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幸福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熊显华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熊显华先生所著《你,幸福吗?》是为那些迷失了自我且想找回自我的人写的,正如书中所说:“本文不适合一直都快乐的人阅读,只适合遭遇突变而迷失了自己的人阅读。”

本书是关于生命、人生、当下幸福、心灵世界、生活职场、孤独寂寞、佛理禅思等与人的内心相关的作品。通过讲解现实中的案例来剖析心理与释疑解惑、修身养性活好当下;发掘内心的正能量,活出积极向上正确的自我,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达到使读者不再迷茫积极生活的目的。

内容推荐

没有什么事,没有什么时间,能比此刻更幸福了。幸福的感觉如水流淌。

阳光的下午,世界的某个角落有这样一本书《你,幸福吗?》,此刻,正幸福地开启在我的世界里。

对于幸福,每个人的生活看起来似乎是一样的,比如说,细看的时候是碎片,远看的时候是在人生的长河里间接地寻找幸福。表现在直接的地方就是义无反顾地去寻找着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一切事物,譬如物质、名利、爱情、青春、阳光或者回忆。

只是,如此的寻找却未必幸福,到底是什么力量阻碍了我们拥有幸福的权利?熊显华的这部传递正能量的作品《你,幸福吗?》给出了耐人深省的答案。这就是,不要沉迷,要改变;不要封闭,要开启;爱是一切的正能量之源。

目录

序一 引向幸福

序二 幸福就是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

序三 心灵地图

序四 幸福的力量

自序 和你在一起,开启生命的旅程

第1章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快乐何须费心地去寻找

生命不在别处,活出自己走向前方

生命行程从单一开始,世界在思维的落差中呈现

愉悦静和,你真的做到了吗

渐渐迷失的自己,你的心锁何时打开

心为形役,放开的不会离去

失去自我,赢了世界又如何

我们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心生内外,心不解脱何以快乐

执著于自己,怎能掌控自己

第2章 命运一半在上帝手中,生命财富在追求中减少

触及生命,命运的另一半在你掌中回归

一念之间,生命的财富在追求中减少

我们都是一杯水,穿过生命的眼睛

不要入戏太深,自我依然受心理所控

成长的烦恼,源于自我意识的形成

打开窗户接受第一缕阳光,向自己的生命发问

不去思考结果的思考,进入当下的平和

从古至今,寻找智慧从未止步

保持静默,顺其自然

第3章 寂寞是阴郁之花,由心生何以由心灭

寂寞皆由心生,你的寂寞谁人知

寂寞有几重,你的寂寞你来救

寂寞是自我存在的一部分,花开花落几多情

你的寂寞,创造了你的人生意义

为何占有一个人,却让你更寂寞

寂寞没有偏爱之心,谁都会寂寞

寂寞是一扇没有上锁的门,任你打开或关闭

没有谁一定要喜欢你,你却可以喜欢任何人

没有无缘无故的寂寞,你的寂寞是一条线

第4章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谁都可以活得更好

穿越困境,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你就是生命的载体,关注内心的真实所需

一叶森林一尘佛晓,不为一朵花轻易选择死亡

忙碌的时代,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工作

肯定自己的最优经验,你就是最美好的

面对情绪的转换与接纳,防止彻底反弹的问题

活在当下,就是你全然的所在

活在当下,其实途径有很多

生机勃发,每一个生命都有享受阳光的权利

第5章 流经生命的存在,拨开心路皆成佛

一念一佛陀,放下执著,回归宁静

任凭弱水三千,我也只取一瓢饮

痛苦何所惧,放大你承受痛苦的心胸

接纳即可,不求明白也不用去懂

不让问题成为心理的负担,正面能量的作用

没有什么可以放弃,也没什么可以放下

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抛弃一切之后怎么做

受制于环境的自我控,诱惑是一只美丽的乌

内省不疚下的自我认可,非执著才能至空

第6章 拈花一笑,你若安好便是幸福

让生命的体验如水流淌,幸福享受每一天

幸福要等多久,它就在你脚下

如果你已活在当下,请传播希望

唯有至空,才会拥有宽广

幸福的婚姻,自由与信任的情感交融

连贯人生的脚步,每走一步都是幸福

幸福就在身边,它从未离开过你

开启心灵的吸引力法则,拥有更多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婚姻的相处之道

试读章节

生命不在别处,那它在哪里呢?

