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考场风云(附光盘)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王士祥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士祥编著的《考场风云》从隋文帝杨坚为何改革传统选官制度讲起,以历史为线索结合具体案例,生动系统讲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展示了隋唐时期科举考场上的风起云涌。书中既有对科举诞生与改革的分析,又有对科举贡献与弊端的揭露,更有对科举背景下文人心态的揭示。本书将带你穿越历史,去感受当年科场上的风起云涌。”

内容推荐

《科场风云》(隋唐篇)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型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的讲稿。全稿26集,从隋文帝杨坚为何改革传统选官制度讲起,以历史为线索结合具体案例,生动系统讲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展示了隋唐时期科举考场上的风起云涌。书中既有对科举诞生与改革的分析,又有对科举贡献与弊端的揭露,更有对科举背景下文人心态的揭示。《考场风云》(作者:王士祥)既能让读者感受到科场上成功者的喜悦,亦能让读者品尝到苦战文场者的辛酸,更能让读者体味到科场案的惊心动魄。而这些共同表现出了科举在唐代政治生活和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科举研究著名学者傅璇琮称书稿“千年科举,百味人生”,著名作家二月河称:“科举体现了中国隋唐以来的政治智慧。《考场风云》将带你穿越历史,去感受当年科场上的风起云涌。”

目录

第一讲 科举的诞生

第二讲 进士科的崛起

第三讲 武则天的进士科贡献

第四讲 初唐的考试改革

第五讲 诗赋为何受青睐

第六讲 科场上的种种规范

第七讲 才高却悲催的李白

第八讲 考官其实很难当

第九讲 推荐成为风气

第十讲 谁是我的伯乐

第十一讲 为争解元掀笔战

第十二讲 名利双收的成功者

第十三讲 佳人从来爱才子

第十四讲 才高未必运气高

第十五讲 苦战科场的英雄

第十六讲 悲催的孟郊

第十七讲 李商隐的科举生活

第十八讲 一篇诗赋夺状元

第十九讲 状元及第有趣闻

第二十讲 形形色色的状元

第二十一讲 部是科考惹的祸

第二十二讲 惊天的长庆科案

第二十三讲 考生有时也发飙

第二十四讲 宦官不义惹炮轰

第二十五讲 尴尬的武举

第二十六讲 多元的文化追求

第二十七讲 唐人眼中的科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初冬时节,京城长安,仿佛所有的建筑都在风中瑟瑟发抖。可是,在通往长安的路上,陆续赶来一群风尘仆仆的人,有的风华正茂,有的白发苍苍,有的衣衫褴褛,有的满脸疲惫。难道临近年关,这群人要到京城走亲访友?不。因为每到这个时节,总会有这么一群人从四面八方涌向长安。在他们疲惫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在他们匆匆的神色中流露着渴望。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期待?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渴望?原来,他们期待的是金榜题名,他们渴望的是科举成功。

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

那么,什么是科举呢?

科举又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是按照不同科目进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就是考试的科目,“举”就是推举、选举。“科”是手段,“举”是目的。考试科目大致来说包括常科和制科,常科就是每年都要按时考试的科目,主要包括进士科和明经科;制科是皇帝根据特殊需要临时设置的科目,目的是选拔特殊之才,非常灵活、名目繁多。据陈飞先生说,仅唐代制科就多达数百种。科举制度被一些学者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为什么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呢?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就需要简单了解一下科举的影响:

一、改革传统官制。科举是一个王朝通过不同的科目,考试、选拔“干部”进行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实行科举考试之前,主要是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谁当官、谁不当官,由某几个掌握大权的人说了算。这样权力就集中到高门大户之中了。与这些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的选官范围不再局限于拥有政治背景的高门大户之中了,而是面向整个社会,从形式上来说,一切以考试结果为准,这样就为下层读书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二、塑造文人品格。在科举考试中,几乎任何一个科目都会涉及到儒家思想,因此几乎每个参加考试的文人,都要对相关的儒家经典进行学习和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不闷题、知道怎么发挥。而在这个学习和考试的过程中,儒家经典所提倡的价值观,自然会慢慢影响到读书人的思想,并进而形成他们的品格。换句话说,不管你能不能考中、做官,你都已经接受了朝廷所推行的儒家思想教育。

三、具有世界影响。现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这是在10世纪前后传人西方国家的;越南、朝鲜也曾像中国一样是科举取士,日本也曾经学习和采用过中国的科举制度;孟德斯鸠、狄德罗等西方思想家,被中国科举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原则所折服。比如,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赞叹中国的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四、具有当代意义。当我们把科举作为考试手段时,它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评价标准,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当年的试策相当于我们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题,诗赋相当于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帖经相当于填空题。这些考试方式不仅在中国,即便在世界许多地方依旧流行着,而当年我们则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可以说,科举制度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结构,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政治建设。从这些意义来看,我们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有一定道理的。

隋文帝为什么改革选官方法

在科举取士的年代,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无数读书人渴望能够金榜题名,考上个一官半职好光耀门庭。于是,考上了就高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怎一个爽字了得!失败的时候呢?纠结,郁闷,只能悲吟“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孟郊《再下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既然科举制度对中国文人如此重要,它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如果从选拔官员的方式来说,那要追溯到很早了,西周有乡举里选,春秋战国时期提倡选贤与能,汉代有了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如果我们从真正的“分科考试”来说,大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隋朝。比如欧阳修在《新唐书·选举志》中开篇就说:“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取士之科”,就是选拔、任用官吏的考试科目。“因”就是沿袭的意思。也就是说,唐代用来选拔、任用官员的考试科目,多数是从隋朝发展传承过来的。

