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题主编的《凤凰网博报年度文选2011:给理想一点时间》一书,是凤凰网博报2011年度博文精选集。书中精选两岸三地、海内外近70位博主的佳作,是凤凰网博报编辑部从近万篇推荐博文中精选出,根据文章观点质量和网友点击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优中选优。书中文章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得博文选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理想一点时间(凤凰网博报年度文选2011)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志题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志题主编的《凤凰网博报年度文选2011:给理想一点时间》一书,是凤凰网博报2011年度博文精选集。书中精选两岸三地、海内外近70位博主的佳作,是凤凰网博报编辑部从近万篇推荐博文中精选出,根据文章观点质量和网友点击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优中选优。书中文章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得博文选集。 内容推荐 《凤凰网博报年度文选2011:给理想一点时间》是两岸三地精英张五常、刘瑜、葛剑雄、杨照、加藤嘉一等数十位意见领袖的年度杂文,是凤凰网年度博文精选。给理想一点时间,让我们紧随意见领袖们的脚步,怀揣温暖和梦想,一起上路。 《凤凰网博报年度文选2011:给理想一点时间》由李志题主编。 目录 给理想一点时间 信力建: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刘方炜:从澡堂子说到官场 陈行之:政治正确与正确政治 张铁志:台湾如何走向公民社会 钟布:美国穷人的日子怎么过? 葛剑雄:中国人的信仰 乔志峰:我们都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 刘梦溪:北京越来越没文化了 宫铃:一场婚礼窥见两岸文化差异 黄创夏:蒋介石的“黄金内裤” 杨恒均:儿子进入这样的大学,我放心了! 张佳玮:富爹贵爹,能洗罪保命的才是好爹 方刚:为性革命正名 南香红:世界上最古老的婴孩 许锡良: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害怕出错? 赵少康:台湾是骗子天堂 桥本隆则:不可小看的日本, 叶匡政:大陆应了解多元的蒋介石 张铁志:台湾的公民素质来自何处? 盐泽英一:日本记者的“红色之旅” 信力建:江湖风波 宋石男:爷爷之死 李银河:怎么评价潘金莲? 朱大可:慈母与荡妇女性偶像的黄昏 蒋友柏:不反省的公益 老愚:夜色深处有官人 唐辛子:日本产妇不“坐月子” 郑若麟:当“巴黎情结”缠绕中国富翁的心头 刘瑜:给理想一点时间 柴静:因为如果是我 十年砍柴:一个无良官府不配有良民 杨照:理解风险,对付风险 旮旯里坐的是总统 李剑芒:你坚持民主所需的假设吗? 邱立本:没有中产阶级没有新中国 加藤嘉一:刘志军的高铁遗产 一娴:美国是否有“两会”? 张五常:贫富分化与土地政策 王荣霖:日本大地震 田一枫:利比亚战争对中国的战略警示 蓝晨:旮旯里坐的是总统 黎明:“技术幸运”的许宗衡 丁征宇:纽约市长上班竟然坐地铁且无人让座 赵楚:南海争端不可意气用事 毒文:德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林泉忠:两岸对“亲日碑”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王冲:美国高官为何出门没有前呼后拥 茅于轼:限购让中国不声不响地迈向权力经济 潘石屹:一个无法比拟的伟大时代将要到来 邱震海:崛起期的中国应汲取德3教训 中国,请你慢些走 秦建中:《春天里》为何唱哭千万网民? 时寒冰:“中国制造”何以比国外贵? 闾丘露薇:我的新年愿望 盛大林:如何避免“统计为政绩服务”? 林楚方: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笑蜀:有自治秩序人心始不可操纵 洪巧俊:中毒“情绪感染”是最牛的雷言 魏英杰:“五杠少年”难以承受官本位之重 汪华斌:还要后代为我们的无知买单吗? 鄢烈山:中国能不能不要“城管”? 五岳散人:血统论回潮是危险信号 周虎城:封锁消息封锁不住人心 郑浩:“政府绝对正确”的年代已经过去 陈季冰:“红歌”唱出来的生意 童大焕:中国请你慢些走,等一等你的人民 吴祚来:良知的力量,国家的希望 石述思:王漾进行的是一场必输的战斗 吴晨光: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一封公开信 刘方炜:我们都是“霍小丽” 刘瑜: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张鸣:被塞了一嘴糖的巡视组 叶檀:“特供”造就地沟油 【附录一】从改变自己做起——“名博校园行”之对话闾丘露薇、笑蜀 【附录二】凤凰网博报博文排行榜 【附录三】凤凰网博报浏览最多的博客 【跋】一些人,那些事 试读章节 张铁志:台湾如何走向公民社会 1949年以后,国民党在台湾建立起一个半极权体制,这个体制比其他的威权体制更加严密地控制所有社会组织,并灌输民众意识型态。