在当下,我们的生命自诞生之日起,它已经在当下了。

所以,我倒以为,如今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崇尚的词汇“活在当下”——它并不是什么新鲜之词,只不过被大多数人忽视了,世界的纷乱,生活的难以从容,让我们内心被枷锁束缚,急于寻找出口的我们——更确切地说,是那些灵性的导师们,他们以先哲们的智慧加上自身的体验,终于发现了“活在当下”的幸福。

直至今日,大多数人都会张口就说出“我要活在当下,活出自己来”。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活出自己来呢?还是回溯到“当下之前”,看看千古圣贤们留给了我们什么。譬如,他们的体验与智慧经过时间的沉淀,后来的我们在不断挖掘中,发现他们都成功地实现了自我。这意味着,问题的答案不在未来,或许,它早在过去就有了答案。

于是,我很想问一句,现在的我们都真的明白实现自我,活出自己来了吗?如果真的已经明白了,我们活出自我后,又将去向何处?

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不是你关心的,那必是我想关心的——我的意思是说,愿意真切活在当下,愿意活出自我的你和我。原先,我走过很长一段路,读书,学习各种知识,然后进入社会,期盼实现人生价值。这么一段长路,我都在寻找——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活出自己就是要活在当下,错把不确定的未来当成当下的成功了。当我一天天长大,内心却一天天不安宁起来,一天天不快乐起来,最后,迷茫与不快乐占据内心绝大部分世界。我有理由相信,和我有一样经历与感受的大有人在。

其实,活出自己就是一条路,不过这条路会分为两节,从起点到现在我们属于一节,活出自己的那一刻到生命的结束属于另外一节。前者需要我们去寻找,后者才有可能真实得到。可问题是,很多人都寻找不到,他们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什么才是达到目的地真切的感觉呢?如果你没有活出自己,又怎能实现自我,体会活在当下的那一段幸福的路程呢?佛家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这种心态乍一看挺消极的,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里面包含着大智慧——活在当下,便活出了未来。

在禅宗里,也有这么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说的是有一个施主问一位禅师修行人平常是如何生活的。禅师的回答很平淡,他说也没什么,只不过吃饭睡觉而已。

禅师的回答让施主很是惊讶。因此,他不以为然地反驳,说一般人每天也是吃饭睡觉而已,修行人跟俗人有什么差别。

禅师听后莞尔一笑,摇摇头说自然是有差别的,修行人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而一般人该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心里却想东想西,该睡觉的时候不好好睡觉,总是百般地烦恼。

是这样吧!我们什么时候真的专注在现在这一刻,完全没去想还没发生的事呢?还是回到前面所说的“达到目的地真切的感觉”的问题上。因为,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生命不在别处,活在当下到底是什么感觉——确切地说,应该是上面所有的提问。

谁也不想一直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没有陆地的着落感吧!那么,最直接的感觉是,我们会体会到一种永恒平静的存在感——这肯定是我们一直渴望得到的。然后,因为这份永恒平静的存在感,你会平静淡然,幸福快乐地活着。其实,这样的感觉你也一定体验过。只不过,对大多数人而言,太过短暂了。

或许,这样的感觉只有在你出去旅行的时候有过——不带羁绊地去旅行;

或许,在某一天的下午,你轻品一壶好茶,手里拿着一本你喜爱的时尚杂志,悠闲地,细细地,在风景宜人的地方翻阅时有过;

