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其中包含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现今可见到60余万字游记资料。是徐霞客去世后由他人整理完成的。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徐霞客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真实感,且行文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更显得细致人微。《徐霞客游记》词汇丰富,却绝不因袭套语,写景时注重抒情,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强留的艺术审美价值。除此以外,在记游中徐霞客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这些事情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因此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由于《徐霞客游记》在科学、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和珍贵价值,它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作者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
二月二十一日 出崇安南门,觅舟。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入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余咤而瞩目感到吃惊而注目凝望,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东向而人大溪者,即武彝溪也。冲祐宫傍峰临溪。余欲先抵九曲,然后顺流探历,遂舍宫不登,逆流而进。流甚驶,舟子跣行光着脚走路溪间以挽舟。第一曲,右为幔亭峰、大王峰,左为狮子峰、观音岩。而溪右之濒水者日水光石,上题刻殆遍。二曲之右为铁板嶂、翰墨岩,左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问有三孔,作“品”字状。三曲右为会仙岩,左为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数孔,乱插木板如机杼。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号日“架壑舟”。四曲右为钓鱼台、希真岩,左为鸡栖岩、晏仙岩。鸡栖岩半有洞,外隘狭窄中宏,横插木板,宛然埘儏。下一潭深碧,为卧龙潭。其右大隐屏、接笋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书院正在大隐屏下。抵六曲,右为仙掌岩、天游峰,左为晚对峰、响声岩。回望隐屏、天游之间,危梯飞阁悬其上,不胜神往。而舟亦以溜急不得进,还泊曹家石。
登陆入云窝,排云穿石,俱从乱崖中宛转得路。窝后即接笋峰。峰骈附于大隐屏,其腰横两截痕,故日“接笋”。循其侧石隘,跻磴数层,四山环翠,中留隙地如掌者,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为接笋峰,口北为仙掌岩。仙掌之东为天游,天游之南为大隐屏。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从其中攀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梯凡三接,级共八十一。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下凿坎受足。攀索转峰而西,夹壁中有冈介其间,若垂尾,凿磴以登,即隐屏顶也。有亭有竹,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复。仍悬梯下,至茶洞。仰视所登之处,崭然在云汉。
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长盈丈者数十行。循岩北上至岭,落照侵松,山光水曲,并加入览。南转,行夹谷中。谷尽,忽透出峰头,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游峰矣。是峰处九曲之中,不临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环之。东望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环之。南望为更衣台,南之近者,则大隐屏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环之。西望为三教峰,西之近者,则天壶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环之。惟北向无溪,而山从水帘诸山层叠而来,至此中悬。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见绝壁干霄,泉从侧间泻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规,远近峰峦,青紫万状。台后为天游观。亟辞去,抵舟已入暝矣。
二十二日 登涯,辞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则左涯也。第七曲右为三仰峰、天壶峰,左为城高岩。三仰之下为小桃源,崩崖堆错,外成石门。由门伛偻而人,有地一区,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出门而西,即为北廊岩,岩顶即为天壶峰。其对岸之城高岩矗然独上,四旁峭削如城。岩顶有庵,亦悬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八曲右为鼓楼岩、鼓子岩,左为大廪石、海蚱石。余过鼓楼岩之西,折而北行坞中,攀援上峰顶,两石兀立如鼓,鼓子岩也。岩高亘亦如城,岩下深坳一带如廊,架屋横栏其内,日鼓子庵。仰望岩上,乱穴中多木板横插。转岩之后,壁间一洞更深敞,日吴公洞。洞下梯已毁,不能登。望三教峰而趋,缘山越磴,深木蓊苁其上。抵峰,有亭缀其旁,可东眺鼓楼、鼓子诸胜。山头三峰,石骨挺然并矗。从石罅向蹑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门,两崖夹峙,壁立参天,中通一线、上下尺余,人行其间,毛骨阴悚。盖三峰攒立,此其两峰之罅;其侧尚有两罅,无此整削。
已下山,转至山后,一峰与猫儿石相对峙,盘亘亦如鼓子,为灵峰之白云洞。至峰头,从石罅中累级而上,两壁夹立,颇似黄山之天门。级穷,迤逦至岩下,因崖架屋,亦如鼓子。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不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是岩在九曲尽处,重岩回叠,地甚幽爽。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余即从壁坳行;已而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后岩,方构新室,亦幽敞可爱。出向九曲溪,则狮子岩在焉。
循溪而返,隔溪观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岩,种种神飞。复泊舟,由云窝入茶洞,穹窿窈窕意即长曲深远,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云窝左转,入伏羲洞,洞颇阴森。左出大隐屏之阳,即紫阳书院,谒先生庙像。顺流鼓棹,两岩苍翠纷飞,翻即“反”恨舟行之速。已过天柱峰、更衣台,泊舟四曲之南涯。自御茶园登岸,欲绕出金鸡岩之上,迷荆丛棘,不得路。乃从岩后大道东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诸峰,复不得。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从此寻一线天,傍徨无可问,而舟泊金鸡洞下,迥不相闻。乃沿溪觅路,迤逦大藏、小藏之麓。一带峭壁高骞,砂碛崩壅,土人多植茶其上。从茗柯中行,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所谓“仙学堂”、“藏仙窟”,俱不暇辨。
已至架壑舟,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更清楚细致。大藏之西,其路渐穷。向荆棘中扪壁面上,还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两崖对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来受,亦游客初至者,约余返更衣台,同览一线天、虎啸岩诸胜。过余泊舟处,并棹顺流而下,欲上幔亭,问大主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约舟待溪口,余复登涯,少人,至止止庵。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趋之,得一岩,僧诵经其中,乃禅岩也。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仍下庵前西转,登山二里许,抵峰下,从乱箐中寻登仙石。石旁峰突起,作仰企状,鹤模石在峰壁罅间,霜瓴朱顶,裂纹如绘。旁路穷,有梯悬绝壁间,蹑而上,摇摇欲堕。梯穷得一岩,则张仙遗蜕尸体也。岩在峰半,觅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寻别道,又不可得;蹑石则峭壁无阶,投莽则深密莫辨。佣夫在前,得断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顾,趋就之,复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悬棘,乱坠而下,得道已在万年宫右。趋人宫,宫甚森敞。羽士迎言,“大王峰顶久不能到,惟张岩梯在。峰顶六梯及徐岩梯俱已朽坏。徐仙蜕已移人会真庙矣。”出宫右转,过会真庙。庙前大枫扶疏繁茂,荫数亩,围数十抱。别羽士,归舟。P8-9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出生于南直隶江阴马镇一个没落士绅家庭。徐霞客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他的父亲徐有勉隐迹田园,母王氏豁朗节俭。徐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15岁时就博览祖遗“绛云楼”藏书,尤其喜好古今史籍、地志图经,在那时他就有了游五岳的志向。18岁,父亲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
此后34年间,徐霞客足迹遍及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地区等16个省的山川大河。在对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考察、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驱者。徐霞客不仅仅是我国地理学先驱,而且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在旅途中,他总要把当天的所见所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即使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仍坚持燃枯草照明,走笔为记。这些或简或繁游记涉及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等等,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文笔优美。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其中包含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现今可见到60余万字游记资料。是徐霞客去世后由他人整理完成的。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徐霞客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对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着重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的旧说法,对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说法进行了肯定。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更是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除在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外,《徐霞客游记》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真实感,且行文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更显得细致人微。《徐霞客游记》词汇丰富,却绝不因袭套语,写景时注重抒情,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强留的艺术审美价值。除此以外,在记游中徐霞客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这些事情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因此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由于《徐霞客游记》在科学、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和珍贵价值,它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