三天两头做父亲的工作,“家里的一栋楼房被你‘烧’掉了,自己的肺也‘烧’穿了,还是戒了吧!”当护士的姐姐从医学的角度论证吸烟与人体四大系统疾病有关,还列举戒烟的种种方法,力劝父亲戒烟。说实话,迫于生计,父亲也曾多次戒烟,也想过各种办法,诸如吃戒烟糖、喝戒烟茶等,但都无济于事。半天不吸,父亲目光呆滞,哈欠连天,无精打采,坐立不安,烟瘾犯了,似有生活中缺少一点什么的感觉。想烟时,父亲会习惯性地立即将手插进口袋,间或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吸烟的人们,以求得到点什么。看到父亲的狼狈相,母亲总是心疼地买来糖果企图赶走父亲的烟瘾。无志者常立志,父亲最终没能抵御几寸香烟的诱惑,又当了“还香团”,吸烟行经“复辟”了,而且“复辟”一次,对烟的扫荡就更残酷一次,形成恶性循环。

父亲香烟的品牌同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我们的家境状况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孩提时,父亲的烟瘾已十足了。那时,压根没人向当公社主要领导的父亲送包烟,父亲也从不买整条的烟,吸完一包买一包。20世纪6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当时父亲常吸的烟是本地产的老大红鹰、雄狮、旗鼓等。每当傍晚后,有干部和群众找父亲来谈工作,正好父亲的烟盒也空了,于是,他就大声地叫我去买烟,并递上两角钱。我也乐滋滋的,一口气跑到小店买上一角八分的雄狮,从中得到两分钱的劳务费。记得有一段时间,香烟供应凭票,这可难坏了父亲,为了过烟瘾,在父亲的吸烟史中也有自制卷烟和用斯大林式的烟斗吸烟丝的记录。

20世纪70年代,经过治理整顿,经济回升,家境有所好转,父亲的香烟档次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开始吸新安江、飞马、大前门。有时,身边带一包大前门,还要向同事们炫耀一番,要不就扔上几支与同事们一起享用。

改革开放后,各地香烟大流通,外烟也不断引进国内市场,我们家的生活也好多了。父亲的烟不但带“把”,而且品牌也越来越好了,先是阿诗玛、茶花、云烟、红塔山,都是整条的,后又有万宝路、良友、三五之类的。随眷香烟品牌的变化,父亲点烟用的火具自然也由打火机取代火柴了。不过父亲最喜欢吸的还是宁波自产的中美技术合作生产的大红鹰。

父亲在职时工作出色,人缘好,以致我下乡时,当地的干部群众都有提及。于是我想,除了父亲政治坚定、体察民情、忠诚事业、勤政廉洁外,是不是还有香烟辅佐的作用呢?因为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下田劳动是吸烟的,与群众座谈时是带烟的,去大队开夜会是不能没有烟的,带领导干部群众发展乡镇企业是需要烟的。父亲与烟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父亲吸口烟,并用右手托脸做沉思状,就能合计好村民的生活安排,就能化解村与村、社员与社员之间的矛盾,就能因人制宜地使用好干部。要是没有烟,父亲还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吗?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的爱好也各有所异。父亲平时不讲吃、不求穿、不争利,唯一的嗜好就是烟。我以为嗜好某种东西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寄托,它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失去了,人的生理机体就会失去某种平衡,精神上就没有企望,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也就会出现病态,父亲的烟就是如此,既然成瘾了那就让他瘾吧。我们节假日去看望他老人家,也捎带上两条好烟,让他过把瘾。不过,我也时常提醒父亲,尼古丁对身体不利,您要经常检查身体。父亲总是夹着烟乐呵呵地说:“肺部没问题。”真的也怪,父亲那么长的烟龄,身体还是很好,面色红润、身板硬朗、思路敏捷,没什么大毛病,至今还在发挥余热呐!

(2007年3月7日)P3-6

序言

当钱继锋先生要我为他的书写点东西时,他是我熟悉的陌生人,而当我提笔写这篇小文时,他已是我亲切的同龄人了。

说是熟悉的陌生人是因为我们相识虽久却无交往,记得1997年6月钱继锋先生由县委办公室主任助理调任县广电局副局长,而我于7月由鄞县报编委转任为鄞县日报副总编;2000年鄞县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新世纪新闻论文征文,他与我又同获征文一等奖。因为同为鄞州新闻单位领导,因而平时也偶有同席就餐。尽管如此,除了他的职务和招牌式的笑容外,其余一概不知。直到看了他的新著,并和他交流后,才知道他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曲折多变的人生道路,而且还发现我们是同龄人,在同一个年代里出生成长,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于是一种亲切感油然而起,遂欣然命笔。

