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Ⅱ超值白金版)
分类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自清等著的这本《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Ⅱ)》收录了余嘉锡、吕思勉、杨树达、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等六位近现代国学大师的经典作品,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画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贯通圆融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他们的作品,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其智慧光芒照亮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一座方便后人学习古代经典、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桥梁。

内容推荐

“国学”是西学东渐之后,针对西方学术而提出的名词,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后又被称为“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

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国学,正确认识诸如国学的涵义、国学对现实的意义、国学研究的方法等基本问题,我们编辑出版了《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Ⅱ)》,《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Ⅱ)》收录了余嘉锡、吕思勉、杨树达、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等六位近现代国学大师通论传统国学及专门论述国学入门、国学典籍、国学方法及国学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精辟论文,通过大师们权威的论述和讲解,来展示国学的真谛,以帮助读者领略国学的魅力。大师们的经典著作,经过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是历久弥新的永远具有阅读价值的典范,是值得我们珍藏一生的精神财富。

目录

第一篇 余嘉锡讲国学

 第一章 目录学概览

第一节 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第二节 目录释名

 第二章 目录书体制

第一节 篇目

第二节 叙录

第三节 小序

第四节 板本序跋

 第三章 目录学源流考

第一节 周至三国

第二节 晋至隋

第三节 唐至清

 第四章 目录类例

第一节 目录类例之沿革

第二节 古今书目分部异同表

第二篇 吕思勉讲国学

 第一章 论读子之法

第一节 老子

第二节 庄子

第三节 列子

第四节 苟子

第五节 晏子春秋

第六节 墨子

第七节 公孙龙子

第八节 管子

第九节 韩非子

第十节 商君书

第十一节 尹文子

第十二节 慎子

第十三节 邓析子

第十四节 吕氏春秋

第十五节 尸子

第十六节 鹗冠子

第十七节 淮南子

 第二章 理学之原

 第三章 理学源流派别

 第四章 濂溪之学

 第五章 康节 之学

 第六章 横渠之学

 第七章 明道伊川之学

 第八章 晦庵之学

 第九章 象山之学

 第十章 浙学

 第十一章 宋儒术数之学

 第十二章 阳明之学

 第十三章 王门诸子

 第十四章 有明诸儒

第三篇 杨树达讲国学

 第一章 释名

第一节 修辞

第二节 修

第三节 辞

 第二章 修辞之重要

第一节 修辞之益

第二节 不修辞之害

 第三章 修辞举例

第一节 改易

第二节 增益

第三节 删削

第四节 颠倒

 第四章 变化

第一节 能动的变化

第二节 被动的变化

 第五章 改窜

第一节 避复

第二节 避嫌

第三节 避讳

第四节 避熟

第五节 鸣谦

 第六章 嫌疑

第一节 别白

第二节 混淆

第三节 不别白而可知

 第七章 参互

第一节 互备

第二节 举隅

第三节 举隅反例

 第八章 双关

第一节 义的双关

第二节 音的双关

 第九章 曲指

第一节 称名之曲

第二节 述事之曲

 第十章 夸张

 第十一章 存真

第一节 语气

第二节 语辞

 第十二章 代用

第一节 以大代小

第二节 以小代大

第三节 以前代后

第四节 以后称前

第五节 以事代人

第六节 以私名代公名

第七节 以质代物

 第十三章 合叙

 第十四章 连及

第一节 私名连及

