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类危机之温室效应/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分类
作者 谢芾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类危机之温室效应》由谢芾主编:“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将以热烈而镇定的态度,紧张而有秩序的实际行动投身于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的必然选择——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爱护生命、维护和平,扎扎实实地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向人类共同的未来。希望此书能帮助青少年更加详细地了解温室效应及其影响,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内容推荐

《人类危机之温室效应》由谢芾主编,是一本自然科学类读物。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本书包括了人类生活、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关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青少年了解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在《人类危机之温室效应》里,既有令人感动的环保故事,又有深刻实用的环保知识,它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名守护地球家园的忠诚卫士。

目录

认识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产生的自然原因

被人类活动推动的温室效应

制造温室效应的气体元凶

温室效应与环境

不断升温的地球

日益干渴的地球之肺

持续蔓延的沙漠

海平面在上升

冰川在融化

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温室效应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来势汹汹的“圣婴”

没有温柔的“圣女”

干渴的大地——旱灾

泛滥的洪水

咆哮的沙尘暴

不再轻盈的雪

高空砸下来的冰

恶劣的台风

狂暴的龙卷风

突袭而来的寒潮

暴躁的风暴潮

愤怒的海洋——海啸

被温室效应影响的人类生活

温室效应与农业

被影响的旅游业

温室效应与皮肤癌

温室效应与人的眼睛

温室效应与人体免疫系统

温室效应与传染病

势在必行的环境保护

发展绿色工业——清洁生产

提倡绿色消费

推广绿色汽车

环保新时尚生活

让绿色能源成为主流

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林

保护生命摇篮——海洋

地球人在行动

试读章节

什么是温室效应

寒冷的冬季,可爱的小动物们纷纷躲进洞里,开始了冬眠;树木抖落叶子,迎接下一个春天。可是在一个漂亮的玻璃房子里,花团锦簇,百花争艳,好不热闹!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问题的关键就在那个漂亮的玻璃房子,人们一般称它为花房。因为它不仅可以让温暖的阳光进入,而且还能阻止屋内的热量向外扩散,这样一来,屋里边就会变得很暖和,花儿自然不惧寒冷,竞相开放。人们把这个叫做“花房效应”。

很多年以前,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饭桌上的蔬菜单调得很有规律的,尤其到了冬天,那更是大白菜的天下了,因为它不像其他的蔬菜那样的“矫情”。可是到了后来,出现了花房的兄弟——温室大棚,于是,越来越多的蔬菜可以躲避严寒,冬天的餐桌变得丰盛起来。

漂亮的花房,温暖的蔬菜大棚,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美化了人们的环境,人们不仅味觉得到了满足,视觉上更是好好地享受了一下。精神愉悦,神清气爽,岂不快哉!

影响我们生活细节的这个小花房——蔬菜大棚,谁能料到它竟然蕴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呢?

花房效应,大名叫温室效应,也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在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也有类似于花房的功能,即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称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温室效应”或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使地面植物生长受影响,地面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知识点

天文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

温室效应产生的自然原因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上的一种物理特性。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这温度上的差别是由于一些温室气体所导致,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到地球整体的能量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地面和大气层在整体上吸收太阳辐射后能平衡于释放红外线辐射到太空外。但受到温室气体的影响,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分量多过它释放到太空外的,这就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

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电磁波和粒子流,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1/20亿,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部总能量,称为太阳常数。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为瓦/平方米。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由于太阳辐射波长较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约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称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活动和日地距离的变化等会引起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被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被散射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散射太阳辐射和直接太阳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其强度和光谱能量分布都发生变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大气上界小得多,在太阳光谱上能量分布在紫外光谱区几乎绝迹,在可见光谱区减少至40%,而在红外光谱区增至60%。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大气辐射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太阳辐射要通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这样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就进行着一系列的能量转换,从而形成地球表面复杂的大气热力状况,维持着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P1-4

序言

温室效应指的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人地面,而地球表面增暖后向外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这样就使地球表面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故名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大自然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警报,倘若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人类将面I临毁灭性的打击。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使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大大降低,由此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日趋升高。某些专家已经提出警告:到2057年,世界的热带雨林可能全部消失。那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显著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将愈加明显,气温的升高将是不可避免的。

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而未来就在我们的眼前伸展。加拿大看到的是日渐消逝的北极冰和冷冻带;拉丁美洲和南亚的居民看到的是越来越具毁灭性的风暴和洪水;欧洲人看到的是消逝的冰川、森林火灾和致命的热浪。科学家们发现世界没有像现在这样热已经有1000多年了。历史上有记载的最热的年份都是在1998年以后出现的,而且地球可能从来没有像在过去30年内那样快速的升温。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小组的报告称,人类活动导致了气候变暖。

科学的意义就在于找出相对应的平衡,预测出未来出现情况的可能性有多大。就像不能等到房子起火之后,再去买保险一样,不能够在确定人类活动100%会对地球变暖产生影响之后,再去采取行动。因为那样就为时过晚,一旦地球上的冰层开始溶解,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人力不可能将其停止。这种有可能面临的文明毁灭的后果,人类不能够坐视不理。保护环境,控制温室效应,首先要从我们生活的点滴做起,节能减排作为一个热门词语,已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节能减排是为了减少污染,其根本原因是为了降低温室效应。森林是温度的调剂师,在保护森林的同时,我们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捍卫我们的绿色家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开发替代能源,减轻大气的污染。为了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寻找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将以热烈而镇定的态度,紧张而有秩序的实际行动投身于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的必然选择——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爱护生命、维护和平,扎扎实实地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向人类共同的未来。希望此书能帮助青少年更加详细地了解温室效应及其影响,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