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亲生伯父无情摧残的穆斯林少女;一名身负神秘任务的退役军人;一位离家出走寻求自我的中年教授;一起惊心动魄的“荣誉谋杀”;一段从传统森严的偏远东部,横穿整个土耳其大陆的惊险浪漫旅程。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的命运在爱琴海上交汇融合,展开了一段充满悬念的故事。
全球连续再版53次、受到20余国读者热烈追捧的感人故事!由土耳其驻华大使、土耳其文化部长亲自向中国读者推荐,土耳其国宝级畅销作家的顶峰之作!苦难与幸福,禁锢与自由,仇恨与情谊,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在《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中激情上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大气开阔的文化视角、饱含诗意和情感的语言,注定这将会是一本不容错过的重磅级好书。
故事起源于一场“荣誉谋杀”。
十五岁的土耳其乡村少女玛丽,被身为族长的大伯强暴后,又痛苦地发现全家人一直在等待她用一条绳子自决……她能否有机会逃过此劫?
年轻的突击队员西玛尔退役后,带着父亲交给他的神秘任务来到伊斯坦布尔。昔日的勇士却黯然发现自己在这座大都市里犹如白痴。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濒临崩溃的西玛尔如何面对自己的信仰?
中年教授伊凡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却时时忍受着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与孤独。终于,他毅然抛下一切,只身漂泊大海,寻找自己的救赎。
在传统与现代观念激烈冲突的土耳其,三个同样面对生死存亡的人在海上相遇,开始了一段充满憧憬、怨恨、欢乐、猜疑与疯狂的奇异旅程。
在一个仿佛凡湖碧水般深沉的梦境里,十五岁的玛丽正翱翔天际,她洁白赤裸的身躯偎依着一只凤凰的脖颈。凤凰通体白色,和玛丽苗条的身体一样洁白无瑕,它飞得轻柔飘逸,像一片羽毛,背着玛丽舒缓平稳地穿过了朵朵白云。
玛丽双手紧紧搂着凤凰,心里感到无比幸福。清凉的微风温柔地抚摸着她赤裸的脖子、肩膀和双腿,她禁不住心中的喜悦,浑身一阵战栗。
“哦,神鸟!”她轻声自言自语,“哦,圣鸟!哦,福鸟!”
这就是祖母讲的故事里的那只神鸟;那长得又高又瘦,脸孔让每个人都害怕的祖母每晚都会祈愿赞颂这只神鸟。神鸟终于来了,来自浩瀚无垠的天空,不偏不倚正好停落在她家门前。它从所有人当中将玛丽叼了起来并放在背上,朝天空缓缓飞去。
玛丽从祖母的故事中知道,凤凰呜叫时要给它奶喝,歌唱时要给它肉吃。要是满足了它这些要求,它就会驮着你不停歇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不过,要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这神鸟就会发怒,会把你从它背上甩下去。玛丽以前时常听说这个故事,她相信那一定是真的。
向下遥望,凡湖的碧水波光粼粼。岸边耸立着一座宏伟的城市,这座城市像极了传说中的伊斯坦布尔,有关伊斯坦布尔的传闻玛丽听说的实在太多了。她简直无法把自己的目光从这座城市移开。
忽然间,凤凰嘎嘎地叫了起来,尖锐的声音让她觉得非常刺耳。
“我到哪儿去给你找奶喝呢,福鸟?”玛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要怎么在空中找到牛奶来喂你呢?”
凤凰再次叫了起来。
“天哪,我到哪儿给你弄奶喝呢?”她又问了一句。“那头红色母牛每天早上乳房都是胀鼓鼓的,我每天早上都要给它挤奶,可它不在这儿呀。”
这只巨鸟叫得更响了,吓坏了玛丽,巨鸟愤怒地摇晃着,仿佛要把玛丽从它脖颈上甩出去。
“求求你!”她哀求着,“等我们回到地上我再给你找奶喝行吗?我会给你挤红牛的奶喝,它的奶又香又甜,你想喝多少就给你挤多少。”
这时,玛丽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既然母牛有大乳房,那她自己也有两个小小的乳房。她便把手放在自己的一个乳房上挤了起来,几滴乳汁从她蔷薇花蕾般的乳头流出。她探身向前弯下胸脯,用自己温暖的乳汁湿润了凤凰的头部。突然间,流出的乳汁增多了:最初那几滴变成了一股溪流,转眼间,乳汁像泉水般喷涌而出。
神鸟喝了顺着脖子流下来的温暖乳汁,心满意足了。
清风抚摸着玛丽的身体,她任凭自己随风飘荡。感觉自己轻飘飘的,有如身边拂过的片片白云。
过了一会儿,她又听见了凤凰发出的叫声。这一次是凤凰悦耳的歌声。
“哦,我亲爱的凤凰,在这七重天上,让我到哪儿给你找肉吃呢?”