在社会各产业与职业,是一套细密的党国统合主义来控制;在地方社会,则是透过地方派系的侍从主义来控制与动员。台湾的民间社会只被鼓励去赚钱与娱乐,不可能形成任何自主的社会组织,更遑论公共领域。 到了七O年代初,由于经济现代化的结果,以及国民党政权在此时遭逢的内外危机因而开始放松,社会力开始从长久的高压统治下一步步解放。一方面是新浮现的文化运动,从电影、艺术、摇滚、舞蹈等,尤其这些文化运动开始思考现实的各种问题;另方面政治反对运动也透过办杂志和串连,逐步组织化。一个未成熟的公共领域开始诞生,但此时所有组织结社都还在党国体制的严密控制之下,民众也还没有强烈的公民意识。 一直要到八。年代,民众才起而争取被侵犯的权利:劳工争取他们被积欠的工资,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消费者争取吃到安全的食品;草根社区抗议严重的环境公害等等。另一方面,各社会群体也开始要求挣脱国家的管制,追寻自主空间。那是社会力的真正解放期,不论是环保运动、劳工运动、妇女运动、原住民运动、校园民主运动等等,各个团体都起来争取权利。 在八O年代初期,由于对美丽岛事件的镇压,所以政治运动是以办刊物和选举组织为主,街头抗争的频率和强度不及环保或经济议题强,甚至可以说社会运动帮政治运动打开了街头空间,但政治反对运动又为社会运动一步步突破了政治禁忌。1987年解严之后,台湾开启了政治自由化阶段,各种社会运动的频率和强度都更为增加,那是台湾社会运动的黄金时期。 八。年代可以说是一个燃烧的“抗争性民间社会”。在此用“民间社会”,一方面这是当时对“civilsociety”的普遍翻译,而这个翻译也反应了那个时空的社会现实和想象:当时论者是借用同时期在东欧如波兰团结工联反抗党国体制所使用的论述,强调“民间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对立,社会如何挣脱威权国家的控制、获得自主性。“民间社会”论者也强调反对阵营中应该放下统独的歧异,以对抗党国体制优先。 到了九O年代民主化之后,对抗性的“民间社会”逐渐转变为所谓“公民社会”。所谓公民社会,期待的是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预设一个理f生讨论的公共领域,以及强调国家与社会并非二元对立。所以,在“民间社会”时期,民众是要求国家退出社会领域,如不再控制媒体、工会、校园等;在“公民社会”时期,则是要求国家重新介入社会,如媒体改革和社会福利都需要国家某种程度介入。前者是反抗性的;后者则是民众的自我组织,并需要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重构,以及建立一个多元思辨的丰盛公共领域。 这个转变主要是因为在九。年代,一方面威权体制逐渐崩解,人民的基本权利获得逐步保障,形式民主被逐渐建造起来,所以不太需要强调社会与国家的对抗。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民主的建立不只需要专制政权的解体,不只要有选举制度和政党竞争,而还必须要深化公民的政治参与、改善民主治理的品质等等,尤其在于在生活的各个层面能有更平等的社会关系。 在这个时期,公民社会与国家或者政治部门的关系还有两大变化。 首先,原来处于激烈对立的社会运动与国家部门的关系出现几个重大调整:1.社会运动更为制度化、专业化;2.国家的统治技术开始改变,一方面设立新的法律来承认新的公民权利,另方面也给予更多管制与限制,如1988年制定的《集会游行法》;3.政府开放社运团体的政治参与空间或者是说整编入既有的权力体系,不论是既有的政府决策机制纳入NGO团体的代表,或是新设立的政府组织如总统府人权委员会、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会、非核家园宣导委员会邀请这些民间团体。 当然,这个改变并不代表传统的议题和抗争剧码就从此消失了。立法院和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从来没有停止过人民的喧嚣与黄色的布条。不过,在八。年代获得新公民身份的人们,确实开发出不同方式去改变传统的权力结构或者政治想象。 另一种关系的转变是民间团体和政党之间。从八O年代起,由于许多社运抗争(如环保、人权、劳工等团体)的反抗目标都是指向执政的国民党的政策,所以和作为反对党的民进党有比较强的结盟关系,并且都可以被视为处于相对于党国体制的“民间社会”;或者说,这个结盟关系在许多例子中其实是民进党为了建立反国民党社会联盟,而主动直接涉人、影响这些社运团体。也因为这个结盟政治,民进党在价值上比较愿意接受这些进步理念。 但这个“不神圣同盟”在九。年代随着民进党完全采取“选举总路线”,并在政治上影响力越来越大而逐渐变质。此时民进党不能再被视为“民间社会”的一员,而是“政治社会”中的行动者。这也使得社会运动团体成员开始面临民进党结盟关系的重新调整。 政党轮替后,两者关系重新调整的需要更强烈。一方面许多社运人士被吸纳进新政府,或者这些团体被纳入政府部门的决策机制,因此造成许多社运团体更认真思考自主性。