第二节 公名连及

第三节 事名连及

第四节 物名连及

 第十五章 自释

第一节 释人

第二节 释地

第三节 释事

 第十六章 错综

第一节 名称

第二节 组织

第三节 上下文之关系

 第十七章 颠倒

第一节 词的颠倒

第二节 句的颠倒

第十八章 省略

第一节 省字

第二节 省词

第三节 省句

第四篇 朱自清讲国学

 第一章 诗言志

第一节 献诗陈志

第二节 赋诗言志

第三节 教诗明志

第四节 作诗言志

 第二章 比兴

第一节 毛诗郑笺释兴

第二节 兴义溯源

第三节 赋比兴通释

第四节 比兴论诗

 第三章 诗教

第一节 六艺之教

第二节 著述引诗

第三节 温柔敦厚

 第四章 正变

第一节 风雅正变

第二节 诗体正变

 第五章 论诗学门径

 第六章 诗多义举例

第一节 古诗一首

第二节 陶渊明《饮酒》一首

第三节 杜甫《秋兴》一首

第四节 黄鲁直《登快阁》一首

 第七章 诗的语言

第一节 诗是语言

第二节 诗与文的分界

第三节 诗缘情

第四节 组织

第五节 传达与了解

 第八章 论“以文为诗”

 第九章 乐府清商三调讨论

第一节 《宋书·乐志》相和与清商三调歌诗为郑樵《通志·乐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调之所本(黄节)

第二节 与黄晦闻先生论清商曲书(朱自清)

第三节 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黄节)

 第十章 日常生活的诗

 第十一章 陶诗的深度

 第十二章 什么是宋诗的精华

 第十三章 王安石《明妃曲》

第五篇 闻一多讲国学

 第一章 读骚杂记

 第二章 端节 的历史教育

 第三章 屈原问题

 第四章 人民的诗人——屈原

 第五章 廖季平论《离骚》

 第六章 《离骚解诂》甲

第一节 朕皇考日伯庸

第二节 肇锡余以嘉名

第三节 扈江离与辟芷兮

第四节 不抚壮而弃秽兮

第五节 忽奔走以先后兮

第六节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第七节 伏清白以死直兮

第八节 女□之婵缓兮

第九节 鲧嫜直以亡身兮

第十节 浇身被服强国兮

第十一节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十二节 欲少留此灵琐兮

第十三节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第十四节 结幽兰而延伫

第十五节 哀高丘之无女

第十六节 凤皇既受诒兮

第十七节 恐导言之不固

第十八节 命灵氛为余占之

第十九节 日两美其必合兮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

第二十节 腾众车使径待

 第七章 什么是《九歌》

第一节 神话的九歌

第二节 经典的九歌

第三节 “东皇太一”“礼魂”何以是迎送神曲

第四节 被迎送的神只有东皇太

第五节 九神的任务及地位

第六节 二章与九章

第七节 九章的再分类

第八节 “赵代秦楚之讴”

第九节 楚九歌与汉郊祀歌的比较

第十节 巫术与巫音

 第八章 《九歌》的结构

 第九章 《九歌》释名

 第十章 东君·湘君·司命

第一节 东君(云中君)

第二节 湘君与司命

 第十一章 东皇太一考

 第十二章 怎样读《九歌》

《九歌》兮字代释略说

 第十三章 《天问》释天

第六篇 罗常培讲国学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 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 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 总结

试读章节

论考作者之时代

凡考作者之时代,亦有四例。一日叙其仕履而时代自明。如《别录·管子录》叙其事齐桓公,《晏子录》叙其事齐灵公、庄公、景公,《孙卿录》叙其齐宣王、威王时始来游学,及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是也。《汉志》《新唐志》犹存此意,后来目录家亦或因叙仕履牵连及之,然不著者居多。《四库提要》以科目先后为次序,善矣,而无科目者遂多不可考。此不知时代与著述关系之重要也。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乐家:《雅琴赵氏》七篇,名定,渤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小学家:《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

《新唐书·艺文志·易类》:“裴通《易书》,一百五十卷。字又玄,士淹子,文宗访以《易》义,令进所撰书。卢行超《易义》五卷,字孟起,大中六合丞。”

《郡斋读书志·易类》:“《周易微指》三卷。右唐陆希声撰。希声仕至右拾遗,大顺中,弃官居阳羡。”

《书录解题·易类》:“《易证坠简》二卷,毗陵从事建溪范谔昌撰,天禧中人。”

