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听一听普通人的生活对话,品一品人生岁月的五味俱全,精选于上海的一档广播栏目《百姓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讲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生活的故事,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姓故事/SMG新闻广播丛书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徐蕾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听一听普通人的生活对话,品一品人生岁月的五味俱全,精选于上海的一档广播栏目《百姓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讲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生活的故事,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内容推荐 本书的内容是精选于上海的一档广播栏目《百姓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讲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百姓故事》的大部分主角虽然不能进入所谓的主流社会,他们没有很多的财富、很大的权利,也没有很远大的理想。哲人感叹,每个人生命的长短只是一个两位的数字啊;可是凡人却说,我拥有那么多的365天呢!本书所要传达的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天的工作、生活和情感。 目录 序 三百六十行 嘿嘿!你真棒! 片儿警蔡建国 男人世界里的女子——法医许赛英 就业援助员 我的“野蛮”调度员 “母子”情深 赠予玫瑰之手(上) 赠予玫瑰之手(下) 唤醒生命(上) 唤醒生命(下) 医者使命 灾难与温情 被隔离的对话 守卫平安 为心脏搭桥的人 家长里短 久病床前的孝子 铮铮和妈咪 倩倩的未来 隔壁的老王 幸福的大家庭 骨科病房的故事 装修之痒 成长的烦恼 老师妈妈(上) 老师妈妈(下) 元元的六一节 周超的悠长暑假 高考母女 高职毕业生的求职路 白发萧闲 戏迷陈老伯 李老先生的房屋模型 与声音的不了情缘 猫奶奶 上海寻梦人 小妹 西渡人家 淮海路上卖报人 想要一辈子做好事的人(上) 想要一辈子做好事的人(下) 龚老师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心中乐韵——盲人钢琴调律师(上) 心中乐韵——盲人钢琴调律师(下) 美丽心灵 阳光之家 周捷骅的有声世界 布衣精神 湿地守卫者(上) 湿地守卫者(下) 忠诚伴侣(上) 忠诚伴侣(下) 难忘旅程 雪山脚下的爱(一) 雪山脚下的爱(二) 雪山脚下的爱(三) 雪山脚下的爱(四) 雪山脚下的爱(五) 雪山脚下的爱(六) 查老师的砀山情 下岗女工和十二个失学孩子 被战争淹没的声音 《百姓故事》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星期我们要讲点惊心动魄的故事换换口味。803刑侦总队的女法医许赛英是解放以来上海唯——个参加现场尸体检验的女法医。采访前我着实犹豫了一阵。“百姓故事”讲究现场的音响和采访,难不成我还得跟着去案发现场,还得和法医一起在停尸房旁观解剖?毛骨悚然之余,我还是敌不过福尔摩斯式探案故事的诱惑,鼓起勇气来到了赫赫有名的803总队。 我做好了一切准备,准备面对一双冷峻尖锐的法医的眼睛、准备面对一个挂满伤残凶杀照片的办公室、准备面对一些以有限的知识想象不出的恐怖的东西。结果却令我诧异。许法医穿着白色高级警官服,扎在裤腰里,一脸爽朗的微笑,自然地挎住我的手臂,夸我身上的中式衣服好看。看不出她已经近50岁,看不出身材适中的她曾经是女子格斗冠军,总之,看不出她是个常常和尸体和凶杀案打交道的法医。在她的办公桌上,没有血腥,只有几张她养的小狗丽丽的照片。只有从她轻松和快捷的脚步能看出,她有很棒的身体素质。 许赛英1969年插队江西,1972年考进二医大。毕业后分配在中山医院普外科,因为勤奋和钻研,成了普外科一把优秀的手术刀。 面对许赛英,一点也不必寒暄。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我就很自然地提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一个有点小女人的问题,为什么做法医,害不害怕,嫌不嫌脏?