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思/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
分类
作者 谭轶斌
出版社 广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着眼于于漪老师新世纪以来的理论阐述,并辅之以一定的编者评述。它进一步完成了于漪老师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2001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六卷本《于漪文集》形成一种衔接,同时也为更多的于漪研究者提供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从内容编排看,本套丛书打破了原先常见的模式,采用主题词的呈现方式分别编成六册,依次为《呐喊》《坚守》《超越》《凝望》《启智》《反思》。每册按照内容分为三或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前有于漪老师重要观点的摘要,每个单元后设有“编者手记”,重在编者编辑此单元时的阅读感受。每册还附有编者撰写的综论,重在从该册主题词切入的对于漪老师教育思想和人生理想的理性思考。

本书为丛书之《反思》。本书阐述的是于漪老师在自己的教育与教学中,在大家都会忽略了的问题与细节中的反思。

内容推荐

本书阐述的是于漪老师在自己的教育与教学中,在大家都会忽略了的问题与细节中的反思。于老师的反思只遵循自己的心灵与本真,所以熨贴人心。她的反恩还有许多是对人生的反思,这就不仅仅是对自己所行之事的追问,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叩问,甚至是来自灵魂的拷问。这种全方位的反思是一种自我解剖,是对自己所肩负使命的深沉回应。这是于老师的精神元素,也是教育的底色,乃至灵魂所在。

目录

小引

目中学生知多少

 1.目中学生知多少

 2.保护创造意识的萌芽

 3.坐失良机

 4.学生实际不可忽略

 5.岂能越俎代庖

 6.因势利导,难!

 7.浑然一体,还是分步走

 8.脑海里问题涌动

 9.换个角度行不行

 10.“可惜我不会”

 11.语文教学切莫边缘化

编者手记之一

读懂还真不容易

 12.要顺理成章

 13.不能总零打碎敲

 14.读懂还真不容易

 15.岂能只消极地复制文本

 16.鼓点一个也不能少

 17.生命的赞歌

 18.别忘了从大处着眼

 19.把握好应有的“度”

 20.独立思考勿乱“套”

 21.精微之处不可漏

 22.千万不能冷落文字

编者手记之二

拿什么直指人心?

 23.“导人”也要会“导”

 24.拿什么直指人心

 25.要做一点理性思考

 26.岂能食而不化

 27.该怎样拓展

 28.节外生枝要不得

 29.答疑也须慎选

 30.品尝写作的欢乐

 31.今天怎样教作文

 32.让课堂精彩起来

编者手记之三

要经得起问

 33.“弓足”的波澜

 34.要经得起问

 35.爱的奉献

 36.识字真正不容易

 37.习惯成自然

 38.门在何处?

 39.从此不借班上课

 40.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

编者手记之四

综论

 发自心灵底部的叩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有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此话有道理。求知可说是人的天性,求知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寻觅、探求,获得期盼的效果,那种愉悦和欢乐简直难以言表。

