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不仅如此,还深刻地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的亿万民众。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成语典故至今仍大量地体现在各类文化书籍和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
“四书五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先贤用彼时的语言文字写成的,春秋以后,语言文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今天的读者,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许多词语、典故乃至句子的语法结构都需要加以译释。为了生活节奏紧张的读者阅读方便,编者分别选取了“四书五经”各部分的精华名句,加以编排。每一词条分为原句、注释、译文、赏析四部分,注释具体,指出引录篇章,对于简单易懂的句子只注明出处,不作注解和释义。赏析主要是发挥其微言大义,阐明其对宇宙人生社会的解悟。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记录和总结。
《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思想。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其哲学思想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部《四书五经名句赏析》,意在使读者事半功倍地掌握儒家经典的精髓,从而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大学》名句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是:发扬先天固有的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民受到感化,成为新人,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了解要达到的境界,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赏析】
本章是全篇的纲要,统领以下各篇章。其作用在于阐明全书的宗旨,即彰明人类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统治者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最纯真的禀性,向圣人学习接受圣道的教化,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被外物所诱惑、干扰,因为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会永远坚持,永不放弃。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整个天下,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教育宗旨和目标。它认为修养德行是教育的根本,以修身为根本,才能在道德上达到“圣人”、“贤人”的境界,才能在政治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至善”目标或是最高理想。所以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良好的道德表现在具体的行为、节操之中,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过多的欲望,行为、节操就会表现得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摒除物欲的蒙蔽以后良知就会觉醒,良知觉醒以后意念就会变得真诚,意念真诚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本段与上段内容相照应,只是逻辑上的差别而已。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P1-3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的名称,定型于汉武帝时代。“四书”的名称,始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抽出了《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明清以后,“四书五经”作为基本教材,成为炎黄子孙入学者的必读之书,同时也是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必读教材。
《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中出现了“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最为经典,史料价值远大于其他经传,因而《左传》被本书选用。
“四书五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不仅如此,还深刻地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的亿万民众。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成语典故至今仍大量地体现在各类文化书籍和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21世纪,国际汉学家一致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历久弥新,将会发挥璀璨的光芒,对全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四书五经”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它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在推进中华文明进程中功不可没。但是,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先哲的思想结晶,今天看来,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创造适合我们时代的辉煌文化。
“四书五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先贤用彼时的语言文字写成的,春秋以后,语言文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今天的读者,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许多词语、典故乃至句子的语法结构都需要加以译释。为了生活节奏紧张的读者阅读方便,我们分别选取了“四书五经”各部分的精华名句,加以编排。每一词条分为原句、注释、译文、赏析四部分,注释具体,指出引录篇章,对于简单易懂的句子只注明出处,不作注解和释义。赏析主要是发挥其微言大义,阐明其对宇宙人生社会的解悟。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吸取了前贤和当今国内外学界有关专家的著述,力求准确、详实地译释原文,以飨读者。
编者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