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一场绝代风华》由李馫著,内容介绍:
自由度情醉唐诗,几度梦回唐朝。
唐诗中的唐朝,繁华如锦却又灾难深重,刚健理性却又缠绵多情,珠玉般的诗句,演绎出一代绝世风华。从金戈铁马到盛世太平,从故乡长忆到夫妻久别,从宫闱私密到百姓作息,唐诗告诉我们的故事,直到现在,还没有讲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
分类 | |
作者 | 李馫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诗:一场绝代风华》由李馫著,内容介绍: 自由度情醉唐诗,几度梦回唐朝。 唐诗中的唐朝,繁华如锦却又灾难深重,刚健理性却又缠绵多情,珠玉般的诗句,演绎出一代绝世风华。从金戈铁马到盛世太平,从故乡长忆到夫妻久别,从宫闱私密到百姓作息,唐诗告诉我们的故事,直到现在,还没有讲完…… 内容推荐 《唐诗:一场绝代风华》由李馫著,主要内容包括:遗落到人间的情愫、难的是无路,更是开路、邂逅黄土高原、入海前的绝唱、只得一场春梦了事、谁比思念长、一夜水涨,几多情殇、潇湘有泪说不尽、十年扬州情、隔水无端多媚眼等。 《唐诗:一场绝代风华》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山河关情卷 遗落到人间的情愫 难的是无路,更是开路 邂逅黄土高原 入海前的绝唱 只得一场春梦了事 谁比思念长 一夜水涨,几多情殇 潇湘有泪说不尽 十年扬州情 隔水无端多媚眼 古寺外的烦恼与忧伤 一叶绿而天下春 秦淮河畔说风流 恋恋大海 此地只是传说 做一介游侠 静夜思天人 月的忧愁 山雨惹鬼哭 遥想当年事 走马出咸阳 去不得的边关 北新道上的战事 眠在火焰山中 楼兰旧事 泾州伤情 远方的天涯 若再没有征战 金城羌笛怨无穷 当年歌哭卷 一街一巷尽繁华 都城月色 春有百花秋有月 几度夜梦回长安 千秋佳节名空在 神龙在池 花萼楼上的遗响 万国衣冠拜冕旒 见证盛典 仙鹤余情 斩不断的幽情 旧时情殇 相思断肠 心有灵犀一点通 谁人甘寂寞 乱世伤别离 一世贞观 只因醉太平 慈恩寺往事 唐风留韵卷 茶香四溢的日子 一觞又一咏 可怜出淤泥 长满了落寞 桃花下的往事 富贵背后的清苦 莫言求利莫求名 为他人做嫁衣 寒食背后的忠与孝 端午节的烧灼 九月九日望乡台 又是轮回一场 盛世光年好佳节 春莺啼啭绿腰舞 腰肢间的诱惑 霓裳羽衣忆往昔 胡地歌舞迷情 庙堂上的旋律 古琴高韵 画外诗情 字字揭人心 山水入画来 草字不草心 贺知章的草书 马球与战争 浮光掠影的故事 唯盼一朝闻名天下知 试读章节 遗落到人间的情愫 当黄河水从青藏高原上滚滚而下的时候,泥沙俱都震碎了身骨,随着不息的河水一同欢快地叫嚣,奔向各自前程。 很难说这些泥沙不是诗人的化身。黄河水用泥土的颜色包裹起自己的伪装:那曾是一个千古盛世的时代,却用痴人的语句打扮起一份情怀。滔滔奔流的黄河,一路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最后在山东省境内注入渤海。也难怪人们要把华夏文明归结为黄河文明,历史上哪里还有一条河流流经过如此多的繁华、贫瘠和沧桑。 黄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块冲积平原上的富庶,更是在富庶背后每一个被称为诗人的炽热情感。讴歌应只是一种外化的表达,那不曾袒露出来的真心,才应该是同黄河母亲之间藕断丝连的生养之情。 刘禹锡在浪淘沙(其一)中写道: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在刘禹锡看来,黄河应该是从天上来的。甚至连李白都曾经觉得眼前的瀑布是“银河落九天”,更不用提这绵延万里的九曲黄河水了。看着这波涛汹涌时的澎湃,人心总是难以平静的,以至于人人都在幻想如何才能溯流而上,会不会就此遇到牛郎和织女的家园?按照这个说法,地上黄河与天上银河本就应该出于一家,地上百姓和天上仙人又还有多大的区别呢? 刘禹锡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正在夔州,也就是当今的重庆奉节县。唐代诗人多嗜酒,就像是魏晋时期流行五石散一样,不喝酒的文人哪里能够算得上诗人呢?唐诗中酒最常见,恰好夔州便是当时酿酒业的中心,此地酒业之盛、酒名流传之广全天下都富有盛名。在夔州所写的诗中,不少篇章都是和酒息息相关的。不知道刘禹锡当时的状态是不是已经醉眼朦胧了,如果是的话,泛一叶扁舟游于水上,何尝不也是一份惬意?哪管牛郎和织女好不好客,于清风徐来的江面上,喟叹一下人生的际遇,或洒脱或伤怀,都足以羡煞旁人。 后世的苏东坡把这件事情做了,虽然他泛舟的地方不是黄河,却也在江上禁不住抒发了一番襟怀。面对明月,面对静水,面对徐风,人总是容易生出许多感慨。