另一方面,他们也更清楚认识到民进党完全是政治逻辑主导,很难被期待。所以他们必须去走自己的路。 从民间社会到公民社会,台湾人民一直在追求建立自主性,重建与国家和政治行动者的关系。我们还在这条路上。 P14-17 序言 给理想一点时间 这是艰难转型的时代,也必然成了纠结的时代。 孔子言:士志于道。自古中国之士,便以进谏为天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企图以“道统”驯服“治统”。中华文化传统虽注重生命而鼓励人不惜苟活,却不乏社会良心与勇气之士“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尽管文化屡遭革命,在进取与退隐的双重心理矛盾间,文以载道、学优而仕的传统没有殆尽,那份明道救世的使命感没有泯灭。而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艰难演进所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中产阶级崛起、社会思想解放,特别是网络传播技术打破了言论的垄断后,康德所述“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物上运用理性”的启蒙精神,在现代“公知”乃至“公民”身上越发闪耀。“杜鹃啼血犹哀鸣,不信东风唤不回”,即使爱之深而恨之切,却不曾绝望,在无路可退的山崖上发出锵锵之音。 在不危及社会稳定基础上的理性的、制度化、合法化的政治批判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保障。言论一致性将压制社会的个性、创造性,没有人能永远正确,只有自由讨论才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理,鼓励人们参与公共事务,使人民变得不再冷漠、自私,促进社会道德提升与重建。民主培育人民的公共精神与爱国情操,促进人民积极、进取、奋斗的民族性格,才能带来更根本的社会稳定与长久发展;政府的权威来自公民的同意,建立在民主的正当性基础上的权力,才能在面临社会转型期无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中获得大多数民众的理解支持。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前夕,凤凰网主办了“转型时期的媒体变革”三亚峰会。我在致辞中提出:“在数字传播技术革命、中国市场化改革、全球化经济民主进程三股主要力量冲击下,传媒行业与这个时代一起经历着剧变,传统媒体尚未充分自由发展,却发现自己的的权威性已在瓦解。以环境监视、议程设置、身份发展、娱乐消遣为核心的传统媒体功能,面对公民新闻的崛起,被迫从信息与观点的发布者转型为社会多元意见的平衡者与对话组织者。”随后不久,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流行,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话语权。而在媒体消费日益碎片化快餐化的时代,从传统媒体凤凰卫视衍生出的凤凰网,以博报这样提供深阅读的长博客媒体产品,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思想供应商的角色,超越海量快速的信息仓库模式,在理性建设性的基础上,洞察时代、关注内心、探索意义、传播价值,让神马不只是浮云。作“开放社会的推动力,公民社会的催化剂”,成为凤凰网的使命,成为我们和博报作者们共同的使命。 2011年10月,凤凰网博报之“名博校园行”系列活动,我亲身参与主持了闾丘露薇与笑蜀在中山大学的对话“青年与时代”,一起追问“青年在这个时代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权力与利益的勾结,法律及自由发展机会平等的缺失,上行遇阻,社会板结,朝向出生决定论或阶级社会的堕落危险,这一切让青年人感受到严重的无力感、无助感、挫败感。在“站无虚席”的讲堂里,闾丘与笑蜀面对大学生们真诚对话:如何从自身寻求明亮和温暖来影响世界,努力让社会转轨在坚守理想与理性包容的条件下进行。 辛亥革命的第一百个年头里,没有任何文字比得上温州动车事故引发的感叹更能代表人们内心深处的呼唤,每次读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中国啊,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 辛亥已经百年,同志仍在努力。价值,无论是源自千年来历经风雨而犹存的中华儒释道传统,还是百年前谭梁孙胡陈等舶来的理性自由平等民主宪政,不仅需要众心向往,不仅需要推动变革的勇气与行动,更紧要的,是内化为每个个体行为的指南,在阅读者与写作者各自的日常生活中,日日践行。 理想需要多少时间?距离“五四”百年还有七年,一个无比伟大的时代是否终将到来? 后记 一些人,那些事——凤凰博报的昔与今 邹 明 2007年,一部美国电视片《越狱》在中国网络上流传。 这年底,一部真人版的“越狱”在上演。 2007年11月,寒冷的冬日,离北京十三陵不远的山村脚下,十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被关在铁门院子中,他们每天开始写“越狱日记”。 