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黄土塬
由西北通过古萧关,或由东南越过秦岭,眼前千沟百壑与万亩平畴勾接绵延、莽莽黄土起伏铺展的就是陇东了。
陇东没有沙海连天、五岭逶迤,没有小桥流水、迷蒙烟雨,也没有九寨沟、武夷山这样的景点和半坡、兵马俑那样著名的文化遗迹,但是黄土高原上四季变幻、雨雪霁晴,却别是一种景观。
晨光熹微的时候,你随便在一个塬畔站定,看山外之山上,一抹胭红慢慢洇开,随后一轮红日喘息挣扎着攀上山顶,那样鲜红,那样硕大,万道金光扑面而来。你也许看过泰山的日出,也许见过太阳如何浮出大海,但你不一定有过与太阳平立塬上相对而视的这种感觉。你整个儿的肺腑心胸,都被这金光荡涤得一片澄明。如果在农历五月,天上一轮杲阳金光四射,塬上千亩麦田金浪翻涌,更有向日葵点缀其间,一时间,你定会误以为置身梵·高的画布上了。如果是秋天,站在塬上,你会发现还有那样湛蓝高远的天,轻软飘逸的云,薄绸临风一般,而南去的大雁,声声叫着的都是不尽的留恋,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晚霞满天了。百鸟噪林,千虫和鸣,玉米、高粱这些高个子的植物,微风拂动处,叶子窸窸窣窣地响着,还有母亲呼儿唤女的悠长声音,听惯市嚣沸扬的人,怎能不在这天籁人声的合奏中陶醉?
高原上的雾,尤其神奇。既不轻盈,也不沉重,好像天上有无数的线缆挂着,雾静静地垂着。人一走进来,就像永远也无法走出去,别人好像也再不能闯人,一个人就拥有了一个独立的天地。这天这地,没有喧嚣,没有争吵,没有村舍,没有阡陌,更没有人。只有这雾在身前、身后、臂左、臂右,不远不近,想躲躲不开,想抓抓不住,若即若离地随着你。瞻前,茫茫一片;顾后,一片茫茫。你走,你的世界也走;你停,你的世界也停。你恍如置身于一个大舞台,那浓浓的雾,就像软软垂挂的洁白的边幕,而你眼前活动的那一方天地,就像追光灯造出来的世界。也许你很想慷慨激昂吼几句,也许你什么也说不出来,但更多的时候,你的想法少了几许浪漫,却多了一些沉重。你看着这混沌世界,天地浑然一体,你会觉得你就是盘古,你就得开天辟地;你就是女娲,你就得补天,就得造人。这一切,包括你自己的生存,也都在你的努力了。没有人可以帮助你,甚至没有人要你帮助。你是统治者,因而你兴奋;你是开拓者,因而你困惑。这就是高原的雾。高原的雨,也像这雾,只是清明了些,泥泞了些。而高原上的雪,则完全一派北国风光,俚俗如“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雅洁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者便是。
陇东黄土塬,吸引你的还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有古朴淳厚的乡风民情和古老的文化余韵。
在随便的一个沟岔,一道山梁,一条爬坡羊肠道上,你会看见毛驴驮着水,铃声叮当。悠悠跟在驴后的人,或是一个红袄绿裤的女子,或是一个黝黑健壮的小伙子,或是一个古拙苍凉的老者,或是一个羊角小辫的姑娘。随口而出的信天游、陇东道情,缠山绕水,高亢嘹亮,遏云裂帛。随着那驴子,走过山畔畔、沟畦畦的土庄,便有一个妇人,撩开土布的门帘,从窑洞出来,在围裙上用力地擦着手邀你:“进窑里坐,窑里坐。”而你还痴痴地当院而立,望着山墙上长串子的红辣椒,骑墙而架的成山成岭的玉米,顺崖根而堆放的洋芋冬瓜,还有贴在窗棂上的红红绿绿的窗花。你可别小瞧这些窗花,这就是陇东剪纸,陇东民间艺术一绝。专家说,我国原始社会,先民们以作为生命象征的鹿为图腾的鹿头文化,以及以蛇龙为图腾的原始文化,在国内其他地方几乎绝迹,但在这些剪纸中却保留了它们的原始形态。(P6-7)
一
编印一本自己的文学作品集,是由来已久的想法,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是出于对文字的敬畏。
我是从农田的地埂上开始认字、在地上开始学写字的,对字和纸有如神灵一般的敬仰。我始终认为出书是一件大事,不是什么人都具备这样的资格的。写了诗文,发在报刊上,有广泛的读者,还给稿费,这才是创作的正途。自己花钱费力出一本书,就那么小一个圈子,送人都送不了几本。所以写作三十多年了,只在2000年心血来潮,印了一本牛皮纸封面的小册子,再没有出过只署着自己名字的书。
二
今年决计要出这本书,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今年距我1984年在《飞天》发表第一首只有四行的小诗整整三十年,出本书作为纪念;二是明年我就五十岁了,半生与文字打交道,出本书,是人生的小结。也是给自己的献礼;三是熟人朋友知道我写作,可能在报刊上零零星星地看过一些,总有人讨要我的书,想看看我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出一本,给朋友们一个交代。要说还有四的话,就是以后给孩子留点念想。
