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守护夕阳暖青山(中国摩梭母系文化)/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烈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文化遗存上考察,摩梭母系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革中,从物质形态到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都表现出幽深的区域和民族传统渊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鲜明的民族个性化特征,而且不断代,保持着连续性、完整性、稳固性,其文化形象、风貌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而独树一帜、特立于世。但是摩梭人已进入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使他们生息繁衍,母系文化浸润了数千年的神奇土地发生了令人惊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作者以新的视角和思想观点带我们重新认识摩梭母系文化。

内容推荐

中国摩梭母系文化是源于西北甘青高原古族流传下来的,至今在云南、四川等少数地区保留的摩梭人的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无论经过哪个历史时期,或哪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革,它都按着本民族的传统渊源向前发展。尤其“阿夏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整套传统的自律禁条,自我约束走婚行为方式。尽管如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总还是要影响到这种文化的发展,这也为摩梭母系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危机。为抢救、记载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出版了此书,希望借此后世研究这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留下珍贵的资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摩梭母系文化概说

 第一节 古羌后裔摩梭人

 第二节 摩梭人足迹寻踪

 第三节 昔日的摩梭社会

 第四节 摩梭母系文化的特征

 第五节 摩梭母系文化的摇篮——永宁泸沽湖

 第六节 摩梭母系文化的价值

第二章 摩梭母系家庭

 第一节 摩梭家庭的历史状况与发展变化

 第二节 母爱恩泽的母系大家庭及其特征

 第三节 摩梭母系大家庭的亲属制

 第四节 母系大家庭中的舅与父

 第五节 母系父系并存的[双系]家庭

 第六节 父系家庭的产生及其特征

 第七节 三种家庭实例列举

第三章 摩梭母系婚姻——阿夏婚

 第一节 阿夏婚的发展和称谓定义

 第二节 阿夏关系的缔结、解除与禁忌

 第三节 阿夏婚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四节 阿夏定婚不成家是阿夏婚的本质特征

 第五节 阿夏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柱

 第六节 描写阿夏婚的情歌——阿夏情歌

 第七节 一夫一妻制父系婚姻及其特征

第四章 母系文化对摩梭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母系文化对宗教信仰习俗的影响

 第二节 母系文化与生活习俗

 第三节 母系文化与民间文学

第五章 新时期的摩梭母系文化及其保护现状

 第一节 摩梭人对其婚姻家庭的态度

 第二节 新时期母系婚姻家庭的现状与未来

 第三节 摩梭母系文化保护现状

 第四节 摩梭母系文化保护建议

第六章 国内专家对摩梭母系文化的研究论述

 第一节 研究摩梭母系文化的著述

 第二节 国内专家对摩梭母系婚姻家庭的论述评价

 第三节 母系家庭保护举例

 第四节 摩梭母系文化传人举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四节 摩梭母系文化的特征

1.历史传承的延续性、稳固性

所谓延续性,是从历史纵向考察摩梭社会的重要传统文化——母系文化,在氏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都不曾中断,一直与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同步发展。所谓稳固性,是指母系文化有生命力,不曾因时代的变迁而动摇根基以致消亡,历经几干年,如今仍存活在摩梭人中。母系文化的遗存构成了摩梭社会文化的总体特征,甚至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某些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至今保存有完整的母系形态的婚姻家庭。这是摩梭人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婚姻家庭模式,这种文化世界上绝无仅有。摩梭人定居永宁泸沽湖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也早已进入阶级社会。阶级关系代替早期的氏族血缘关系。进而建立了封建土司领主制等级社会,一直保持到解放前。但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经济基础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彻底消除,其母系文化因素得以保存下来,以母系氏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母系大家庭保存完好。与之相适应的以走访婚为表现形式的母系婚姻——阿夏婚继续存在。封建土司治理摩梭社会的习惯法也允许百姓们实行阿夏婚,使这一特殊的婚俗更有其合法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婚姻制度,而得以顺利、稳固传延。解放后实行民主改革,摩梭社会飞速进入社会主义,封建领主性质的政治经济基础虽已彻底摧毁,但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精神文化并不随之彻底消亡,尤其自古以来承袭下来的母系文化原本就深深扎根子摩梭民族文化历史的土壤之中,其根基更不易动摇。在极左路线时代,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尤其文革时期对摩梭母系文化也曾产生过影响、冲击,但并没有改变这种文化的本质特征。即使到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母系大家庭、阿夏婚也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示着摩梭母系文化固有的特质及其生命力。诚然,现今的摩梭母系文化与原始母系社会的原貌有本质的区别,不可相提并论——虽然母系形态的婚姻家庭得以完整保留至今,但绝对不是原始血缘群婚,不是原始社会的婚姻翻版,而是自有一套习惯法和自律礼制维护这种婚姻家庭的合理性,使之不仅流传于过去的时代,也流传子现当代。这一时空距离大跨度的母系文化现象,尤其它的母系形态的婚姻家庭在当今世界独具一格,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所没有的,充分表现出摩梭母系文化历史传承的延续性、稳固性。

