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跟着名家读名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金哲思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柏杨眼中的屈原——孤独的清醒者

(前340—前278)

寅年寅月寅日,屈家的儿子出生。“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日灵均。”父亲看到这个初展的小生命生辰不凡,便赐“平”字为名,“原”为字。“平以法天,原以法地,人生于寅”这样天地人三统的好兆头带给这样生命初端的是怎样的喜悦呢?

可结果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也走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永远流传。柏杨就毫不犹豫地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学家和诗人。

生来便被施以不凡期望的屈原,年少时便是楚国贵族中杰出的人才。他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灵慧善辩。这样一个“博闻强志”“娴于辞令”的屈原,在那样一个亟须加强法制、举贤授能以革新内政,从而联齐抗秦的楚国来说,可谓一块珍宝。他在楚王熊槐政府中担任高级官员,负责文书方面工作,楚王国的文告法令,都由他执笔然而自古至今,有卓越才华的人一方面会被慧眼独具的人赏识,而另一方面势必也会被妒贤害能的人算计。屈原,也难逃此命运。

最初就在于屈原的革新思想如同其他所有年代触及变革的动荡一样,被顽固于贵族特权的楚王宠妃郑袖、儿子子兰以及上官大夫靳尚所百般阻难。还有在外交方针上的主张也不被当政者赞同,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内政方面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

结果就在预料之中了,怀王听谗言而疏屈原。于是屈原开始了日后漫长的流放生活。

不是所有含冤不顺的人都能成就绝世的辞章,可是这样被命运高高抛起而又狠狠摔落的灵魂在抑郁中终将呐喊出不朽的声音。后来人不乏可陈,而屈原,却是第一人。离了屈原的朝野,在奸佞小人的操纵下日趋愚朽。怀王信张仪而失和于齐,并循着张仪的圈套节节败退,汉中大片土地尽失。这时候的怀王稍稍有些“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召回流放多年的屈原,继续重用。

然而,才华横溢之人却遭遇昏庸愚昧的君王,这样,即使是满腔爱国热忱与满腹救国之策也无济于事。往后的几年,局势在屈原的竭力挽救下似乎稍有转变,可子兰的自以为是不仅导致怀王客死秦国,还使得新继位的顷襄王软腿屈膝于秦国,陷楚国于极其被动不利的局势。在世人皆醉之时独醒原本就已经注定了命运的哀愁与无奈,屈原却也不愿做独醒的哑巴。他奋力疾呼,指责公子子兰的错误。此时已经对秦国俯首称臣的楚国,像是一只被黑布蒙蔽双眼双耳的病虎,谁还能听见屈原的呐喊?谁还愿意留这个“荒唐自负”的人在朝中?于是,人生再一次迎来流放命运的屈原经夏普由洞庭至长江,最后到达陵阳。

眼见着“国势日弱、民生多艰”的楚国,屈原却无能为力,他只有将满腔激情化作慷慨诗句,以此抒发忧国忧民之心。

离骚者,犹罹忧也。柏杨说屈原在流放途中,作出了以香草美人为喻,表达他砥砺不懈、特立独行节操的浪漫长诗《离骚》,叙述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悲愤。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此时的屈原就像是一位莲花仙子,踏入凡尘,他高洁的品行又怎么能和俗世的蝇营狗苟之辈相提并论?“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眼前的屈原依旧是年少时那个纯净笃信的屈原,他从不曾被生活的责难所击倒。他高高的峨冠、长长的飘带还似从前,只是沧桑过后的心,添了无奈也添了坚毅。

屈原走到汨罗江,觉得自己终究是不能济世的,政府的腐败无能让他绝望。于是把石头绑在自己身上,投水而死。——这是一个爱国诗人之死,他投水的那一天是阴历五月五日,后来中国人称这一日为“端午节”——当时人们称初一日初二日……为端一端二……每逢端午节,江南一带广泛地举行划船竞赛,表示对屈原的营救工作,一直进行不辍。

柏杨认为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他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个伟大的诗人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