凤凰不停地唱着它的歌,玛丽也再一次向它哀求——这一次她实在是无可奉献了。凤凰开始发出可怕的尖叫声,玛丽感到世界的末日已经来临。
“啊,荣耀的神鸟!福鸟!”她大声喊道,“求求你,请别把我丢下去!”
她害怕的事没有发生。凤凰没有把她从自己的脖颈上甩下去。
玛丽看到她们正飞近一座山,山顶高耸,直指苍天。锯齿状的尖峰刺破云霄,朵朵白云在山峰下方缭绕。这只巨鸟把玛丽放在巍峨峰顶上一块最尖利的岩石上,玛丽的脊背仿佛就要被刺穿。她纤细赤裸的身体猛地一抖,寒冷和恐惧使她颤动不已。
突然间,凤凰发生了变化。它长出了一身黑色羽毛,原本白色的凤头也变得犹如黑炭一般,它的嘴变化成一把血红色的尖嘴钳。凤凰发出刺耳的尖叫,天地为之震撼,山中百鸟无不仓皇奔逃。 玛丽惊恐万状。“我知道它想吃肉。”她心想,“它一定要吃肉,所以肯定要吃我身上的肉。刚才它喝了我的奶,现在要把我的肉身生吞下去。”
巨鸟把它血红的尖嘴插入玛丽的两腿之间,进入那令人厌恶与受诅咒的罪恶之所。“这不过是幻觉,”玛丽安慰自己,“不过是个噩梦罢了,不会是真的。”可是这么想也并没有让她感到慰藉。
玛丽拼命把巨鸟那黑炭般的脑袋从她两腿间推开,但是凤凰的力气比她大多了,根本不在乎她的两只小手,只管步步深入,并将她的身体一片片地撕扯下来。
突然间,巨鸟的脑袋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人,玛丽看见一张长满黑毛的男人面孔。玛丽一眼认出了这胡须,是她伯父。
“伯父,把你撕掉的东西还给我吧。”她哀求道。
有着人头和满脸胡子面孔的凤凰把撕裂的身体碎片还给了她,随后转身飞向了天空。
玛丽孤零零地留在山顶上。她把身体的碎片一块一块捡起来,放回到原来的地方。每一块又都恢复原状,并立刻愈合。
玛丽突然一惊,醒了过来。
“我不要醒来。”她心想,“我再也不要醒来!”她做的噩梦把她吓坏了,可是实际情形更可怕。
她睁开了眼睛——村里每个人都津津乐道的那双大眼睛。那是一双少有的大眼睛,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和浓淡各异的褐色杂糅融合,实属珍稀罕见,有人羡慕,有人妒忌。她祖母临死前常把她搂在怀里说:“这孩子的眼睛比太阳还要明亮。”
玛丽意识到她正用双手紧紧护着自己的两腿间,由于用力过大,连双手都疼了。
话说回来,起码醒来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她起码不再感到害怕了。她把伯父从脑海中清除出去;此刻,代替伯父在她记忆中出现的是那只凤凰。
她记不起自己是怎么去村外葡萄园边那间茅棚给伯父送饭的。她想不起来这个男人是如何扑在她身上强奸了她;想不起来她是怎么昏过去的;也想不起来后来她恢复知觉后,是怎么冲出茅棚夺路狂奔的。这一切都深深埋进了她内心的阴暗角落。
两个年轻人在墓地附近发现了她,她的皮肤被荆棘划得伤痕累累,腿上残留着干涸的血迹。她吓得神志不清,浑身颤抖像只受伤的小鸟。两个年轻人抱着她穿过村里的集市,把她送回了家——在场的每个人都惊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玛丽的家人十分害怕说起这件事,就把她锁进了宅子外面那间潮湿昏暗的马厩里。
玛丽没有对任何人说起她在葡萄园茅棚里遭遇的强奸,也没有说出欺负她的人是谁。事实上,她开始怀疑那件事究竟发生过没有。也许只不过是一个梦。她的记忆模糊了,记不清自己恢复知觉后做了些什么。整个事情在她脑子里成了一团乱麻,无论如何也想不清楚。但是她不能想象自己再叫他“伯父”了。她把那件事丢到了心里最深远的一个角落。然而即便是在那个意识够不着的地方,它还是在那里潜伏着——伺机再次溜进她的梦中。
马厩里很黑,铺着薄薄的褥子。微弱的光线透过老木门的裂缝和房顶上那个小窟窿,若隐若现地从外面漏进来。在昏暗中,依稀能看见丢在角落里的不用的马鞍、鞍袋、缰绳、马具、一把干草叉,木架上堆放着的一排一排的东西,一只装干面饼、干葡萄饼的口袋,还有些装谷子的口袋等,这些东西很难辨认,但是玛丽把它们都记熟了,知道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
她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凡湖边,这地方既是个村子,也是个镇子。她熟悉这里的每座房子、每棵树、每只鸟儿。那座被遗弃的亚美尼亚式的两层楼房就是她的家,里面的每个细节,都刻在了她脑子里:谷仓、简陋的浴室、泥炉子、马厩、鸡舍、园子、白杨树、院子。不管多小的东西,她闭上眼睛也能毫不费力地找到,就好像这东西是她自己搁在那里的一样。房子的木门上有两个门环,一大一小,是客人上门时用的。大的那个男人用,小的那个女人用。家里的女人一听敲门声就知道来的是男是女,大门环一响,她们刚好有时间把自己全身遮盖起来迎接男访客。
P1-5
本书作者李凡纳利(O.Z.Livaneli)是土耳其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曾在斯德哥尔摩学习音乐,在巴黎和雅典居住多年。除致力于文学和音乐之外,也积极投身土耳其政治运动,是土耳其反暴力运动发起人。二○○二年出任土耳其议会议员。