2.氏族性、群体性

摩梭母系文化所谓的氏族性,是指摩梭社会由氏族社会脱胎而来留有氏族文化特征,与母系文化相联系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宗教制度、生活习俗、礼仪制度、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领域。都具有强烈的氏族观念,且强调血缘关系。突出表现在母系家庭是直接传承氏族血缘关系的集结点,而母系婚姻阿夏婚是民族群体的一种氏族婚姻,是氏族外婚制的偶婚形式,族群内部各个不同的氏族之间可以通婚,而严禁在同一血缘氏族内部通婚,故这种婚姻强调的仍是氏族观念与血缘关系。所谓群体性,是指以母系婚姻家庭为核心的母系文化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广布整个摩梭社会,在整个民族群体中衍生、传播。尤其母系婚姻家庭是古代摩梭人的重要社会制度之重要内容,母系家庭是构成摩梭社会的细胞,这就更不是个别现象,故在历史上,摩梭母系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群体性,母系婚姻家庭遍及整个民族群体,又表现出母系社会氏族文化的特征。他们至今保留着氏族、家族(或家支)、家名姓氏的专用名,甚至个人的姓名也与氏族血缘一脉相承。他们称氏族为“尔”或“嗯咪”,同一个“尔”或“嗯咪”重新分裂组成新的血缘集团称为“斯日”,即是家族或家支;又以“斯日”分裂出新的血缘集团称为“日都”,即是家庭的称谓。一个“斯日”可有几家、十几家或几十家小的血缘亲属组织,同一个斯日的原本家称为“呵窝尔”。“尔”或“嗯咪”、“斯日”在摩梭语中意为“同一根骨”或“同一个根根”,即为同一个女始祖传下的后裔组成的血缘集团,这是保留着同一女始祖血缘集团的专用名,具有母系氏族的标志性特征。同一个“尔”或“嗯咪”、“斯日”、“阿窝尔”有共同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例如同一个火葬场、同一部给死者念的《指路经》、同祭一个锅庄、同念一个祖谱、信仰崇拜共同的祖先神等等。

摩梭人的母系家庭由母系血缘氏族分裂而来,血缘传承顺序为氏族、家族(或家支)、家庭。他们重家名,个人姓名前都冠以家名,家名多从“斯日”(家族、家支)中衍生而出,其命名方式为:以始建该家庭的主人之名为家名;始建者的社会地位、官阶为家名;所居之地、住房位置特征、原属族源名等均可命名。摩梭家庭始建者多属女性先毗,与母系氏族血缘相袭相承,而多数家名又与“斯日”名称相同,很能表现氏族观念与血缘承接关系。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如从母屋分出另立门产,也可另取一个家名,但必须继续沿用“斯日”的名称,以保持家族血缘关系。从以上命名反映了摩梭人远古母系氏族图腾崇拜、崇母观念以及以图腾崇拜组合成社会集团——氏族的脉络。凸显出摩梭社会母系文化的氏族特征。摩梭人的个人姓氏名字,多由家名与本人的名字组成,例如“拉泽高布”,“拉泽”是家名。“高布”是本人名;又例如“阿卡独玛”,“阿卡”是家名,“独玛”是本人名,等等。以上说明氏族、家族(或家支)、家庭、家名以及个人姓氏名字都与氏族血缘一脉相承,都是同一个女始祖传下来的后裔,明显具有氏族性、群体性特征。

3.辐射性、渗透性

辐射性,是指摩梭母系文化对其他传统文化产生的互化现象。所谓互化“是指相互的或双边的文化涵化,也即是两个当事的文化群体彼此影响的文化涵化状况”。也即是母系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接触互动而产生的影响,这种接触是积极主动的,有时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且领域广泛,例如母系文化对生活习俗、思想意识、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民族民间艺术等的影响都表现出母系文化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涵化作用和辐射特征。所谓渗透性是指母系文化对其他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涵化、融合,例如它对民族原始多神达巴教思想的渗透便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摩梭社会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社会,母系文化、原始宗教,以及后来的佛教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构成摩梭社会主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这正是摩梭人思想文化的核心,而渗入其中的母系文化要素女性崇拜、母体崇拜铸成摩梭人的思想意识之崇母特质,为其母系形态的婚姻家庭扎下牢实的思想根基。这是母系文化对其氏族传统文化思想具有辐射力、渗透力的有力证据。

