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小学语文教材批评的波浪,一时甚为壮观。国内的一线媒体如《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华商报》都有专题报道。甚至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关注了,有专文描述转型时期中国的教科书问题。
现在,具体的批评文章,以及相关的讨论,已经结集成书,是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该书适合有孩子的、为中国教育所困的、关注中国民主进程的朋友们。
郭初阳、童蓓蓓、蔡朝阳,同为此次小学教材批判的参与者,期待这样的讨论,能呈现问题,激发彼此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
分类 | |
作者 | 郭初阳//蔡朝阳//吕栋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9年小学语文教材批评的波浪,一时甚为壮观。国内的一线媒体如《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华商报》都有专题报道。甚至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关注了,有专文描述转型时期中国的教科书问题。 现在,具体的批评文章,以及相关的讨论,已经结集成书,是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该书适合有孩子的、为中国教育所困的、关注中国民主进程的朋友们。 郭初阳、童蓓蓓、蔡朝阳,同为此次小学教材批判的参与者,期待这样的讨论,能呈现问题,激发彼此的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是民间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从母爱这个特定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材品质,同时也彰显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力量。 这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教材并非不容置疑,教学也绝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需要更多真实的、开放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眼光来对待教材,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以敞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困惑和疑问。而这也恰恰是诸多课堂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批判(代序) 小学语文教材总评 请让他们慢慢长大——对三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综合评估 小学语文教材三个版本得星一览表 人教版课文点评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必须假定有—个理想的精灵——评《日记两则》 自己去吧(一年级上册) 一次比一次进步(一年级上册) 借生日(一年级上册) 看电视(一年级下册) 两只小狮子(一年级下册) 小蝌蚪找妈妈(一年级下册) 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册) 回声(二年级上册) 鸡妈妈的新房子(选读课文)(二年级上册) 我不是最弱小的(二年级下册)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二年级下册) 可贵的沉默(三年级下册) 妈妈的账单(三年级下册) 卡罗纳(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 将心比心(四年级下册) 慈母情深(略读课文)(五年级上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五年级上册) 学会看病(略读课文)(五年级上册) 口语交际·习作六(五年级上册) 剥豆(选读课文)(五年级上册) 儿童诗两首之一(五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习作四:为妈妈洗脚(五年级下册) 穷人(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课文点评 妈妈哪儿去了?