当年十月,凤凰网管理层作出决定,组织技术突击队,独立开发凤凰博客系统平台。在此之前,博客已在中国大行其道,我们也先后引进外来平台,进行运营,但全告失败。这项决定,可以说是最后一搏。 2008年1月1日,元旦,凤凰网的一队人马,彻夜末眠,凤凰博报正式上线,我们欢笑着,迎接2008年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在北京著名的簋街,早晨六点,我们二十多个男女,吃了新年第一顿涮羊肉。 至今,无论是在凤凰的,还是离开的,回忆那个时期,满眼含泪,那是人生最难忘记的时候。 互联网产品,关键在定位和运营。 凤凰博报,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在强敌如林的博客竞争对手面前,独竖一帜。我们已是白纸一张,正好写字。 凤凰博报,媒体气质,这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准确把握了海内外华人圈知识精英的脉博,每天以上万的增长速度,快速在业界确立知识英精平台地位,用半年时间,站稳脚跟,让同业惊奇并受到追捧。 普世价值之争,我们连续组织博文,观点鲜明,让传统媒体同行自叹不如,赢得南方报系同仁的尊敬。 我们第一个开拓海外博客市场,建立业界首个台湾博客专区,两岸之间形成一个独特的沟通交流平台。 通过台湾博客平台,广泛建立台湾的人脉关系,并成功运作了《大陆网民对话马英九》。2008年底,《南方周末》向媒体致敬评选,凤凰网为此独获殊荣。 《你周刊》是我们独立策划的博客专栏,《最后的界碑》《嫁给中国的女人——吴仪》、《废墟上的中国老人——温家宝》、《大考——雪灾》等等一系列博客专栏策划,其选题独特,博主根据我们的策划,提供高质量的文章,这些策划与操作,不输传统媒体,让同行惊叹。 之后,我们推出人在香港、人在日本、人在欧洲、人在美国等海外博客专区,佛教博客、财经博客、军事博客、娱乐博客等专业博客也纷纷成立。 博客访谈一直坚持到现在,海内外著名博客人物接受专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台湾政治明星邱毅都走进我们的演播室。《名博沙龙》直面社会现象,期期精彩。 我们成功运作与传统媒体互动,中国三十多家主流媒体采用凤凰博报文章,我们的品牌如日中天。 到了2011年,“青年中国说——凤凰名博校园行”是我们今年打出的另一个品牌,闾丘露薇、笑蜀、加藤嘉一、熊培云、杨恒均等知名博主随我们走入校园,从对外经贸大学到中国政法大学,从华南理工到中山大学,每期都有引爆点,每期都有火花碰撞,硬是在热闹的微博时代拉出了博客的大旗。 人们说,凤凰博报很精彩,这是因为很多精英们在这个平台上的精彩演出和奉献,成就了今天的凤凰博报。没有你们,我们将难以生存,暗淡无光。 特别令我们自豪和欣慰的是,凤凰博报还使一批无名博主成为光彩耀人的今日之星。 台湾媒体人宫铃,以胡同台妹之名,被誉为中国互联网走得最远的台湾人,成为今天跨越两岸的著名作家。 日本留学生加藤嘉一,在北大上学时开始在凤凰博报撰写博文,已成为今天深受年轻人追捧的青年学者。 陆琪,以一篇《办公室的潜规则》博文名声鹊起,并为我们编辑所看中,在我们积极鼓动和策划下,推出第一本书《潜伏在办公室》,现在他已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 台湾作家廖信忠以《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红遍大江南北,而此前他只是凤凰博报上被我们拉来的默默无闻的台湾写手。 还有很多很多值得骄傲的博主…… 可以说,在凤凰博报这个平台上,你可找到今天活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所有知识精英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这不只是一个知识宝库,还是我们博主的精神家园。 当年的最后一博,成就了我们的今天。 感谢出版社和我们的编辑独具慧眼,在2011年底推出这本书,即是纪念也是怀念。 特别感谢我多年的朋友,凤凰新媒体负责技术的副总裁吴华鹏先生,2007年的重要决策之后,他亲自挂帅,亲力亲为。 怀念并感谢从2006年底开始为这个平台而奋战的凤凰斗士,一批又一批人为此奉献出美丽年华,尽管很多人的背影或已远去,这里还是深深怀念并感谢,他们是周磊、赵雯、杨明、吴德强、张健男、王敏、宫铃、刘丹、王姝蕲、李小鸣…… 凤凰博报,一批新人接手与成长。 精彩还在继续。 (作者为凤凰新媒体副总裁) 书评(媒体评论) 满纸风骨,一腔热情。同愿中国慢慢走。 ——薛蛮子 你说中国,我说中国,七嘴八舌多说说,中国的事才好办。 ——张鸣 对于太急的事,必须让他慢下来,但对于那些太慢的事,或许必须着急点。 这本书是我们对缓急之间的思索。 ——张铁志 虚拟世界中,无数博客不断地流动更新。一觉醒来,你的纪事、你的述评、你的心灵感悟,已凝结为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其实是一张拼图,每个人描画出其中的一块;当众多博客拼接成画面,你将看到一个时代的侧影。人民书写历史的愿望得以实现,是因为这个时代有了互联网。 ——章立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