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台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志纯//王爱琴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水患的治水英雄。舜帝年老欲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舜帝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禹继位后,称国号“夏后”,又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帝禹元年,封禹少子于西戎,世代为首领。大禹少子受封的地方在黑河流域,由于他是黑河之祖的儿子,被尊称为河宗,管理黑河水系与当地部落。

据说周穆王西巡,进入今武威和张掖一带,中途受到河宗柏天的迎接。穆王在众人的陪同下,“大朝于燕然之山,河水之阿”,观看了当年大禹开凿的峡口。后亲自选择戊午吉日举行祭河大典。这天,穆王身穿天子大服,乘八骏之乘来到河边。事先宰好的牛马豚羊全牲50具陈列一旁。典礼开始,穆王向黑河宣念颂词,然后将全牲50具投入河中。

为了怀念大禹治水,张掖好几个地方都修庙立碑。明代在镇夷峡建造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大禹祠,祠在洄澜山北侧,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祠内供奉着大禹像,还有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像。宫内还陈列有大禹治水文献,以及关于纪念大禹的遗迹记载等。清光绪年间,大禹祠由天城村人阎伯宽、肖裕本等人筹资重建,1958年被毁。

(蔺学伦)

崆峒”作为地名,分布全国,传说各异,各有其理。山西临汾、河南临汝、江西赣县也有崆峒山。最为有名的,要数甘肃平凉境内的崆峒山。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为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汲冢周书》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烦、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远古时,这十二个氏族部落分布在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北高原,成为部落联盟。在河西,十二部落中的大夏、匈奴、月氏等古老民族就长期生活在走廊黑河两岸。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考证说,中华民族先从西北高原开始,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到了三代以下,便形成了中原文化。这样,在“崆峒”部落联盟的故地出现多处崆峒山,也就不足为怪了。甘肃除平凉外,酒泉、高台也有崆峒山,也都流传着黄帝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

高台县城西北140里处有正义峡。古称“镇夷”,黑河在这里咆哮而过,折北流向居延。河两岸峰林耸峙,危崖突兀,民间传说这里是大禹治水施工之所。周围幽壑纵横,怪石嶙峋,多见山洞石穴,地势险要。河旁有一古城,名日“天城”。据考,汉代在此置酒泉都尉东部障,明代设镇夷守御千户所,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人文荟萃、华夏之风相袭不绝的古老村落。天城北有黑山,古名崆峒山。《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据旧县志记载,《林屋秘本》云:“黄帝访广成,初到北崆峒,不遇,;15西行,经涉雪山,过甘泉直至西崆峒,峰岭似鸡头,今为黑山。登山见合黎弱水,实黄帝圣迹所经处。”

黄帝修德振兵,败炎帝于阪泉,杀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为天--子。传说他即位十九年,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修道,便去请教修身治国的“至道”。广成子答日:“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并谓守其一,而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未尝衰老。”。

地方志的记载有两点让我们信服:崆峒山有“北崆峒”和“西崆峒”,不止一处。黄帝先到平凉“北崆峒”,访广成子不遇,然后到高台“西崆峒”,才得以拜会。这即是说广成子这位崆峒氏族的“高人学士”居无定所。谁能说“千二百年而未尝衰老”的广成子就永远在某一个地方修行?再说,黄帝西行至西崆峒的路线很是清楚:涉雪山、过甘泉,登山见合黎、弱水。此山只能是高台崆峒山。记载这一传说的《林屋秘本》今已无存。据考,清代有个叫王维德的学者,字洪绪,人称“林屋先生”,出生医道世家,聪颖好学,凡星相、算命、卜筮之书无所不览,著有《外科证治全生集》五卷,乃荟集祖传效方及其四十余年亲治验方所成。维德兼通阴阳家言,喜欢地方历史文化,尤其是对地方志有研究,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编撰成《林屋民风》十二卷。《林屋秘本》可能是其流传在民间的著述,它所载黄帝问道广成子于西崆峒,必有所稽。P5-6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两任省委书记苏荣、陆浩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出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对、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外聘美编房娴等人的智慧和心血。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张家昌副部长、马成洋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管钰年、李玉政、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在本丛书的编校出版阶段,甘肃文化出版社的原彦平、陶伟、郧军涛、周乾隆、王奕、温雅莉、李兰玲、贾立及马映峰、王天芹、周桂珍、蒋潇等以绣花般的细致,挑剔出所有的瑕疵,使该丛书的质量得到了最终的保证。

《高台史话》是《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本书以“史”为记述主线。以“话”为文体笔调,讲述了高台县自古至今-的远古神迹、历史演变、景观揽胜、物产资源、轶事追述、文物故址、人文民俗和红西路军血战等县情。希望世人藉此了解高台,认识高台。史话内容主要来源于档案史料、方志文献、出土文物,其次为口碑传说。叙事依据可靠,陈述秉笔直书,整个著录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可用性、可读性。它对领导决策、资治教化、公务参考、弘扬正气、励精图治,更快更好地建设高台,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高台史话》编写,得到中共高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方面鼎力参与,保证了《史话》的撰稿与编排。2006年8月,原地区史志办公室主任张志纯拟出《高台史话》篇目并与有关同志座谈。2007年至2008年。张志纯分别约请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丹庭、今高台县文物管理局局长寇克红、县档案局副局长段进泓和市上有关高台籍同志撰稿。2009年4月,中共高台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爱琴因事到甘肃文化出版社,恰遇主管史话工作的管卫中副社长,管建议王部长抓紧落实史话编写。此事不久提请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同意,并由县政府拨款4万元。5月19日,王爱琴部长偕同王延金、石建军专程前往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与张志纯共同协商确定了书稿编写事宜。尔后,县委宣传部召集撰稿人,王部长安排题目,提出限期与要求。于是,5月下旬至6月下旬,仅1月时间,突击撰稿八九万字,连前合计18万余字,快速完成组稿、编稿、审稿;6月16日,书稿电传甘肃文化出版社。为争取在8月1日高台县举行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向来宾赠送《高台史话》,出版社将此书列为紧事紧办之务,拟出进度安排,落实分工责任。经过编辑和编撰人员一月夜以继日的劳动,《高台史话》终于如期出版。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陷。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目录

