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苦短,南柯一梦。
如今到了山穷水尽之际,蒋介石自然把目光投向了东海中的宝岛。蒋介石认为台湾的好处是退可守,进可攻。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万一大陆被共产党拿了去,凭借海峡天险和自己掌握的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与当时尚无海、空军的共产党周旋,以延续香火,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了于己有利的变化时,渡过仅有130公里宽的海峡,从厦门、福州登陆,反攻大陆,卷土重来,再圆自己的帝王梦。
蒋介石在第三次下野时说:“我之所以下野,还有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台湾地位的重要。在俄帝集团侵略下,宁可失了整个大陆,而台湾是不能不保的。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台湾就不能坚守,亦然不能成为反共抗俄的坚强堡垒。1946年我到台湾看了以后,在日记上记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有了台湾,共产党就无奈我何!’就算整个大陆被共产党拿去了,只要保着台湾,我就可以用以恢复大陆。因此,我就不顾一切,毅然决然地下野。”
为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作准备,“下野”之前,蒋介石抓紧时间进行部署。
早在1948年12月29日,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孙科就曾发布命令,正式任命蒋介石的亲信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大太子”蒋经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以便在最后时刻退守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这道命令,连时任副总统的李宗仁和台湾省主席魏道明都事先毫不知情。
陈诚得令后,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便迁入台北主持政事,其办事效率之高在国民党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随后,蒋介石又任命陈诚为台湾省警备区总司令、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这样,陈诚总揽了台湾的党政军大权,开始替蒋介石苦心经营台湾。
蒋介石深知,若在台湾建立自己的小朝廷,没有物资基础作保证是万万不行的。
蒋介石令蒋经国速往上海与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洽谈,火速将中央银行库存的美元和黄金白银统统运往台湾。蒋经国日记写道:“今日父亲派我赶至上海访俞鸿钧先生,希其将中央银行现金移存台湾,以策安全。”
当时,国民党经过所谓的“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强行将民间的几乎所有黄金和美元收归国库,仅中央银行就有库存黄金390万盎司以及’7000万美元的外汇和相当于7000万美元的白银,合计约5亿美元。
在蒋介石的精心策划下,这笔巨额财富背着“代总统”李宗仁,由海军舰只全部抢运到台湾。每到黄昏时分,就有军舰停泊在靠近中央银行的黄浦江上,沿途是荷枪实弹的士兵。一个个大箱子从中央银行的大楼里抬出来,然后搬到军舰上。夜深人静后,军舰便哨悄离开码头,径直朝南开去。
据台湾媒体报道,1948年12月1日午夜,一艘看起来破烂不堪的货船,停靠在上海外滩江边。衣着褴褛的船员们,都是从海军中挑选出来的人伪装的。这便是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密令往台湾抢运黄金的船。当时,中央银行的几位行长已得到大批贿赂,并取得乘坐这艘货船驶往安全地带的许诺,条件是打开金库。
据当时的中央银行稽核处处长李立侠回忆,这次抢运的黄金前后分成三批:第一批,也是最主要的一批,是1948年午夜由上海装运,总数为200多万两,直接运到台湾省基隆港;第二批劫走52.2万余两,先运到厦门,然后转达台湾;第三批是在俞鸿钧辞职之后,刘攻芸继任中央银行总裁,由汤恩伯亲l临央行劫走19.8万两,这时离上海解放已不到10天了。前后三批,共劫走黄金277万多两。同时抢运到台湾的还有3526.9万银元,另有1537万美元则存进了美国银行的国民党政府账户。
1949年1月28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收到上海总领事恰伯特的一份电报:“上海市长吴国桢在本日会谈中透露,200万盎司黄金已转移台湾。上海尚存80万盎司,其中50万盎司以上正在运输中。”
这批曾被蒋经国称为“全国同胞血汗之结晶”和“国脉民命”的黄金、白银在台湾所发挥的作用,蒋氏本人曾作过如下评述:“政府在搬迁来台的初期,如果说没有这批黄金来弥补财政,经济状况早已不堪设想,哪里还有今天这样稳定的局面!”
