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蠡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丽江华坪卷)》共收录160篇民间故事,故事的流传范围涉及云南丽江华坪县十一个乡镇,有的传说都与地名起源有直接关系,其中有的见诸于经传和史志,有的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故事优美,生动感人,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对假丑恶的鞭挞和鄙视。既有趣味性描写,又有人文性思考,既有神话的怪诞离奇,又有史学的科学依据,既有神话人物的故事演义,又有历史人物的逸闻传说,而且融入浓烈的乡土民俗,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学特色,是华坪民间文学资源的精髓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华坪历史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沙蠡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丽江华坪卷)》收录了云南丽江华坪县的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160篇。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二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二十四个望娘滩(一)
讲述:杨定荣彝族干部高小
记录:杨光华彝族61岁干部大专
2005年9月采录于华坪石龙坝
远古的时候,在赵壁山脚下的寨子头,居住着一家相依为命的母子。其母叫阿姣,其子叫阿宝,为哪样只有两母子?说是阿宝三岁的时候,其父因得了出麻子病,大人了,皮子厚出不来死了。
从此阿宝在母亲阿姣的艰难抚养下长大起来。穷人的娃儿早当家,到了阿宝八岁那年,为了使阿妈减轻负担,阿宝给阿妈说他要给东村头寨主家放牛。为了生计阿姣忍痛叫阿宝给寨主放牛,从此阿宝就以牛为伴,起早贪黑地给寨主家放牛。寨主也不坏,随时给阿宝一些柴米油盐作为补偿。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过了四年,阿宝也有十二岁了,这个时候懂事勤劳的阿宝除了放好牛以外,每天还要割一背篼牛夜草。天长日久,放牛割草地越来越远了。
一天,他转到一大坎边,看到一蔸又绿又茂的草,割完便背回家。第二天阿宝又转到了头天割草的地方,噫,怪了!昨天才割了的草才过一晚上又长得一模一样了,是不是看错地方了?左转、右转看了,就是昨天割过的地方。阿宝高兴得不得了,有了这蔸革阿宝就省得天天到处找草了。可这种安逸的好事没得几天,老天爷就一连下了半个多月的关门雨,弄得阿宝天天冒雨大老远地去割草,硬是受累受罪。
一天,阿宝想要是这蔸草长在家旁边该多好,想着想着,阿宝朝脑壳上一拍。哎!真憨!草多好栽的,我何不如把它挖回来栽在屋门口。心头才想到手头就在摸锄头拿背篼,一口气跑到草蔸蔸那点挖了起来。阿宝挖了一顿饭的工夫刚想换手,就看见草蔸蔸底下有点亮,是啥子?泥巴头还有火?没得火咋个会亮?
阿宝这一下稀奇得顾不得累,连忙伸手一摸,啊!是一颗会发光的鸽儿蛋大的珠珠。阿宝心想我一定得小心拿好,不整落,不打烂。阿宝想到这就拿起装在贴心口的怀窝头,随后又把草蔸蔸弄来装起背回家把它栽在屋当门的地坎上淋够了水,这才进屋从怀窝头拿出那颗珠珠。这颗鸽儿蛋大的珠珠太稀奇了,会把黑漆漆的屋头都照亮。
过了些时候,阿宝想还是一个都不给晓得好,就是阿妈也暂时不给晓得。珠珠会亮,那放在何处?想来想去,哦!米坛坛头。米坛坛头还有一升来的米,装在米坛坛头,放在米底下光就不会出来了。于是阿宝就把那颗会亮的珠珠放在米坛坛头还拿米实实在在地盖起。
到了第二天早上阿宝妈起来煮饭去打米,一打开坛盖盖,呀!咋个满满的一坛坛米?阿宝娘稀奇了,噫!是不是阿宝他……他从哪里弄来的,千万千万不要偷哇,阿宝娘简直不敢再想了,还在灶房头就大声喊阿宝。阿宝给吓醒了,急忙答应:“哎!啥子?妈。”阿宝边答应边朝灶房头跑,一进灶房阿宝娘就用指头子指起阿宝说:“阿宝你是从哪儿弄来的米,装得满满的一坛坛。我们人穷志不穷,就是穷也要穷得有志气,哪怕是饿死也不要做偷、抢、骗、拿那种见不得人的事。今天你跟娘老老实实地说。”
阿宝一时给问得睁起大大的眼睛,张起嘴巴半天才吐出一句:“我……我不晓得。”阿宝妈就气得周身发抖,阿宝妈以为阿宝长大了,不听话了,是做了哪样见不得人的事瞒起老娘了,这还了得,天哪!阿宝他爹哇,你倒早早走了哇,留个儿子给我教哇,如今儿子长大了反倒难教了哇,呜……呜,阿宝娘呼天唤地地哭诉起来。
阿宝这时候才回想起来,昨天不是把珠珠放在里头的吗,是不是珠珠……肯定是珠珠在作怪。这才急忙给他妈一五一十地说个清楚。阿宝娘听了还是有些不相信,阿宝就把米坛子翻转倒了出来,啊,果真有一颗亮锃锃的珠珠。阿宝娘又亲手把它装回坛子头盖上两碗米,盖上坛盖,等第二天打开一看,哇!又是满满的一坛坛。
从那天起阿宝家坛子头的米今天打了明天又是满满的。家头有米了,心头像吃了秤砣——稳稳的不慌了。阿宝也就退掉了放牛割草的苦差事,自己过起日子来了。由于阿宝家母子俩勤劳又会处人处事,遇到揭不开锅盖的穷人总是会施舍一些米,救济一些贫苦人,久而久之就有些名气了。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阿宝家有宝珠的事不晓得是咋的还是传出去了,后头一直传到总头人的耳朵里。总头人想:哼,阿宝这小子,你这还了得?哼,你自己不进贡,我就抢,看你有哪样办法。反正我有权有势,只要我再有一颗会发财的宝珠,要不了几年我这个总头人还会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整不好我还弄他个皇帝当当。
于是请先生看了一个吉日,吆喝了一百四五十个打手,坐起轿子赶到了阿宝家抢宝。阿宝急忙进灶房从米坛头拿起宝珠情急得含进嘴巴,心想等你们找,找死都怕找不到。一百四五十个打手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找不到,问阿宝,阿宝来个整死不开腔,总头人急了就喊打。这一打,打得阿宝嘴巴一开宝珠一下子滚进肚皮头去了。
