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如磐忆江南(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克潜//陈克澄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赵庆杰在欧洲期间,经常用信函与陈范有联系,寄回机器设计图纸,报告各地参观心得,提出各种建议,如大窑易损特种钢零件应设法自行生产,今后如何生产白水泥、彩色水泥、特种水泥等。赵庆杰思维缜密,为新厂建设殚精竭虑,其贡献甚为显著。

四、科学规划栖霞工厂全面施工

机器订妥后,1935年7月,江南水泥厂开始进行土建工程。工厂土木工程项目由庾宗涟负责,机器安装由赴丹麦监制机器的赵庆杰负责,孙柏轩负责后勤。陈范有负责对全厂进行总体布局优化设计,先开山垫筑厂基,同时自行建筑铁路岔道,与京沪线上的栖霞山车站衔接;修筑石子公路,连接京杭国道;开挖运河,与便民河相接以通长江,便于日后原料、产品运输。江南水泥厂利用距离长江岸较近的有利条件,在工厂四周开凿了人工河道,称之为围厂河。这不仅保障了工厂的水源供给,也有利于工厂的防护安全。此举在日军入侵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且挖河所取土方,又解决了施工中的回填用土问题,可谓科学周到,一举多得。

1936年2月,订购史密芝公司的机器已制造完毕,机器重量计3000余吨。4月24日用专轮运抵浦口,再用轮渡辗转运至栖霞山东麓。于是安装工作全面开工。两条巨龙般的回转窑横卧在厂内,蔚为大观。配套的生产设备安装科学合理,生料磨与水泥磨等设备紧靠在一起,压缩空气机紧靠磨机,输送途径缩短,因而大大节省了能耗。厂房旁边的办公区和生活区楼房、宿舍均已建好,并全面进行了绿化,此时护厂河边的杨柳已然随风飘拂。

1936年11月15日,江南水泥厂与首都电厂(即南京电厂)签订互惠合同,架线工作于1937年夏开始,10月完成,即可向工厂送电,以保障工厂生产、生活用电,工厂建成指日可待。

1936年2月25日,第六次公司董事会决定,由陈范有代表江南水泥公司赴沪,与中国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签订联营合同,为江南水泥厂产品销售做预先准备。在江南水泥厂即将建成前,在荣宗敬(荣毅仁伯父)的主持下,袁心武代表启新洋灰公司、陈范有代表江南水泥公司与中国水泥厂负责人姚锡舟在上海的姚宅会谈,成功地达成江南、中国、启新三家水泥生产公司联营协议,并合影留凭、留念。此番会谈,为江南水泥厂产品日后顺利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时人认为,三公司联营是民族企业联合抵制日货的行动,得到全国舆论界的普遍期许。

五、胸怀壮志拟建江南水泥厂分厂

在建设栖霞山江南水泥厂的同时,陈范有、王涛等人得知国民政府将湖南省株洲、湘潭地区划为重工业区,将兴建钢铁厂等大型国防工业,打造成国防重工业区。这个消息令陈范有、王涛等人兴奋不已,他们积极与相关各部门联系,王涛与启新大冶水泥厂总技师张宝华等携手,调查萍乡峡山口石灰岩地质情况、湘潭谭家山煤田地质状况,并撰写了有关调查报告等。王涛还奔走于各有关部门,与各方人士频频接触。

P16-17

后记

2002年,卡尔·昆德夫人应邀访问南京和江南水泥厂旧址被媒体频频报道后,引起我的注意。2004年,陈克澄由美国到南京,获得一批江南水泥厂资料,他据此完成了《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一书,首次公开了这批档案。由于这批资料存放在我的家中,我有充分的时间反复阅读和研究,我感到有责任探索父亲陈范有倾其一生创建江南水泥厂的事迹,为此常与陈克澄进行交流。这样经过十年多的时间,汇集各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不断消化整理,撰写成《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一书,写稿过程中又经陈培之、胡和严的修改。该书于2013年出版,讲述了江南水泥厂16年创业的艰辛历程。