只是东坡先生一时间喝得兴起,不禁乐极生悲,竟然也凄凄地哭出声音来。 最让人心里面不忍的却是李太白。这位高歌一世的才人,在生命的最终也只落得于湖面上划船饮酒的境况。把盏问明月的时候,对影成几人,恐怕他早就算不清楚了。后来又一时感怀身世,竞做出猴子捞月的蠢事,徒给世人剩下一份祭奠。 悲剧总是给人多少唏嘘! 相传,在汉武帝时候,出使西域的张骞曾经背负了一份神圣的职责。皇帝要他循着黄河的源头去拜访牛郎和织女,如果真找得到的话,那汉武帝现在恐怕也已然成为我们供奉的仙人中的一员了。诗人对这份情怀总是难忘的,刘禹锡便也要迎着狂风巨浪逆流而上,直到叩响牛郎织女的家门,才算得上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游荡在黄河的河面上。很久以前,黄河上游有一个村庄叫黄家庄。黄家庄里有一个叫黄河的姑娘,村霸把姑娘活活逼得投河自尽。家人不忍弃姑娘于不顾,驾着小船一路沿河而下去寻找她的尸体。所到之处,呼唤姑娘名字的声音不绝如缕。声声真情,催人泪下。这条河流也就因此而被命名为黄河。 另外一说是,在两千多年前,此河只是叫单字一个“河”。没有“黄”字的时候,河水也是清亮见底的。只因陕西一带的上游地区植被保留完整,才没有如今泥沙俱下的惨况。在西安,还有着“八水绕京城”的说法。因而,人们都认为这么清亮的河水,除了是从天上的银河泻下来,哪里还能够有这番美景? 李白也说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首《将进酒》唱得恣意,听得人也顿觉得人生之路本就一番开阔,却都是我们凡人自找苦吃,到头来还要埋怨彼此的不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写道:你可曾看到那滚滚的黄河之水,从天上急坠后又汇流人海,于万里的咆哮声中再也没有回头!你可曾对着高堂上的明镜,为了满头白发而悲愁?年轻时青丝般的秀发,到了暮年却变成了雪一般的花白。人生得意时就要尽情地欢饮,千万不要让金杯空对明月。 天生我材必定会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后还可以重新赚来。烹羊宰牛我们要喝个痛快,先饮它三百杯以释我情怀。岑老夫子,丹丘先生,快快地饮酒,不要停下手中的酒杯。让我为诸君高歌一曲吧,请诸君为我倾耳静听。钟鼓美音与佳美饮食都不足为贵,我只愿沉醉在美酒中不再醒来。自古圣人贤士多寂寞,唯有善饮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你看陈王曹植昔日宴请亲朋好友,一斗美酒需要十千金钱,可他只是恣意饮用与欢娱,却从不去计较这些令人闹心的鸡毛蒜皮之事。主人啊,你为什么要说自己的酒钱已经不多,只管去取来喝个底儿朝天。可怜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只管把小厮叫出来,统统拿去换成美酒。今天我要与你一醉方休,才能解开我这万古的情愁。 感怀际遇的诗词歌赋很多,而李白在诗文中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悲伤。即便如此,我们从他的诗句中,看到的除却满腹才情之外,只有满纸的荒唐言,外加一把辛酸泪。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活得潇洒而狂放,一个活得沉郁而无奈。杜甫最容易惹人怜悯,瑟瑟秋风中,他叫着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般的口号,逆风拾掇自己的茅草屋,继续过着困苦的生活。李白恰恰相反,在华美到耀眼的外表下,谁会想到那一颗从来都没被理解过的真心,到底还能够装得下多少世俗中的尘埃? 《将进酒》这首作品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所做客,三人登高宴饮,一时兴起而成就此作品。诗中虽是在表达应该畅快淋漓喝酒的好兴致,背后隐藏的深蕴,恐怕只有喝过酒且一醉方休的人才能体会。满腔悲愤借酒发泄,却没想到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样悲伤故事还能够怎么述说,反不如一干而尽来得痛快。 干! 酒杯举起,泪珠也揉碎在脸颊上。 这一切,都和李白的际遇是分不开的。李白是个神童,自小熟读诗书,十岁就能够作赋。且李白性格的形成,和他结交的侠隐之人有密切关系。他自己曾说,年轻时结交的人都是一些豪迈之士,或者是一些修道炼丹的隐者。这使得他的性格属于豪放派,而内心的真感情却要被豪放的外表掩藏起来,只让后人于字里行间拿着放大镜去苦觅线索。 李白还说,他十多岁的时候就练就了一身好剑术,在诗中多次提及“剑”。 文韬武略样样在行的李白大多时间都在游览名山大川。