纸终究包不住火。李宗仁得知此事,雷霆大怒,将俞鸿钧撤职查办,命令陈诚把已运到台湾的黄金白银和外汇如数运回大陆。但这位李代总统自己也明白,此事的幕后主使是蒋介石,自己下的命令只不过是一张废纸,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库“大搬家”。P9-10
我曾在《两岸关系》杂志上陆续发表人物专访文章,主要是一些部长级领导回忆历史上两岸发生的重大事件,得到了台办系统同仁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囿于杂志的篇幅,好多内容难以展开。于是,一些朋友建议我写书,将所采访的内容都写出来,作为历史保存下来。有人对我开玩笑说,“你这是在抢救历史,功德无量。”虽是戏语,可也有几分真实。因为我采访的这些部级领导,大都在80岁以上,趁他们健在,记录下他们亲历的涉台大事,对后人研究台湾问题,无疑有所裨益。
我以纪实的手法来写这本书,尽量做到史料性和可读性相结合,以我那有限的文采再现真实的历史,让读者在愉悦中了解历史上的台海风云。
对支持我的人们,我一直心存感激。我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国台办的领导和同事,尤其是宣传局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特别要感谢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同志,他平易近人,学识渊博,十分关心年轻同志的成长,他拨冗撰写的序言,文字练达、微言大义,为本书增色不少。我要感谢程思远、杨斯德、罗青长、贾亦斌、何振梁、童小鹏、石一宸、刘小萍、熊向晖、赵炜、耿文卿、乐美真、伍连连、章含之、庄炎林、陈佐洱、柴泽民、唐树备、陈云林、张一纯、林丽韫、吕正操等老领导的支持,他们积极接受我的采访,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我还要感谢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她默默地奉献,操持家务,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和写作。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想起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古话,如果本书能为读者带来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能够引起读者关心台湾问题,关注祖国统一,那我就感到莫大的幸福了。
李立
2011年6月10日于北京
蒋经国亲历蒋介石败退台湾内幕
奉化溪口,蒋介石对送行的父老乡亲,伸出三根手指头
谁说国民党没远见!蒋介石早就选好了退路——退守台湾
1949:蒋介石“最悲惨的一年”
蒋介石第三次“复职”,从幕后再次走向台前
贾亦斌与蒋经国的恩怨情仇
初识蒋经国,彼此投缘
蒋经国为贾亦斌主持婚礼
见证庐山风云
与蒋经国的第一次冲突
陪同蒋经国视察青年军
蒋经国力荐贾亦斌
与蒋经国同吃同住
对美军顾问团说“不”
替蒋经国查办贪污案
首赴台湾,领略宝岛风光
反对成立“铁血救国会”,裂痕初现
蒋经国上海“打老虎”,最后决裂
掌握武装,积蓄力量
酝酿南京“西安事变”
积极准备,等待时机
溪口“考察”,化险为夷
断然起义,义无反顾
蒋经国痛哭流涕作检讨
良村血战,死里逃生
蒋经国派人香港行刺贾亦斌
跨海传话,重续友谊
蒋经国派人北京见贾亦斌
“尚有余篇惜未成”
伍修权在联合国刮起“红色风暴”
“泥腿外交官”准备赴联大
美国成功湖畔,伍修权扬名世界
世界听到了中国人民的声音
伍修权载誉归来,郭沫若机场迎接
“和平将军”张治中亲历两岸秘密接触
“和平将军”张治中
毛泽东点将,张治中受命作谋和试探
陈毅接见台湾来的亲戚李次白
张治中喊话、写信,沟通两岸高层
子承父志共促统
章士钊搭桥两岸
章士钊三赴香港
出师未捷身先死
石一宸将军亲历三次“台海危机"
第一次“台海危机”:解放一江山、大陈岛横扫残敌如卷席
受命攻取金塘岛
拿下金塘,尽得舟山
夺取制空权、制海权
彭德怀:“用宰牛的刀子去杀鸡”
大陈岛之敌跑了
第二次“台海危机”:“炮击金门”
准备再攻金门
“炮击金门”,“一石三鸟”
毛主席高瞻远瞩定决策
彭老总亲自部署
云顶岩上取俘供
毛泽东点将,叶飞挂帅炮击金门
飞炮炸金门
叶飞前线亲自指挥,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蒋军被我们打瘫了
美国人傻眼了
“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美国人自己套上绞索
“炮弹金门钻进,美国冒出”
第三次“台海危机”:痛击“反攻大陆”
蒋介石落井下石
毛泽东:“包围歼灭”
抓大股,反小股
斩断海上运输线
空中袭扰一败涂地
徐淡庐见证曹聚仁沟通国共高层
宁做“无冕王”,不入蒋经国幕僚
首赴北京,邵力子机场迎接
周恩来设宴颐和园,首放国共和谈信号
毛泽东亲自接见,周恩来信守承诺
受蒋介石父子之托,曹聚仁考察庐山、溪口
致信蒋经国,报告“奉化之墓庐依然”
金门炮战突发,两次故意泄密
热线冷而未断,曹聚仁最后一次回大陆
“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
罗青长肯定曹聚仁沟通两岸高层
童小鹏在周恩来身边见证两岸风云
见证对台政策的调整
陪同总理接见特赦战犯
周恩来亲自做台湾上层工作
周恩来南海绝密之行
见证李宗仁“叶落归根”
参加四届人大筹备工作
参与全部特赦释放在押战犯
举国同悲悼总理
落实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后记
同事李立抱着厚重的《台海风云》大样,放到我的案头,十分谦虚地让我“指正”,接着又十分诚恳地提出让我作序的要求。
我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从命了。
