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要为江南老百姓的解放尽些力!”人们转头一看,是任村区区委书记谷文昌。现场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本地干部纷纷报了名。
报名后,谷文昌回到南湾村的家。年关临近,家里还是空空荡荡的,望着白发老母、结发妻子和可爱的孩子,想想自己未尽的责任和一别之后的未知归期,谷文昌心头涌动着千百种滋味。
这一夜,谷家人通宵未眠。母亲抹着泪,说一阵,哭一阵。“要勤捎信回来。”“自己一个人在外头,没个人照应,自个可要知冷知热,别忙起来饭都不吃。”“多年落下的老毛病,年纪不小了要在意点,别干太重的活。”母亲有一肚子的话要嘱托,一肚子的不放心要叮咛。妻子低着头,忙着收拾东西,一句话都没说。孩子围在谷文昌身边,不愿睡觉,想让父亲多抱一抱……
1949年1月下旬,谷文昌被编人第三批南下干部长江支队,并担任五大队三中队第五小队队长。在河北武安县集训后,谷文昌和千余名南下干部背上行囊扛起枪,一路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凭着一双铁脚板,爬坡涉险,翻山越岭,浩浩荡荡开赴祖国南方。
队伍抵达苏州时,原打算接管的南京、上海、杭州已经解放。上级要求长江支队继续南下到福建。福建在哪里?一时间,有关福建“南蛮之地”“三个蚊子一盘菜”“说话听不懂,老婆找不到”的传闻沸沸扬扬,有人发生了动摇,还有人悄悄离开了队伍。
长江支队五大队三中队召开紧急会议。会上,谷文昌态度坚决:“我们既然要解放全中国,就不能计较去哪里。福建不也是中国的土地吗?只要是中国的土地,共产党员就有责任去解放,去建设。我们决不能做革命的逃兵!”谷文昌慷慨激昂的发言,鼓舞了士气,一些思想发生波动的同志以谷文昌为榜样,跟着队伍继续南下。
行军途中,谷文昌的肺病常常发作,一发作起来就高烧不退。战友们劝他坐马车,他总是婉言谢绝:这是老毛病了,挺一挺就过去了,要不了命的。就这样,他咬紧牙关,忍着病痛,坚持走在队伍的前头。伴着炮火硝烟,谷文昌走到了与家乡有万里之遥的福建沿海。
1950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八尺门海峡,解放了东山岛。谷文昌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从此将自己的全部与东山人民紧紧相连。
零贰 改“敌伪家属”为“兵灾家属"
刚刚解放的东山岛千疮百孔,民不聊生。从1949年到1950年4月,国民党政府派款43种,搜刮银圆75万。与战乱相伴的还有各种自然灾害。东山四面环海,来自太平洋的海风裹挟着细沙长驱直人,岛上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风声像鬼叫一样日夜不休。
在那激情如火的岁月,东山紧追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展开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活动和土地改革,为恢复社会生产奠定基础。在斗争会上,翻身的农民、渔民纷纷上台诉苦申冤,国民党统治下饥寒交迫的痛苦记忆,常让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一次会上,一位阿婆跌跌撞撞地扑向谷文昌,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泣不成声:“亲人啊,你们为什么不早来一天,救救我的儿子?”农民出身的谷文昌,最懂得农民的苦,赶紧扶住她:“老人家,你慢慢说,你儿子怎么了?”
