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申博记忆(大事件小细节)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陈志兴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生动反映了申办上海世博会曲折历程。

该书作者、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上海申博办副主任陈志兴介绍了创作过程。全书图文并茂,以一个普通“申博人”的视角,记录了作者818天参与申博工作的历程,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

内容推荐

本书由62个小故事组成,反映真实故事,是一本具有丰富可读性及史料价值的图书。书中所记录的大事件、小细节生动反映了申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众多幕后英雄无私奉献的风采,弘扬了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对政协各界进一步做好服务和奉献世博各项工作有很强的启迪和激励作用。广大政协委员要弘扬申博、办博精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全力履行职责,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贡献。

目录

前言

1 光荣使命

2 走进申博办

3 老市长的夙愿

4 国际展览局的由来

5 中国人的世博情结

6 赶上汉诺威世博会

7 英明决策

8 中国申博“五个第一”

9 韩国:志在必得

10 波兰:锲而不舍

11 墨西哥:“一匹黑马”

12 俄罗斯:后来居上

13 阿根廷:中途退出

14 三次调兵遣将

15 民众支持的力量

16 企业后援团

17 申博小福星:张骋吴

18 申博作品设计大师

19 7000万参观人次的由来

20 “出彩”的世博会主题

21 世博会址选定亲水方案

22 北京申奥的启示

23 美国为什么退出国际展览局?

24 申博舆论的外围战

25 首脑外交的魅力

26 外交游说“第一团”

27 驻华大使团在上海

28 第一次同台亮相

29 市民代表:袁鸣

30 北欧三国之行

31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机会

32 实力与智慧的展示

33 “老K”登台的亮点

34 加拿大巧遇丛珊

35 中东历险记

36 特使在行动

37 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在上海

38 14位陈述人

39 考察团评估报告的奥妙

40 国际展览局执委会评估的内幕

41 西亚、北非五国之行

42 彩排中的曲折

43 《金舞银饰》轰动巴黎

44 临近投票前的“焦点之战”

45 女大学生的阳光

46 前线总指挥

48 巴黎前线

49 法国放弃2004年世博会的真相

50 首席代表

51 神秘的投票人

52 投票前预测与投票后结果分析

53 伊朗:国际展览局新成员国

54 李岚清重上摩纳哥

55 蒙特卡罗:决战前夜

56 最后的“角逐”

57 最难忘的一刻

58 欢庆之夜

59 第一次乘专机

60 幕后英雄

61 申博成功之路

62 永恒的申博精神

附录

致谢

试读章节

1 光荣使命

从我走进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上海申博办)的第一天起,到2002年12月3日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获得成功,甚至到今天,凡是熟悉或者认识我的人,总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问我相同的一个问题:你是医学教授,又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副校长(现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怎么会参加申办2010年世博会?这似乎与你的背景毫无关系。

我的世博机遇源于2000年8月22日。当时下午4点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老红楼408大教室,正在召开全校部处长以上干部大会,这是每年暑假结束前,学校例行的一次部署新学年工作要求的会议,范关荣校长正在作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专题报告。

盛夏的上海,天气格外燥热,身处在100多人的教室里更显得憋闷,会场里无人走动,鸦雀无声,好在报告快结束了。突然,身上携带的BP机不断地振动(那时手机还未普及),我一看是校本部分机号的呼叫,心想反正报告快结束了,而且校领导都坐在前排,应该没什么急事,等大会报告结束再回电也不迟。可没想到这“不听话”的BP机一个劲地连续呼叫。“按兵不动,再回不迟”,正当我“坚守”这一决定时,校外事处的胡惠莉老师急匆匆地走到我面前,轻轻地但又十分着急地告诉我:“快去接听电话,市领导在找你。”我急忙随胡老师到会场外接听还未挂断的电话。原来,电话的那头是上海教卫党委项伯龙副书记,他通知我第二天下午2点半到市委,市委领导要找我谈话。当时,项伯龙副书记并没说市领导要找我谈什么。我也始终理不出头绪来。从1992年2月起,担任二医大副校长已经八年多了,还没有一位市委领导找过我,这肯定不是一般的事,而且事先没有一点“风声”。猜了半天,我唯一想到的可能是市领导想了解有关卫生改革或医院体制改革的情况。

1976年,我从二医大口腔专业毕业后,全班100位学员各奔东西,就我一根“独苗”留校担当学生专职辅导员。1984年在二医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担任常务副院长,1992年离开第九人民医院到二医大担任副校长,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系主任。我由于长期从事医院管理研究,也发表过不少论文,参加过一些国际国内论坛、研讨会,当时被卫生部聘为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后来连任三届),并是二医大系统唯一的一位专家委员会委员。但是,我仍然对即将到来的市领导谈话没有底,因此想从项伯龙副书记那里打探一点“内情”。