所谓时代者,不只泛指为汉、唐、宋、明而已,当考其某帝或某年号,始能确定所生,及著书之时也。《隋志》全不注时代,如开卷第一条云“《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此所谓晋者,西晋耶,东晋耶?武帝时耶,元帝时耶?汉、唐志及晁、陈书目亦多不著明者,盖或不可考,或略也。谓宜划一体例,每书必详考之,不可考者亦明言时代未详,庶免学者为此一事重费考证。

二日作者之始末不详,或不知作者,亦考其著书之时代。《别录》《七略》及《汉志》所谓近世、六国时、武帝时之类皆是,后之目录家多未留意。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王史氏二十一篇。”注引《别录》云:“六国时人也。”

《七略别录佚文·战国策书录》:“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焚谋,宜为《战国策》。”

《文选》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注引《七略》:“《论语》家近琅琊王卿不审名,及胶东庸生皆以教。”

又任彦异《王文宪集序》注引《七略》:“太公《金版》 《玉匮》虽近世之文,然多善者。”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礼家:《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儒家:《周史六锼》六篇,惠襄之间,或日显王时,或日孔子问焉;《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道家:《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孙子》十六篇,六国时;《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三日叙作者之生卒,并详其著书之年月。此仅见于《七略》之纪扬雄,后来绝无沿用之者。自汉、魏以后,知名之十皆有别传家传,(诸家别传目录详见《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十三。)皇甫谧至自作《玄晏春秋》,盖皆太史公《自叙》、刘向《叙录》之遗法。然或按年纪事,并录平生著作,则视书叙为更详,其例已自《七略》开之。宋人注书,始追为前人作年谱。(如吕大防等之《韩柳年谱》,鲁告之《杜工部诗年谱》之类。)清儒踵而行之,且上及于周、秦之人,(如林春溥之《孔孟年表》,汪中之《苟卿子贾谊年表》。)于辨章学术最为有益。作目录书者,虽不能于每书每人皆为详载,然于其人平生著作与时代关系最密者,苟有年月可考,固宜于叙录内述及之也。

《文选注》引《七略》:“子云《家牒》言以甘露元年生也。(《王文宪集序》注。)《甘泉赋》,永始三年正月待诏臣雄上。《羽猎赋》,永始三年十二月上。《长杨赋》,绥和元年上。”(并本赋注。)

案《文选》任彦异《刘先生夫人墓志》注引《七略》曰:“扬雄卒,弟子侯芭负土作坟,号日玄冢。”而《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扬雄《家牒》同,惟扬雄卒作“子云以天凤五年卒”,盖亦自《七略》转引。是子云生卒年月并见于《七略》也。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博士弟子》《杜参赋》二篇。颜师古注引刘歆云:“参,杜陵人,以阳朔元年病死,死时年二十余。”

四日不能得作者之时,则取其书中之所引用,后人之所称叙,以著其与某人同时,或先于某人,在某人后,以此参互推定之。其法亦创干刘向,《汉志》多用之。王俭及晁、陈书目亦颇有类此者,然不能多也。

《七略别录佚文·列子书录》,“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

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称并时例》:编《艺文志》于其人所生时世,必为详考之;苟无可考,则付之阙如可也。《汉志》于农家宰氏、尹都尉、赵氏、王氏四家注云“不知何世”,是其义也。其间又有虽无可考,而取一人与之同时为之论定,则并时之例生焉。《汉志》道家文子云“与孔子并时”,老菜子云“与孔子同时”,名家邓析云“与子产并时”,成公生云“与黄公等同时”,惠子云“与庄子同时”,赋家宋玉云“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张子侨云“与王褒同时也”,庄葱奇云“枚皋同时”。观其所称并时,或变文言同时,皆据世所共知者,以定著书之人。孟子曰:“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夫时世不明,则作者所言,将无以窥其命意。班氏称并时者,实知人论世之资也。