4.地域性、变异性

地域性是指摩梭母系文化有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它只能生存、发展、传承于永宁泸沽湖这一区域、摩梭人这一族群,它具有这一区域文化的共同传统,而且具有时间的深度,有许多概括性的特征(如前所述)。一旦脱离这一区域、摩梭人这一族群,摩梭母系文化便不复存在,即便有仿效摩梭人的走访婚方式,那也只能是东施效颦。所以摩梭母系文化的地域性独特到是当今世界的“唯一”,独具一格,在人类历史上,现在只有它在这里放射出母系文化最后一道光彩。变异性是指摩梭母系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摩梭母系文化也必然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摩梭社会历史从氏族社会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秩序、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国都曾有过的母系文化都随母系氏族社会的消亡而消亡,唯独摩梭母系文化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中保有共同传统特征,并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历史时期,与新时代的社会思想文化呈共生共荣之势。据有的学者调查研究,“直到1956年民主革命前后,纳西族(即摩梭人——作者)还残存一些血缘婚实例”。但是其后时代不断前进,打破了摩梭社会小农经济封闭的“小王国”,与外界有了接触,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变化,母系婚姻家庭也发生一些变化,尽管这种变化缓慢、绵长,但终究在变。摩梭人在长期实行阿夏婚的实践过程中,自有一套规律、约束、习惯法与伦理道德准则。并非随意为之;他们也在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更新,该保留什么、该扬弃什么自有判断、自有选择。所以杜绝早期阿夏婚中的血缘婚因素,严禁同一母系血缘的成员通婚、走婚,凸显氏族外婚制对偶婚特点,这是进化了的、根本不同于原始氏族社会血缘群婚制的母系形态婚姻。摩梭人视同一母系血缘通婚为耻辱,称违背血缘婚的人是“脸上长毛”的人,是为禽兽之意,表明其伦理道德观已深入社会群体。在同一家名的群体中有的早巳实行婚嫁,母系血统被变换而掺进父系血统,或全为父系血统家庭;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兴起产生了父系家庭,使母系婚姻进一步发生质的变化,父系成分渐渐增加。尤其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新时代,阿夏婚母系大家庭并不拒绝现代文明,摩梭人的婚姻家庭融进了新的思想文化因素,他们一面守护着人类母系文化的最后一道温暖的阳光,一面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这就是摩梭母系文化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P12-14

序言

母系氏族社会及其文化形态,在人类历史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考古发掘的临潼羌寨和西安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至少在一万八千年前。那个时代的母系婚姻家庭构成了远古母系文化的核心。据史料记载,“中华民族的始母大神女娲,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或标志”,“在万物皆神的蛮荒时代,因她功不可没而被推上神的至尊之位受世代顶礼膜拜。她极有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神化,故可将其视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具象代表人物,也可将其视为母系文化的象征或这一时代的代称”。面对考古遗址文物,女娲大神,还须发挥想象才能使我们与这渺远荒古的母系文化“神会”。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这一人类的母系文化早已作古绝迹,但是,却在中国西南部滇西北高原一隅还存活着,这就是举世瞩目的中国摩梭母系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以母系婚姻家庭为实证的母系文化“活标本”。将临潼羌寨和西安半坡的母系氏族村落、女娲大神与摩梭母系文化相联想,这种文化何其古老幽深,离我们何其遥远,可又实实在在,穿越时空距离,如神话般回到我们身边,可以“触摸”感受,甚至可以与之“对话”——旷古一绝的奇迹就这样发生在我们面前!

摩梭人是我国纳西族的支系。“摩梭”称谓最早见于古汉典籍《后汉书》,其曰:“榨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榨都县……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为沈黎郡。”其中的“县”、“郡”均是汉武帝时在“西南夷”大渡河流域所设郡县,是为摩梭先祖栖居之地,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此后中国历代正统史志对摩梭均有明确记载,称呼大同小异,后汉称“么些”,唐称“么些”或“磨些”,宋称“么些”或“摩些”,元称“摩沙”或“么些”,明称“磨些”或“么些”,清称“摩娑”或“摩挲”等等。据《元史·地理志》载:“永宁州,昔名楼赕,接吐番东徼,地名答蓝(与今藏族称永宁为“塔罗”近音),么西蛮主泥月乌逐出吐番,遂居此赕,世属大理。”据此记载,摩梭人定居滇川交界的永宁泸沽湖地区距今有1500年历史,成为该地区古老的民族之一,元代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一直到明、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摩梭社会的政治体制虽已变革,但其母系氏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得以保留,母系文化的主干母系婚姻家庭形态便随之保存下来。这种状况一直到解放后的1956年民主改革前夕也无根本变化,母系婚姻家庭仍然盛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不大。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的当今高度文明时代,摩梭母系文化仍有遗存,葆有其固有的特质,传延了上千年的母系婚姻家庭仍具生命力,选择这种婚姻家庭的摩梭人到现在也占到80%以上。