第二天上午约10点多,在征得项伯龙副书记同意后,我匆忙赶往位于市政府的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办公室。项书记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大致向我透露了下午市委领导要找我谈话的主题。原来,中国已决定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教育系统抽调干部充实到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领导小组办公室。选调干部的基本要求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现任副局级干部,要年轻有闯劲;二是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的背景,外语比较好;三是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与水平,有涉外工作的经历。经市教育党委研究决定,考虑到我的经历和能力就推荐我去接受市领导的谈话。后来,市教育党委组织处桑秀藩处长告诉我,当时市领导要求市教育党委尽快推荐两名候选人,由于时间紧迫,王荣华书记就决定先推荐我为第一候选人,如不满意再推荐别的同志。

短短几句话,项伯龙副书记说得非常肯定,对我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长期接受党的培养、教育,我知道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哪怕是申博不成功,重新回到学校,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锻炼。因此,我当时的表态也很积极、肯定。可说实话,那一刻,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我对世博会毕竟“一无所知”。为了更好地准备谈话,我立即做起了准备:连打几个电话给我熟悉的领导、朋友、同志,可令人失望的是,他们对世博会的了解并不比我多。因此,直到下午去康平路168号的时候,我对世博会的概念还是停留在1999年云南昆明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或者是我们经常去观看的展览会。

8月23日下午两点半,我怀着既紧张又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市领导的办公室,紧张的是以前虽然有机会坐在台下聆听市领导的讲话,可与领导面对面近距离的谈话,毕竟还是第一次。不安的是怕市领导问及有关世博会的问题,我的所知太有限了。没想到市领导的谈话并不是一问一答式的“考试”,而是轻松的对话,这令我紧张不安的心理一下子得到了放松。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市领导问得最多、最细的,还是我在国外学习的情况和涉外工作的经历,特别是1987至1988年我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公共卫生学校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做高级访问学者的情况。在面谈中,市领导还不时地用英语问我好几个问题。

1985年,美国非盈利性七大基金会之一的凯洛克基金会(Kellogg Fotmdation)首次在中国挑选六位与医学教育、培训、管理相关的高级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进行为期三年(1986年1988年)的交流。在二医大时任校长王振义教授的推荐下,经过美国凯洛克基金会高级顾问的英语面试和能力测试,我最后幸运地被录取。除了我以外,上海还有原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张明岛、市卫生局科研处处长刘永良,此外还有北京的三位同志。该项目共20多人,来自18个国家。根据协议规定,凯洛克基金在三年期问资助10万美元,包括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费等(后来又追加了2万美元)。在这三年期间,除了有一年多时间集中在美国学习外,凡是与我申请的基金会项目《医院中层管理干部的培训模式与实践》相关的国际学术活动,只要我向基金会提出申请,就随时可以参加在任何地方召开的国际会议。因此,我先后多次去美国、印度、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巴西、哥伦比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多次在上海和日本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秘书长,后来还成为国际卫生论坛会员、国际卫生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等。三年会员期结束后,本来我们有机会向美国凯洛克基金推荐第二批会员,后来由于某原因,这一项目就此搁置了。在二医大和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担任领导职务期间,我长期分管外事工作,特别是全程参与了二医大和美国Hope基金会共建上海中美儿童医学中心的合作项目,从中积累了不少涉外沟通、谈判、合作的经验。

原定半小时的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市领导除了反复强调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大意义之外,更多的是对其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这一岗位提出了工作定位和要求——主要负责组团外交游说、拉票、对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研究、投票预测与分析等。市领导还特意强调这一岗位的“政治性和保密性”。

下午4点,从康平路168号回到二医大,我径直去找二医大党委书记赵佩琪教授汇报市领导的谈话情况,谁知道一交谈,才知道赵佩琪教授已被市委组织部叫去,详细介绍我的全面情况,市委组织部还仔细地查阅了我的档案。

8月26日,也就是市领导找我谈话的第三天,我接到市委组织部的通知,要我正式到市委组织部报到。第一位找我的是罗世谦部长,他语重心长地与我谈了很多,特别强调了这次申办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我这一岗位所负的责任,要决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一心一意把申办工作做好。最后还问我有什么要求。当时,我心无他念,只是感到这是党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人生的一次历练。人是需要有压力的,能力与水平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积累的。从1985年第一次出国到日本参加国际会议,我已经去过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算经历过一些场面,积累了一些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所以,我还真没感到有什么负担。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可能对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估计不足。