许赛英回忆起她第一次跟着老同志下犯罪现场的经历。 当时跟着老法医去的,初出茅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怕,结果看见尸体,是在小河里的,已经腐败的尸体,上面爬的蛆虫可以称斤数的。我来不及甩,顾得上脚就顾不上手,总之狼狈极了。但是老医生都习惯了,一到现场就开始工作。我戴好帽子口罩,冯法医看见我站也不是走也不是,就说,你干什么?我们破很多案子是靠鼻子闻的,你这样全副武装还侦什么案子!你想,我以前在医院外科手术室,里面有空调,要消毒。从手术室出来还有专门的小炒。这次现场就是让我记得,公安无论什么时候,先处理再说,布置任务再说,别的不要想。那时很艰苦,下完现场后,就坐在长条凳上端着饭碗吃饭,也不知道是什么菜,还有红头苍蝇。我那时候肚子饿得咕咕叫,就是没有胃口,汗毛一个劲地竖起来。我想真是很苦啊!我总觉得自己已经算得能够克服困难的,但还不行。真没有想到。我就对自己说,一定要吃下去,而且不许吐出来,管它吃多吃少。那一顿饭真不是味道。 许法医现在已经把这件事情当作笑谈,我听得毛骨悚然,但同时也听出了面前这个女性骨子里的坚强。她说那一次她很受打击,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当法医的准备,很惭愧。她说她能当上法医,是非常不容易的。 1979年,《解放日报》上说法医工作辛苦,人员非常缺乏。我当时想,我在下乡的时候,养猪哦,冬天把冰弄开,把萝卜拔出来,再切,烧了喂猪,冬天这活没有人干,队长发愁,我就说我来,结果把猪养得肥肥的。我想我这么苦的活都能干好呢,看了报纸,觉得法医这工作很有意义,就有一种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就跑到公安局去自我推荐。人家说你在大医院,又是最好的科,你想清楚了吗?而且我们这里一辆车子,每天都要出去,你一个女同志,在男同志中间,比如方便啊这种问题,你怎么办?人家在现场就地而睡,你怎么办?这种工作从来没有女同志干过,工作的辛苦不是你能想象的。而且你又在这么好的医院,这么好的科室。你自己再回去想想清楚。我们觉得你还是不要来了。我说你们不是少人嘛?而且我以前看福尔摩斯的书,我很喜欢,我来报名,我就一定要加入,除非你们有正当理由不要我。他们就说我们不要女同志。后来两年以后,他们又招法医了,我就又去。当时还是扔给我一句话,法医女的坚决不要,你实在要来,我们开了一个精神病康复中心,你来吗?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铁了心想当公安,就想算了,法医不要我,精神卫生中心我也干了。就这样曲线救国,最后我还是当上了法医。 爸爸妈妈给她取赛英的名字,意思是顺应当时的潮流,赶上美国,赛过英国,谁知她果然应了这个名字的英朗豪迈,在二医大时,坚持每天早晨跑2、3千米,拿下了学校几乎所有的田径项目冠军;在中山医院的10年外科大夫生涯中,她又是业务骨干;等到了刑侦队这个男儿国,她还是引人注目的强女子。擒拿格斗冠军,一个筋斗能够翻过八个并排躺着的人。许赛英说,吵着嚷着要当法医,如果身体不行,连尸体都搬不动,岂不是不自量力?因此每回出现场,她总是拒绝男同事的照顾,坚持搬尸体最沉重的头颅。她说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法医是个每天都有新的情况要探索钻研的职业。将近50岁的人了,说起最钦佩的业内高手,她的眼睛还灼灼发光。 我们队里有一个严见军,真是传奇人物。他在判断年龄上面简直绝了。他能通过肋软骨分析年龄。因为身高年龄如果差得多,侦察员要白忙的。那时在松江,一具无名尸体,我正在做解剖,还没有弄完他就说22岁,承办人坚持说是27岁,我想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回来写报告的时候,一个电话过来,说这人是松江的,身份证上写明22岁,一岁也不差!还有一次,爆炸案件。尸体爆炸,一百米以内,全是尸块块,多少人、什么年龄、性别,都散了。局长问几岁,他马上比画了一下,说34岁,我很担心的,只有一个头颅,你凭什么说是34岁,我很担心。最后破案,他还说,这个人是被拉住的,想挣脱,没逃走。后来调查,真得像演电影一样,受害者是35岁,只差1岁。还有烧焦的一块骨头,我们游主任,把这些用900度高温烧成炭,再拼起来,能够分析出年龄。他们的这些本事,不是几十年的积累是得不来的,我还差得远哪!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喜爱福尔摩斯的人多啦,我也是,可选择做法医的人毕竟少,尤其是女子。怕不怕,脏不脏,恶不恶心?许赛英说,说不怕那是假的,说不臭也是假的,研究蛆虫的长短判断死亡时间,不恶心还是假的,但干久了,一种要找到凶手,找到公正的责任感往往占上风。 