远古寻迹

 大禹治水镇夷峡/3

 黄帝问道崆峒山/5

 千年沧桑

 建置沿革/11

 历史上的骆驼城/14

 骆驼城轶事/16

 建康郡名的由来/17

 长城连绵/19

 寺庙述故/24

 考古发现/27

 古迹溯源/31

 高台屯田史/33

往事悠悠

 北凉发祥建康郡/39

 豪族史氏/40

 明代守御千户所/43

 年羹尧黑河均水/45

 黑河干流均水制度/48

 三清渠的历史/50

 慕国琪修三清渠/52

 今昔马尾湖水库/53

 城外大碉堡/57

 吴可读奏斩成禄/58

 我们来自大槐树/60

人物春秋

 烈女庞娥亲/65

 名将史宁/66

 总兵白兆庆/68

 良医石坚/69

 赵福淳轶事/70

 阎相师传奇/71

 郭长坡兴学/76

 道长郭元亨/78

 回忆长兄王铭五/80

 全国劳模朱海南/83

 石油功臣孙德福/84

 残疾强人许艳红/86

悲壮战歌

 高台血战/91

 回到党的怀抱/95

 董振堂军长牺牲经过/100

 董振堂牺牲的另一种记述/102

 杨克明主任献身高台/106

 杨克明烈士遗属来高台/108

 高台县苏维埃政府/110

 诗颂英烈/111

 一张珍贵的合影/113

 群众营救红军记/115

 救助红军伤员/117

 红西路军纪念馆/118

风景名胜

 高台胜景/123

 久孚盛名的台子寺/126

 南山胜景梧桐泉寺/128

 话说魁星楼/130

 神奇天城/131

 正义峡谷/134

民俗物产

 面塑/139

 剪纸/140

 刺绣/142

 木刻/144

 谜语/144

 生活习俗/145

 起名/147

 大车/148

 丰博的资源/150

 驰名物产/151

文化集萃

 县志传承/157

 村志添秀/158

 左宗棠赠联/160

 于右任访书才/161

 定安堡的楹联/162

 耐人寻味的戏台对联/163

 乐善堡的秦腔/164

 獠牙绝技/167

 社火/168

 念卷/174

 民歌/175

 方言语音词汇/176

 大白话/177

传说故事

 晾经台/181

 大昭寺的钟/182

 胭脂泉/183

 九眼泉/186

 黑泉/186

 天城/188

 三凤村/189

 金鸭子/190

 两山一河/190

 当代新貌

 建设成就/195

 教育事业回眸/200

后记

序言

鉴史明志继往开来

中共高台县委书记 余锋

高台县人民政府县长鞠毅

《高台史话》的编纂出版,是全县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喜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成果,对于鉴史明志,继往开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台历史源远流长。远古时代,就曾留下了开拓者的足迹。《禹贡》云:“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先秦时期,羌人、月氏人和乌孙人就在这里驻牧。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境内置表是县,为高台一带最早建置。从此,这里便成为中原王朝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重要据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三秦锁钥,五郡咽喉”之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的高台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河西走廊有名的绿洲农耕区。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使其既积淀了丰厚的汉唐魏晋五凉文化,又孕育了灿烂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民间民俗文化,还创造了北方高度的农业文明。境内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2处,县级100多处,其中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遗址——骆驼城古遗址和全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许三湾古墓群,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汉代长城、烽燧、屏画黎山、湖映月牙等历史名胜和高台馆藏的5000多件文物瑰宝,都记录着高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高台资源相对丰富。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南抵祁连,北枕合黎,全境山环水绕,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林茂粮丰,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等资源,千百年来养育着高台人民.也使这块沃土成为河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境内有大小河流6条,其中黑河纵贯全境,由此形成的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又有“戈壁水乡”之美誉,并成为西北最主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芒硝、原盐、萤石、硅石等20多种,其中芒硝储量占全省储量的一半以上,食盐为全省最大产区。高台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北巴丹吉林沙漠的南缘,熠熠生辉。

高台也是一块红色圣地。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在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的率领下,在高台与数倍之敌浴血奋战,绝大部分将士壮烈捐躯英雄的身躯倒下了,但精神永存、光照千秋。在中央和省市的支持下,建成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台烈士陵园),是红西路军国家级烈士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声誉。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高台人民勤劳质朴、正直善良、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如今这种精神品质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正是在这种精神品质的激励下,高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往开来,奋发图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将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高台的征途上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高台史话》一书,以史话的形式来叙写历史,据实而不拘实。在体例的编排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举其大要,以点带面,融历史性、可读性于一体,逐篇读来,却又不失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倘能有助于县内外人士进一步了解高台、熟悉高台,则甚感欣慰,也就达到了编纂出版的目的。

是为序。

2009年7月

内容推荐

高台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县境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产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高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丝绸之路要冲。1937年初,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两千多将士与国民党数倍之敌殊死决战,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编辑推荐

高台历史源远流长,高台资源相对丰富,高台也是一块红色圣地。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高台人民勤劳质朴、正直善良、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如今这种精神品质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高台史话》一书,以史话的形式来叙写历史,据实而不拘实。在体例的编排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举其大要,以点带面,融历史性、可读性于一体,逐篇读来,却又不失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相信能有助于县内外人士进一步了解高台、熟悉高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8: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