这时候阿宝根本晓不得被打的伤痛,只晓得口千难忍,只给总头人说宝珠在屋头你们只管找。我口干要吃水了,急忙跑进灶房头吃水,吃了一瓢不顶事,再吃一瓢还是不顶事,干脆把脑壳伸进水桶头喝了,吃干了水桶,喝干了水缸,越喝越干,没得办法了。又给总头人说就是你们打拐了,打得我口千得不得了,你们在这里好好找宝珠,我要到江边找水吃去了。说起说起就开跑,总头人眼看到阿宝喝了那么多水也就真的不撵了,只是慌了阿宝娘,跟着儿子朝江边跑,近邻亲朋好友也跟来了。 阿宝娘看见阿宝跑到江边喝了几口就干脆跳进金沙江了,就跑到江边哭得天旋地转,拼尽力喊:“阿宝你是咋个了!娘都不管就跳江了!”
这时候只看见江中心的阿宝回头叫声:“妈,不要撵了!是我把宝珠吃进肚皮头了,我要上岸就会千死了,没得办法服侍你老人家了。”阿宝娘眼睁睁看起阿宝顺江而下,只哭喊得惊天动地,日月无光。阿宝又回头叫声妈,只见得江水都倒淌了,风也倒吹了,阿宝前后一连回了二十四回头,回头的地方就成了险滩,最后一回头,只听阿宝说一声对不起妈了,宝儿我要到东海去了。
而这时的阿宝已经不是原来的阿宝了,他已经变成几十丈长的阿龙,头也不回地进东海去了。
阿宝走了,金沙江上他回头看妈妈的地方就成了二十四个望娘滩,有阴滩、岔河滩、老洼滩、丙令滩……要过这些滩十船九船翻。
P3-5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华坪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中段以北,东接钢城四川省攀枝花市,南望滇中腹地楚雄,西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旅游城市丽江,北与享有“女儿国”之称的宁蒗县泸沽湖毗邻。清乾隆、嘉庆年间内地汉民大批移居华坪,带来了中原文化。由于地处川滇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形成了华坪当地傈僳、彝、傣、回、苗等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大融合。
华坪山川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可以说,这里的一山一水几乎都有美丽的传说,这里的一村一寨几乎都有其动人的历史,这里的每一位老人几乎都能够讲出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尽管这些传说故事带有明显的附会演绎痕迹,但却无不体现出华坪人民勤劳勇敢,忠孝仁义,扬善惩恶的朴素情绪,这些传说故事健康向上,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意愿,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
但是华坪有文字记录下来的民间故事在此之前可以说是一个空白。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仍然湮没于民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间故事家或故事能手已经作古,幸存的也已年届高龄,如不抓紧收集抢救,这笔存在于人们口头上的文化遗产就会泯灭失传。为此,借全国开展挖掘抢救民间故事的东风,在市文联指导下,县文联组织全县众多民间故事爱好者和群众文化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收集、挖掘、整理各类民间故事,通过走乡串村、请教老人、遍访民间艺人等方式,历时半年,抢救地域文化,在华坪文化建设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丽江·华坪卷》一书,为华坪民族文化留下了诸多美丽的记忆,这实在是华坪县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幸事。该书共收录160篇民间故事,故事的流传范围涉及全县十一个乡镇,有的传说都与地名起源有直接关系,其中有的见诸于经传和史志,有的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故事优美,生动感人,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对假丑恶的鞭挞和鄙视。既有趣味性描写,又有人文性思考,既有神话的怪诞离奇,又有史学的科学依据,既有神话人物的故事演义,又有历史人物的逸闻传说,而且融入浓烈的乡土民俗,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学特色,是华坪民间文学资源的精髓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华坪历史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丽江·华坪卷》的面世,充分显示出蕴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的多彩,也充分体现了华坪民间文学艺术滋养的丰厚,使人们在阅读中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又引发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对加快华坪文化建设,发展观光旅游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县长李旭东同志和县委宣传部长张安琨同志,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这一工作,多次详细了解情况、具体部署,使县文联圆满地完成了此项工作任务。对周庆桂、袁茂康、李仁义、刘荣发等人的积极配合,谨在此特表谢意!
编者
2006年8月16日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
——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