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找寻拉萨的前世今生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旅游管理
作者 韩敬山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不能怪观光客,因为他们在来拉萨前就知道尽人皆知的大昭寺。由于保护历史古迹的原因,这个石围栏内四方形的碑被完全封闭了起来。要想近距离看一看这通碑,必须要经过一个“非请勿进,后果自负”的警示语小门。由于围墙很高,很少有人细心注意“冒”出来的碑首即石顶。其实这个碑就是我们汉藏历史最为珍贵的长庆碑。此碑共有三块立于三地,一块立于长安西城王会寺前。一块立于贡古墨如即今天青海省湟中县。现在只剩下大昭寺门前的这块了。不管什么样的战乱灾害,它一直没有受到损害。这石碑的四周还曾成为载舟之塘。但这石碑却一次次顽强地挡住河水的侵袭。

至于为什么要将这通碑封闭,其实是有一段故事的。挡住河水侵袭后,许多百姓出于一种祈福的心理开始拿块石头在某一处圣迹上敲几下,为了防止不了解情况的人敲打这块珍贵的石碑,于是在四周建起了一堵厚实的、高高的围墙。

近距离看这通碑,我发现这通碑四面都刻满了文字,是我以前所有的知识中没有的。正面和左右两边刻的是藏汉两种盟誓文字。背面刻的是藏文盟誓。此外碑刻有会盟官员的名字和他们当时的职位。

这通碑之所以称为“甥舅会盟碑”。是因为自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后,历代吐蕃赞普对唐朝皇帝均以“外甥”自居。

公元823年,这通碑落成,距离文成公主来藏已过百年。那年的2月14日。拉萨全城张灯结彩,庆祝盟碑落成,并举行了双方认可的复杂仪式。2007年11月5目的黄昏,拉萨突然刮起了大风,在寒风中,我看到除了一些观光客外。离盟碑不到5米外是几十名信教群众五体投地的磕头,竟与地面接触时发出了声响。这个声响在藏区之外几乎找寻不到。“大昭寺”中的“昭”是藏语“佛”之意。因此大昭寺即大佛寺,这座寺庙是藏族人心中最神圣的殿堂之一。

在大风中,我回到这通碑文面前,我仿佛看到了藏汉两族统治者的良苦用心。在这个站立了近1200年从未遭受毁坏的碑前,藏汉文字依然可辨。值得一提的是藏文与汉文遣词造句稍有不同,并不是原文的直接翻译,但是藏汉两文中寓意是相同的。如汉文记载:“然甥舅相好之义,善信每须通传……垂诸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而藏文碑刻记载:“旧恨消泯,更续新好……欢好不绝……”

P40-41

后记

当我终于完成了这部流淌着我心血的拉萨文稿,这一刻,想起了很多。向您诉说一些我的心里话,让您了解完成这部书稿的幕后。

一次又一次喜悦的愁

因为热爱拉萨。

发现拉萨可能是我用以对待拉萨的唯一态度,来拉萨前我是一名记者和时事评论员。自2006年初到拉萨,我就一直在想,短短的时光,我该为拉萨做些什么,我能为拉萨做些什么。

在无数行政工作的缠绕下,我依然在内心坚持“做点事”的态度。2007年的秋天,我开始摆脱日常的琐碎,静静地开始了我寻找拉萨细节的脚步。

《文心雕龙》日:“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在无数次的寻访前后,念着《文心雕龙》这句千年前的话语,我便从内心感谢王海先生——中共拉萨市委政法委书记,是他点醒了我寻找拉萨的脚步:感谢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藏族硕士,现任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社长的格桑益西先生,是他给了我一字一句的文字把关;感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的次旺仁钦、韦素芬两位学者型处长,是他们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更要感谢的是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凌广志,我的文字素养是在他多年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是他的嘱托、叮咛和思路,让我的行走之路更加稳健。

感谢家庭期刊集团《旅游界》执行主编叶亦芃、编辑部副主任李宁两位先生,是他们两位的热情和鼓励让我的拉萨心路第一次被点亮,努力终成正果。感谢广东旅游出版社的江丽芝小姐。是她的支持让我的拉萨心路尘埃终定。在内心还要感谢史凯峰先生,是他牵起了我与拉萨相聚的因缘,还要感谢很多默默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像杨宇红、吴勇、蔡尉、朱海松、杨敬选、赵怡雯、周善如……感谢不停,缘分不停。