案《汉志》道家,称“郑长者先韩子”,阴阳家闾邱子“在南公前”,将钜子“先南公,南公称之”,名家尹文子“先公孙龙”,墨家田俅子“先韩子”,此以其为后人所称叙,而知其先于某家也。又墨家墨子“在孔子后”及孙氏所引“宋玉在屈原后”,此以其书中所引用,而知其在某家后也。孙氏仅举并时一例,尚未能穷其变。

《颜氏家训·书证》篇:“《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后人。”

《郡斋读书志》卷一:“《周易启源》十卷,右蔡广成撰。李邯郸云“唐人”,田伟置于王昭素之下,今从李说。”

案田伟之子镐,有《田氏书目》。王昭素宋初人,置于王下,则亦以为宋人也。

《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春秋公羊传疏》三十卷,不著撰者名氏,《唐志》亦不载。《广川藏书志》云世传徐彦撰,不知何据。然亦不能知其定出何代,意其在贞元、长庆后也。”

作者所生之时代,较之名氏爵里,尤有关系。盖名氏爵里关乎一人者也,时代则关乎当世者也。目录之体,源于《诗》《书》之序。《太史公自序》曰:“《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诗大序》之论《诗》也,谓之“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是以作者之姓名可不传,而其时代不可不考,如不知作《诗》之时,则安知其发愤者果何所为,谲谏者竟何所指乎。故《诗》序于作者初不求其人以实之,而时代则著之甚详。如《邶风·柏舟》序云“《柏舟》,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是也。若《周南序》所谓“《葛覃》,后妃之本也”之类,则叙事而时代自见。他皆似此,可以类推。后人著书,其动机至不一。虽不必尽由于发愤,而人不能脱离时代,斯其动于中而发于外者,无不与时事相为因缘。著作之时代明,则凡政治之情况,社会之环境,文章之风气,思想之潮流,皆可以推寻想像得之。然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乃有所凭借,而得以着手。若并其所生之时代不之知,则何从辨其学术之派别,考其源流之变迁耶?P21-23

序言

“国学”是西学东渐之后,针对西方学术而提出的名词,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后又被称为“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国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能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然而在生活当中,许多人往往缺少足够的国学知识,有些人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这不仅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生活中也可能处处遭遇尴尬。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国学,正确认识诸如国学的确切涵义、国学对现实的意义、国学研究的方法等基本问题,我们编辑出版了本书,书中收录了辜鸿铭、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李叔同(弘一大师)、鲁迅、刘师培等八位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通论传统国学及专门论述国学入门、国学典籍、国学方法及国学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精辟论文。其中,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在博学中国文化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使得西方人得以真正了解并尊重中国文化;蔡元培根据国家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章太炎比较系统地将我国的经学、哲学、文学进行阐述,读其作品不仅可以了解我国传统国学的基本内容,而且也可以了解我国传统国学的发展简史;梁启超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术研究涉猎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其中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王国维是中国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文学、美学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分析的学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李叔同(弘一大师)既是一代高僧,又是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鲁迅博通先秦诸典,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对文学创作、小说发展等方面剥茧抽丝的分析,为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师培是一代经学大师,又善于用近代西方社会科学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开拓了传统文化的新境界。这些大师们的经典著作,经过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是历久弥新的永远具有阅读价值的圭臬,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藏的一笔精神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选国学大师的作品原版本大多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难免出现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做了如下整理工作:在版本的选择上,一律以原始版本为底本,保留大师著作的原貌,但对其中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都进行了修正。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体字,但对简化后易引起歧义的字词,带有时代特色的用语,与现在不太一致的专名、译名等,未作改动。例如,“的”、“地”、“得”三字,在当时通用为“的”等,尊重原作者用字习惯,均未改动。常见的异体字、通假字,原则上保持原貌。标点符号的用法依从作者习惯,除个别明显排印有误外,也未作改动。

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呈给读者一本内容充实、文字完善、富有特色的国学大师经典读本,使读者能够以本书为阶梯,学习国学,了解国学,汲取先人的智慧,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中国文明在创新中绵延不绝,并走向世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