在李凡纳利出版的六部小说作品里,本书公认是最重要的一部。二○○二年在土耳其问世后已经陆续译成了十几种外国语言,风行全球,得到了各国读者的热烈反响。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读了这部小说后,曾写信给作者说:“……三位主人公命运交织的动人故事,感染了十几万土耳其读者,同样也必将打动法国读者。”该小说在土耳其高居畅销书榜首,近年来也成为国际畅销书,获得过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的图书奖项。
小说先用三条线交替叙述三个人的故事,开始并无联系,但随着故事发展,三个人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玛丽是个天真的十五岁少女,生活在土耳其东部一座偏远的村镇。出生时母亲因难产去世,因此她一直被村里人认为是个带来灾难的不祥之人。她父亲和大伯住在一起,伯父既是一家之长,也是当地的教长。一次,玛丽在给大伯送饭时遭到了他的强暴,反被认为使家族蒙羞,伪善的大伯遂命家人将她关进马厩,希望她自己上吊自杀。但玛丽决定抗争。第二位主人公西玛尔是玛丽的堂哥,服兵役期间在东部山区与库尔德工人党游击队作战。他退伍后回到村庄,接受父亲的命令把玛丽带到伊斯坦布尔去,要在那里伺机将她杀死。从东部的凡湖到西部的伊斯坦布尔,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漫漫旅途上,两个乡下人目睹了万花筒一样的新与旧、传统与潮流、保守与开放的对比。西玛尔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到达目的地伊斯坦布尔后,在执行使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被玛丽的纯真所感化。另一位主人公是一名伊斯坦布尔大学的教授伊凡。虽然因有自己的电视节目而颇有名气,家庭和社会地位也都令人羡慕,但他总感到自己的生活很乏味,人际关系的压力令他心里时常感到恐惧,以至于整夜失眠。后来他决定抛弃一切,悄然出走,来到爱琴海边租了条帆船,独自扬帆出海,去追寻自己无拘无束、浪迹天涯的梦。
一次在海湾停泊时,他偶然遇上西玛尔和玛丽,对玛丽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好感。于是他热情地帮助、引导,使玛丽从一个无知的村姑,变成一位能够独立思考、处事冷静的成熟女子,同时也抛开了宗教的束缚。西玛尔虽然下不了狠心杀玛丽,但他一直为没有完成父亲交付的使命而感到内疚。不敬神的伊凡,总说玛丽比他聪明,他老感觉两人勾结起来捉弄他,令他恼怒气愤,使命感又被激活。当他终于发现欺负玛丽的罪魁,原来就是自己一直敬若神明的父亲,他的精神支柱也随之轰然倒塌。
故事的主线是一场未遂的荣誉谋杀,所谓“荣誉谋杀”就是指男性成员以捍卫家庭荣誉为由,杀害被他们认为与男子有不正当关系的女性家庭成员。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口吻指责了这种在土耳其东部长期流行的陋习,认为它有悖人的良知。故事中的教长可以被视为制造这类事件的一个代表。作为当地教长,他是人们道德的楷模,可他却是个乱伦强奸犯,而且做了恶还能逍遥法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到头来受害人玛丽还要被加害于她的罪犯冠冕堂皇地判处死刑。结果玛丽遭遇了三重不幸,一是被强奸,二是无法让罪犯受应有的惩罚,三是被罪犯进一步加害。小说对教长的伪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让人们对实际发生在土耳其每年大约二百例的荣誉谋杀案有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深切认识,同时也对土耳其东部妇女的悲惨地位和生活状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小说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伴随着故事的发展,还生动地展示了土耳其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包括政治斗争、宗教矛盾、种族冲突、官僚腐败、文化发展、新旧对比,等等。其中土耳其人与库尔德人的冲突固然引起人们关注,不过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下,人们对此已经耳熟能详了。更引人注目的是文化发展。作者所揭示的文化状况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土耳其革命后,传统文化被西化所取代,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全盘西化的有些条件并不具备。结果是原来的没有了,新的也没学像。这种文化上的失落感,令土耳其知识界痛心疾首。作者处在这种文化变迁的洪流中,自然有切肤感受。不过,身在每一个古老文明之中的人,难道不都经历着类似的情形吗?