总是汗水,眼泪一起流,下定决心要抓住凶手。有一起绑架案子,是一个小孩,被撕票了。我在解剖小孩,很漂亮的一个孩子,胃里都是吃的。大热天,就要拿出证据。脏啊臭啊是不能形容的,正常人有嗅觉,总是很难过的,不臭不可能,但那时,被责任感替代,有一种要捉住罪犯的责任感,真的是这样,我心里想,什么人这么狠,能够把一个小孩子折磨成这样。这个小孩子的案件后来很快破案了,凶手是要报复他的父亲,是熟人。破案就靠我们的分析,我们很开心的。 除了六天一轮值班,要下现场检验尸体以外,许赛英现在日常的工作是坐在803对外门诊,做交通事故、伤害事故的伤残鉴定,就是验伤。这也不是一件小事。鉴定出来伤势的轻重程度,是对造成伤害的人的量刑依据,从拘留,从一年至三年的刑期,三年以上刑期及至最重的死刑,那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一个依据。许赛英说,不敢稍有懈怠。 有个老人来验伤,说自己乘公交车,车子忽然刹住,他摔倒了,摔伤了,要求80万赔偿。我给他验伤后发现,他本身就有先天性肌肉无力,自己走路也能摔倒的,我就说不行。我还联系了公交车队,了解到那天有过刹车,但并不急,而且车上那么多人,也就只有他一个人摔倒。他说他生活很困难,要求我通融通融,但那是不行的。我自己掏了点钱给他让他去治外伤,但是规则是不能通融的。 许赛英说,假如不是从外科大夫这个金饭碗跳槽到这里,假如不是女的,也许不会受到这么多的关注。我乘机问她做这样一个不平常的女人在家里是什么样子的。她爽快地笑着说,自己应该算是个好女儿,一个负责任的母亲,她幸福地告诉我,就在我们谈话的前一天,她的女儿收到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录取通知。女儿和妈妈性格相仿,很少穿裙子,喜欢骑自行车,像男孩的做派。许赛英说,我没有给她很富足很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我给了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她能受用一生。P14-17 序言 长久以来,我一直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波段的忠实听众,在50至60岁这个年龄段的上海人中,有我这样兴趣的人现在恐怕已经不多了。广播节目不仅让我感受到愉快和轻松,还让我借助声波开拓眼界,认识了从安徽来上海卖馄饨的小妹;从吉林回沪经营东方书报亭的知青夫妇;顶风冒雨、含辛茹苦的交通协管员……随后,我又循着声波,认识了这些故事的采编者和播讲者,《百姓故事》的主持人——徐蕾,并且很快就成了忘年交。从她奉命采访市人大会议,到把《百姓故事》从炮火轰鸣的巴格达传回上海,徐蕾的工作始终吸引着我。2006年初,我还在我主编的《社会观察》杂志上与她合作,将声波中的《百姓故事》加以定格,以图文并茂的形态,细致地展现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许许多多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妹》给我造成的心灵震撼。我曾激动地对母亲和姐姐介绍过小妹故事的梗概,说得她们热泪盈眶。我佩服徐蕾,也由衷地感谢徐蕾,因为是她发现了爽朗乐观、“笑容很灿烂”的安徽小妹,是她用沉着体贴的话语打开了小妹的心扉,让小妹娓娓地讲起家乡的故事,讲起爸爸妈妈、姐姐弟弟,讲起上海冬夜的寒冷,讲起“一冷就想在家里烘火”的艰辛,讲起要“把它穿得烂烂的才扔掉”的妈妈亲手打的毛衣和亲手做的布鞋,讲起支撑着外来谋生者顽强生活下去的种种简单的希望。还好,小妹没有遇到太多的不顺心,老板和老板娘都不是坏人,如果“今天做得好,老板娘高兴,会给每人发个橘子;今年做得好,过年的时候老板会加工资,他答应的”。虽然小妹对向往上海、也想出来闯荡一番的同伴说过外面的“世道不一样,不如家里面好”,但她的处境还算差强人意,让我们上海人在无奈中稍感宽心。 小妹的形象代表了处于社会底边的一群人,他们正在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努力,徐蕾就在小妹的馄饨摊边遇到了晚上11点才下班的清洁工,每晚雷打不动送豆腐的中年夫妻,安徽的小伙子小任,还有“一下班就脱去工作服、换上西装、打上领带,加工大理石的小伙子”,以及“在附近酒吧陪唱歌的女子”。其中不仅有外地人,也有上海人,他们都和小妹有着差不多的境遇,都在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下拼搏、奋斗,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凌晨也会……到这里和小妹打声招呼”,“说说生活的辛苦、烦恼和快乐”;甚至连语言都不需要,“下班后会过来默默地陪小妹一会儿”。