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乐活(滴水之恩滴水相报)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格言杂志社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格言》杂志以“开启语言智慧,彰显时代精神”为办刊理念的文摘期刊,风格唯美、清雅、幽默、生动,深受各个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自创刊以来,社会反应及市场表现均十分出色,被新闻出版总署定位为“异军突起的新秀”。《格言》作为国内第一本以“提高读者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主题的文摘类期刊,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可。

格言杂志社编著的《乐活——滴水之恩,滴水相报》主要收录了格言杂志社的经典作品。

内容推荐

《格言》杂志以“开启语言智慧,彰显时代精神”为办刊理念的文摘期刊,风格唯美、清雅、幽默、生动,深受各个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自创刊以来,社会反应及市场表现均十分出色,被新闻出版总署定位为“异军突起的新秀”。《格言》作为国内第一本以“提高读者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主题的文摘类期刊,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可。

格言杂志社编著的《乐活——滴水之恩,滴水相报》主要收录了格言杂志社的经典美文。

《乐活——滴水之恩,滴水相报》囊括名家名作,盘点文化话题,引领阅读潮流,珍藏时代变迁。

目录

繁花·尘世

我的诗意童年

37度半的生活

胡同里的文艺青年

饿肚子的时光和50个硬币的雨天早餐

台词:世界如此暴躁,我却如此美妙

大隐隐于的士

要成为一个有光彩的人

翠姨

幸福不问出身

哎呀,爸爸

选段:幸福其实很近

兄弟们长大

牡丹花水

你怎么知道人家早下班了

小钱大快乐

歌典:小人物,大生活

客厅里的鲜花

唐娜·肖的葬礼“清单”

真正的大师是我的儿子

爱的简单生活

地震中的少年

那一院子落叶

知“族”者,常乐

下水道里的美国穷人

地上掉下了一块天

市声

小镇电影

飞虹·锋尚

有个人,不靠谱

像鲁滨逊一样活着

在低处生活,获无上快乐

微博那些事儿

字幕组,不计回报的文化使者

总能偷闲赴派对

谁的人生没几个故事

执著于梦想的“灰太狼”

Let’s Go Party!

“摆客”一族的时尚生活

“挑刺儿”女孩的“纠客”生活

正在把我们变傻的N件事物

今天《星期五》

用卡通来理解全世界

幽生活一默

再不拍片,春天就老了

凯瑟太太的微笑

云帆·心志

我是一个十分平庸的人

钢铁大王和他的图书馆

旁听生:游学北大清华的乐与痛

我没能够到云彩

潇洒走一回

一个人对付乔丹的日子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鹤发稚颜,童心依旧

自由在脚下

世界上最爽的一件事

我有自己的独特舞步

芬芳花语

陈佩斯:就这样被逼上话剧舞台

换种方式滑行

肯爱千金轻一笑

玩具

人生留白又如何

流浪路上风光好

用荒诞缔造传奇

沐浴在爱中的写作

往N+1的方向

选段:快乐的加减乘除法

和自己玩一场懒人游戏

一边柴米油盐,一边星光灿烂

山羊上树的秘密

剪影·视界

别错过了剑桥上的一段青春

台北的品质生活

光头王凯:我的风格与生俱来

单车旅客,低碳骑客

美国社会的自信

市长兼职也疯狂

植物的笔名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欧洲的鸭子

交换生活

书屋:人人都有恋物癖

脱口秀女王的谢幕

寻访现代隐士

1.6公里内你有几个朋友

钞票上的文化之旅

城市也乐活

Norain大叔

阳光照到星期八

让海豹安静地午休

幸福小镇,诗为你歌

乡村生活的悠长

趴在地上,仰拍蓝天

暖炉·絮语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一个人的独舞

再不去看杏花,我们就老了

当悲催袭来的时候……

我的朋友马德

时光不老

道明二三事

人生有时不必看得太远

你就是幸福

时间留下诗意

让温暖弥散

台词:喜剧大胃王的私人影院

早餐店里的告示

限速人生

我喜欢

我们比20年前快乐吗

好年龄与好衣服

往昔岁月是一壶茶

诗情的生活

在一个时代里缓慢行走

巷内好时光

导盲犬的眼睛

选段:微笑物语

脱俗的美丽

河边洗衣服的时光

流光轻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魔方·生趣

零分作文:我说90后

起洋名的白领你伤不起

乐活族的二十四小时生活

花草进屋后

十年前,大明星在做什么

舒马赫原来是“鞋匠”