2007年,南京市档案馆的有关人员在整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时,曾前往南京东郊的中国水泥厂、江南水泥厂搜集相关资料,他们在江南水泥厂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历史档案,档案记载了该厂的筹建、增资经过、抗战前后大事记、工厂机器被日军强迫拆迁,以及日本投降后增资扩股、重购机器复兴该厂等内容。这些档案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曾经是民族工业和中国建材工业杰出代表、号称“东方水泥之冠”的江南水泥厂的创业发展历史,记载了以主要创办人之一的陈范有先生为代表的民族实业家,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与侵华日军和汪伪政权顽强抗争,最终招致拆机毁厂以及战后重建等事实。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南京市档案馆于2007年4月选派了王伟、卞继东、崔立平、刘萍等四位同志携带设备驱车几十公里,花了13天时间,将这部分档案整理并进行数字化扫描。2010年,南京市档案馆接收了这批档案,并与原有的江南水泥厂全宗档案合并。

《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出版后,我获知南京市档案馆有2007年整理出的江南水泥厂的档案材料,遂于2014年3月前往南京市档案馆,获得部分档案的复印件,这使我掌握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经过仔细阅读和查考,我决定对已出版的《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一书进行增删修订。2015年10月修订稿完成后,又将书稿带给在美国的陈克澄等人。

2015年11月20日,南京市档案局张军副巡视员和史料开发利用处王伟处长、王晓燕以及栖霞区档案局冯宗雷、张双全等人来苏州大学商讨有关图书出版事宜,苏州大学田晓明副校长、校长办公室吴鹏副主任以及苏州大学出版社张建初社长等接待了张军一行。经过友好会谈,达成陈克潜与南京市档案馆、苏州大学出版社三方共同合作出版本书的协议。

南京市档案馆史料开发利用处的相关人员,曾通过选题立项,抢救性地搜集江南水泥厂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甄别、归总;本书稿成稿后,他们又对拙稿进行了核对、充实和完善,增加部分档案原件,以增强该书的史料价值。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张双全对书稿进行了审阅、梳理和文字润色。南京市档案馆还聘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孙宅巍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前所长杨颖奇研究员等专家对书稿进行全面的评审。专家肯定了该书出版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一些中肯、精辟的看法和建议。

父亲的生前往事,子女确实知之甚少。20世纪80年代,陈克宽、陈克俭、胡和严等到天津、南京、上海等地走访江南水泥厂老职工,追忆往事,书写资料,形成了好的开端,抢救性地收集到一批口述材料、照片和著名人士的题词。陈克宽、陈克俭、胡和严、陈培之对父亲的生平和事业做了大量查考和探究工作,为本书成稿提供了有利条件。

陈克澄获得的档案资料中,最有价值的是1949年底父亲陈范有亲草《江南水泥公司之历史与内容及拟为政府部分加工之建议》一文。我经过大量的查阅考订,证实和丰富了文中所叙述的一切,使该文成为本书的主线。这样,江南水泥厂的创业史,既有当事人陈范有的亲笔记载,又有众多文件、书信、档案的佐证,有人物、有事件、有背景,更接近当时的史实。陈克澄还在美国约请一些文史专家对书稿进行研究讨论,通过越洋电讯与我交换意见,三次用快递将修改书稿寄到苏州。

对于年已九十的我,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一则我过去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对社会科学是外行,只能不断学习,认真查考,力求将书稿写好;二则我年老体衰,1995年曾患脑梗塞,随着身体器官老化,脑缺血、视神经萎缩一直困扰着我,我只能进行短暂的写作和阅读,也不能使用电脑。我的草稿先由我夫人陆忠娥教授用电脑打印成文,再反复修改。2015年3月夫人身患重病,在病情稍缓和时,仍顽强地坚持打字,所以书稿是我夫妇俩克服疾病、衰老的困难而完成的。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衷心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完成这项工作的同志。南京市档案馆(局)相关同志的合作,苏州大学出版社的支持,苏州大学领导和同志的关心,尤其是王伟、张双全、王晓燕、张建初、朱坤泉、吴鹏、沈玮等同志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我铭感在心,特此一并致谢!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历史是永恒的。民族工业史也是我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这些历史,能够给人们以智慧和力量,有助于人们谱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陈克潜