或许,在日出日落,潮涨潮汐,陪同爱人欣赏那无限美景时有过;

……

然而,它们是不是太短暂了,你还没有细细体验够,就被俗世的纷扰、生活的重负给一扫而光了,对吗?因此,当我们感受到这种永恒平静的存在感,此刻就应该是你自己的目的地,你已经体会到生命不在别处,活在当下的真切感觉了。

这还不够,更深层次的感觉是,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永恒——你与世界为一体。当然,这还需要一段路程。在跨越这段路程之前,你必须经过由觉悟到开启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永恒平静的存在感”过于短暂的内在原因。一旦我们充分地活在当下,时刻体会到你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永恒感觉,你就进入了这种更深层次的感觉体验。

只是,你或许还没能真切明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不过,这不要紧。你只要想想在古刹禅院,佛道氛围浓郁的美盛之地,当佛门被你推开的那一刻,你如同沐浴春风,在晨钟暮鼓中一切安好的存在,你就能体会到由接纳到适应,再由适应到融为一体的美好体验。也就是说,你此刻彻悟了,你随之就被开启了。但是,这样的词汇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你不再需要了。因为,你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了。

我想你应该明了,生命不在别处,在你全然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当下幸福感觉中。这是自然而然的抵达,是既在当下又在永恒,是既在天地又在世界,好比你是一滴水融入浩瀚无限的大海。此刻!终于!一切都美好了……P2-5

序言

当我打开白翎编辑发过来的熊显华先生所著《你,幸福吗?》一书的书稿时,因着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自信从容的叙述语态,没有多少时间就读完了。掩卷过后,如在早春临窗喝下一杯清茶,心里流溢着喜悦满足。因为此刻,我也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寻找自我的关键时段。因着过去很多人性的贫弱,认知的褊狭以及外界加诸于身的扭曲和伤害,导致今天这寻找自我、回归自我的愿望如此强烈。仿佛不能够再回去就不知明天该怎样活下去似的,即使死了也不能够甘心,就这样让自己纠结在人到中年的门槛上。

我相信,世间如我这般地寻找自我的人,其实很多很多。世间的痴男怨女,他们真正痛的是和最爱的自己分离。然而,人性总是要求着回归的。正如熊显华先生所说的:“那些不属于我们的外在的东西,终将在我们生命的本质回归到适合自己的航线上而离去。”而《你,幸福吗?》一书就是为那些迷失了自我且想找回自我的人写的,正如书中所说:“本文不适合一直都快乐的人阅读,只适合遭遇突变而迷失了自己的人阅读。”

“迷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触目惊心的心灵主题。个体难以抵抗时代的力量,一个人的眼泪将如同微盐融化于时代的海洋之中。微博转载一位叫林爻的家长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六年后我将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她写到,在孩子上学前,她用了6年时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然而,进入小学一个月发生的故事几乎摧垮这位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我们应该都能想得到,那就是用一种专制的,没有沟通和尊重的教育方式扼杀着孩子的自我以及创造性。这样的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呢?是丧失了全部的精神活力和创造力的人——一个不快乐的人。然而想一想,我们大部分人不都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吗?大都是等到人到中年,青春和活力都已不在,才猛然醒悟到半生都不快乐,这才回头去寻找自我,只是为了在生命结束前能真正享受一回做人的乐趣。就是这样,传统文化压抑人性的痼疾,新的世界物化人性的新伤,还有人性与存在本然的缺憾,重压之下,脆弱的心灵怎能承受?怎能够不迷失?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书店里心理灵修类的书籍前所未有地多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大家已经普遍认识到心灵迷失已经成为时代性的病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正在急切地寻找自我救赎、自我治疗的药方。

