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是第一个进入南极中心地区(南纬80度以南)的中国人。他,也是第一个进入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中国人;第一个与爱斯基摩人广交友的中国人;第一个携夫人两次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个对爱斯基摩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中国人;第一个作为总领队,组织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到目前为止,也是对北极考察次数最多(九次)、在北极居住时间最长(总共三年多)的人;是发表和出版有关南极、北极的科普文章和科学专著最多的中国科学家。
他,就是位梦华,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科学家。在《两极科学之谜》中,位梦华将带你敲开极地之门,探索南北两极与人类未来的秘密。
《两极科学之谜》为《高纬度科普》之一,由位梦华所著。
《两极科学之谜》:从太空到地球,从宇宙到星系,人类已经积累了那么多知识。但是.太空茫茫,无边无际。历史漫漫,永无休止,人类积累的那点知识,再多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况且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靠道听途说和合理推断得来的,人类真正能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地球表面相当有限的范围里。而且,即使在地球表面,人类的活动范围也还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温带和热带。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两极是很难到达的。直到20世纪初。人类的足迹才真正延伸到了南极和北极的中心地区,主要还是为了探险,对于两极的真正含义,其实并不清楚。只有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无论是地质构造还是生态平衡,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环境效应,地球都是一个整体,并不以人为划定的各种边界为依据,这叫做整体地球系统。而在这个系统当中,两极虽然人迹罕至,冰天雪地,但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于是,人类之向两极进军,也便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大洋礼赞
你鸟瞰过太平洋吗?那浩瀚的雄姿总是令人敬畏;你瞭望过大西洋吗?那神奇的力量总是使人折服;你飞越过南大洋吗?那环状的水体给地球披上了一条银白色的哈达;你俯视过北冰洋吗?那洁白的冰盖给地球戴上了一顶巨大的冠冕。
是的,我曾横跨过太平洋,从中国飞到美国;我也曾纵穿过太平洋,从阿拉斯加到南极;我曾经眺望过大西洋,不禁想起了百慕大三角的神话;我也曾遥望过南大洋,面对奇丽的景色赞叹不已。现在,我又来到了北冰洋,与之朝夕相处,无论走到哪里,视野总也离不开它那浩渺的身影。有时候,风平浪静,海面如镜,那大洋仿佛进人了甜蜜的梦乡;有时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大洋似乎发起了脾气;有时候,波涛滚滚,浪花飞溅,那大洋仿佛正在细声诉说;有时候,冰山如林,银装素裹,那大洋似乎穿上了御寒的冬衣。
我常常独自徘徊在大洋之滨,久久不肯离去。飞鸟忽而从面前一掠而过,在蔚蓝的长空翱翔而去;海豹偶尔从水中伸出圆滑的脑袋,对着苍天喘上一口粗气;伞状的水母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在透明的海水中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倘若幸运,还能看到巨大的鲸群从远处缓缓游过,不时地喷射出高高的水柱。彩霞映红了大海,像一把无名之火,在天边熊熊燃烧;波涛震撼着大地,像是有千军万马,正在向岸边冲锋,搏击;太阳不落,每天绕行一周,周而复始;月亮却有升有降,有圆有缺,走着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
也许是触景生情的缘故吧,这样地朝思暮想,久而久之,就对大洋产生了一种敬慕之心,或者也可以叫做“大洋意识”。
我们赞颂大地,称她为人类的母亲,这是对的,因为人类确实是从大地上演化而来,而且是在大地上生存繁衍至今的。但是,据古生物学家说,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如细菌和藻类等,却只能在海相沉积的岩石里才能找到它们的化石。这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首先是在大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当然,这种发展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鱼类,从水生到两栖,从卵生到哺育,从哺育到人类,才有今天我们这些最高级的生物。
众所周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个单细胞开始,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所以,这十月怀胎,正好反映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史。而那包裹着胎儿的羊水,似乎也说明了原始生命是从水里开始的。因此,当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对着大地母亲顶礼膜拜的时候,也不应忘记大洋的功劳。事实上,大洋正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母亲。如果没有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低级生命,人类就成了无本之木,只能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造出来的。
我们讴歌大地,称她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也是对的,因为大地确实赐给我们赖以生存的沃土。但是,你可曾想到,如果没有雨水,这沃土只能是不毛之地。而这宝贵的雨水,则是通过大洋水分的蒸发而源源不断地提供出来的。大洋就是这样,通过自己无私的奉献,给大地以绿色,万物以生机,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我们尊崇大地,称她为物质财富的宝库,这是对的,因为大地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你可曾想到,大陆上的许多自然资源都与海洋密切相关。且不说那些可再生的资源,如生物资源,都要靠水分生存,许多矿产资源,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等,实际上也是首先在大洋里形成的——经过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有一部分在陆地上储存起来,而有一部分仍然存于海底。不仅如此,人类所享用的许多物质财富,都是直接从大洋里攫取的。因此,如果说大陆是资源的宝库,那么大洋则是资源的源泉。
我们热爱大地,称她为人类的家园,这更是对的,因为大地确实为人类提供了角逐的舞台和生存的空间。但是,你可曾想到,若与大洋相比,大陆只不过是一些彼此分离的孤岛,只有大洋才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完整体系。因此,大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大大拓宽了人类的眼界和思维空间,还以其本身的广阔、深远和包罗万象,为科学的发展开创了许多崭新的领域。
P3-5
一个科学家的精神漫游与人性探索,能回到哪里呢?
位梦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探险家俱乐部国际成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1982年,从美国去了南极,成为最早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1983年回国后,率先对南极进行综合性研究,出版《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等著作,并发表大量与南极有关的科普文章。
20世纪90年代始,又将目光转向北极。1991年至2005年,先后9次进入北极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广交爱斯基摩人朋友并关注其文化与生存状态的第一个中国人,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政府和阿拉斯加爱斯基摩捕鲸委员会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授予其杰出贡献奖。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进入北极中心地区,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为中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创造了条件。1998年,在北极工作了8个月,成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为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科学文学的语言创作了大量综合介绍南极和北极的“科学散文”,并结集为《北极的呼唤》、《两极探险史话》、《最伟大的猎手》等20余种出版,在读者中,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年5月,作者的科学家探险传奇——《巨怪追踪》之《北极天书》问世。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世界是恐怖的,不仅现在,过去和将来亦如此,恐怖不仅来自人类,同样也来自自然界和宇宙空间。那么,人类将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