P2-3

目录

第一章 名人眼中的文学家

柏杨眼中的屈原——孤独的清醒者(前340—前278)/2

郭启宏眼中的司马相如——文人的完美与不完美(前179—前117)/4

柏杨眼中的司马迁——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前145—前90)/6

孟祥才眼中的班彪——被世人忽略的父亲(公元3—公元54)/9

刘宁勋眼中的谢安——文人不朽的坐标(320—385)/11

林语堂眼中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隐士(372—427)/13

魏庆之眼中的王维——清水出芙蓉(699—759)/16

董乃斌眼中的李白——诗坛上永久的明月(701—762)/18

冯至眼中的杜甫——胸怀天下苍生的伟大诗圣(712—770)/20

苏轼眼中的韩愈——道济天下之溺,勇夺三军之帅(768—824)/22

钱钟书眼中的李商隐——戴着镣铐的舞者(约812或813—约858)/24

柏杨眼中的李煜——国家不幸词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937—978)/27

刘达临眼中的柳永——荡涤世俗污垢,还原人性善美(987—1053)/29

林语堂眼中的苏轼——赤子之心难人世(1037—1101)/31

王国维眼中的周邦彦——北宋词里数清圆,唯周郎惊艳(1056—1121)/33

梁启超眼中的陆游——树梅花一放翁(1125—1210)/36

骆玉明眼中的辛弃疾——英雄词人,壮志难酬(1140—1207)/38

王国维眼中的关汉卿——曲尽人情,字字本色(1220—1300)/40

柏杨眼中的曹雪芹——世态炎凉尝尽,红楼一梦难醒(1724—1764)/42

来新夏眼中的纪晓岚——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匠(1724—1805)/45

第二章 名人眼中的艺术家

侯外庐眼中的嵇康——中国文人眼中的一座高山(223—262)/49

刘义庆眼中的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321—379)/51

张廷玉眼中的唐伯虎——谁解江南第一才子恨(1470—1523)/54

孟桢眼中的郑板桥——“难得糊涂”的聪明人(1693—1765)/56

第三章 名人眼中的思想家

孔子眼中的老子——变幻莫测的龙(约前571—前471)/60

张岱年眼中的孔子——微言大义,儒学圣祖(前551—前479)/62

孙中山眼中的墨子——爱人如己的救世主(约前468—前376)/64

黄仁宇眼中的孟子——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仁者(约前372—前289)/67

胡文英眼中的庄子——眼冷心热,淡而有情(约前369—前286)/69

李泽厚、刘纲纪眼中的韩非子——敢说实话的人(约前280—前233)/72

冯友兰眼中的王充——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27—约97)/74

钱穆眼中的朱熹——集历代儒学大成,创现代理学新意(1130—1200)/77

冯友兰眼中的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1527—1602)/79

何鸣眼中的黄宗羲——最后的隐者(1610—1695)/82

第四章 名人眼中的军事家

茅元仪眼中的孙子——兵家之祖(前535—?)/86

李白眼中的郦食其——“酒鬼狂生”(?—前203)/88

司马迁眼中的韩信——可怜俊杰,不识时务(?—前196)/90

黄朴民眼中的李广——李广难封非天定,斗将之材难器成(?—前119)/93

王维眼中的霍去病——纵死犹闻侠骨香,犹忆英雄少年郎(前140—前117)/95

柏杨眼中的班超——投笔从戎的西域英雄(32—102)/98

王夫之眼中的李勣——位高知足,忠心名将(594—669)/100

邓广铭眼中的岳飞——精忠报国怅无门,怒发冲冠空余恨(1103—1142)/102

王曾瑜眼中的文天祥——身正气撼天地,万古英魂传古今(1236—1283)/104

余秋雨眼中的王阳明——驰骋沙场的传奇书生(1472—1528)/107

黄仁宇眼中的戚继光——永远的抗倭英雄(1528—1588)/109

金庸眼中的袁崇焕——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1584—1630)/112

第五章 名人眼中的君主帝王

翦伯赞眼中的秦始皇——中国第一位专制皇帝(前259—前210)/116

易中天跟中的汉高祖刘邦——人格不分费贱,英雄莫问出处(前256—前195)/119

易中天眼中的项羽——英雄本色,儿女情长(前232一前202)/121

翦伯赞眼中的汉武帝——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传奇皇帝(前157—前87)/124