——《蘑菇该奖给谁》四题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读《陈毅探母》 与性无关的纯洁——读《第一次抱母亲) 汉语拼音儿歌(一年级上册) 冰花(一年级上册)· 蘑菇该奖给谁(一年级上册) 陈毅探母(一年级上册) 母亲的恩情(二年级下册) 沉香救母(一)(二年级下册) 沉香救母(二)(二年级下册) 晚上的太阳(二年级下册) 孙中山破陋习(三年级上册) 花瓣飘香(三年级下册) 习作四(三年级下册) 桂花雨(四年级上册) 第一次抱母亲(四年级下册) 云雀的心愿(四年级下册) 少年王冕(四年级下册) 爱如茉莉(五年级下册) 月光启蒙(五年级下册) 水(五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课文点评 药——评《小狮子》 《母亲的纯净水》的贫困 “被写信”的孩子——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我的家(一年级上册) 燕子妈妈笑了(一年级下册) 妈妈,不要送伞来(二年级上册) 小狮子(二年级上册) 流动的画(二年级上册) 包饺子的故事(二年级上册) 小马过河(二年级上册) 妈妈的爱(二年级下册) 儿子们(二年级下册) 塘鹅妈妈(二年级下册) 一朵小花(三年级上册)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三年级上册) 妈妈的葡萄(三年级下册) 游子吟(三年级下册) 落花生(四年级上册) 一枚金币(四年级上册) 七子之歌(三首)(四年级下册) 生死攸关的烛光(五年级上册) 奇怪的圣诞包裹(五年级下册) 用目光倾听(五年级下册) 新月集(二首)(五年级下册) 穷人(六年级上册) 花脸(六年级上册) 母亲的纯净水(六年级上册)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六年级上册) 瑞恩的井(六年级上册) 童年的朋友(六年级下册) 附录: 一、母爱精典佳作推荐阅读 永远 停电了 没有妈妈的野鸭 给妈妈的第一封信 诗两首 爱音乐的马可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 正男! 生日卡片 拽住妈妈的衣襟 你的眼睛里有我 母亲的书 二、媒体关注 《南方人物周刊》: 我们的孩子在吃错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研究 《浙江日报》: “第一线”报告:“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教科书有了“事实核查员” 《东方早报》: 教材不能用虚构的美德绑架孩子 《中国青年报》: 小学语文的真正问题是现代价值缺失 试读章节 请让他们慢慢长大——对三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综合评估 亲爱的妈妈,请给我哭闹的时间。 让我迟一些才学会标准的笑脸, 也许你可以先给我一些时间, 让我喜欢自己, 才接受文明的训练。 ——红唇族歌曲《请让我慢慢长大》 所谓奴隶制,无非就是强制人们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而服从共同的抽象原则(不管他们是否有负担感),则为最不同寻常的自由和多样性提供了空间。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一、一种感动 我家的菜虫虫小朋友,过了年就要进入他来到世界的第4个年头,我已经在离家最近的幼儿园给他报了名,他就要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了。以前,我常担心孩子会受到不人道的教育的戕害,长此以往孩子变得不再拥有对大自然的天真好奇和爱。但我现在渐渐减轻了这种担忧,华德福使我确信以前的一个观点:孩子自身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对于菜虫虫而言,重要的是他必将学会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而不是被父母的溺爱永远温暖地包裹起来,而我的责任,可能仅仅是在他面对困难时,与他站在一起。 即便菜虫虫将来读小学,小学教材还是像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套一样,我也已经减少了不少担忧。原因有三个,首先是我学会了历史地看问题,和20多年前的小学教材相比,现行小学教材从观念到文本各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如果还要批评,那不是大家来找茬,而是我们的要求更高了。其次,即便目前还有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我们现在有了广泛的课外读物,,比如那些五彩缤纷的绘本,我每次带菜虫虫来到新华书店,置身在高质量的绘本间,我会生出一种陶醉感:世界多么美好,孩子们会有多大的乐趣啊!再次,就像过去20多年来小语界前辈们持续推动的进步,我坚信未来的进步仍会继续甚至加速。我相信,编写小学教材的专家们,会和我自己一样,将更懂得孩童,更懂得教育,将会更具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将会更具备一种更普遍的对人本身的温情,并将之注入到这些教材之中。 因此,我们在考察置评这三套教材中有关母亲、母爱的文章时,尽管有时看似苛求,但其实我们心里充满了甜蜜的爱。“母亲”,那诚然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一个名词,我们不允许有任何一种扭曲的东西,亵渎我们心中的母爱。而“孩子”这个词语,则会唤起我们全部的柔情蜜意,我们预备着要尽力给予他们最真挚的情感。正因为我们心里充满着对母亲的爱,充满着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因此在评点时难免求全责备。试问哪一位父母,会拿着假冒伪劣的奶粉,喂入孩子嗷嗷待哺的嘴唇?我们的全部奢望,仅在于,希望孩子们能慢慢成长,去度过他完整的童年,享受他能享受到的全部美好人生。 二、三条原则 我们考察的三套教材,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从教材涉及母亲与母爱文章的总体情况看,优劣差别还是存在的,我们通过星级评定的方式来呈现。“优劣差别”这个词,首先说明它们各有优点,但我们不准备歌功颂德。因为如果用现代教育的尺度来衡量.