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北京正是乍暖还寒的季节,六级的大风吹起尘土,打在脸上,沙沙的疼。凌孜一面护着怀里为我们采访准备的厚厚的资料,一面招呼我们快速通过马路。来到采访地点,她首先掏出一本中央党校任登第教授所著的《大家都学弟子规》,作为礼物送给记者,而不是父亲叶剑英的传记或自己的著作。“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学孔孟之道,尊崇儒家思想,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脉。这个思想如果我们自己丢了,那是我们的责任!”凌孜说,《弟子规》应该成为每位中国人的生活规范……”这是来自环球人物杂志的《红色记忆(领导人后代回忆实录)》的节选部分。
《红色记忆(领导人后代回忆实录)》是从《环球人物》杂志“名门之后”栏目中,精选2008——2012年间对中共领导人后代采访的一些篇章结集而成的。“名门之后”栏目是杂志社最受欢迎的栏目,所刊载的文章,不仅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在网上的点击率也超过千万。书稿入选文章都属于独家专访,包括毛泽东的外孙女、周恩来的侄女、刘少奇的女儿、朱德的女儿、任弼时的女儿、陈云的女儿、彭德怀的侄女、刘伯承的女儿、贺龙的女儿、陈毅的女儿等的回忆实录。
《红色记忆(领导人后代回忆实录)》这些实录都是杂志社记者在研究大量史料后,和领袖们的后人聊出来的,很多细节都是第一次披露。书稿入选文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色后代”对父辈的怀念,包括父辈的教育方法、生活情趣、处世态度和个人爱好;另一部分是“红色后代”自己的人生历程,这些在外人看来成长在“红墙”内的“高干子女”,其实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风雨和艰辛。书稿真实感人,能让读者了解到大人物背后的小故事,大事件背后的小细节。
7.父亲教全家人懂“礼” ——叶剑英之女凌孜回忆实录
一身朴素的黑色中式服装、小礼帽、黑布鞋,叶剑英的女儿凌孜步履轻盈地走出“两会”代表驻地。距离我们采访的地点,还有将近一公里的路程,凌孜说:“现在都提倡低碳生活,要减少碳排放。”她没有叫司机开车,坚持步行前往。
3月6日,北京正是乍暖还寒的季节,六级的大风吹起尘土,打在脸上,沙沙的疼。凌孜一面护着怀里为我们采访准备的厚厚的资料,一面招呼我们快速通过马路。来到采访地点,她首先掏出一本中央党校任登第教授所著的《大家都学弟子规》,作为礼物送给记者,而不是父亲叶剑英的传记或自己的著作。“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学孔孟之道,尊崇儒家思想,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脉。这个思想如果我们自己丢了,那是我们的责任!”凌孜说,《弟子规》应该成为每位中国人的生活规范。
凌孜原名叶向真,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现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她的一生经历了诸多风雨:“文革”中坐牢四年,是家中入狱时间最长的;出狱后转行做过七年的医生;后转业归队成为电影导演。1981年,改编并执导了曹禺先生的《原野》,轰动影坛;还曾在香港尝试过短暂的经商-丰富的阅历,让凌孜进入晚年后,越发觉得“根”的重要,而这个“根”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
谈起父亲叶剑英——这位十大元帅中政治生涯最长,被毛泽东评价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每每在关键历史时刻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凌孜说,在她看来,父亲具有三大特点:有儒家风范,有文化气息,有人情味。黄埔军校副教育长
这次‘两会’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提出要发扬、延续黄埔的精神,它是两岸和平统一的纽带。这一点我的印象很深。因为黄埔对于父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凌孜告诉记者,父亲叶剑英曾是黄埔的副教育长,“直到晚年,他还一直致力于军事学校的教育工作。从黄埔军校始,到红军时期及解放后的各军事院校,即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所有的军队教育以及军队的建制,他都做了不少的工作。”
谈起这段历史,凌孜说:“很多人不知道,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也是共产党里唯一的一个华侨领导人。”她说,“毛主席曾在接待西哈努克亲王时说:“我们党内也有华侨。’指的就是父亲。”
1897年,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一个小商人家庭,原名叶宜伟。梅县是华侨之乡,叶剑英的四个伯父都在南洋谋生。1916年,依照侨乡的习惯,19岁的叶剑英辗转到了马来西亚。“谋生的日子还可以,但是他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正当父亲苦闷时,得知云南都督唐继尧在南洋招收华侨学生,于是他毅然于1917年回国,入了云南讲武堂。”
凌孜说,父亲毕业后,谢绝了学校派他去南洋招生的工作,回到广东参加粤军。1920年加入国民党,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道路。“父亲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那时的知识分子就是一心‘为国为民’,父亲就是要追随孙中山,把中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为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凌孜说:“黄埔军校其实是以云南讲武堂为蓝本,复制了全套教材,教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方法也都是从云南讲武堂移来的。”毕业于讲武堂的叶剑英担任了黄埔军校的副教育长,“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副教务主任,负责安排所有科目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父亲安排好课程后,便东征打军阀去了。黄埔开学时,他并未在现场。国共分裂后,黄埔军校成为了国民党的传统学校,不能提它的副教育长是共产党人,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
军阀陈炯明叛变,在广州攻打总统府,当时,是叶剑英守护孙中山在自鹅潭“永丰舰”上成功脱险。这一切都让黄埔校长蒋介石看在眼里,他对叶剑英的忠厚、尽职、多谋、多智大加赞赏。凌孜说:“父亲当时甚至成为唯一可以佩剑进入蒋介石卧室的人。”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在上海大肆屠杀工人,使叶剑英看清了蒋的真面目。“父亲后来曾讲过,他们那时的生活极其优越:行军时有马骑,累了还可以坐轿子。途中战士挑着外国进口的曲奇饼干、炼奶、咖啡、白兰地酒。然而,他却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脱掉皮鞋穿上草鞋,奋起通电反蒋。”
在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处于最低谷的时候,叶剑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根据地,他们连吃的一点盐都找不到,只好天天拿白水煮竹笋。以至于几十年后,父亲都怕看见笋,多少年都不吃。”凌孜说,1954年她得到一张祖母的照片,才明白了父亲的选择,“照片下面父亲题了几个字,写的是‘为人民的中国而欢心,为人民的儿子而微笑,。我想这就是父亲当时的人生定位,永远把自己定位在‘为人民’上。”
……
P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