公交车上的牧羊人

从小狗那儿学到的18件事

台词:记得那时年纪小

让人觉得愉快的事儿

古人的环保生活

烫还是不烫

流浪在鲨前

游乐园的魔法地图

怎样用科学抓狮子

钱锺书语录

老外的新年愿望

吵架你用什么体

哈利·波特告别演说:我这十年

21世纪10年代

 活力人生+大印记之九:悦

试读章节

小钱大快乐 裘山山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花钱的气度并不和她挣钱的多少成正比。所谓“能挣也能花”是少数,多数情况是不能挣但能花、能挣却舍不得花。

比如我,虽说不是富婆,比起身边几个朋友来,算是收入高的,但我在花钱上的气度比她们小多了。我若是哪天买了件比较贵的衣服,便会好些日子惴惴不安,像做了错事。不像我的女友,工资到手第一天,就敢买一件相当于一半工资的衣服或鞋或包,剩下的日子就在等下个月的工资中度过了。又比如,很多女人情绪低落时,往往以疯狂购物来调节,这招对我也不灵,我要那样情绪会更糟。所以我总想:我前世一定是个穷人,穷怕了,穷习惯了。

这么一推理我发现,曾给我带来快乐的钱都是小钱,真的。

第一笔让我开心的钱是一角八分,我自己挣的。那年我12岁,读初一,班上一个女生约我去打牛草,卖给她爸爸的单位。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汗流浃背,且浑身痒痒,打了大半背篓牛草去卖。过完秤,人家把钱递给我时,我不好意思数,一把捏住就塞进口袋里,然后边走边悄悄用指头去捏。有张一毛的纸币,另外几个硬币我只好靠大小判断,最后确定一个一分,一个两分,还有一个五分。摸到五分时,心中竟涌起一股暖流,因为我一直以为是一角三分钱。

回家的时候,路过水果店,看见人们在排队买西瓜。那是20世纪70年代,物资极其匮乏,水果店早已形同虚设了,偶尔来点儿水果必定要排队。我也跟着去排,排到了,只剩三个最小的。售货员把它们都称给我,就那么巧,刚好一角八分。我乐滋滋地拿回家,妈妈和姐姐都喜出望外,西瓜虽小也是西瓜啊,我们已多日没吃过水果了。那天真是老天照应,三个小西瓜,每个都很甜,吃得我们母女三人幸福不已。

此生我的第一笔存款是五元钱,也是在初中。我们家那时每个月要烧200斤煤球,请人挑的话,100斤要付给人家五角钱。但我妈要我去挑,省钱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为了锻炼我。我妈常说我们家不能养小姐。那时我们住在山城,到处都坡坡坎坎的,路很不好走。我一次挑50斤,挑一次我妈给我一角钱。当然不能说是工钱,只说是买冰棍儿吃的。我舍不得买,除非天气实在太热。钱都存下来,加上父亲每星期给我的三角零花钱(一个月一元两角),一个夏天我就存到五元了。若不是有时嘴馋买了点儿零食,眼馋买了几块花手绢儿,我还可以存更多。

存到五元钱时我就沉不住气了,到底是穷人的底子,成天都念叨着要买个什么。被我妈得知后,打起了“歪主意”。我妈告诉我百货商店里有很好看的花布,五元钱就可以做一件新衣服。我被说动了,跟她去百货商店买花布,做了件新衣服,上了当都不知道,还美滋滋的。一直到成家后我才明白,衣食大事本该由“政府”出资的,不该征用“民间”的钱。当然,我老妈已为此事专门向我“致歉”了。

我的第二笔存款就多了,60元。那时我已经当兵,每个月津贴七元七角五分。需要说明的是,七角五分是女兵的卫生费,同年的男兵就只有七元。指导员上政治课动员我们勤俭过日子,让每月存五元。我也就很听话,每月在司务处存五元,一个月剩下不到三元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到了年底,从司务处一下子领到60元,真觉得发了大财。我拿着钱,跑到军人服务社,给爸爸买了两瓶茅台酒,当时茅台酒九元一瓶;给妈妈买了两瓶花生酱,妈妈喜欢吃花生;给姐姐买了件的确良衬衣,11元;剩下的给自己买了台半导体收音机。哈,觉得自己就像个富翁,很开心。