每当前行到一个地点之后,我的心头都涌起另一种惆怅。因为所有已经发黄的文字记载在这里几乎都已经找不到丝毫的痕迹,即使是专家和久居于此的住户,也都不能很清晰地给出细节上的提点。我只有咬着牙,用“实地勘察”的采访,让过往的记忆一点点被唤醒,将曾经的历史一点点被还原。一次又一次轻轻地、慢慢地揭开拉萨的神秘面纱。

打开西藏的“书柜”,让希望在转角处呈现  我熟识的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处的专家们,是他们的胸襟,接纳了来自内地对藏学一无所知的我,我的藏学自学之路自此开始启蒙。不到两年时间,我通读了大量涉藏明清典籍和各类涉藏内部文稿,住处的书柜也开始由一格变成一个,由一个变成今天的一排七个近6000册涉藏图书。

视野逐渐辽阔,思考开始深入,没有这些历史文献的支撑,十数万字的文字是难以充盈厚重。有了这些“无言”前辈的指引,在“深入成就深度”的时代,我的涉藏文字几经考审始终没有丝毫的闪失。

行走拉萨土地之上,每当为一段历史细节找得近乎失望或绝望之际,我都会在失望和绝望的缝隙中找到希望,找到转角之后的新希望。

拉萨的业余时间被我这样“游手好闲”“虚度光阴”使用了,在我的心中却不是贬义。周围大多朋友都将时光消耗在快乐的“麻将”中,我却更愿意以行走的方式“游手好闲”“虚度光阴”……

活在“边缘”

查找资料是痛苦的,虽然今天是网络时代,但网络中几乎没有藏地历史的痕迹。在用心写完29组拉萨地理笔记之后,我遇到了让世界吃惊、让国人震惊的拉萨“打砸抢烧”事件,这场亲历让我用文字承载历史,用良心记录见证。

孟子曾讲“仁者爱人”,佛祖和穆圣也都劝人向善,对于人类无法把握的力量,“天”也好,“上帝”也好,“佛”“安拉”“道”也罢,其实都是一种力量,虽然称呼不同。

一次拉萨最大垃圾场的翻捡,让我偶遇了陕西秦腔的“蛛丝马迹”,我开始研究秦腔入藏史,想象秦腔以原生态的方式穿越亘古雪山,唱响青藏高原的两三百年,而今天在西藏却找不到太多的记忆。这一刻,我觉得我看到了,我就不应该转头。

做类似事的过程其实是被边缘化的过程,我的寻找秦腔入藏的历史总是显得那么奇怪、那么令人吃惊。

但我不认为这是边缘。

令我高兴的是,行走拉萨的万里路程,我找到了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在拉萨活动的数以千年的历史痕迹,那是融合的痕迹。自唐之后。千秋万代的藏汉,是血脉相连的藏汉,无论如何、无论何地,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

八年前,新华社广东分社一位领导曾嘱我:记者每个字都要对自己负责,努力做一个有良心的记者。我记住了,并始终牢记这句话。

每个字都要对自己负责。

目录

拉萨最高处,那一片石土木交错的万间殿堂

——六次行走在布达拉宫角角落落的旅途思维

松赞干布修建的999间皇宫到底什么样?

壁画是布达拉宫最重要的组成

壁画还原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

白宫的精彩逐个数

红宫的精彩逐个数

建筑具有巧妙躲避雷击的能力

无字碑缘何无字

大道无痕,转逝千年天地知

——探索发现小昭寺历史的片段

寻找仿汉唐风格的寺庙遗迹

千百年来,这里都发生过什么?

庙宇虽小却是密宗的最高学府之一

在灰土墙下体验时光停滞的美丽

——在拉萨萨迦寺属寺采访的12小时

我看见了一只黑猫

僧俗混杂的拉萨萨迦寺院落

住处有现代的按摩机

殿堂里供奉着萨迦五祖

萨迦寺最著名的人物八思巴

数不胜数的萨迦珍宝

八廓街里鲜为人知的“敏珠林寺”

——上百大大小小转经筒围成的寺庙

属寺的来龙去脉已难觅影踪

在行走拉萨中感受历史文化

寺庙产优质的藏香

清兵堡垒·活佛·摄影家

——吟阅百年经历起落的丹吉林寺游踪

酒香正在巷子深处

百年歌谣串起来的历史碎片

乾隆皇帝赐匾额“丹吉林”

四大“林”中丹吉林寺地盘曾最大

拍摄照片的爱好竟成了历史见证者

卧雪踏冰的三朝古碑续写的历史

埋入地中、厚度不明的明代太监杨瑛碑

为消灭“天花”而立的碑刻

喧闹的八廓街上淡妆隐退的曾经

——还原噶厦时代的警察局和驻藏大臣公署

当年三驻藏大臣曾在拉萨付出了生命

西藏俗官统治的王朝永远成为了历史

透过高原花开满的寺院

——隐隐于市的新旧木如寺和印经院

寻找新旧木如寺的今世前世

混在大杂院里的旧木如寺

新旧木如寺充满现实生活的趣味

新木如寺曾是豫剧团的办公地

费尽周折参观的印经院

繁华幸福路上的苦行僧与行脚僧

——“闯进”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学府下密寺

迎面巧遇正在进行的庄严法事

走进神秘的密宗

学习期间活佛也要遵守严格的僧规

密宗是怎样“炼”成的?