他和我同是1956年出生,只是我生在春天,他生在秋天。春天只是播种,秋天却收获硕果。这硕果之一,便是《风中的梦》。

展读之后,感慨不已,收入书中的文章不长但予我印象深刻,最可道者是有“三美”。

其一是人情之关,钱先生情感丰富细腻异于常人,他对亲人体贴入微,对朋友坦诚相待,对大众关切宽容。这在文中随处可见,尤如他在书中所言:“生命中,有些人,尤其是亲人总会在你记忆蒙灰之时,宛若一阵阵微风掠过。于是,那些鲜活的场景再次穿越,击中你柔软而温情的角落……”在这些人中,父母妻女及岳母兄妹等亲人占据了他心灵中最重要的位置,而他的叙述又是从最细微处起笔,如父亲的烟、母亲的手、女儿的衣服、岳母的香袋,等等,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的性格习惯却展现无遗,其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尤其配上照片,更是相得益彰。父亲一文中的照片让人联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正是父亲这一代共和国的创业者以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奠定了当代中国坚实的基础。钱先生对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有一种发自天性的怜惜,为此在他的人生中,擦身而过的诸多女性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诸如海岛上工程师二女儿含羞草似的睫毛和神情,汽车上女乘客于危难中表露的信赖,旅途中朝鲜族女大学生倾心交谈和殷切的希望,家具城女营业员略有心计的交往……这些略带情色的文字总让人想起郁达夫先生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名篇,只是郁先生的笔调是忧伤的,而钱先生的文字却是轻快的。这种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感情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体验,何尝不是人间的一种美好情感,.又何尝不是将情感交流的空间延伸的一种尝试。尤其令人注目的是钱先生对女同学霞的深情回望,由于人生中诸多因素的相互交叉作用,每个人爱的对象和生活伴侣总难相合。有情人终成佳眷自是一种幸运,但成了佳眷的有情人也未必幸福。何况爱情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总是向着爱的终极方向流淌,方向未变,但爱的对象却会因地而变、因时而异。人生长河虽一去不返,但上游的痕迹没齿难忘。曾经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这犹如巫山神女,永远矗立在长江边上,距离渐行渐远,印痕愈来愈深……

其二是风景之美。钱先生既是一个摄影师,又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因而他的那些行走的文章就与众不同,特色鲜明。其中一个鲜明的特征是他的文章极有画面感,非常注重色彩,尤其是花和植物的色彩。如《秋访宏村》中写道:“我仔细一看,织就这地毯的原来是一种不知名的小花.由于湖区水位低,沼泽地里的小草先后探出小脑袋,迎着朝阳,相继绽放花蕾,且散发出阵阵芳香。对面的山峦倒映在湖泊中,那层林尽染的红叶一丛丛,一簇簇,在湖面上交相辉映,显得宁静、优雅。在浅水区又形成了一个个小岛,远看是一条条地平线。”如此,把静谧的草地写得色彩斑斓,生机盎然。

又如《荷兰——阿姆斯特丹》中这样写道:“我的家乡像一幅淡淡的中国画:青砖黛瓦小泥墙,牛背上骑着放牛娃;而现在,我却被困在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里了:碧绿的河水,金灿灿的郁金香,红白相间的欧式别墅,穿黑白衣裳的奶牛,还有那小桥、田地、低矮的篱笆墙、转悠悠的风车……”虽仅百字却将中欧两地的风景之异尽情展露。

另一个鲜明的特征是钱先生在写风景之文时将自己作为自然的一员予以观察描述,这在文学创作中便是有我与无我之境的区分。霍松林先生在评论元曲四大家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时曾说:“秋思是抽象的,作者却通过那位‘断肠人’的漂泊天涯以及他在天涯的所见所感,把秋思写活了。为了对比,不妨看看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里有更多的秋景,却很少秋思。景中寡情,就不可能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那样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钱先生的行走之文写的虽是大江南北、域外异乡乃至高山雪原,风景各异,险易悬殊。但由于他是以寻关之心,历险之胆而来,因而一切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反而刺激他迎接风雪、接受磨难,在险绝处寻觅大美,在寻觅中获得大喜。这在他的《漠河的冰与雪》、《风雪长白山》、《秋到禾木村》等文章中都有充分的展现。由于他把自己变成大自然的一员,作为一个有心的观察者,将自己的感情与生命体验融入到大自然中,因而他这些行走的文章不仅文字流畅,而且感情浓烈,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这正是钱先生作品的特别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文章都配以他自己拍摄的照片。这不仅使醒目形象的画面与他生动活泼的文字相匹配,而且也大大拓展了书的内容和含量。