一名当地干部急忙把谷文昌拉开,低声说:“老谷,不要理她!这是个‘敌伪家属’,她儿子被国民党抓走当兵,去台湾了!”(P9-11)
谷文昌是我们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他深深地热爱人民,人民也由衷地热爱他。在他工作过的福建省东山县,老百姓逢年过节“先祭谷公,后拜祖宗”已成风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谷文昌,称赞他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要求县委书记以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2003年,中央组织部曾下发通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谷文昌同志的先进事迹和为人民利益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
为弘扬谷文昌精神,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特别是县委书记队伍,在中央组织部部领导的直接关心指导下,在中央组织部干部二局的大力支持下,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编写了《谷文昌的故事》。
编写组结合各方材料,实地采访、深入挖掘、补充整理,举办了多轮审稿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这本书。参与本书编写的同志有:王英利、王丹石、张弘骏、朱玲、夏中南、商晶、梁立等。张荣等同志审阅了书稿并给予指导。福建省委组织部、漳州市委组织部、东山县委组织部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帮助,协助我们收集了大量真实、感人的资料。黄石麟、朱才茂、孙用川、林嫩惠、陈炳文、林木喜、朱全义、廖翔云等同志接受采访并提供了宝贵材料。这里,向为本书编写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审定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5月
引子:魂归东山
1986年,东山县委按照谷文昌生前的心愿和东山百姓的要求,作出将谷文昌同志骨灰安葬在东山的决定,墓址选在赤山林场。
绿树葱茏的赤山顶。县林业局局长沈玛顺正领着一班人施工,忽然五六个老人气喘吁吁地从山背后攀上来,没等站稳,就冲着沈玛顺嚷嚷:“这是风水山!造墓坏了风水,我们山口村要晦气的。”
沈玛顺放下锄头,笑眯眯地回答:“山口村世世代代背靠这风水山,从前有好日子过吗?”
“从前哪有好日子。山口村过去叫乞丐村,一个女孩长到出嫁,还吃不上三斗米。”老人们回答。
沈玛顺又问:“那现在为什么富起来了呢?”
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还不是当年谷书记领导咱造了林子,挡住了风沙!”“如果谷书记还在,看见我们家家户户盖新房子,不知有多欢喜!”
沈玛顺告诉老人们:“准备安葬在这里的,就是谷书记的骨灰。”
老人们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凝住了。沉默了片刻,老人们缓缓走过来,轻轻伸手接过沈玛顺和其他工人手中的工具,弯下腰一?头一?头奋力在“风水山”上挖开了。周围山风低徊、海涛呜咽,如泣如诉、如忆如慕。
“谷书记,过去连刮一阵风您都一脸沙一身汗地赶来看我们,您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边挖边低声喃喃着。听了他的话,旁边一片唏嘘。
“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1987年7月15日,一座丰碑,在赤山林场的茫茫林海中立起。
当年和谷文昌一起南下的干部来了!他们来到谷文昌碑前,向这位老战友深深地鞠躬。“老谷!你把一生献给了人民,你的死重于泰山!”“人民敬重你,也是对一代人的敬重,我们感到无上光荣!”
回乡探亲的海外同胞来了!目睹了故乡的沧桑巨变,前来祭奠谷文昌的侨胞由衷赞叹:“共产党真了不起,把荒岛变成了人间乐园。丰功伟绩,足以流芳百世。”
富裕了的农民来了!怀着朴素的感情,沿用中华民族世代相袭的方式,他们到碑前跪拜:“谷书记,你为我们艰苦奋斗了一辈子,如今我们成万元户了,我们永远记着你!”
每逢清明、春节等尊老敬宗的传统节日,前来祭奠的人络绎不绝。当地群众“先祭谷公,后拜祖宗”逐步相沿成习。不知是谁,悄悄在碑前摆放了一只朴拙的石香炉,上面镌刻着一句东山百姓发自肺腑的话——
“谷公,人民敬仰”。
谷文昌的故事编写组编的《谷文昌的故事》是反映谷文昌同志生平的故事集。谷文昌1950年至1964年在福建东山县工作,他克服千难万险植树治沙,修海堤、开盐田、办教育,留下了一片绿水青山,当地百姓深深感恩,至今每逢清明节“先祭谷公,再祭祖宗”。
谷文昌的故事编写组编的《谷文昌的故事》讲述了谷文昌是我们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他深深地热爱人民,人民也由衷地热爱他。在他工作过的福建省东山县,老百姓逢年过节“先祭谷公,后拜祖宗”已成风俗。
习总书记多次提到谷文昌,称赞他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要求县委书记以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2003年,中央组织部曾下发通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谷文昌同志的先进事迹和为人民利益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