这里的寺庙僧人“语出惊人”

桑烟下没有谁愿意去看它一眼

——来自“人间地狱”朗孜厦陈列馆的痛苦记忆

朗孜厦曾关押过西藏大学问家根敦群培

“目击”残酷的刑罚

旧时代的拉萨地方政府的累累血债

三大领主的司法机关

用农奴的骨头做成的法器

解读西藏农奴制法治图谱

巴玛日小山上再现关羽当年风光

——磨盘山上关帝庙始今寻踪

汉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侵的历史见证

关羽像虽被置换终恢复原样

很少有人阅读文物上的述说

两个琉璃瓦碑亭下的历史述说

——布达拉宫南门两任清帝碑记

天朝使命:立碑记述藏内大改革

钦定章程制定西藏规矩

十全老人立碑雪域高原

刘朴忱:掀起历史一小角的主人公

——刘公亭碑纪念蒙藏委员会第一位负责人

寻找刘公亭碑

蒋介石亲写挽联

4963条生命,化作永恒铺就的亘古奇迹

——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前的纪念

53年前的西方圣诞节庆贺进藏公路通车

口述历史再现修路的艰难

碑文上有他们的青春印痕

两路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碑是延伸的路,路是矗立的碑

那一刻,走进晚秋中听一段岁月的事

——拉萨伊斯兰墓园笔录

怒海——守墓人引领我走进记忆深处

近三百年时光这里曾拥有上千座墓葬

陕西籍墓地背后的秦腔

唯一组墓下的14名冤魂

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

在拉萨,有一片克什米尔穆斯林的“归宿”

一把弓箭决定的“圈地”

墓地鸟巢里放置糌粑的缘由

拉萨河谷旁那段正被淡出视野的过去

——拉萨北郊汉族清代墓园笔录

守陵小屋和常青松柏构筑的陵园

墓区保存最完整的碑记

驻藏大臣松筠、和琳捐资购买的荒地

一块漆书木匾引出的历史碎片

近半无名烈士构建的庞大陵园

——踏着秋叶与先烈“面对面”

烈士陵园是还原历史的“标本”

点燃民族智慧火焰的文字发明

——沿着藏文字始祖土弥·桑布扎传承千年的足迹

探寻土弥·桑布扎详细生平的四大功绩

我在垃圾场翻捡到历史的“痕迹”

一个进藏50年书生的西藏大爱

——穿行陈家珊在西藏的日夜

新华社记者培养出来的敏锐素质

50岁开始大规模整理西藏档案之路

陈家■的五个西藏乃至中国第一

他编辑的藏学书籍成为出访国礼

传承唐代即开始的藏学研究

我愿意做一颗铺路的小石子

那个身背小箱的副市长哪去了?

——14年后再寻孔繁森在拉萨的足迹

2008年:收养的两个孩子一个上了大学、一个参军入伍

镜头回放:孔繁森在拉萨的故事

援藏以来唯一的要求

高尚和道德是自觉的,不是强迫的

切忌形式主义、切忌坐而论道

女儿孔玲回忆最后时刻的父亲

传承千年藏纸的前世今生

——650年开始书写在以“狼毒草”为原料的藏文明

藏纸的前世今生

狼毒草承载的藏文化

藏纸匠人的藏纸制作演示全程图

翻译经文成就藏文化

旧西藏神权笼罩下的科学之光

——走近西藏第一座水电站夺底藏式四柱电站

第一座夺底藏式四柱电站建成

罕见的“主人”跳下水中救“仆人”

解放后第一座电站也在夺底沟

1959年平叛前后的夺底电站

两位夺底电站人的命运

走进白登哲蚌寺初秋的早晨

亲历2006年哲蚌寺展佛全过程

走进哲蚌寺的中心措钦大殿

三位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于此却少为人知

走进“西藏曾经最大的厨房”