再说说我的第一次旅游,也是小钱带来的快乐。1979年我考进大学,依然拿部队的津贴,一个月十元。因为要买书什么的,简直不够花,每月都得从伙食费里退一点儿出来聊作弥补。

有一年春天,我们三个女友相约去卧龙玩儿。三个人都是穷光蛋,就各自找了几件旧衣裤去附近的村子里卖,也没卖多少钱,七八元钱吧,又去退了点儿伙食费,凑了二十多元钱,加上另外三个男生也凑了些钱,总计不超过50元,交给我保管。一路上我们能搭便车就搭便车,能吃素面就吃素面,能睡车站就睡车站。六个人用那50元玩了整整五天。到卧龙后还假装做社会调查,吃了公家的饭。这应该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自助游”了。

结束时,我把每个人坐公共汽车回学校的钱分给大家后,就剩一分了。我一扬手,将那一分钱扔进了锦江,然后开心不已、身无分文地回了学校。

第二次旅游是母亲赞助的。放暑假前我收到我妈的信,信里竟然夹了50元钱,说为了奖励我学习好,让我这个暑假先到北京去玩几天再回杭州,我高兴得当时就跳了起来。那时我们家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四分五裂,我爸在长沙,我妈在杭州,我姐在西安,我在成都。每次放假,我们都要商量半天怎么集中。

我以这50元为基础,退了点儿伙食费,用一个北方同学的学生证买了张半价学生票,就去了北京。在北京期间,我表弟提供住宿,他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读书,给我找了个女生宿舍。我每天坐公交车出游,去了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北海、香山,还有王府井,差不多北京有名的地方我全去了,最后还留下了回杭州的车票钱。可以说,那次在北京是我玩得最开心的一次。后来再去北京,遇到的讨厌事就越来越多了。

说到钱带给我的快乐,肯定要说到稿费。我现在差不多已经是个靠稿费谋生的人了。我拿第一笔稿费时是20岁,在连队当兵,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稿费七元。那是我第一次拿到津贴以外的钱,纯属“意外之财”,不知如何是好。大概是从小家庭不顺的缘故,已学得很乖巧,便主动拿这七元钱去书店买书,捐给了连队。七元钱竟然买了十几本书,当然是按自己的喜好全买的小说之类。连里的战友也很高兴,以至于后来,连里的战友一看到书店来了新书就通知我,等着我再去买。

拿到第一笔“大稿费”时,我已经结婚,是一个中篇的稿费,四百多元。我用它给爸爸妈妈买了张沙发,150元;给公公婆婆每人买了床狗皮褥子,160元;还买了许多零碎。我买一样,就在那个装稿费的信封上记一笔,后来信封上密密麻麻的,可见买了不少东西,着实过了一把花钱的瘾。

我此生的第一笔高消费,是买电脑。早在1991年,当时我只有2000元存款,便卖了自己的金项链,一举花2800元买了台电脑,放在床头柜上,开始了我的电脑写作生涯。这是我很引以为豪的一次花钱记录。以后的日子,我依然过得很节俭,或者说更节俭了。

至今我也没体验过花大钱的快乐,所谓一掷千金,所谓挥金如土,所谓花钱如流水,到底是什么感觉呢?我无法体会。我也有几个很有钱的朋友,比如那种经常出国旅游要坐头等舱的,那种每周要去香港洗脸的,那种花几万块钱订一个选美比赛前排座位的……从他们的表情看,他们是自得的、自负的,但他们很少说到“快乐”这个词。他们会说很痛快——痛,并快乐着。实事求是地说,我永远也不想体会那种感觉,我估计我会受不了的。我一定是:痛,并不安着。

我肯定不鄙视钱。我只希望钱能带给我真正的快乐,那种良心安宁前提下的快乐。

(摘自《从往事门前走过》,西藏人民出版社,小黑孩图)

P26-2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