范文澜眼中的刘秀——仁义之君,天命使然(前6—57)/126

易中天眼中的曹操——横槊赋诗的可爱奸雄(155—220)/129

范文澜眼中的隋文帝——兢兢业业数十载,只为他朝做嫁衣(541—604)/131

费正清眼中的唐高祖——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566—635)/133

黄仁宇眼中的隋炀帝———代帝王,双面人生(569—618)/136

孟宪实眼中的唐太宗李世民——一字定乾坤,数年贞观景(599—649)/138

赵剑敏眼中的玄宗李隆基——半世荣华半世飘零(685—762)/141

王夫之眼中的赵匡胤——名符其实的“君权天授”(927—976)/144

脱脱眼中的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者(1082—1135)/147

韩儒林眼中的成吉思汗——一代天骄,马背上的英雄(1162—1227)/149

赵翼眼中的朱元璋——集圣贤、豪杰、盗贼之性于一身(1328—1398)/151

阎崇年眼中的康熙——上继父祖鸿业,下开后世太平(1654—1722)/154

樊树志眼中的雍正——以勤治天下的皇帝(1678—1735)/156

范文澜眼中的乾隆帝一盛世与危机并存的掌舵手(1711—1799)/158

第六章 名人眼中的忠臣谋士

刘向眼中的商鞅——法得天下,一法失天下(约前390—前338)/162

诸葛亮眼中的苏秦——三寸之舌,胜雄兵百万(?—?)/164

郭沫若眼中的吕不韦——“奇货可居”,一跃登峰(约前292—约前235)/167

左思眼中的荆轲——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干钧(?—前227)/169

李贽眼中的李斯——秦国粮仓一硕鼠(?—前208)/172

郭勇健眼中的萧何——育良木而栖的大智者(?—前193)/174

王立群眼中的周亚夫——一位倔强的名将(?—前143)/177

王立群眼中的东力朔——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旷世奇才(前154—前93)/179

易中天眼中的诸葛亮——南阳高卧隐人龙,出处躬耕莘野同(181—234)/182

费正清眼中的魏征——太宗身边一面不可缺失的明镜(580—643)/185

钱穆眼中的赵普——一只唧唧复唧唧的九官鸟(922—992)/187

脱脱眼中的寇准——守正嫉恶的“诤臣”(961—1023)/189

司马光眼中的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999—1062)/191

范文澜眼中的耶律楚材——蒙古帝国的儒学传播者(1190—1244)/194

张廷玉眼中的于谦——一身忠胆,堪比日月(1398—1457)/197

黄仁宇眼中的海瑞——特立独行的海青天(1514—1587)/199

熊召政眼中的张居正——力挽狂澜的狂人改革者(1525—1582)/202

柏杨眼中的吴三桂——政治上的投机分子(1612—1678)/204

梁启超眼中的曾国藩——震古烁今,无人能及(1811—1872)/207

第七章 名人眼中的巾帼英雄

卜宪群眼中的吕雉一中国史上第一位当政的奇女子(前241—前180)/211

王安石眼中的王昭君——琵琶一曲将相和,千古芳名传到今(前52—前19)/213

孟宪实眼中的长孙皇后——一朵光照百代的盛世牡丹(600—636)/215

翦伯赞眼中的文成公主——西藏文明的使者(?—680)/217

翦伯赞眼中的武则天——无字碑上刻无言,是非功过后人论(624—705)/220

康震眼中的李清照——一朵开在乱世的傲菊(1084—1155)/223

阎崇年眼中的孝庄太后——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1613—1688)/225

阎崇年眼中的慈禧太后——从大家闺秀走到亡国“女皇”(1835—1908)/228

序言

历史是一个大舞台,台上不停地上演着一场场的折子戏,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场戏从春秋战国一直演到风雨飘摇的紫禁城,演戏的人浑然不觉在演戏,看戏的人却时而豪放,时而哀怨,时而怒发冲冠,时而情深眷眷。

