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创作,直抒胸臆是第一难事。《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胸怀。1000多年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仅被公认为是颜氏行书中的顶峰之作,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作继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国书法的第一座丰碑,颜真卿则是以他的“气格之美”树立起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但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传世书迹作品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书体极具个性,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坐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祭侄文稿》是一篇书札草稿,麻纸墨迹本,书写25行,共234个字,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通篇使用微秃毛笔写成。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藩镇安禄山起兵谋反,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和从兄常山太守颜呆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颜呆卿与其幼子颜季明被俘,先后被害。758年,颜真卿书此文稿悼念为大唐社稷捐躯的颜季明,后人称作《祭侄文稿》。
细读草稿可以发现,开篇叙述身世,还比较平静,字也比较规矩、圆浑。写到“贼臣不救”以后,悲痛之情充溢胸间,字体打破了矜持的局面,字形、行距忽大忽小,时而滞重,如哽咽不前;时而纵放,如慷慨悲歌。错、漏的地方逐渐增多。写到“魂而有知,无磋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几个字时,已经达到了无意于书而气贯天成的极高境界。感情的波澜起伏,随着笔锋自然流露出来,这是因为临文之时,激昂悲壮的感情一发难收,长期积累的高超书法艺术,在不经意之中挥洒而出。所以文稿雄姿英发,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虽然多处涂抹而始终不能破坏文稿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宋代苏轼不但学颜书,而且对颜书有极高的评价,对他的人品更是景仰不已。他在《东坡题跋》一书中说:“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丰采,非独得其为人而已,凛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斥希烈也。”说的是书如其人,颜真卿书法正是他刚正义烈、高风亮节的化身了。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颜书的人格美
颜鲁公的书法并不属“美”“媚”一路,而是以端正、沉稳的格调折射出内在的刚直忠贞的君子风范。《宣和书谱》记载:“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物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庄尊重,使人畏之爱之。”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自叙帖 怀素
在书法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1200多年。怀素是少小出家的僧人,因贫穷而刻苦,因刻苦而功底扎实,因出家而淡然无所求,因性情疏放而饮酒吃肉,所以怀素的狂来得实在、质朴,醉来得真实不虚。他的狂草信马由缰,只放不收,如急风骤雨,豪情勃发,一泻千里,其气势惊天地、泣鬼神。最值得欣赏的是他的《自叙帖》里的两句诗:“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怀素善以中锋运笔,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怀素的狂草,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若行云流水,李白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
怀素(737—799),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长沙市)人。怀素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其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存世草书墨迹有《东陵圣母帖》《论书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和《自叙帖》。
《自叙帖》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经验,以及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名人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代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规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唐大历十二年(777)他摘录部分赠诗和序,以狂草写成此卷。本卷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道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P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