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跟李叔同学修心跟南怀瑾悟处世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杨承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与李叔同、南怀瑾同行,聆听来自佛门净土的般若智慧。

一场与智者高人的对话,一次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一本拂拭心灵尘埃的智慧读本,一册助你修身立命的尘世经书。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李叔同和南怀瑾便是此中的功德圆满者。读李叔同、悟南怀瑾,即是修行的捷径。翻开杨承清编著的《跟李叔同学修心 跟南怀瑾悟处世》,让我们在大师的谆谆叮咛中,完成身心的修行,成就菩提(觉悟)之道。

内容推荐

李叔同与南怀瑾,都是繁华尘世的修行者,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并精研佛法,对佛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在社会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在多部著述中,将佛学的精华与现实智慧相结合,深入浅出,化深奥晦涩的义理为平易晓畅的箴言,向我们讲述人生成败得失的奥妙。

在杨承清编著的《跟李叔同学修心 跟南怀瑾悟处世》中,李叔同教诲我们在尘世中要时常低下头,审视自身,关注久被遗忘的真实性灵。而南怀瑾却叮嘱我们要在繁华中抬头环视,寻觅最和谐的应事接物之道,以使灵魂得到安度。

无论是做人的尺度、做事的心态,还是交际的态度、说话的技巧,我们都可以从这本《跟李叔同学修心 跟南怀瑾悟处世》中找到大师对这些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目录

上篇 跟李叔同学修心

 第一辑 心态平和,活出人生大自在

做事不能太急躁

愤怒是处世的祸首

忘乎所以,常常没有好结果

顺其自然处世

处世无谓亏赢就是福

乐观成就美好的人生

心中空明,人自明

超然的态度换得全新人生

平常心能走出五浊恶世

除去妄想心,心中就不会有烦恼

处事接物要有一份从容

 第二辑 低调处世,少一些业障祸端

能若不能,智若无留

不能都由着性子处世

处世不可居功自傲

持戒,必有福报

炫耀是做人的最大障碍

大智若愚,不玩弄聪明

勿让“矜”字坏了事

谦虚处世是为隆重之德

多一分恭敬,就会多一分福慧

 第三辑 知足寡欲,在世无恼也无忧

欲望太多会让人迷失本性

用理智战胜欲望

不要只顾追求享受

看淡名利一生轻松

减小欲望就会减少烦恼

别为虚妄的东西错过路上的风景

摆脱人生中的虚浮之事

抵住诱惑才是快乐的人

不多奢求身心自在

克制贪欲,内心才会纯净

人要学会知足

 第四辑 多积口德,远离世间是非之门

把说话放在首位

管住自己的舌头

闲谈莫论人非

遇谤不辩不争

议论别人先想想自己

带着厚道评论人

巧妙指出别人的过错

使用言辞要慎重

 第五辑 灵活处世,一事一菩提

处世不可太偏执

思想决定出路

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做事不能拘泥于形式

懂得变通,不通亦通

紧急的事,和缓地办

时机不成熟,行动就要缓一缓

遇事戒一“乱”字

借他人的势,成自己的事

 第六辑 直面挫折,是处世最好的态度

磨难激发人的潜能

能吃苦才能做成事

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心志不为外物所移

做事必须用心

一定要坚持下去

要有放手一搏的勇气

思危当下,安度未来

下篇 跟南怀瑾悟处世

 第一辑 多多修行,要不断提升自己

懒惰人生要不得

什么是修行的正道

人生“化鹏”需沉潜

修行无处不在

多方求教他人

识得本心,才能开悟

如何修得般若

修名不如修德

修行不能有口无心

学习他人的长处

读好人生两本书

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辑 放松自己,这样做人就不累

不要自寻烦恼

不圆满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做人,不要迷失了自己

一切随他去,便是自在人

让心回到最初的澄澈

做自己的精神主宰

坦然面对一切,就能超越生死

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死神

 第三辑 懂得包容,宽容别人宽心自己

器量决定人生

宽广胸襟,无忧也无恼

保有一颗宽容之心

伤害别人等于伤害自己

学会感恩批评你的人

宽容别人,解放自己

懂得最低处成海

规过劝善不强求

 第四辑 慈悲做人,大善的人有大福

做人要有几分菩萨心肠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慈悲是化解仇恨的药

做人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天下最不能等之事

施与者有福

真正的慈悲表露

行菩萨道,发慈悲心

 第五辑 圆通做人,让人生走向圆满

把自己看做“愚夫”

人生不要太好强

做人要至柔治刚

刚柔并济,中国人做人的正宗

忍耐是一笔宝贵财富

通达才能应变

君子不显山不露水

不要太过于欣赏自己

得意之时莫忘形

温和对待别人的无礼

以柔曲之姿做人

 第六辑 心有众生,念好人际这本经

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别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做人诚信无价

择邻择友,从善从仁

以赤诚之心做人

做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全面观察才能知人

善用“和”字处理问题

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

认清小人谨防上当

试读章节

做事不能太急躁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李叔同

“做事情最忌讳的就是急躁,急躁的时候往往会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去处理事情呢?”这是李叔同的话,他或许是看到当下很多人办事往往过于急躁,最后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所以劝诫我们凡事都要有耐心,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切忌心浮气躁。