你看台上花旦韶华如觞,碧空若洗,隐隐听见古音余韵里绕耳天籁;转眼间,水袖波光一扬,拂衣转身落纱,一曲昭君怨,哀弹断人肠;再看青衣醉卧玉簟,睨眼回眸,朱唇轻启,只一声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佳人堪比黄花,却又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鼓声铿锵里武旦策马扬鞭,原就是倾城倾国貌,此刻英姿飒爽来酣战,战的是皇权富贵,战的是男尊女卑贱,只留一块无字碑,惹得干古论到今;光阴流转忽向晚,昏昏暮色里老旦蹒跚而来,京胡未响,幕布未沉,紫禁城却风云惊变。一道令,皇帝瀛台变傀儡;二道令,巍巍城墙遭八国轻贱;三道令,两条合约割去中华半壁江山。

丝竹尽,管弦起,红颜隐隐都归去,小生桨声灯影来。油纸伞,乌篷船,几回梦里望江南,一袭月白衫。世人只知他风流倜傥才情无限,羡他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却不知他一生落魄不得志,更无秋香侍身边;粉墙低,梅花照眼,北宋词里数清圆,唯周郎惊艳。一身乐府华词心思,却只用在香词歌赋,不是没有抱负,奈何现实太低迷,理想空谈。

船影渐行渐远,秋风江上空留一根清瘦鱼竿,老生白须冉冉。“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如此淡泊名利转身后,谁看到他“难得糊涂”的无奈?怡红情怀恣挥洒,红楼一梦耀千年。人间富贵都是梦,经历过这样的大起大落、尝尽世态炎凉后,曹老也看破红尘,为这一梦呕心沥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老生踉跄退去,武生凛凛而来。“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句话,豪言万丈起,大丈夫爱国就当如此英雄气概;同样是爱国,岳飞的命运却让人惋惜不已,十二道金牌道道催命,一个“莫须有”英雄殒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英雄马革裹尸去,空留台下唏嘘一片。再转眼,台上拥出一群大花脸,汴梁城里是黑脸包拯,铁面无私辨忠奸;一代枭雄在许昌,白脸曹操统中原;红脸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蓝脸的吴三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紫脸的班超,投笔从戎打通丝绸之路。

大花脸之后,就是一群滑稽的小花脸,鼻梁间的那看似随意的勾画,里面藏着的是丑角儿们一个个引人发笑的故事。你看那油嘴滑舌的东方朔,手里拿着偷来的大蟠桃左顾右盼;再看那叛逆的朱厚照,看着自己的大殿乾清宫火起,拍着手,高兴地叫好;还有那在皇帝眼里只是一个丑角儿的纪晓岚,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官运亨通间,终把自己的美名传。左看右看,原来丑角儿不丑。他们为人们提供了几许幽默,几声欢笑,也使得这厚重的历史变得可爱了几分。

扬琴停,丝竹绝,京胡也销声。且看繁华悠悠去,空留叹息在梦中。生旦净丑,一场场的折子戏,演绎着最精彩璀璨的人生,台上的人用生命演绎着历史,台下的人用历史还原他们的人生以示尊重,虽然经过了岁月无情的冲刷,已难再现,但是,当初的风华绝代,在史书的册页间,也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慢慢地,便会长得郁郁葱葱。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在剧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如果人间失去多彩的面具,是不是也会有人去留恋,去惋惜。历史还在继续,但是谁的戏从一上台,再未收场。

此刻,西窗下焚香,斟一盏香茗,让我们静下心来,听听这场同在戏台上的人如何话说他们眼中的那场折子戏,为我们揭开这些名角的别样人生。

内容推荐

为了再次触摸那些曾经和我们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生命,为了让他们以一种生动的形象走进读者的心中,《跟着名家读名人》借助名家的力量,对历史上100为名人进行了一次精彩而贴切的解读,让读者跟着名家独特的视角,穿越历史更全面了解那些名人的真实样貌和生活。

《跟着名家读名人》由金哲思编著。

编辑推荐

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已经被时间遗留在了原来的地方,时间自己却匆匆前行,不再回头。为了再次触摸那些曾经和我们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生命,为了让他们以一种生动的形象走进读者的心中,金哲思编著的《跟着名家读名人》借助名家的力量,对中外历史上100为名人进行了一次精彩而贴切的解读,让读者跟着名家独特的视角,穿越历史更全面了解那些名人的真实样貌和生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