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编委会编写的《中华成语故事大全》精选了你最耳熟能详的400余条成语。简单有趣的文字,会让你领略成语的真谛,增加古文化的见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智慧;“释义”“出处”“故事”“用典”等栏目的设置,展现了每则成语的全貌,让读者尽览无余;精美的彩色图片,更会让读者了解到成语最直观的一面。
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与完整性,每则成语独立成篇、含义深刻,为了便于查阅,全文按照字母排序。读者朋友既可将其视为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可以当做故事书来阅读,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本书是生活和学业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徜徉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遨游在神秘的知识海洋。一起探索科学的奧秘,一同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在五千年的历程中,我们眺望远方——向往神秘的地域、叹为观止的风景;憧憬美丽的故事、明媚斑斓的阳光……
此刻,就从《常春藤》编委会编写的《中华成语故事大全》起步,满怀探索的激情,走向梦想!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是成语的王国,故事的海洋,让你尽情品尝祖先的甘甜智慧之果。
哀毁骨立
◎释义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竞,赢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
故事
西晋时期,被称做“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与中书令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两人都以孝著称,但两人的悲伤程度却有所不同。和峤按照当地的丧葬习俗,用草把当枕头,睡草荐,吃白粥,守孝三年中礼数周全且神气不损。而王戎却不顾礼数,在母亲坟前搭了一个小棚子,整日在坟前哀哀哭泣,其饮食也无规律,吃得很少,三年下来他变得骨瘦如柴。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此事后,对刘仲雄说:“你常去探望王戎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我很担心他。”刘仲雄答道:“和峤遵从礼数,精神元气没有受到损伤,王戎没有拘守礼法,却因哀伤过度而形销骨立了。因此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尽孝。陛下您不应担心和峤而应担心王戎呀。”
【用典】众亲戚已到,商量在本族亲房立了一个儿子过来,然后大殓治丧。蘧公子哀毁骨立,极尽半子之谊。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爱屋及乌
◎释义
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要连带关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出处
《尚书大传·大战》:“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般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
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众诸侯攻人殷都,商朝的残暴统治终于被推翻。然而,伐纣成功的武王却觉得天下还没有安定,该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呢?于是,他召集姜太公、召公、周公等人问道:“应该怎样处置商朝的士众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杀尽所有的敌对势力,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武王认为不妥,又问召公,召公说:“有罪者杀,无罪者赦。大王您看如何?”武王摇摇头,再问周公,周公说:“惟仁是亲。过错在于纣王,百姓无责,我看应该让他们各回各家,各种各地。”武王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感慨道:“真是胸怀宽广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用典】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
——宋·陈师遭《简李伯益》
百折不挠
◎释义
折:挫折。挠:弯曲。形容意志坚定,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绝不屈服。
◎出处
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故事 东汉官员乔玄为人正直,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一天,他正身染风寒,卧床不起时,一伙手执钢刀的蒙面强盗,挟持着他十岁的儿子闯进来,对他吼道:“马上把你家的财物全拿出来,否则,我就杀掉你的儿子。”乔玄没有被强盗的恐吓吓倒,更没有向强盗屈服。过了一会儿,司隶校尉阳球得到消息,带领人马赶来救助。因为怕强盗伤害孩子,阳球下令只将强盗团团围住,没敢轻举妄动。
乔玄见此情形,用力喊道:“如果因为怕伤害我儿子的性命就放走坏人,那他们以后还会残害百姓,为恶社会!赶快捉拿强盗吧!”阳球这才下令奋力捉拿强盗,可怜的孩子却没有来得及被救下,惨死在强盗手中。
乔玄这种在盗贼的威逼下毫不屈服的精神为后人所称赞。后来,他虽然官至太尉,依然刚正清廉,连葬礼都十分简单。为此,蔡邕在《太尉乔玄碑》中称赞他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用典】汉阳民军总司令黄兴,系湖南长沙县人,向来主张革命,屡仆屡起,百折不挠。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
包藏祸心
◎释义
包藏:隐藏,包含。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怀着害人的恶意。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想用结亲的方式同楚国建立友好关系,便把大臣公子段的女儿嫁给楚国的将军公子围。哪曾想,楚国却想利用公子围到郑国迎亲的机会偷袭郑国。迎亲那天,公子围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直奔郑国。郑国识破了楚国的险恶用心,派子羽出城拦阻说:“郑国的都城很小,无法容纳这么多人,就请您在城外举行婚礼吧!”
公子围的代表却说:“婚礼是件大事,怎么能在城外举行呢?这样岂不是轻视了贵国国君的恩赐,而让公子围无法回国复命吗?”子羽只好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国家小,这并没有错。可如果因为希望仰赖大国而不加防备,那才是大错。郑国同楚国联姻,本想依靠大国来保护我们小国,可你们竟包藏祸心,想伺机吞并郑国,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公子围见阴谋败露,料想郑国已有所防范,只得放弃偷袭的打算,请求允许自己解除武装,独自进城完婚。子产和子羽见公子围已经承诺不带武器,这才同意他进城迎亲的要求。
【用典】初与我为客侣,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赀,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
——清·苈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
抱头鼠窜
◎释义
原指抱着头,像老鼠那样惊慌逃窜。现用来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出处
汉·班固《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魇、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范阳人蒯通见韩信拥有重兵,便想说服他背叛刘邦自立为王,成为楚、汉以外的第三股势力。有一天,他混人韩信的军营,给韩信讲述了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的故事。他说:“张耳和陈余曾结为刎颈之交。张耳被秦军围困在巨鹿时,派部将张魇、陈释去见陈余,请求发兵援救。陈余为了自己的安全,不愿出兵援救,只拨了五千人马给张耳的部将。后来张廪和陈释都死于秦军之手,张耳因此与陈余结下怨仇,回来后毫不犹豫收其兵权,使他怀恨在心。不久,陈余联络齐王田荣,把张耳逼得走投无路。张耳只好杀了项羽派到赵国的使者,仓皇投靠了刘邦。后来,刘邦派张耳带兵攻打赵国,他终于在水之南杀死了陈余。”蒯通讲完故事后,又说道:“希望你能把陈余之死作为借鉴,认真考虑我的劝告。”韩信听后颇为动摇,对蒯通说要考虑几天。最终韩信念及刘邦对他的恩德,没有背叛刘邦,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
P198-201
经典点亮智慧人生
成语,是我们中国汉语语言的精华,是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积淀,处处闪耀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之光。
成语之所以能够让语言大放光彩,是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久远故事中的精灵,沉淀了那个故事中最直接的情感。当人们提到“草木皆兵”“如履薄冰”时,便会想到那个人小心翼翼、胆小害怕的样子。相反,当人们看到“大义灭亲”“房谋杜断”时,也会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正直与谋略,这就是成语的魅力。
本套书精选了你最耳熟能详的400余条成语。简单有趣的文字,会让你领略成语的真谛,增加古文化的见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智慧;“释义”“出处”“故事”“用典”等栏目的设置,展现了每则成语的全貌,让读者尽览无余;精美的彩色图片,更会让读者了解到成语最直观的一面。
本套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与完整性,每则成语独立成篇、含义深刻,为了便于查阅,全文按照字母排序。读者朋友既可将其视为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可以当做故事书来阅读,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本套书是生活和学业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