我们从《隋书》前两卷中不难发现,隋文帝时代就已经开始着手改革官员选举和任命制度,所以魏徵在《隋书》中说:“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归考功。”“考功”就是考功司,隋朝设置,归吏部管,具体负责官吏考评和孝廉、秀才等科目的考试。这个部门原来是没有的,是隋朝的创造。

隋文帝时期总共发布七次诏举特科的命令,都是以最高命令的形式要求地方官举荐人才,从形式上来看,是汉代以来察举征辟制度的延续,因为多数没有科目名称。但是第五次也就是开皇十八年(598)七月那次,却明确要求五品以上京官和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书》),科目名称明确了,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标志着分科举士的真正开始,也是科举的诞生。

隋文帝为什么要改革以往的选官方法呢?说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统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目的。改革总是得有点借口吧?如果以往的制度很好、很完善,隋文帝自然用不着折腾。借口就是旧制度弊病多多,那么都有什么呢?P2-4

后记

2012年8月23日,七夕,一个陌生电话打了进来。对方叫兰培胜,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导播,想邀请我讲点东西。

兰老师希望我讲《史记·游侠列传》,我坦率地说:不能。原因很简单,王立群先生讲《史记》是出了名的,已经形成了模式,如果我讲《游侠列传》,观众必然会有一个对比,我不想这样;第二,王老师之所以放弃《游侠列传》去讲《宋史》,说明《游侠列传》没有《宋史》更具吸引力;第三,我不太熟悉这个内容,这才是最主要的。

兰老师让我自己报个题目,我脑子里面马上出现“科场风云”这个题目。这是我比较熟悉的内容,自从研究生的时候就对这一块比较关注了。兰老师也觉得不错,就把题目报了上去,同时让我寄过去一份讲课视频。很快,兰老师来电话说选题通过了。又让我报提纲。中间隔了三五天的样子,通过了。兰老师希望我尽早过去试讲,但这之前需要写出讲稿以备审查。我平时讲课是没有讲稿的。兰老师给我发来了王立群教授的两节讲稿,让我学习。第一次写出来八千多字,兰老师觉得长,另外就是学术性太强,于是提出修改建议。按照建议修改后再发过去,第二天收到兰老师的短信:“王老师,您的讲稿简直就是为《百家》量身打造的,谢谢您。”

中秋前,兰老师通知我试讲时间是10月12日下午,希望我能11日赶到北京调整状态。12日下午,提前赶到录制地点。来到化妆间,先和兰老师聊了一会儿。我这个人和谁都不陌生,无拘无柬,谈笑自如,反而弄得兰老师有点客场作战的感觉。兰老师结合着以往的录制经验和成功案例,提醒我讲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是有必要的。我笑笑说:“我就把它当成我在郑州大学的课堂,就是在给我的学生上课,不就是换了一批新学生嘛。”兰老师一愣,马上又笑了,说:“好,就这样。”

简单化了妆,我走进了演播室。一切准备就绪,开始讲课。再想象是郑州大学的课堂,毕竞是不一样的,所以开始总感觉有些不自在。但进入状态后就好了,时而情绪激昂,时而一脸悲伤,自己完全进入了角色。录完之后,掌声四起。一个现场听课的大姐问我:“王老师,下个月还来吗?”我开玩笑说:“您说了算。”她说了自然是不算的,得等栏目组的通知。

走出演播室,兰老师已经等在门口,他的兴奋明显流露在脸上,说:“王老师,太给力了,我们在导播室没有一个说话的,都在看你的节目。你知道吧,当时我心里特得意,这可是我找的老师啊。”我心里很高兴,却装得很淡定。

很快,兰老师通知我:试讲通过了,11月份正式录制。从此,我成了北京的常客,每个月都要往返一次。节目录制得很顺利,开始每个月两集,后来每个月三集,再后来每个月四集。在兰老师的指点下,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节奏的把握,渐渐成熟起来。

不过,写稿子的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并非易事,难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百家讲坛》所选题目多是历史,故事线索清晰,好把握。我讲这个内容,需要按照故事类型进行组合,也就是不能完全按照历史线索讲;二、所讲科举案例虽然知道,但当时并未想到会有这么一用,因此需要重新检索,有时为了一条材料,需要耗时许久;三、通俗性与学术性的把握。在高校工作,已经习惯了学术性,《百家讲坛》之所以会引起学界的一些非议,也就是学术性不足。这是一个大众媒体,需要照顾大众的口味,虽不能媚俗,但不能不通俗,于是稿子需要反复修改。

节目录制过半的时候,兰老师告诉我:会放在年底也就是2013年12月份播出。但5月23日上午,兰老师电话通知我,说播出时间提前到暑假了。这个电话让我的计划全乱了,所有的事情都得为节目让路。为了赶稿子,推掉了不少活动;为了赶稿子,只能奋笔蛰书屋,搞得自己腰酸复背痛、两眼眵目糊。

在书稿出版问题上,还出了点插曲,后得中华书局王水涣先生介绍,陈虎先生慷慨帮助,《百家讲坛》栏目组的聂老师、兰老师协调,这才确定由中华书局出版。真的非常感谢这些相助的贵人!另外,我的研究生石艳春帮助校对书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并感谢!

因为节目要求,本书内容并没有涉及得很全面,甚至是挂一漏万,所以敬请读者朋友和观众朋友予以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