三
我是学中医的,但除过在卫校教了八年书算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之外,半辈子都在与文字打交道。写过电视专题片、纪录片解说词。写过电影、电视剧本,写过论文、行政公文,写过悼词、墓志铭等等,这些或是职责所系,或是应命文章,或是人情托付。唯有文学是爱好,文学作品是出于性情的文字,是个人作品。入选本书的仅限于此类。
四
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浪潮的影响,我开始写诗。后来各种体裁都写,近几年主要写写散文、随笔,若有整块的时间也写点小说,诗已经很少写了。收入这本作品集的有散文、随笔、杂文、诗、小说,大多数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2006至2009年间,热衷于写博客,很少发表作品,也收录了此间写的一些博文。
五
我虽然一直是业余写作,却也执着、勤奋,年轻时精力旺盛,写得多,也发表得多,后来写得少了,投稿更少。作品发表以后,留存一份报刊,堆积起来,很少去整理翻看,印象中发表了不少,似乎还有一些不错的作品。编选这本集子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数量不多,分量更轻。应该说我写作的态度还是严谨的,自己不满意的东西绝不出手,但现在看来,有一些显然是应时应景的作品,有一些是年轻气盛的义气之作。尽管有些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大刊发表过,时过境迁、年纪渐长之后,再看起来就浅薄了,也没有收录。博客中的文章大多都是急就章,有意味、有内涵的少,选了几篇收入随笔之中,算是一个时段的记录。没有电脑的时候,稿子都是手写,保存不易,有电脑以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稿件遗失了,在仅存的文稿中千挑万选,凑成这么一册,自己先觉汗颜了。
六
“独屋”是我上大学时就取的书房的名称,尽管那个时候没有书房;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有了一张自己的书桌,桌前的灯常常要亮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东方既白;这几年有了不小的书房,却懒惰了,懈怠了,书房里的灯要么暗着,要么早早地熄了。但是,在我的心里永远有一间房子叫独屋,独屋里的灯永远亮着。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了三十年,既没有成名,也没有成家,以后也不可能成名成家。那么,在工作、家庭之外,还要辛辛苦苦扛上这样一副担子,究竟所为何来?就是因为文学,使我有了另一个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自己一个人可以躲进去的独屋,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黑暗,独屋里始终有一盏灯亮着。这就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2014年11月28日
马野著的《独屋里的灯》是作家马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个人文学作品精选集,包括散文、诗、小说,约二十余万字。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曾在《诗刊》《散文》《星星》诗刊、《读书》《飞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文学报》《甘肃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其中作品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有作品入选高职大专教材,并获得全国性奖励。
马野著的《独屋里的灯》分为散文;随笔;杂文;诗;小说等几个部分,收录了《豳风绵长的地方》《鱼和水的共同革命》《有鸟叫的房子》《读者也是消费者》等作品。
它不仅能吸引读者、陶冶性情,更能发人深思,启迪人生。它不仅能让大家获得美好的享受、文化的熏陶,更能让大家参悟生活的智慧,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