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军区副司令员
陆升勋(1907-1942),山东昌邑人。八路军胶东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12月,在莱阳县孙家夼与日伪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陆升勋1907年10月30日出身于山东省昌邑县卜庄乡大陆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7岁在本村私塾就读,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毕业后,又考入青州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学校期间,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文史,并练就一手刚劲有力的好字。他还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受到深刻启迪,思想境界不断提升。
1925年,日本帝主义在上海制造了轰动全国的五卅惨案。为支援上海反帝爱国运动,山东省立四师进步师生走出校门,到街头、集市演讲和散发传单,揭露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军阀残害上海工人的滔天罪行。陆升勋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斗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看到了群众的力量,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也使他认识到要救国救民,光靠在学校读书是不行的,必须到民众中去,发动和组织民众进行斗争。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处捕杀共产党员,残酷镇压革命群众。昌北地区的农民协会也被国民政府强行解散,陆升勋被通缉。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离开家乡,由朋友介绍到潍北。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陆升勋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他带领夜校学员,到集市散发传单,抗议日军的滔天罪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崇洋媚外的卖国行径。
1929年,中共寿光县委遭敌破坏,县委负责人赵一萍为躲避敌人的追捕,暂到昌邑、掖县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他听说陆升勋为人耿直,有爱国热忱,并组织过农民协会,在当地颇有影响,于是托人介绍和陆升勋见面。通过交谈,发现两人志向相同,只恨相识太晚。两人从帝国主义强制中国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谈到国家的命运和有志青年的责任等。这些谈话使陆升勋很受启发和鼓舞。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此时,他经赵一萍介绍到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去学习。学习期间,他在共产党员赵一萍和鹿省三的帮助下,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36年夏,经赵一萍、鹿省三两人介绍,陆升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陆升勋受党组织派遣,与中共昌邑县县委书记张智忠取得联系,在中共鲁东工委书记季方华的领导下,宣传抗日救国,组织发动群众,重新恢复青年夜校,为组织抗日武装做了充分准备。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陆升勋调任山东纵队特务团团长,直属山东纵队司令部领导。当时,沂蒙山区是山东党政领导机关的所在地,是山东省抗日根据地领导中心,也是日寇“扫荡”的主要目标。1939年6月,日军2万余人,兵分10路侵入沂蒙山北部地区,企图“围歼”我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指挥机关。陆升勋率特务团在山东纵队首长的指挥下,与其他支队协同作战,内外线配合,声东击西,打击敌人的薄弱点,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斗争,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犯,使山东纵队领导机关得以安全转移。
同年9月;陆升勋调任第1支队司令员。不久,他收到家中二姐的来信,得知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父亲因过度悲痛和思儿心切亦病倒在床。信中转告了父亲的嘱托:“父望在有生之年,再见儿一面,将家事和两个孩子交付,就了却心事了。”陆升勋阅罢二姐来信,思绪万千,坐卧不宁。他想,当前战斗任务十分繁重,每天工作到深夜,无论如何也抽不出空回家探亲。他只好给二姐回信,把家中的事情和两个孩子托付二姐照管,并请二姐好好安慰老人:国难当头,为儿难以忠孝两全!