教师对此确实要有深刻的认识,如果只是将自己扮演成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的大脑当做器皿“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侵害,就会厌倦,产生消极情绪,学习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不少学生常有语文课上与不上无所谓,乃至厌倦的感觉,这与学生少动脑筋或不动脑筋有密切的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协同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引航员。要学生积极地开展脑力劳动,十分重要的是抓住“疑”字做文章。学始于疑,有疑才有问,才有思。阅读时脑海里问题涌动,学习就真正进入良好的境界。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生疑。要产生疑问,首先须认真阅读课文,咀嚼文字的含意,尤其是内涵丰富的语句,更需停下来,读几遍,想一想。如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其中有“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这个句子如仅扫视一下,学生只会有闻先生治学刻苦的粗略印象,要学生读一读,讲一讲,问题就出来了。如:“兀”究竟怎样读?“望闻问切”怎么回事,钻研文化典籍为什么要用这四个字?“目不窥园”又是怎么回事?“兀兀穷年”有没有出处?杜甫晚年为什么“一月不梳头”?学生脑中涌现一连串的问号,思维如活水,脑子转动起来,就可品尝到其中的奥妙。“兀”,音“wu”,辛勤不懈的样子。“兀兀穷年”,“穷”,尽,一年到头勤苦不息。查查出处,原来出自韩愈的《进学解》,该文中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望闻问切”,原来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一字一法,四法结合起来使用。为什么钻研文化典籍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来比喻呢?原来是承接上文钻研的目的——“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而来,承接紧密,语势顺妥。“目不窥园”呢?仅是一般的形容吗?一查检,才知用了典。《汉书·董仲舒传》中写董仲舒因专心致志学习,“三年不窥园”,文中以此形容闻一多,可见其钻探文化宝藏精神的惊人。“一月不梳头”原来引的是杜甫自己的诗句——“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杜甫奔波一生,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文中引这一句在于进行反衬,突出闻先生孜孜砣砣日夜不懈的精神。把几句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文简意丰,比喻、反衬、用典恰到好处,深刻而形象地刻画了闻先生为寻求拯救民族于危亡的良方而勤奋刻苦的精神。脑子里如果不涌现诸多的问题,怎可能领悟其中意味的深刻、隽永?又怎可能提高阅读的实际效果?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知,要激发学生并使其在学习中生疑,可推敲课文中的字、词;可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发现问题;可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包括阅读所得、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离不开翻检工具书,强化识字、辨词的认识;离不开翻检有关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化对课文文字的使用与寓意的匠心的感悟。

为了使学生学习时脑中问题涌动,我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组织学习僦“疑”》等短文,反复强调学习中生疑、质疑、析疑的重要,让学生懂得“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二是鼓励和指导学生生疑,除上述的指导外,常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创设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在谈看法、摆见解的过程中,又有疑的生成,可做进一步探究;三是尊重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提的问题立刻在头脑里进行梳理,分清主、次,轻、重,按一定顺序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找答案。注意因材施教,尤其要鼓励创造精神。教师不能以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给学生“画地为牢”,叫学生“就范”。学生感兴趣的不全在长知识,更在于独立开展抽象思维过程的本身,也就是喜欢长知识和长智慧相互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

P33-36

后记

于漪是教师的楷模,她身上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年轮,是中国教育不可多得的财富和可贵的研究资源。作为当代中国教师的表率与旗帜,她能够并且已经提供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但我们对她的研究还远不够。有鉴于此,在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和于漪老师本人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从于漪典型案例研究当代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课题组,课题在聚焦于漪老师的基础上,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在于漪老师引领与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群体,希望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看到影响中国特别是上海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发现个性中的共性,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本套丛书就是该课题研究的首期成果。本丛书六册的六位编者,都对于漪老师有着相当的了解和研究,本丛书的编辑工作是在于漪老师亲自指导下进行的。

本套丛书着眼于于漪老师新世纪以来的理论阐述,并辅之以一定的编者评述。它进一步完成了于漪老师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2001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六卷本《于漪文集》形成一种衔接,同时也为更多的于漪研究者提供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新世纪以来,随着全国课程改革和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于漪老师对整个教育和教师发展有了更加宏观、科学和系统的思考,丛书的编撰有助于展示一个更加丰富更为完整的于漪老师和她的求索历程。此外,本丛书不仅仅是对于漪老师文稿的整理,而且体现出编者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也可以为于漪研究者和广大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从内容编排看,本套丛书打破了原先常见的模式,采用主题词的呈现方式分别编成六册,依次为《呐喊》《坚守》《超越》《凝望》《启智》《反思》。每册按照内容分为三或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前有于漪老师重要观点的摘要,每个单元后设有“编者手记”,重在编者编辑此单元时的阅读感受。每册还附有编者撰写的综论,重在从该册主题词切入的对于漪老师教育思想和人生理想的理性思考。

感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在本套丛书的编辑过程中给予了很多支持与帮助,感谢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为本书的资料收集工作所提供的方便,感谢广西教育出版社为使本套丛书精益求精所付出的心血。感谢一切关心、支持本套丛书编辑工作的所有人士,正是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本套丛书才得以顺利问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