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身边禅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闻章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什么是佛?黄檗希运禅师说:“运水搬柴,无非佛事。”什么是禅?归宗道诠说:“诗到雪消后,自然春到来。”禅宗祖师有偈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法在一切处,禅者将日常生活与佛法打成一片,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性灵就是禅的光彩显现。

内容推荐

禅是什么?

禅就是生活的然,清风明月是禅,耕地种田是禅,喝茶吃饭是禅……最质朴的常理,就是禅的真谛。

禅在哪里?

禅就在身边,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尽管难以察觉,微妙的禅却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面门上放光。

如何参禅?

参禅就是修心,就像种花要用心种,心里若是长了草,岂能参悟?一心一意,全神贯注,方能体悟到禅的升华与超越。

目录

一寸莲心

佛欢喜时我欢喜

七日沙弥

那一板子打得我涕泗横流

佛经绿豆

 佛经绿豆

 心地耕法

 活佛

 老董的牙疼

 石榴花开

 清凉的夏季

 桃子的感恩

 家在花红处

 灵魂的老家

 一念心安便是家

 靠谁来修复心灵

 钥匙

 钓鱼者说

 诗人与和尚

 山花与歌者

 金矿与人心

 蝇采花与猫吃草

 人生的真意思

 自他不二的一个例子

 手指

 隐居

 梦里芜湖

 大瓦壶

 特殊遗产

 银元因素

 心灵债务

陌上花开

 庄稼院里的禅

七彩花瓣

 庄上禅意

 女娲的微笑

 水仙

 超越快乐

 午日凉荫

 一花一世界

 南行寻北

 明月前溪后溪

石上菩提

 石头的禅机

试读章节

佛经绿豆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三祖僧璨《信心铭》

朋友寄来一包绿豆。收到绿豆的时候我正在读《金刚经》。《金刚经》是大般若佛典,有好多人借此得度。佛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常之彻底。可是,有人给寄绿豆来了。

绿豆是好东西。把它磨细,可吃杂面;用它长芽,可以炒菜;整个煮软,可做豆包,可熬稀饭;尤其夏天,豆汤可清热、解毒、祛暑……况且,它还会勾起我无尽的乡情!当即舍下佛经,到邮局取来绿豆。

把包裹打开,就见绿豆刷刷乱动。以为看错了,揉眼细看,果然,绿豆是动的!除了绿色的豆子之外,还有一些比绿豆小的褐色的圆滚滚的东西在爬,有的是已经爬到布包的边缘上来了。原来是些虫子!

释迦牟尼佛想洗个澡,就让随身的小僧去清理浴室。浴室由于多日未用,生些小虫。小僧心犯犹疑,不知如何处理,复来请示佛陀。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小僧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小僧释然。

浴室就是浴室,哪里有什么虫子!一切都是心造的幻影。

但是绿豆里却真的有虫子:褐色,滚圆,下面有六条小腿儿。

请示妻,妻说,用筛子筛吧。于是就筛了。

用了很大的工夫,把豆子和虫子分开:豆子多,虫子少。再一细看,几乎每粒豆子上都有一个小洞,洞里面还有个褐色的小东西。这样一算,虫子多,豆子少。不再读《金刚经》,而是想寄物人的情形:

一、亲友之间,寄来绿豆,无可惊诧。只是不该寄来带虫子的绿豆。处理方法:回信一封,这样写:寄来的虫子收到……

二、为什么寄带虫子的豆子?莫非借此讽喻我: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进城之后我变坏了?变坏也许,可是绝没有到生虫子的地步。如今还在看佛经即是明证。

三、他是来谢我的。在他母亲生病的时候,我曾经热心地推介过治疗方法。他的母亲是极干净的一个人……若是这位母亲在,是决不会让豆子生虫子的。这么说,老人家有病了?或者有什么不测?于是一阵辛酸,应该马上写封信,问老人家可安康。

想来想去,哪样也没有做,还是读《金刚经》。看释迦牟尼佛吃完自己化来的斋饭,洗净沾满泥巴的双脚,跟僧众们说些什么。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突然有电话,正是那位朋友打来的,问绿豆收到了没有?我说收到了。他说在办公室放了好多日子,忙,总寄不出去。我问老人身体,他说好,好着呢,还是老母亲缝制的布袋呢。

事情就是这样,他寄来的是绿豆,我收到的是虫子。中间有好多的事缘,就把绿豆变成了虫子。豆子虫子,孰真孰假?都真?都假?