不久,陆升勋调任鲁中第2军分区司令员。在此期间,他经常率领工作组深入基层,召开县、区干部会议,指导抗日政权的建设。在不长的时间内,蒙阴、沂水的各区、村先后建立起青救会、妇救会、自卫团等群众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提高了广大民众抗日救国的热情。
1941年10月,陆升勋调到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2年5月,学习期满后,被分配到沂蒙专署任专员,并兼任党组书记。他到任不久,日军对沂蒙山区开始了大规模“蚕食”“扫荡”。他深入基层,指导群众坚壁清野,开展艰苦的反“蚕食”斗争。
1942年10月,陆升勋调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8日,在赴任途中,行至莱阳县孙家夼时,遭日伪军包围,激战1个多小时,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5岁。青纵英烈
陈子斌(1899-1942),河北深县人。八路军第l29师新编4旅10团团长。1942年4月,在威县遥安镇掩护旅直属队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陈子斌1899年生于河北省深县陈屯。少年时便心志高远,有强烈的求知欲。父亲是一位农民,在家开了个油坊,全家省吃俭用,勉强挤出钱供他在本村私塾读书。陈子斌刻苦用功,勤奋好学。后来由于生活所迫,弃学和父兄一起劳动,但他仍然坚持刻苦自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子斌出于爱国义愤,动员组织了当地一些贫困农民、知识分子、豪侠之士等,参加了段海洲组织的青年抗敌义勇军团,被任命为副司令,抗击日寇,保家安民。当年冬天,该部移驻到武强县,并以此为基地,主要活动在深县、武强、饶阳、安平、献县、交河、衡水、冀县、新河一带。1937年冬到1938年春,在交河县几次与日伪军进行的战斗中,缴获了不少武器,队伍也很快发展壮大到几千人。 1938年5月,青年抗敌义勇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简称“青纵”),陈子斌任青纵2团团长。1938年8月,129师独立旅与青纵合并,撤销了独立旅的番号,仍称青纵。原独立旅2团与青纵2团合并,陈子斌仍任2团团长。原独立旅2团又从769团抽调两个老红军连队,后又陆续调来一些老干部,青纵2团面貌一新。在两度改编中,原青年抗敌义勇军团中的上层人员有的动摇逃跑了,而陈子斌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拥护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积极说服内部的保守分子,接受八路军的改编。他不但积极工作,而且与八路军干部相处融洽。1940年,青纵2团改为新4旅10团,陈子斌仍任团长。
1940年,陈子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夏,一个中队的伪军和二十几个日军押送7辆-运送布匹、香烟等物资的汽车在邯郸至肥乡公路上疾驶。陈子斌带领部队隐藏在路边的沟里,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一声令下,突然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他们烧毁了敌人的全部汽车,毙伤敌20余人,活捉几十人,并缴获了一些武器和物资。在战斗中,陈子斌冲在前面,又喊又杀,手臂受了伤。当日下午,附近的敌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将10团包围。陈子斌临危不乱,正确部署,并亲自带领部队向敌人猛冲,全团无一伤亡,胜利突围,安全转移。
由于日军推行“蚕食”政策,1941年年底冀南平原根据地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困难形势,抗日根据地大片大片地变成游击区。在敌人挖沟开河、修公路、筑碉堡等分割封锁的政策下,抗日根据地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格子网,每一块最大不超过纵横数十里。1942年年初,敌人又依托已有的点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压缩”和“蚕食”抗日根据地,以达到压迫聚歼八路军有生力量,最后摧毁抗日根据地的目的。
同年4月29日,日军纠集由同蒲铁路新调来的41师团和独立第1、第7、第8、第9等混成旅团各一部共计1万余人,加上伪军几千人,对第6军分区武城以北、第4军分区之邢(台)济(南)路以南两块抗日根据地展开空前大规模的“铁壁合围”。八路军旅直属队和10团、11团被围在邢(台)济(南)路南的香城固、下堡寺一带。当时,陈子斌率领的10团驻扎在威县东南下堡寺以北杏园附近。29日拂晓,得到情报:近
日日军有不少汽车由西开向威县,汽车上有盖布,看不见装载的是什么,可能是运兵。此后不久,陈子斌的10团便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当时旅直属队转移到遥安镇不久,10团2营已靠近旅直属队。为了掩护旅直属队向东突围,陈子斌率领团直和2营,在轻重机枪掩护下,以手榴弹、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杀开了一条血路。旅参谋长陈明义率旅直属队一部和电台通讯队冲出。陈子斌带领部队且战且退,顽强抗击,浴血奋战,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在激战中,陈子斌壮烈牺牲,时年43岁。 全国解放后,为了缅怀英烈,激励后人,党和人民政府在陈子斌等烈士牺牲的地方建立了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