这份“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意究竟有多浓,不在其中的人们可能很难真正品味出来。可是徐蕾能品味,能理解,她不仅倾听他们的故事,而且还把这些故事记了下来,再用电波传向了辽阔深邃的天空。她希望自己,当然也希望所有听到小妹故事的人们能因此“少很多抱怨牢骚,对生活多很多感谢,对未来多很多希望”。至少对我来说,她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可是小妹他们呢?还要在社会的底边继续奋斗,因为他们需要工作,需要住房,需要用现金来改善他们的亲人在家乡的生活环境和眼下缺乏的太多东西。徐蕾最近告诉我,小妹现在可能到贵州去了,她在那边的机会据说比在上海多一些,也许会帮她更快地改变处境。我在此遥祝她早日如愿。 《百姓故事》的结集出版很有意义。这主要不是因为它从各个侧面生动表达了作者“让世界充满爱”的真诚愿望,而是因为它能让社会成员间非常缺乏的沟通、理解,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加深。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于自上而下地向弱势群体“献爱心”,习惯于在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一些财物向他们“送温暖”,能这样做当然比不这样做要好。可是这能真正改善弱势者如小妹们的无奈吗?有许多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使得人们只能满足于“献爱心”和“送温暖”,而不能给他们更多、更根本的东西——不能和他们分享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能和他们分享主流社会的意义,不能和他们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更不能给他们一份完整的尊严。这不仅令小妹们最感无奈,也是希望建成和谐社会之目标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钱杭 2006年岁末于上海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第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后记 《百姓故事》讲述家长里短,平凡人生,相对于讲究竞争崇尚财富的社会主流,大概十分老土,十分落伍,就像小妹穿的布棉鞋。我并不期望有很多人会静下心来听半个小时,听我从柴米油盐说开去。只是我个人非常享受与这些普通人的交流相处,几年来,我几乎觉得讲述他们的故事已经不是工作,而是一种需要:我需要从他们每个人身上学习面对平凡生活的宽容、乐观和强韧,我需要把他们给我的触动倾吐出来,告诉给更多的人。 《百姓故事》的大部分主角不能进入所谓的主流社会,他们没有很多的财富,很大的权利,也没有很远大的理想。如节目的片尾词说的“哲人感叹,每个人生命的长短只是一个两位的数字啊;可是凡人却说,我拥有那么多的365天呢!”普通人生命的意义,其实就在每一天的生活工作和情感里。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们,日进斗金都不能换来一夜安实的睡眠,可是《百姓故事》里一位孤独的老奶奶,却会因为得到一只小猫的依恋而笑逐颜开,觉得自己活着有了意义。和他们在一起,能感受到脚踩大地的踏实和幸福。 当《百姓故事》结集成书的时候,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故事中所有的主人公,是他们给了《百姓故事》生命,是他们朴素的情感和坚持感动了听众,让同一片蓝天下但似乎隔阂得很远的人们,聆听和欣赏到了他们人生经历中的希望、勇气,信心和热爱,让人们的心胸间,少了一点顾虑,少了一点牢骚,少了一点抱怨,而多了一点谅解、宽容,多了一点美好的感觉。 当然在采访中我也时时能够体会到他们的困惑和艰难,时时遭遇无力相帮的尴尬和无奈。希望当声音变成文字,当我的受众不仅有听众还有读者的时候,故事里的主角所代表的一类人或者一群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公正的评价,使得他们能够更有尊严地存在。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默契的搭档,录音师孙敏,一直与我分担工作的辛苦,与我分享和共同体会这些凡人小事。 徐 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