细想一下,世间诸多的事情,都是变化着的。你想办件好事,可是办来办去,却成了一件不那么好的事,甚至坏事。据说有个人,出门回来得晚,在村口,遇到一个人在鼓捣车。他热心地问是怎么回事。说是车坏了,发动不着了。然后他就帮着那人修车,直到把车开走。回到家一看,自家的农用车丢了。原来村口遇到的那人是小偷。他正是帮着小偷把自家的车给偷了。这事让他哭笑不得,并且对以后做不做善事产生了疑虑。

其实用不着这样想,善事还是要做的,并且要坚定不移地多做。只要你起心动念是善的,善根就已经栽种下,日后必有收获。至于事情的发展、变化,有它自身的更深的因果律在,不劳我们操心。像我的这位朋友,寄给我的是绿豆,就行了。至于它是不是变成虫子,须看事情的因缘。

这件事,曰后想来,其错在我。三祖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一小布袋绿豆,就把我的分别心、拣择意、是非想,检测出来。可见人的心性要清净起来,有多么难。

心地耕法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禅师

我爹使牛耕地,撒种入土,几天后小苗齐刷刷出来,那地一派生机。真不知是我爹的神奇还是土地的神奇。我爹曾说,种地是一门学问。爹说得没错。后来我想,还有一块地,耕种起来更有学问。这块地便是心田。

不过,心田不是自留地,人均二分。人的心量宽窄不一,心胸阔大的人,能够襟山袖海,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量狭小的人,好像芥菜籽大小的东西都搁放不下,因此铢两必较,整天小是小非。心量大的人,才能干成大事;心量小的人连小事也干不成。不但干不成事,而且还会把自己弄得心事重重,满肚子的怨尤。因此世上最大的事,莫过于把心地种好。

怎么个耕法?不妨讲个故事。说有位师父会移山,好多年轻人前去求法。学员们先要学三年文,再学三年武,待文韬武略具备之后,师父开始教授移山大法。师父先在山的左边打坐一刻钟,再到山的右边打坐一刻钟,之后宣布移山完毕。学员们个个吃惊,以为受了骗。师父说:“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师,更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此师父真乃大师,一下子就把世界上的理说透了。客观事物不能改变,但我们的心情可以改变。世界是好是坏,是苦是乐,是悲是喜,全在乎心灵。如果你高兴,看什么都高兴,如果你烦恼,看什么都烦恼。因此,释迦对阿难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一个老师在纸上画了一条线,问学生们,不能裁,如何使此线变短?没有人能答得出。老师在线的下方又画了一条长线,这样上面那条线就短了。长短是相对的,悲喜是相对的,幸福与痛苦也是相对的。为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容易满足?因为他受的苦太多了。既然是相对的,那就可以这样说:世上的事本无大小,心大事小,心小事大。当然,这里说的心大,不是空洞,不是粗心,是更细密,更圆融,大处能看得很开,小处能想得很周密。你看那天空,大山大地能容,小鸟小草也不遗漏;你看那大海,大江大河能纳,小虾小虫也不拒绝。

心量大了,心态变;心态变了,眼光变。遇事想得宽了,看得远了,无论决策也好,处理事情也好,就会有很好的把握。世间事物都有其良身的规律,规律不变,我们只能遵循和顺应。比如种大棚菜。不是把茄子种在冬天的冰雪中,而是顺应植物的生长规律,用大棚把季节顺过来。

心量大了,会顿生感恩之心。人是什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离开别人而独自存在。生老病死,吃喝住行,哪一点能离开别人呢?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事,感恩每一个人,也包括仇人、对手。柳宗元说过:“敌存灭祸,敌去招过。”没有敌人在旁边盯着,我们多么容易犯错误啊。敌人让我们思考周密,敌人让我们提高警惕,敌人让我们斗志昂扬。感恩失败和挫折,感恩陷阱和骗局,正是这些使我们变得聪明和伶俐。

备下好犁好耙,让心地松软起来,宽阔起来。P12-16

序言

我与闻章同过学,共过事,而相识更在之前。记得他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世界上不怕老的东西不多,朋友是其中之一。而我们是老朋友了。

作为老朋友,闻章刚有写书的想法,我便知了。尤其说到他刚刚过世的老父亲,他那神情令我心动。可以说,这本书是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写成的。十多年前,母亲的过世曾使得我茫然了整整三年,直至找到佛法。我深切体验过丧亲之痛,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每每会面、通话,总要喋喋不休:进展如何?写得怎么样了?说实话,当时只不过是想让朋友找到一个寄托哀思、疏导悲痛的管道而已。没想到,他居然真的写成了,他不但写了他老父亲,而且写了他亲近佛学的经历以及身边所见所闻。可是,他写的这些是禅吗?禅在哪里?佛又在何处呢?