因为我是市领导直接亲自面试的借调干部,所以市委组织部的领导都很重视,申博办归口市外经贸委党委,因此分管市外经贸委系统的市委组织部周鹤林副部长的谈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你的工作非常特殊,有的只能做,而不能说,不要忘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大胆工作,一定要克服困难,确保申办成功”。“你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为教卫系统的干部争口气,做个好榜样”。十年后,每当我和周鹤林副部长在市政协见面的时候还少不了谈起十年前在市委组织部谈话的那一段难忘经历。

那天晚上我毫无睡意,脑海里尽是领导对我的嘱托和期望,像是上“前线”一样。后来,有的同志对我说:你这次去是有风险的,万一三年申办不成功,你还得灰溜溜地回来。可是,我想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党组织选择了我,我必须要讲政治、讲大局,要竭尽全力去把它做好,这是光荣的使命!

8月27日,二医大党委召开党委会,赵佩琪书记宣布了市委组织部的通知。各位校领导也给我提了不少希望。从此,我走上了818天艰难的申博历程。在申博期间,后来担任二医大校长的沈晓明教授(现任上海市副市长)还到申博办去看望我,并给了我不少的鼓励。

机遇使我有缘成为申办世博的参与者。

历史让我有幸成为百年梦圆的见证人。

P1-5

序言

2002年12月3日,摩纳哥,蒙特卡罗当地时间下午3时17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了!国际展览局诺盖斯主席在第132次成员国代表大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授予中国上海”。从1851年第一位中国人参加英国伦敦世博会,历经150多年后,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中国举办一届综合类世博会的梦想。而且,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综合类世博会。正像国际展览局洛塞泰斯秘书长在投票当天说:“今天,世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希望。”

中国申博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英明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同心同德以及国际友人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国家申博委、上海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领导小组和全体工作人员不辱使命、团结一致、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日益强盛的祖国是申博成功的坚强后盾。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上海这座城市充满着活力与朝气,海纳百川的文化以及举办国际盛会的条件和能力也是中国申博成功的魅力和吸引力所在。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国2010年世博会承办地放在上海,这是对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全市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伟大盛会。每一届世博会都成为见证人类文明和发展的重要驿站。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9个春秋。一个半世纪的沉淀,世博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因为她为世界各国开阔视野、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不仅极大地激发人民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各国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并且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世博会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世博会正引领人们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物质的崇拜走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走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走向可持续发展。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的人类文明、展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展示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对促进我国同各国各地区人民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和友谊、共同实现世界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下,在各参展国、参展组织的热情参与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带领全市人民以及各有关部门和众多志愿者,正在向全国,向全世界展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风采。我们相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博会历史上一届精彩、成功、难忘的世博会,从而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我有幸参与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工作,并见证了中国获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权这一历史性时刻。申博成功后,有不少同志、朋友们希望我能把有关三年申博、三年拼搏中的起伏曲折、为何申博如此艰难、又为何胜得如此辉煌的过程和细节写出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犹豫不决。时隔近十年,直到2009年9月,我欣慰地看到当年申博的“前线总指挥”吴建民大使和他的夫人施燕华共同回忆编写的《我与世博有缘》这本书后,使我涌动了想写这本书的念头。后来,在不少曾经参与申博的老领导和同志们的多次鼓励下,我觉得有一种道义上的责任,我应该给大家留下一些有关申博的经历,因为,这是一段值得回忆,值得珍藏的历史资料。因为这是我国与世博会159年情结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这本书能够使读者更多地了解申博的艰难、申博成功之路的曲折,继续弘扬由无数“申博人”共同汇聚的申博精神,从而激起人们办好世博会的热情和信心,那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和价值所在。

但是,由于这本书是我个人时隔十年的回忆,所以只能是写我所亲历或者我所知道的一些事和一些人。因此,本书也往往一鳞半爪,更无法讲述为申博成功作出无私奉献的众多同事们的业绩。我个人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申博人”。但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愿意从个人有限的经历和有限的角度把它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因此,读者如果认为揭秘和猎奇是不必要的。因为中国申博成功的“秘”就是中国人民是在用“心”在申办,它的“奇”就是国际展览局成员国公正、理性、明智地选择了中国上海。

历史是永无休止地向前发展的。任何一本回忆历史进程的书都只能记录下其中的某一个阶段、某些瞬间和某些人。但是,我相信,当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后,所有直接,间接参与申办世博会,筹办世博会、举办世博会的人们都会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因为,我们都曾为之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

谨以此书献给他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