当他在小寿山定居后,被前朝宰相许圉师招为孙女婿。仕途的大门就此慢慢打开。可仕途从来不是文人久留之地,李白的狂放更引起了高力士等人的不满。李白斥之为小人,可最后往往是小人得势。这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现实,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安史之乱中,李白曾随军出征,也正因为这一腔的报国热情,引来了一身的罪过,以至于最后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夜郎。 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却让李白增生了许多感情,因而在他和杜甫相遇的时候,才会感叹道知己难寻。虽然一个是华袍锦服一个是粗布蓝衫,同样的命运让他们两人意识到彼此的悲剧,不禁抱头痛哭一回,依依惜别,此情再难续。 晚年的李白已经断绝了经济上的来源。这位曾经盛极一时的诗仙,在病榻上给县令李阳冰讲解书稿,青灯苦茶,几乎燃尽了他最后的精气神儿。他留下的最后一首诗是《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首深得楚辞遗风的作品,竞成为已经62岁高龄的李白的绝唱。 李白去了。随着滔滔黄河水奔流而去,随着历史的洪涛滚滚走远。留给我们的,是满满的诗句,充实着每一个敬仰他的人的精神和内心。 可叹的是,这个悲伤到骨子里的太白星,究竟得几人与之共赴黄河源头去拜访牛郎织女,才能不枉人世走一遭啊! P3-7 序言 唐诗:一抹盛世忧愁 与唐诗比较起来,我更欢喜宋词的韵律感。宋词较之于唐诗是多出几分世俗的,这也难免被称为“诗余”了。只是现如今的我们哪里还有那么多的清高,于是不免也得承认起自己的世俗,因而才对唐诗多出一分疏远。只因怀着一颗诚惶诚恐的敬畏之心,才难以把心里面的念想付诸文字之中,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玷污了那份情思,不得已而远远地恭敬着,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住对信仰的虔诚。 然而最怕的是,距离一旦拉开了,就把那份情思远远地抛在了天边。 未动笔前,我还被唐人的风骨吸引着。然而一旦走进去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是误入了一潭泥沼,越陷越深,无论如何也挣扎不出来了。 这是史上难得的一个盛世,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常常梦回唐朝,对那个时代念念不忘。可文人却总是难以让人理解。在唐诗中,即便只是一场欢歌达旦,诗人也总要从中寻出一些由头感伤一番。当一步步走入诗的情境时,是最容易被他们的情绪感染的。于是在洋洋洒洒写出数十万字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片愁苦的阴云笼罩在我心头,连饭食都有些难以下咽。 可再一想,这大概又是我自己性格的原因,才使得每一首诗歌都沾染上或许并不属于它们的色彩。所谓醉眼看花花也醉,那一个时辰,是再辨不清究竟是自己醉了,还是这个世界本就已不再清醒。 我们仅仅都只是一个个体,所看所想也必不相同,千人千相,也许他人念到的诗歌全都是幸福的味道吧? 但这又能怎样呢? 写作又是最私人的一件事情,这样的问题,始终有一些说不明道不清的味道。就像是佛教禅宗发展到后期出现了“以禅注禅”的误读一样,我大抵也是犯了“以诗注诗”的错误。 禅宗初行时期,原本的教旨教义乃不是文字,凡有求禅者皆视所悟而采取或棒喝或打骂的方式,为的是使其能在瞬间顿悟,因而一时间呵佛骂祖的参悟方式在空门之中竟屡见不鲜。此种方法极不利于禅宗的传承。不明佛理的人在注解的时候,依旧采取了禅的机锋,用更为玄妙的话来解释原本的禅意,这更使得世人难以理解公案所言了。到最后,这竞成了费力不讨好的闹剧。 说来道去,却像是在给自己寻一些开脱罪责的理由了。我也只是把自己眼中的唐诗写了出来,因水平之限粗陋处便也难免,不敢奢望看书人多多包涵,唯求有心人能指点雅正,便是大幸。这年头,省出银钱买书的人本不容易,写作者若是再不尽心,便当真要惹起民愤了。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好友王帅,若不是他在诗歌搜集、整理分类上的鼎力相助,便也不会有今天搁笔的时辰。更要感谢才永发老师和金跃军老师,不只是在工作上,他们二人更在我的私人生活上也给予了极大帮助,是我一生中的良师益友。 这本书到底如何,也只留待读者去检验了。 李馫 壬辰龙年元月廿一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