2016年9月2日

目录

序 张连红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水泥工业应时崛起

 一、中国首座大型水泥企业——启新洋灰公司的诞生

 二、20世纪30年代我国水泥企业三足鼎立

 三、启新洋灰公司领导层实现新老交替

 四、启新洋灰公司首用国人总技师

第二章 避敌锋芒 南下选址建设新厂

 一、确定厂址 获得国民政府批准

 二、江南水泥公司正式成立

 三、订购机器 欧美各厂商竞相竞标

 四、科学规划 栖霞工厂全面施工

 五、胸怀壮志 拟建江南水泥厂分厂

第三章 众志成城 在困境中艰难护厂救助难民

 一、抗战爆发 开工计划被迫中止

 二、时局恶化 工厂紧急部署撤退疏散

 三、利用中立国关系 抵制日军入厂

 四、护厂成功 难民营形成

第四章 上海办事处——天津董事会与江南水泥厂对日斗争的纽带

 一、忍辱负重 恪尽职守

 二、做好经济往来会计月报

 三、顺利处理工厂及护厂有关问题

 四、发放特别酬金 奖励护厂有功人员

第五章 陈范有秘赴上海 巩固护厂成果

 一、日方紧密调查 陈范有秘赴上海

 二、日军“军管”江南水泥厂企图落空

第六章 日方为生产飞机原料 强拆江南水泥厂机器

 一、陈范有再度南下 共商抵制日方对策

 二、日汪继续施压 江南水泥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抗争

 三、日方加紧胁迫 袁心武并未屈服

第七章 反对日方拆迁机器 宁为玉碎 在所不惜

 一、陈范有领衔参加六国饭店会议

 二、日方以武力强拆水泥机器设备

 三、日方疯狂掠夺 工厂被洗劫一空

第八章 抗战胜利 昆德被留用 工厂损失估算

 一、日本投降 日军借宿江南水泥厂

 二、昆德免于遣返 继续留厂任职

 三、抗战期间江南水泥厂损失估算

第九章 申请发还机器设备 争取“联总”支持

 一、致信翁文灏 要求返还被劫机器

 二、申请发还被劫机器 未果幸获“联总”支援

第十章 引进南方资本 几经磨难 终塑辉煌

 一、引进南方资本 奋力重建江南水泥厂

 二、重建过程几经磨难 再遭官僚资本掠夺

 三、迎来解放 江南水泥厂开工生产

第十一章 江南水泥厂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江南水泥厂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半个多世纪

二.、江南水泥厂厂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二章 陈范有献身中国水泥事业的一生

 一、陈范有早年经历

 二、与江南水泥厂共命运

 三、实业救国 风范长存

后记

本书涉及的部分档案资料

序言

苏州大学老校长陈克潜和他的弟弟陈克澄两位先生的大作《风雨如磐忆江南——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即将出版,作为后辈,有幸先睹为快!陈克潜先生已过鲐背之年,近十余年来,他一直四处奔波,寻找其父亲和江南水泥厂的相关历史资料,书写父亲与近代民族企业不屈抗争的历史,至今笔耕不断,其精神令人感佩!

陈先生的先父陈范有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江南水泥厂的创始人之一。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一生立志实业救国,但其苦心经营的江南水泥厂却在民族危机之下,从1935年创办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才开工生产,其间经历了长达16年的艰苦筹建历程。1985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倡导为百名实业家撰写传记,已于1952年英年早逝的陈范有名列其中。不过作为陈范有先生的大公子,陈克潜先生由于多年担任苏州大学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化学专业的研究,其对先父的历史却知之甚少。陈先生离休后,才开始关注其先父与江南水泥厂的历史。而恰好此时,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郊外最大难民收容所的江南水泥厂的资料不断被学术界挖掘,陈范有和抗战时期江南水泥厂的历史开始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笔者由于长期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特别关注抗战时期江南水泥厂的研究,2004年在陈克潜先生三弟陈克俭先生的支持下,我指导硕士生张朔人以抗战时期江南水泥厂为主题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其后我从民间收藏者叶德兴先生处复制了其收藏的所有散落民间的江南水泥厂资料。近十余年来,有关陈范有和江南水泥厂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最新成果是2013年陈克潜先生推出的大作《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现在我又收到陈先生兄弟俩对这本书的修订稿,阅读之后,收获很大,下面谈三点读后感与读者分享:

一、让史料说话。陈先生与南京市档案馆深度合作,在书中采用了许多珍贵档案文献,并将部分重要档案图片附于书后,使全书论述建立在翔实可靠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基础上,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来源有三类:一是南京市档案馆有关江南水泥厂档案资料,包括陈范有与陈立夫的来往函件,赵庆杰、孙柏轩致天津常董函(1938年3月27日)等。二是南京市档案馆从江南水泥厂接收的277卷档案,如《在上海日本大使馆讨论拆迁机器问题》(1943年8月23日),《在南京日本大使馆讨论拆迁机器问题》(1943年8月27日),《日、汪长官到工厂宣布“奥田六条”》(1943年9月6日),《在上海召开华中部分股东谈话会》(1943年9月21日),庾宗涟、赵庆杰给江南水泥公司天津董事会的报告,等等。三是南京民间收藏爱好者叶德兴先生提供的散落在民间的一批重要档案,如陈范有草《江南水泥公司之历史与内容及拟为政府部分加工之建议》,《上海日本大使馆派翻译官中田丰干代君到颜府与颜惠庆谈话记录》(1943年9月22日),《袁总理晤町田谈话要旨》,日本大使馆特命全权公使田尻爱义致江南水泥公司董事长函,《昆德与日方使馆Jarasaka在江南水泥厂谈话纪要》,日本大使馆特命全权公使堀内干城致实业部长陈君慧第三一六号函,《庾宗淮在上海日本大使馆与田边调查官座谈记录》,陈范有给袁心武的信(1943年9月19日),等等。让史料说话,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二、深化研究薄弱环节。2010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戴袁支先生出版了《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经历南京腥风血雨的丹麦人》,对南京大屠杀前后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史实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但学术界对汪伪统治时期江南水泥厂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1944年2月3日《解放日报》第2版曾以“敌‘没收’沦陷区工厂”为题报道了日军强行“没收”江南水泥厂机器的消息,但日军如何进行强制“没收”?江南水泥厂如何进行抗争抵制?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该书通过第六、第七两章内容,对战时江南水泥厂的“另一种抗日”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论述,揭示了民族企业在沦陷区艰难生存的困境。作者指出:“江南水泥公司上下团结一致,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与日方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虽然机器在武力威迫下被洗劫,江南水泥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但由于采取了正确的应对之策,利用谈判拖延时日,拆迁机器时不予合作,直到日本战败投降,(日方)铝厂也未建成。此举不但伸张了民族气节,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作者还从众多史料中抽茧剥丝,发现江南水泥厂在与日伪进行斗争过程中,为避免向伪政权登记,通过驻重庆的陈汉清律师秘密向国民政府经济部申请登记。又如,抗战胜利后,日军一六一师团却借宿江南水泥厂,并且可以携带枪支,声称。遵照蒋委员长命令保护南京、镇江间铁路”。作者通过江南水泥厂庾宗涟、孙柏轩呈递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函件以及江南水泥厂罗仲平秘书的书信等资料,揭露了蒋介石利用日军阻止新四军收复南京的阴谋。作者对战时江南水泥厂命运的透析解剖,对推动战时沦陷区民族企业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公众史学的典范。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公众史学借助自媒体的优势异军突起,而且日趋活跃。以往记录和书写历史是少数所谓历史学专家的特权,而现在则有演变而为人人书写历史的态势。“人人都可以书写自己的历史,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历史学家。”为了探求父亲的传奇历史,陈范有的四位公子都十分执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先后撰写并出版了《“洋灰陈”传略》(陈克宽、陈克俭编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爱国实业家陈范有》(陈克澄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陈克潜著,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家四公子虽然都不是历史专业出生,但是公众史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公众史本质上是由无数个人史所组合而成的整体史,反映的是大众的个体经历和个人视角所观察到的历史场景,能让我们看到更生动、更贴近生活、更富有个性的历史景象。”无疑,陈克潜、陈克澄先生的新著《风雨如磐忆江南——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是一部公众史学的典范之作。

明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陈先生兄弟俩的大作适逢其时,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2016年11月2日于仙鹤门

(本序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

内容推荐

陈克潜、陈克澄所著的《风雨如磐忆江南(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全景式展示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背景下,爱国实业家陈范有等创办民族水泥工业江南水泥厂的曲折历程,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犯下的罪行,又反映了民族企业家们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不屈和抗争。

编辑推荐

2002年,卡尔·昆德夫人应邀访问南京和江南水泥厂旧址被媒体频频报道后,引起作者的注意。2004年,陈克澄由美国到南京,获得一批江南水泥厂资料,他据此完成了《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一书,首次公开了这批档案。由于这批资料存放在作者的家中,他有充分的时间反复阅读和研究,他感到有责任探索父亲陈范有倾其一生创建江南水泥厂的事迹,为此常与陈克澄进行交流。于是就有了陈克潜、陈克澄著作的《风雨如磐忆江南(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一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