从文化遗存上考察,摩梭母系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革中,从物质形态到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都表现出幽深的区域和民族传统渊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鲜明的民族个性化特征,而且不断代,保持着连续性、完整性、稳固性,其文化形象、风貌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而独树一帜、特立于世。但是,任何文化都必然随社会历史变迁而发展变化,摩梭母系文化也必然遵循变与不变的矛盾对立统一律。古代摩梭社会尽管因种种历史原因发展迟缓,但其母系文化毕竟经历了自身的自我更新、进化发展。母系形态的“阿夏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整套传统的自律禁条,自我约束走婚行为方式;母系大家庭自有一套古传的伦理道德思想用以规范家庭成员和统协整个社会群体的关系,促进整个社会有序发展。摩梭人虽然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茫茫森林、大江大河的怀抱中,交通闭塞,与外界难以交流,但内部与周边民族并不隔绝,且长期共存,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交融;尤其现代文明也为其注入新的文化因素。故内外因素促成摩梭母系文化在稳定发展中有变异。所以摩梭母系婚姻家庭早已经脱离了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原版”,不能将其视为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翻版”,不能以猎奇的观点和现代伦理道德观念看待摩梭“阿夏婚”,而应以科学、严肃的态度对待之。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一个民族及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

摩梭母系文化已构成古代摩梭社会重要的思想意识形态,影响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对于民族心理特质、民族性格、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产生着深刻影响。以母亲、女性为精神支柱的母系大家庭,有着崇母、尊母、恋母的深情,母爱、亲情、爱情,如阳光温暖着摩梭儿女的心田和绿水青山。摩梭母系文化的生命力绵长不绝,对整个民族的生机、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熔铸尽在潜移默化中。

自解放以来,摩梭人和全国各民族一样,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民主改革前,中央和云南省政府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摩梭社会、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引起国内学术界关注,对摩梭母系文化进一步考察、研究,成果不断;各方新闻媒体对“女儿国”不断进行宣传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更有摩梭文化的传人走向省内外和香港等地宣传自己的传统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正以其弥足珍贵的价值和独异的风貌吸引着世人。

摩梭母系文化是摩梭人的,是中国的,是世界的。

2006年3月18日

后记

本书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为完成《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一书的编辑任务曾多次到摩梭地区调查、搜集资料、组织稿件等,被世界文化领域内“一枝独秀”的摩梭母系文化所吸引,并进行研究,在摩梭干部秦振新同志协助支持下完成了专著《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文化》。时隔20年再次来到这里考察,感觉如“换了人间”,令人兴奋、激动,感触颇深。

摩梭人已进入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使他们生息繁衍,母系文化浸润了数千年的神奇土地发生了令人惊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光自然锁定母系文化。通过人们直观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以及由文化积淀和思想意识凝结而构成的种种物质形态,都在告诉人们,这里不再闭塞、不再贫穷荒凉,母系文化不再神秘、不再是难涉之禁区,而是以其新的面貌落落大方地迎接八方游客。长期以来摩梭地区不对外开放,现在敞开大门,也打开了摩梭人的眼界,与外界进行双向交流。他们不再回避谈论其婚姻家庭,甚至向你述说阿夏走婚的内心感受及其母系家庭的轶闻趣事。他们与你交谈泰然自若,解读他们的目光,有热情、自信、审视、比较、选择,也有期盼、忧虑、疑惑。面对外来文化、现代文明和商品经济大潮,一方面对自己选择的阿夏婚母系大家庭充满自信,守沪着自己的母系家园,另方面担忧动摇母系文化的根基;一方面向往现代物质文明、奔小康,另方面又难脱离传统生活方式。在新与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矛盾中。摩梭人在思考在选择;母系文化面对新时代的到来如何求生存、求发展,考验着每一个摩梭人。在这种新形势下。作者感到必须要以新的视角和思想观点认识摩梭母系文化,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生存的当今世界,传承了几千年的摩梭母系文化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不仅要重新总结发掘其固有的本质特征、认识其珍贵价值,更应该尊重理解摩梭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婚姻家庭的民族感情,这是作者此次考察摩梭母系文化和完成本书写作的最深感受。

这次到永宁泸沽湖考察得到了丽江市新闻广电文化局、宁蒗县的永宁乡政府各级领导及丽江市泸沽湖景区管理处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帮助,在工作、生活方面给予了关照和协助,在此谨表诚挚的谢忱!尤其对和慧军、和建华、阮学武几位领导所给予的支持帮助和提供的各种方便,特此专致深切的谢意!

正当春风化雨时,祝愿摩梭父老乡亲奔小康欢歌向前行!

作者

2006年3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2: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