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 我们的判断主要依据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是价值观念上的,即这些选文是否符合公民社会价值多元的要求。比如,是否将母爱当做了母爱本身,而非一种专制的、残缺的、滥情的,总而言之是扭曲的情感。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是否将孩子看作与父母平等的独立个体,是否承认孩子的个性发展。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封建时代很长,专制的遗留不少。鲁迅分析过一个专制权力的金字塔结构,认为妇女和孩童,一直在这个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时至如今,鲁迅和周作人时代便在呼吁的给孩子们以孩子的待遇,依旧没有全部兑现,还有很多专制观念,残存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却习焉不察。 其次,我们基于对事实本身的基本判断,构成第二条原则。再伟大的道理也需要用真实的事例来表现。很多课文,由于不合适地采用了一些虚假的材料,其意义大打折扣不说,有的甚而走向其反面。又则,课文想要讲述的事实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教材文本的拙劣,最终使得这个真实的故事更像一个假故事。 第三,教育的适切性原则。胡适云:光做好事是不够的,必得用好的方式去做。具体到教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认知能力,不要总是趋向于说教和灌输。‘说教和灌输,很大原因在于成年人的自以为是,从而将观念强加于人,不尊重孩子自身的世界。 三、四大缺失 综观这三套教材的问题,我们概括出四大缺失。 第一,经典的缺失。所谓经典,卡尔维诺这么表述:“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P3,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因为孩童所处生长阶段的特殊性,因为经典本身的重要地位,我们期盼在教材中能有更多的经典作品。但这三套教材中有关母亲和母爱的文章,来自经典的文本并不多,并且时有篡改。苏教版一共17篇,只有4篇可称经典。 P2-4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批判 童蓓蓓 自《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创刊以来,郭初阳一直为杂志撰写【第二视力】专栏。 他在做《与性无关的纯洁——读(第一次抱母亲)》的时候,跟我聊到教材病态的母爱文章和病态的母亲形象。我们一起回顾了记忆中的一些课文,仍然觉得不是很确凿,便怂恿一些作者和朋友,大家分头找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细读。原先只是一些感性印象的信息渐渐清晰、明朗起来,那焦虑的、愁苦的、无力的甚至虚假的母亲也呈现在大家面前。 2008年10月底,在萧山教育局和萧山银河小学章建平校长的帮助下,大家在萧山碰头。杂志执行主编兼“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负责人李玉龙牵头,成立了“母亲·母爱”研究课题组。在开题会上,研究范围、成员分组、任务分工等事务一一落实,郭初阳、蔡朝阳、吕栋分别担任三个版本的学术负责人,最后由李玉龙进行统稿。 两个月后,各组的工作基本完成。这份20万余字的课题报告以专辑形式发表在2009年第二期《读写月报新教育》上。因受版面空间和其他一些因素的限制,这份课题报告的全部内容未能完整呈现。 这期杂志刊出后,受到读者的热烈响应,但仍限于小众范围。我们跟一些公众媒体联系,一些编辑被“小学语文教材”一词所限,认为这份报告并没有公共层面的价值。正在山穷水尽之时,美国《读者文摘》高级编辑朱雨晨找我约稿。在他的帮助下,《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陈小瑾认真阅读了我们的课题报告,开始跟我们沟通。与此同时,课题组的成员们提出,在网络发帖,试试这份报告究竟是否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09年5月19日,《孩子仍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服毒?》在天涯杂谈发表,三天内点击量达20万,网友们纷纷参与讨论。这让我们更加确信,这份报告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 《南方人物周刊》在采访课题组主要成员后,于2009年8月10日刊发专题《我们的孩子在吃错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研究》。8月19日,《浙江日报》刊发深度报道《“第一线”报告:“我有这样一个母亲”》。随着这两份报道发表,搜狐、新浪、腾讯等各大网站马上跟进,纷纷转载。 2009年9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记者文章《中国教科书有了“事实核查员”》《教材编写呼唤更多的民间“事实核查员”》。9月23日一25日,《钱江晚报》连续三期刊登“第一线”课题报告、采访对话和评论文章。9月3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教师给小学语文教科书挑错呼吁剔除虚假故事》。《华商报》、《东方今报》、《嘉兴日报》在对“第一线”核心成员进行深入采访后,充分肯定了教师鉴别教材的才能和胆识。