若要我谈一谈读过《你,幸福吗?》一书的感受,我首先要说的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显示出的那份“我写我心”的自信和“赠人玫瑰”的热诚。而这缘于,在我看来,《你,幸福吗?》一书首先是熊显华先生自我心路历程的一个经验总结。熊显华先生坦言,自己的生命旅程中也有迷失的时候。因为生命目标的混乱和自以为是而导致与自己生命有关联的人日渐疏离,遭遇家庭变故;因忙于功利性的写作而积劳成疾,最终身患重症……生命航线的迷失让一个人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就是这样的痛创,使一个曾经长于对别人进行心理指导的人重新审视起自己,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幸福的本质。幸运的是熊显华先生经过这一番反省找回了自我,“我愿意从此刻起,做我真正想做的事,写我真正想写的书”,而这也使他重新获得了幸福。“在这一刻来临之前,在这一刻来临之时,两者心境不同。前者浮躁急利,后者祥和安静。所以,我才拥有这样幸福的时光,在电脑前敲打着如水流出的一行又一行的字。这是我最真切的体验”。“夜晚来临,入睡醒来,总盼望着早点天亮。我感觉到天明后又可以进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之中,享受生活的美好”。这是多么弥足珍贵的幸福体验,要知道,每天有多少忧郁症患者正是选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不愿意再一次面对白天的人世纷争……可以说,熊显华先生的心路历程就是对他的幸福哲学的最好检视和证明。

作为一本指引人走向幸福的书籍,《你,幸福吗?》一书的最大亮点在于,不同于眼下某些同类书籍将通往人生幸福的途径寄托在以否定生命为前提的“出世”上,熊显华先生的幸福哲学则始终以肯定,激发个体生命的自由创造的本质为前提,以引领人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在世的快乐为目的。就是基于这样对于生命和幸福的理解,很多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更具深度和超越性的阐释。比如,针对时下流行的“活在当下”的说法,熊显华先生非常明确地指出:时时刻刻活在当下是不可能的,而生命迷失的时刻,才是人生需要开启,需要重新回归,“活在当下”的时刻,从而凸显了“开启”和“活在当下”的人生救赎意义;那么如何“活在当下”,作者指出了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忠于自我生命最单纯的本质”。对此书中有许多精彩论述,并反复论证了忠于自我生命本质与积极创造人生价值之间的正面关联。我认为,熊显华先生指出的这条幸福之路是比较有现实意义和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性的。

围绕着生命迷失与开启的主题,《你,幸福吗?》一书分别针对寂寞、孤独、恐惧、诱惑、人际、婚姻、工作、健康等问题展开了具体的论述,熊显华先生说证实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我们尽早地察觉那些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症结所在。其中有不少前人所未发的高见。比如,如何对待来自他人的伤害与不公,以往的教育单是一味提倡宽容、谅解他者,而熊显华先生则认为这是对于接纳主体的“自我”的遮蔽,因此不必非要强迫自己来消融接纳他者的伤害和不公,而是接纳自己对他人的“不接纳”,专注于自己灵性的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从而通过掌控自己做到真正地接纳他人。

在通向人生的修行中,熊显华先生特别注重自我体验和觉察,以及自我提问和反思的重要性。书中引用了不少佛教禅宗义理和小故事,但熊显华先生告诫读者不要机械地为佛理禅宗所困,“佛语禅机一定不要离开生活,我们只需要注重修行即可,不要过于注重修行的结果”,“活在当下就是切身体验,少了很多烦恼,多了一些智慧,然后生命价值更容易彰显,看待事物清晰”。他甚至要读者不要执迷于书本和文字:“当你合上书,转身去看你的床时,依然会发现,它还是一如既往地放在那里。这样‘一本书’只是给你改变,而不是让你‘沉迷’。”因此还要回到现实,每个人通往幸福的道路还有赖于自己在生活中体会摸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这正是一个好老师的授业思路。更何况掩卷之后,我们的心境真得已经有所不同。

韩靖

2012年10月20日于清华园“荷塘”之畔

韩靖,文学博士,美术学副教授。从事艺术理论和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