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虽在堪惊
从1957年春天初访莫斯科,到2003年秋天重来,间隔了46个年头。在天文时间里,这简直算不了什么,在个人,却是“朝如青丝暮成雪”。许多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一生也没活这么长,契诃夫才44岁就病死了,普希金只在人间逗留了38年!
而在人类历史上,这46年经历了太多叫人不胜沧桑的大变动。我们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第一个出访苏联的中国记者团,又正当1917十月革命的40周年,赫鲁晓夫在接见时,让我们捎个口信:他们准备以盛大的庆典迎接毛泽东同志的到来。我在此行中写的组诗,就题为《第四十个春天》。诗集排好了版,没有问世。因为就在毛泽东率团去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的同时,我正式成了反右派斗争的对象。这个政治运动,不仅像是斯大林时期所谓“肃反扩大化”的重演,而且使人联想到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清除立宪民主党、无政府主义者、孟什维克以及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斗争。我和我的几十万同案者们的命运,就这样跟十月革命联系起来。
其后,在冷战一方的社会主义阵营里,陆续发生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变。号称“牢不可破的友谊”而结盟的中苏两个大国,由互相指责的所谓论战而终于分裂。在我们这里,三年大饥荒,死人无数,十年大动乱,更是冤狱遍于国中;在苏联那里,一度说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然而卫星上天、军备竞赛和打击持异议者,都不能消解几十年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积怨,最后出现谜一样的突变,曾以列宁斯大林为旗帜的政党、政权一朝瓦解。
俄国人也许从戈尔巴乔夫提倡公开化,特别是近年公开苏共档案以来,对几十年的历史有了较多较深入的了解。我们中国的普通人,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未免有些牵强,因为大家离真正的庐山远得很,庐山远在万千里外的云雾之中,我们对历史深层的所知,正合着香港人爱说的.“一头雾水”。
照例到光线微弱的列宁墓里去看望逝世近八十年的列宁。鱼贯而行的不少是俄国老太太,神情凝重,只是注目为礼。倒是有些六十岁左右的中国游客,多半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绕过列宁遗体时,鞠躬如也,就像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上似的。
在列宁墓外,跟他做伴的,尽是苏维埃政权时代的头面人物。斯大林的遗体在1961年10月苏共22次党代会后从列宁墓迁出,焚化了埋在后面赭红的克里姆林宫宫墙墙根。有一些苏联元帅和苏共总书记,各立一尊石雕半身像,依次排列着;文秀数过来,发现没有赫鲁晓夫,一问,才知道,这里都是在总书记任上去世的,契尔沃年科虽只当了年把,死在任上时身份仍是总书记,而赫鲁晓夫虽当了十一二年的总书记,可没死就下了台,死时的塔斯社消息也只称之为“养老金领取者”了,故不在塑像之列。然而我们接着发现,排尾的一个是苏斯洛夫,并没当过总书记,置身于此,类乎破格,但他是几朝元老,据说颇有操纵一切的权力和手腕,他又是意识形态的主宰,多年来力图控制苏联人的精神世界。原来立像的标准是灵活的,出于某种需要,全在掌握之间。我和文秀相视而笑,不再追问。
不过,在这个显赫位置上接受瞻仰或参观的死者,都不得不跟他们的夫人分开。我就在新圣母公墓里,发现了苏斯洛夫夫人苏斯洛娃的墓,不远还有赫鲁晓夫的墓,布尔加宁的墓,以及赫鲁晓夫为首的政治局委员里惟一的妇女,一度风头甚健的文化部长福尔采娃的墓。这个公墓似有一个好处,只讲先来后到,不以身份为序,因此参差错落,也顾不得死者们生前的恩恩怨怨了。
如今所有到莫斯科观光的人,差不多都被人领到这个公墓看看,像在巴黎差不多都要去看看拉兹雪夫神父公墓那样。这些墓园也的确比我们国内的公墓好看,因为每座墓都有不同的设计,有的堪称艺术匠心之作。北京现在除了八宝山之外,也又开辟了些新的公墓,阔人和他们的家人子女,开始关注身后的阴宅了,日积月累,将会形成一些新的旅游景点吧。
高莽著的《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一书图文并茂,其中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的墓前还是一幅照片,这回已经代之以她《天鹅湖》舞姿的立体雕像。公墓的另一处,又见一座全身雕像,当代职业妇女的装束,原来是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在这里,她是新来的。
走出墓园,已近黄昏,骤雨微晴,有一线斜阳透过云层,一阵风来,梧桐叶落,不禁想起“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句子。不过这里一切清扫得干干净净,规规整整,没有词里那般的萧飒。P1-4
前记
重过莫斯科
《梦醒莫斯科》序
历史的感叹
重读“赫鲁晓夫接见”的老照片
普希金咏蝗虫诗
日光之下无新事
希特勒的伎俩
白玫瑰:1943年的鲜血
遥望诺曼底
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声音
被正史所遗忘的
李纳《弱光下的留影》序
北京的城墙
也谈“坏分子”
“秀才”可畏
中国有个夹边沟
读高尔泰二则
研究一下“吴芝圃现象”
说隐瞒
女囚们的生活
“群众专政”:回忆与思索
清华园:雕像无言
好书过眼
大学分合史
关于晚年郭沫若
沈从文百年诞辰纪念
巴金是属于民间的
胡子和胡子以外
为辛笛纪念文集作序
说屈辱
相见恨晚相别恨早
赠蓝翎
请你读一读,无论你是谁——高耀洁《中国艾滋病调查》读后
读《周思聪与友人书》
《一个女播音员的命运》序
历史现场与个人记忆——《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引言
古之读书人已矣今之读书人如何
游民文化拉杂谈
说“禄”
我们要回到辛亥革命以前吗?