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格。自忖序的主要作用应该有二:一是推介作品;二是介绍作者。前者要求作序者对作品有准确、权威的评价,后者则要求对作者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能作出恰如其分的介绍。二者兼备,方具作序资格。但我以这个要求衡量自己,觉得差距不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虽然作为李立的同事,但与他交往不多,知人之智更是谈不上,自知之明还是有一点的。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文字方面。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拜读他的人物专访,他做的专访谋篇布局取舍得当,字里行间文采焕然,显露出他的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一定学养。我也曾对他的大作提出过浅薄的修改意见,他都虚怀若谷,觉得有理便欣然接受,有可商榷之处,他也会提出不同意见。从工作上的接触中,觉得他勤奋好学,工作努力,也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在书中写的人和事,大多与他在做编辑、记者时的成果有关,可见他是个有心人。
评论作品,应当有专家的学养。而我只是个做对台宣传工作的人,离专家的标准相去甚远,难以对此书作出权威的评论。好在对序的要求,除了对作品的评论和对作者的介绍外,还可以对有关问题加以阐发。因此,我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因为一是有据可依;二是有感而发。
近年来,台海风云变幻,海峡波翻浪卷。台湾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关注,遍及世界的华人华侨关注,全世界人民也程度不同地向台湾海峡投去关注的目光。个中原委不难理解:台湾问题程度不同地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对中国人来说,台湾问题涉及13亿中国人根本的民族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牵动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对中国人来说,现在没有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更为重要,更为神圣的事了。“台独”已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台湾问题不能和平解决,中国不能实现和平统一,直接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进而危及世界和平,也就不难理解世人对台湾问题的关注了。
变幻的风云后面有人,翻卷的波浪后面有事。人们对台湾海峡的关注,无一不是关注相关的人和事。换言之,只有对相关的人和事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了解台海风云变幻的原因,才能清楚波诡云谲的事件的底蕴。唯其如此,对海峡两岸的人和事,不可不察。李立同志的《台海风云》,就是了解海峡两岸重大事件及其相关的人和事的一个窗口。
目击,自然并非作者本人的亲见亲历,而是有关当事人的亲见亲历。比如,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童小鹏;与蒋经国过从甚密的贾亦斌;炮击金门的一线指挥叶飞和石一宸将军;为李宗仁归来奔走的程思远;曾为张学良将军部下的吕正操;见证两岸体育交往的何振梁等,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主角。其亲见亲历,耳闻目睹,几可作研究两岸关系的历史资料。至于两岸秘史、“华航事件”等台前幕后的人和事,更是两岸间的重大事件。有的事件或过去语焉不详,或人们闻所未闻。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和当事人的目击,真实可信地再现了这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既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天,我们徜徉在海峡两岸的人和事的历史长廊里,放眼当今台湾海峡,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端。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温故才更有助于知新。我们从《台海风云》这扇窗口看到了历史的烟云,更有助于我们立于历史厚重的基础上审视今天的两岸。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5月说过,“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湾问题,恐怕看不到解决的时候了。”他的遗憾和叹喟,言犹在耳。往者已矣,来者可追。续写台海风云的后来人,应该思考,如何让小平先生的遗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张铭清,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
李立编著的《台海风云》内容介绍:台海风云变幻,海峡波翻浪卷。台湾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关注,遍及世界的华人华侨关注。全世界人民也程度不同地向台湾海峡投去关注的目光。
《台海风云》的作者采访了20多位部长级高层领导。比如,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童小鹏;与蒋经国过从甚密的贾亦斌;炮击金门的一线指挥叶飞和石一宸将军;为李宗仁归来奔走的程思远;曾为张学良将军部下的吕正操;见证两岸体育交往的何振梁;亲历中日建交谈判的林丽韫;长期从事对台工作的杨斯德、陈云林和唐树备等,他们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主角。通过部长们的口述历史,真实可信地再现了两岸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
变幻的风云后面有人,翻卷的波浪后面有事。人们对台湾海峡的关注,无一不是关注相关的人和事。换言之,只有对相关的人和事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了解台海风云变幻的原因,才能清楚波诡云谲的事件的底蕴。唯其如此,对海峡两岸的人和事,不可不察。李立同志的《台海风云》,就是了解海峡两岸重大事件及其相关的人和事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