什么是佛?黄檗希运禅师说:“运水搬柴,无非佛事。”

什么是禅?归宗道诠说:“待到雪消后,自然春到来。”

禅宗祖师有偈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如是,则我们不想理会佛、不想与禅打交道,恐怕也难以做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曾远离佛法?尽管我们难以察觉,微妙的禅却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面门上放光。

据《五灯会元》卷七记载:龙潭崇信拜天皇道悟为师,数年过去,道悟从来没有给他传授佛法。一日,崇信说:“自从我师从您以来,您还从未向我指示过心法。”道悟却说:“我一直在向你指示心法。你献茶,我接住;你端饭,我收下;你磕头,我回礼。哪里不是在指示心法?”道悟禅师的意思是说,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示现禅”心法”。

崇信豁然开悟:所谓禅的心法,就是自性的作用——日常生活之中,处处都有道,时时都蕴藏着禅机,事事都是自性的神通妙用。他再次向师父请教:“怎样才能保持呢?”道悟说:“任性逍遥,随缘旷达。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佛法在一切处,因此禅者将日常生活与佛法打成一片,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性灵就是禅的光彩显现。

书中的靳老伯一生勤劳,却从来不感到辛苦。他说:“干活、干活,不干不叫活。”如此,老人家将劳作升华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在他看来能干活就是享福,劳动过程充满了喜悦。由此,我想到了百丈怀海的千古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师创造性地将佛法修行融入劳作,从此,农禅并重,在日常生产中修行,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特色。

日本著名禅学家铃木大拙博士曾经说过:禅之所以起源于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是因为中国人的脚踏实地,是因为中国人热爱劳动且享受劳动的工作精神。靳老伯不是学者,自然不会抽象什么理论,但他以身体力行,为千年前的百丈禅法做出了最形象、最正确的注释。

靳老伯说:“种庄稼不是靠人种,而是靠心种。你那心扎了草一般,地里的草能锄净吗?”

天哪,这哪里是生产队长在田间地头说种庄稼,分明是老和尚在庄严的法堂之上讲述禅法修行的诀窍!不是么,禅宗祖师说过,以心修行,是心作佛;心净则佛土净。

有人给寄了绿豆来,作者却看到了自己的分别心;石榴开花了,作者看到的却是禅的喜悦;在外旅游,作者却用禅的角度重新审视家的概念……甚至几粒石头,也成了他参悟的标本。

禅,真的这样普通?黄龙宗创始人慧南祖师说:“说妙谈玄,乃太平之奸贼;行棒行喝,为乱世之英雄。山僧门下总用不着。”禅,就是生活的本然,清风明月是禅,耕地种田是禅,喝茶吃饭是禅,最质朴的常理,就是禅的真谛。

有人问大珠慧海:“和尚修道,如何用功?”慧海回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那人说:“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慧海说:“不同。何以故?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禅,有一个注释性的名称:“心一境性。”禅者做任何事都是一心一意,全神贯注;而我们总是三心二意,杂乱用心,所以,无法体悟到禅的升华与超越。

僧问:“达摩未来时,此土还有祖师意否?”药山惟俨曰:“有。”

僧道:“既有,祖师又来做什么?”药山说:“只为有,所以来。”

因了达摩祖师的到来,禅的种子才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出了人类智慧的奇葩。

石头希迁从曹溪到青原山拜见行思大师的时候,行思说:“曹溪是禅的发源地,你带着什么东西来呢?”希迁回答:“未到曹溪亦不失。”行思问:“若这样,用去曹溪做什么?”希迁说:“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是啊,尽管佛性本来具足,可是不参,不悟,不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又如何能明白呢?

闻章正在参,读经念佛是参,吃饭干活是参,写书作画也是参。关键看你是怎样的心境,怎样的发心。

我与闻章交往多年,“知”之一字或许可以担当。闻章是智者,妙解《周易》,趣读《老子》,为贤人立传,著作飘洋过海芬芳他乡。然而,我可以这样说,他原先的书都是给别人看的,唯独这一本是写给自己的;他原来用智慧著书,而今以心血浇灌得陌上花开。在这本书里,没有了传道解惑的刻意与功利,不见了以往的颖悟和机趣,多是淡静,多是素朴。可是,我却从中感受到了至真至美的性灵光韵。

张志军

2008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1: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