娘热山谷中,巨石上的寺院帕邦卡

——踏着尘土飞扬的寺路闯入海拔4000米还原历史

这里是藏文字的创始地、藏文化的源头

52名僧侣守护这串串历史

文成公主人藏后的首驻地

文成公主种的“神树”:四种叶子开三种花

遥望蓝天白雪下那曾驻守拉萨的清代千人兵营

——寻找西藏历史最悠久的“财神庙”扎基寺

酒香满殿的“财神爷”——“扎基拉姆殿”

撩开扎基寺历史事件迷雾的一角

关帝庙木匾隐含的文化“密码”

札什城曾经发生的历史

远去的历史置换成今天的热闹

拉萨雕塑在城市喧嚣中“宁静的守望”

——有感于搬入新居的四座城市雕塑

迁移是为了更好地安全欣赏

《登山》雕塑:人物刻画得近乎完美

《高原之宝》:金光闪闪的牦牛

《金马》雕塑:粗犷得如此美丽

《马踏飞燕》:迁移让它成为拉萨西大门的标志

公路桥承载历史的“旧梦”和“新梦”

——在拉萨琉璃桥、拉萨大桥、达孜吊桥、柳吾大桥上的行思

琉璃桥:连接拉萨古城内外的要道

拉萨大桥:川藏公路的终点

达孜吊桥:时为中国跨径最长的吊桥

柳吾大桥:西藏第一座大型立交桥

虽脱口而出,但地、街名知其含义有几人?

熟悉的地名街名的原意

“拉萨”两字是何意?

地名让我们如此增长学问

嘎玛贡桑地名源流考

后记:点盏心灯照自己

序言

认识韩敬山先生,是源于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一个朋友的引见。开始只是客气地聊聊,但没想到这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却经常来我办公室咨询一些涉藏历史问题。我对他的好学精神印象深刻,更愿意回答他提出的种种疑问。

交往不到一年时间,他竞拿出厚厚的一本打印手稿,请我审阅。当我用五天时间详尽阅读了这十数万字的文稿及近五百张图片说明时,我发自内心感慨他的不易。不易之一是西藏自然环境缺氧,用脑过多会对身体产生一定损伤;不易之二是这些文字都是他利用周末假期,一脚一步地发现散落在拉萨城乡的历史痕迹。想象得出当他走在“无人喝彩”的路上,会经历怎样的孤独和寂寞。

虽然我一生从事西藏学研究,但在作者的文集中我发现了研究西藏学很重要的一些历史细节,有些甚至被我所忽略,因此读后深受其益……如《旧西藏神权笼罩下的科学之光——走近西藏第一座水电站》一章中,作者行走前翻阅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作者写道,西藏过去曾对大自然中出现的闪电、打雷现象均有记载:天空中闪电打雷非龙所致,而是天空带阴阳电的两块云相撞闪光。为了写此章节,作者甚至在佛教典籍中也找到了关于对磁场能力的记载。据此作者判断,西藏人并非对电学知识一无所知,西藏在关于文化、科学上更非是一张白纸……

在古代。私家文集广为流传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说废话、套话,有一说一,不拘泥于形式,注重细节和故事性。因此不难理解作者就是采用私家文集的方式,尝试把城市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联系在一起。当这种尝试在拉萨当地报纸连载后,不出所料,当地读者非常喜欢,甚至有读者还专门将它的每一期收藏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字饱蘸爱国情怀,字里行间处处有史有据呈现汉藏民族渊源。与其他西藏著作不同的是作者文字中更带有强烈的画面感,但我清楚,这些所谓的身临其境之感,无不是作者阅读大量西藏学汉文文献之后的行走足迹。行走拉萨其间,感触历史风云突变的幅幅画卷。

最后想说的是这朵稀有的小花值得我赞许是因为比起那些不肯或不屑去替读者“设想”一下的学问家来,作者却把不懂的给读者解懂了,把模糊的给读者弄清了,使深不可测变成一目了然。俗话说:深入才能浅出。就在深入这一点上,作者值得敬佩。

读他的文章,是一种轻松加愉悦。

格桑益西

(西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社长)

内容推荐

布达拉宫,那一片石木交错的万间殿堂大道无痕,小昭寺转逝千年天地知体验萨迦寺时光停滞的美丽上百大大小小转经筒围成的敏珠林寺繁华幸福路上的苦行僧与行脚僧4963条生命,铺就青藏、川藏公路的亘古奇迹……

编辑推荐

行走拉萨土地之上,每当为一段历史细节找得近乎失望或绝望之际,作者都会在失望和绝望的缝隙中找到希望,找到转角之后的新希望。

行走拉萨的万里路程,他找到了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在拉萨活动的数以千年的历史痕迹,那是融合的痕迹。自唐之后。千秋万代的藏汉,是血脉相连的藏汉,无论如何、无论何地,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