《新京报》、《南方日报》、《报刊文摘》、《时代周报》、《扬子晚报》、《潇湘晨报》等近百家报刊作了转载、评论。 这是民间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从母爱这个特定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材品质,同时也彰显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力量。 这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教材并非不容置疑,教学也绝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需要更多真实的、开放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眼光来对待教材,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以敞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困惑和疑问。而这也恰恰是诸多课堂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我们对教材编写、出版改革的企盼。我们盼望在教材的编纂过程中,能更多集纳各方意见并吸收他们的力量,使编写者一教育者一学习者三方能形成交流互动的关系。最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字形象伴随孩子左右,为生命打下温暖、厚实的底色。 对于更多教育者、学习者、为人父母者来说,这份报告来得太晚,而不是太早。错误的事实.一直都存在,而它所导致的深刻的痛苦也一直存在,却直到现在才被说出。父母给孩子所有的爱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分离,为了分离之后更好的独立生活。甚至,任何团体都是为个体服务的,都是为了个体活出人的样式。也就是说,个人是团体生活的目的,而不是相反。在每个获得自由的个体身上,都可以看到更饱满、更明亮、更丰富的力量。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在为这个有待生成的个体做准备。 我们都生于70年代。父辈们都在动荡和匮乏中度过他们的前半生,并将这种恐惧通过家庭遗传给我们。读书、听话等训诫几乎弥漫在每个人的童年,我们活着似乎只是要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能适应社会既定规则。而来自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以及对纯粹之爱的渴求,让我们无法掩饰面对现实时的愤怒。这种愤怒在童年训诫的压迫下逐渐形成漩涡,吞噬我们的行动力,以至于无法接纳自己的愤怒,并从中寻找改变的可能。我们甚至相信,有更多人也同样承受着生存恐惧带来的后遗症,同样承受着动荡世界带来的不信任,也同样感受到超越当下的召唤,自然,也一样地在这分裂的痛苦中丧失了行动力。我们发育得太早,却成熟得太晚。 所幸还有崭新的生命来到我们中间,为这个世界带来祝福和应许。他们以稚嫩的手臂、童真的面庞唤醒我们刚硬内心的柔软之爱,永远无法在口号里被荣耀,而只能在细致入微的具体生活中,在人与人的团结互助中被彰显。它应该像食盐活在我们里面,而不是作为旗帜飘扬在高塔之上。谁也无法在地上建起天堂,但我们仍然尝试为爱开辟道路,让它来引领我们前行,到一个可以不断改变、修复、升级均新世界,到一个让人深得鼓励和安慰的新世界,到一个能够容纳个体想象与创造的新世界,到一个能够在爱里彼此玉成的美丽新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考试逼着孩子们死记硬背,那些习以为常的知识,也没有人鼓励他们去质疑。最近,有二十来个中国教师,指出了教材中的—些错误,掀起了一场风暴。(Exams require rote learning, and children are not encouraged to question received wisdom. A group of 20 or so teachers from across China, however, has recently caused a stir by pointing out some mistakes.) ——英国《经济学人》 童心不可蒙骗,教材不可编造,对孩子们负责,就是对国家的未来负责,也就是对社会良知负责。 ——《东方早报》 语文除了讲授语言文学知识外,还是灌输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意义的平台。现有小学语文课本的问题.不是它用道德“绑架”了孩子,而是很多观念、价值已经不合时宜,缺失—个现代社会所需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 ——《中国青年报》 当成人化的社会因为功利失去真实时,常识的回归往往是最为艰难的,课文仅是一个缩影。但在—个新的时代,人们如何理解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重新认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直至个人等相互的构成与位置,仍然是有待修订的课本,且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潇湘晨报》 作为身在一线的青年教师,他们站在体制之内,大胆挑战现行教育的各种权威。他们思想睿智,崇尚学术自由,对于传统教育中任何落后、过时的东西给予毫不留情的抨击。 ——《华商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