本书作者多才多艺,几乎被用滥了的多线叙述,在他小说里用得那么妥帖自然,天衣无缝。也许是得益于他音乐上的造诣,他的文笔自然清新而富有诗意。二○○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对本书作者曾有这样的评论:“李凡纳利对土耳其音乐、文化、政治具有重要影响。”这部小说就是上述评论的一个证明。从这部小说里,读者能看到一位天才作家提炼生活的本领,以及他庖丁解牛般驾驭语言的功力。也许这就是作者在全世界广受欢迎的原因。
现将此书由美国版英文本译成中文,首次奉献给中国内地读者,希望能引领读者追随主人公的足迹,进行一次横贯土耳其的惊险浪漫之旅。
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二○一○年三月
李凡纳利是土耳其音乐、文化及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正如同这个故事已经赢得超过十万土耳其同胞的支持,我确信它将对法国的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李凡纳利是一位全才作家。在《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中,他探讨了现代土耳其最紧迫的问题。
——法国前文化部长杰克·朗
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
——希腊国宝级电影大师安哲洛普罗斯
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甚至以书迷的身份向出版社写了封信。
——路易.德·伯尔尼埃,《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作者
一起残忍的强暴,引领读者进入土耳其传统和现代的两个不同世界。
——芭芭拉·高史密斯,作家及历史学家
这本小说非常的聪明、诚实,它让我们对于土耳其以及它的人民有了较多的了解,也能够与他们感同身受o
——纳卡拉·凯立克,畅销书《外籍新娘》作者
情感丰富、饶具诗意并且充满神奇!……你会迫不及待想要一口气读完这本书!
——米基思·提奥多拉基思,电影《希腊左巴》配乐作曲者
这是所有评论家的推荐!作品扣人心弦,是展现当代土耳其的一幅动人画卷。
——《纽约时报》
无畏而有力!引人入胜而又祥和宁静,令人入迷。
——《洛杉矶时报》
热情奔放,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芝加哥太阳报》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将几个惹人怜爱的迷失灵魂汇聚到了一起。
——美国《娱乐周刊》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以三位标志性的主人公的故事,探索了现代土耳其社会的矛盾与多样性。
——法国《文化周刊》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以书中最残忍的暴行,最强烈的温柔以及最复杂的矛盾展现出了一个国家的灵魂。
——希腊《星期日自由新闻报》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作品,它是一部意义深远的当代卓越小说,并继承了史诗文学引以为豪的传统。
——瑞典《赫尔辛堡日报》
评论家推荐之作!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纽约杂志》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将传统与现代的土耳其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BBC英国广播公司
精彩的叙事,丰满的场景。
——《奥兰多周报》
气势磅礴,且饶有趣味。非常美。
——《新奥尔良蜂王时报》
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富有现代性的故事。
——美国《书讯》杂志
这是一部令人大开眼界,感人至深的作品。
——美国《柯克斯书评》 李凡纳利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样化的、引人入胜的当今土耳其。
——美国《图书馆杂志》
李凡纳利是一位充满力量的作者。
——法国《电视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