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名著阅读的风暴,一次英语学习的革命!中英双语对照,让英语学习变得更轻松、更简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必备读本!
《培根随笔》谈及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话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所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从他的谈论中,还透露出培根不同的个性侧面——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自强不息的培根;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本书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趣味隽永,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
论真理
“真理是什么东西?”玩世不恭的彼拉多当年这样戏谑
道——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上的确有人好见异思迁,视固守信仰为枷锁缠身,故而在思想行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虽说这种学派的哲学家均已作古,然而天下仍有些爱夸夸其谈的才子,他们与那些先贤一脉相承,只是与古人相比少了一些血性。
然而,假象之所以受宠,其因不止于世人寻求真理之艰辛,亦非觅得之真理会对人类思维施加影响,而是缘于一种虽说缺德但却是世人与生俱有的对假象本身的喜好。希腊晚期学派中有位哲人对此进行过研究,而思索世人为何喜好假象令他感到困惑,因其既非像诗人好诗一般可从中获取乐趣,也不像商人好商那样可从中攫取利润,爱假者之所以爱假仅仅是为了假象本身的缘故。但我不能妄下结论,因为上述真理是种未加遮掩的日光,若要使这世间的种种假面舞会、化装演出和胜利庆典显得优雅高贵,此光远不及灯烛之光。
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色缤纷的浮光。
错觉假象之混合物总是能为世人带来乐趣。假如从世人的头脑中除去虚幻的印象、悦人的憧憬、错误的评估、随意的空想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那恐怕许多人都只会剩下个贫乏而干瘪的头脑,充塞其间的只有忧郁不安和自厌自烦,对此假设有谁会质疑呢?
曾有先哲责备“诗”,诬之为“魔鬼的酒浆”,因为诗不仅出自幻想,而且其中总有虚幻的成分。但其实诗又怎能比谬误更为诱惑人呢?真正可怕的,还不是那种人人难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并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但是,纵有这些假象如此根植于世人堕落的观念与情感之中,只受自身评判的真理依然教导人类要探究真理,认识真理并相信真理:探究真理即要对其求爱求婚,认识真理即要与之相依相随,而相信真理则要享受真理的乐趣,此乃人类天性之至善。
在上帝创世的最初日子里,他首先创造了光——第一是知觉,其次是理智,最后赐给人类以良知的心智之光。上帝把光明赐予混沌的物质世界,又在安息日以光明照亮了人类的心灵,并且至今他还把神圣的光辉赐予他所拣选的这些子民。
有一派感性主义哲学在许多方面是肤浅的,但其中一位诗人却由于向往真理而流芳于世。他曾说过:“居高临下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一座巍然高耸且风清气朗的峰顶),而俯视尘世中的种种谬误与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了!”——只要做这种俯看者而不自傲自满,那么这些话的确说得好极了!是啊,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步人了天堂。
以上谈了神学和哲学方面的真理,还要再谈谈实践的真理。甚至那些根本不相信真理存在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光明正大是一种崇高的德性。伪善正如假币,也许可以骗取到货物,但它毕竟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
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了!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的那一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实在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P3-7
培根是十六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第一位英文随笔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在法律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技之光”。
1561年,培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也是贵族出身。培根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但他却很爱学习,喜欢阅读比他的年龄应读的书更为高深的书籍,十三岁时便进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读书。培根只在剑桥住了三年。当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统治,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注重研究神学,用繁琐的方法来证明宗教教条的正确。培根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便离开了那里。
1620年,培根总结了他的哲学思想,出版了《新工具》一书。在书中,他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必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为此,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新工具》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全欧洲学者的极大赞赏,因为这种思想既是对反动的经院哲学的有力批判,也是对人们探索自然的殷切鼓励。
培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在他的一生中,虽然有繁杂的事务分心,可他在写作上从来没有懈怠过。他一生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传世之作当属1624年出版的《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被誉为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英语散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等诸多方面,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培根的许多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由于随笔只是一些摘记式的短文,所以用了英文来写作。他以拉丁化的句法写英文,精短隽永,组织严密;还善用合适的比喻来表现他所要阐述的思想,想象丰富,观点鲜明。
《培根随笔》于1597年首次出版,内收十篇文章,1612年再版时增至三十八篇,1625年第三版时增至五十八篇。目前这部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于世界各地,曾被美国姓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种最佳图书”之一,而其中所运用的一些新鲜词汇已进入英国文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