其三是哲思之美。这类文章在本书中篇幅不多,但亦可一观。丰富的人生经历,使钱先生于事于人有了别一种目光,目光所及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这些感悟中又饱含着哲思。如《竹子礼赞》q-最后写道:“竹子一年四季蓬勃向上,全身墨绿,永不变色,从根到梢全身奉献给人类,不求索取,毫无怨言,只有在火中燃烧时不经意地冒出一些泪珠来!”这最后一句可谓点睛之笔,将竹子高于梅花、松树的理由一一道出,再加以点评,令人为之信服。此外,钱先生于生活中悟得的哲思和在工作中总结的体悟也很多,如对女儿的因材施教,对得失之间的考量,对矛盾双方的调解之道等,无不充满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体悟。这于他是一种财富,于人则是一种借鉴。

读罢此书,感慨良多。一言以蔽之,日:“人世有情意缠绵,风中逐梦是清欢”。

戴松岳

后记

人生总是有梦想的,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梦。

青少年时的我喜欢画画,放学后就画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梦想以后上大学能学美术,当一名职业画家。1973年高中毕业后,当年便应征入伍到海军东海舰队。入伍第二年,军队院校到部队招生,已是文书的我知道连队有名额,很想去报考,但自知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数理化基础较差,所以临到报名时没了勇气,倒是替在外出差的老乡报了名,促成那老乡的顺利入学。这以后,上大学、当画家这两件大事就成了我多年的梦想,哪怕是能实现其中的一件也好,我常常这样想。

三年后我入党提干,调到了部队机关工作,由于工作节奏快,我已没心思想画画的事。空闲时看些文学作品,因而爱上了文学。1978年我国拨乱反正后,各类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刊,我每晚看中、长篇小说到深夜,尤其是看“伤痕文学”,更是到了如醉似痴的程度,常常被作品所感染,为作品中的某一主人公的命运牵肠挂肚,对那时一举成名的作家也颇为敬仰,梦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作家,讴歌伟大的时代。有了些文学素养,加上自己的激情,我有了动笔的冲动,开始试着写小说,每天写作到深夜,洋洋洒洒,字数倒不少,可就是人物性格不突出,主题不鲜明,文字不精练,自觉不满意就搁笔了。

1985年我调到海军412医院工作,经常与知识分子打交道。我自知学历低,知识贫乏,刚好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那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了我的梦想。于是,我们几个同事相互鼓励,报考了当时杭州大学的党政干部基础专业,我发愤苦读,在背、记、听、写上下功夫,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大专文凭,实现了大学梦。

好梦有时接踵而来。我自考大专毕业后,1990年又被上级推荐到大连海军政治学院部队政工班学习两年,这么好的机会我怎能错过?尽管夫妻分居两地,加上年龄大,学业紧,对我确实是一个考验,好在我一路走来顺顺利利,克服了诸多困难,系统地学习了政治工作理论,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又圆了我的一个大学梦。

转业到地方后,我被分配到广播电视文化系统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许多散文和随笔,并陆续有小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还加入了宁波市作家协会。虽然写作于我仅是业余的,但也算是与文学有缘,圆了一个小梦。最近几年,我又喜欢上了摄影,而且摄影与画画往往有相似、相关之处,工作之余,我忙于学习摄影知识,参加相关的培训、交流,买器材,双休日不是上山下乡,就是走街串巷,热衷于追光捕影,成了一名“发烧友”。几年下来片子拍了几万张,也有部分摄影作品陆续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还获得过省、市比赛的一等奖,去年如愿加入市摄影家协会。摄影过程是一个充满向往、激动、奔波和喜悦的过程,虽然有时技差眼拙,但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超越自我,最终获得成就感,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关梦,可谓乐此不疲……

一个个的梦想构成了我人生后40年生活的基本经历。有梦总比没梦好,关键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只想不做是黄粱美梦,只做不想是黑夜游梦。与许多人一样,我虽有梦,但生活中难免有淫雨的阴沉,风雪的寒冷,“寒风”来临时,我曾动摇、慵懒,以致退却不前,梦想也就被吹散了。一旦风过天晴,和风拂面,大地充满生机与活力时,我又开始织梦,这也是我把这本书命名为“风中的梦”的缘故。

此书收集了我的一些小文,共计73篇,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行走、那些感触四部分,大部分插图也都是我的摄影作品。鄞州区广播电视台的吕悦老师看了我的文稿后精心修改,并作了题材的修饰,鼓励我出书,在区广播电视台建台二十周年前夕,还特意对我作了采访,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邹大鸣老师专门为我题写书名;《鄞州日报》原副总编,区《鄞州文史》主编戴松岳老师为我作序。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与阅历的局限,书中定有错误与不足,敬请批评指正。

钱继锋

2014年5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