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情的本质。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

在为人处世中,产生急躁情绪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从有利的局势转入不利的局势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急躁的情绪,而这个时候也是最危险的,往往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三国的时候,刘备在损失了关羽之后,就犯了急躁冲动的错误,轻率地进攻东吴,结果导致了蜀军的惨败。

蜀章武元年,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的劝谏,毅然决意伐吴,命令驻守间中的车骑将军张飞率军前往江州与主力会合,不幸张飞却被手下刺杀了。七月,刘备命令丞相诸葛亮留守成都,上将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他亲自统率大军沿江东进。

蜀大军压境,孙权想和刘备讲和却遭到拒绝,于是他转而和曹魏结盟。曹魏也趁势离间孙、刘,八月,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遂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等部5万人抗拒蜀军,又派平戎将军步领兵万人镇守益阳,以防止武陵少数民族援助蜀军。

当蜀军4万人进攻巫、秭归时,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战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猿亭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

吴黄武元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独亭督师。蜀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不久,刘备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的将领们都请求陆逊派兵增援,陆逊让他们不要出战,坚守城池,以拖垮蜀军的气势。两军相持了半年之久,一直到进入夏季、酷热难当的时候,蜀军还是没有办法速战速决,所有的士兵都很疲惫,意志也都松懈了。蜀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六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了蜀军的一个营地,然后让所有的部队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陆逊还命令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干大江东西,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吴军继续对蜀军施以火攻,火烧连营40多个,蜀军死伤惨重。陆逊继续追击,大败刘备。刘备收集败兵,退回白帝城,因为忧愤成疾,于第二年四月就病亡了。

这一仗,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赵云顾全大局之言,只因为一时的冲动、愤怒而出战,没有仔细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就轻率出兵,犯了急躁冒进的兵家大忌,最终使自己陷入被动,导致惨败。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和打仗一样,需要稳扎稳打,不能犯冲动、急躁的毛病。急躁就会完全打乱你做事情的计划,会使你像一只没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把精力用到哪些地方,这样做事哪里谈得上会成功呢?

急躁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它主要表现在焦躁不安,它是情绪上表现出的一种急躁心态。急躁的人往往都会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头无底,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因此,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就会在心里产生。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情。由于焦躁不安,心神不宁,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导致违纪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因此,克服急躁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愤怒是处世的祸首

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李叔同

佛经有云:“愤怒是不能得到佛法的根本原因,是堕入恶道的缘故,与超脱之后产生的喜悦是冤家,是偷走我们善心的大强盗,是种种恶言的仓库。”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佛家对于愤怒是持何等的否定态度了。李叔同在提到这句偈语时告诫世人:不要轻易动怒,也不要在愤怒的情况下作出任何决定。

P17-19

序言

尘世修行,活出人生大自在

深山古刹,暮鼓晨钟,打坐念经……提到“修行”,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种独立世外的苦修场面。在释迦牟尼佛的眼中,人生而苦,但这个苦是可以解脱的,这个解脱的过程就叫做“修行”。事实上,“修行”不囿于佛门,它也可以指我们在尘世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修行是一个能让我们的心境越来越澄清的过程,它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能帮我们化解苦恼,感受喜悦。

如果把我们的一生展开来看,它就是一场修行的过程。当我们开始迈上人生道路时,我们就开始了自我的修行。但是,有些人的修行比较顺利,他们最终能找到生命的真谛,达到修行的圆满状态;而有些人的修行就不那么顺利,他们一辈子跌跌撞撞,悲伤烦忧多于喜悦快乐。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这个不太让人满意的俗世获得圆满自足呢?李叔同和南怀瑾也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李叔同与南怀瑾,他们都是繁华尘世的修行者,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并精研佛法,对佛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在社会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林语堂曾这样赞誉李叔同:“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官宦富商之家,艺术造诣非常卓越,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但就在人生无比绚烂之际,他忽然皈依自心,剃度出家,最终成为一名虔诚的佛门弟子。

至于南怀瑾,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曾这样评论道:“南师的种种成就,似乎不可能的出现在了一个人身上。美国驻中国的一名官员曾告诉过我,按照传统,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这位官员说,南师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了。”南怀瑾是中华几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他对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等都有研究,并深得其精髓,被人们尊称为宗教家、哲学家、佛学大师和国学大师。

无论是李叔同还是南怀瑾,他们之所以让世人敬仰,是因为他们无论身处红尘还是心皈佛门,他们都以律严身、精研律学、弘扬佛法,给世人留下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们用六尺之躯去度量人生,用百年岁月去审视灵魂,将悟得的生命真理,化作真诚质朴的佛心慧语。

在本书中,李叔同教诲我们在尘世中要时常低下头,审视自身,关注久被遗忘的真实性灵。而南怀瑾却叮嘱我们要在繁华中抬头环视,寻觅最和谐的应事接物之道,以使灵魂得到安度。无论是做人的尺度、做事的心态,还是交际的态度、说话的技巧,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大师对这些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李叔同和南怀瑾便是此中的功德圆满者。读李叔同、悟南怀瑾,即是修行的捷径。翻开本书,让我们在大师的谆谆叮咛中,完成身心的修行,成就菩提(觉悟)之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