想起了经济民主
从法律角度看毛泽东稿酬——读祖丁远《毛泽东的稿酬该如何用》
试论假话未必不可讲
端阳的尴尬
围绕一则广告的阅读笔记
林凯《不受约束的思想》序
罗大佑的歌词
“不屑一顾”是何人?
人和鬼
读《“嗲”》
“非礼”六则
琐记
新春试笔
盛世二题
辨义务,查《辞海》
挑刺
小随笔
小随笔(续)
《奥斯维辛之后》自序
以诗代序
有人说老年人“老得,剩下记忆”,我原先还不愿承认,不承认“只剩下记忆”,也就是不承认自己“老”了,因为从年青时就看不惯“倚老卖老”,总觉得说自己老了,在中国这个提倡敬老的国度,便有让车上别的乘客给你让座之嫌。后来为了实事求是,承认已经老了,写过一篇《告别中年》,却让家人嘲笑:今天才告别,你以为昨天还是中年哪?转念一想,朱自清先生诗有“中年便易伤哀乐,老境何当计短长”之句,正是告别中年的宣言,但他那时才四十多五十不到,相比之下,难免“装嫩”之讥,惭愧了。
还是实证看说服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翻翻这几年写的东西,竟多是老人话旧,无非几十年来的个人记忆,有的沾点说史的边,也是属于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不免想起唐诗,“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不过我不是宫女,因而说不了宫廷旧事,平时不好交游,什么都浅尝辄止,记性也越来越差了,忆旧只是一鳞半爪,说史更是边角余料。虽可读,未必“好看”。人说,张中行先生晚年写的“负暄”三话,那样就很好嘛!那可比不得。张老先生学贯中西,厚积薄发j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所“负”的,跟他是同样的“暄”,然而我连“献曝”都不敢说,这个词语已经演化成“出谋献策”的谦词,你让我给谁“出谋献策”?还是改说“献芹”吧,一把没有厚味的芹菜,爱吃的买来尝尝,不爱吃的掉头而去就是了。
为了避免同自己过去的书重复,变成“炒冷饭”,此集主要选取了2003年来所作。按照中国旧例以虚岁计年,我在2002年壬午已是七十。过去的画家有题“八十以后作”,“九十以后作”的,我这集子里的文章也可叫做“七十以后作”,不过现在活到七十并不稀奇,故不带炫示之义,标志而已。编辑时发现前两年也有几篇与历史记忆相关的,一并收了进来。
人在时间中总有一个落脚点。看来,春秋鼎盛的中年、壮年,当然是结结实实地立足于现在,继往而又开来;正在成长期的青少年,自然是一脚在现在,一脚迈向未来;而一入老境,一脚还在现世,一脚却无疑拖在过去了。
其实,我的写作从面向现实,到更多地回眸(如今人们爱用这个词,以代“回首”“回顾”“回头看”,我却总是由此想到《长恨歌》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哑然失笑;时风是不可抗拒的,在这里姑且也随俗“回眸”),信不信由你,是受了年轻人的影响。“50后”回忆上山下乡早就读得多了,“70后”回忆他们小时候玩些什么游戏,也津津有味,那时“80后”还未崛起,我想,我们这些“30后”“20后”,是不是也可以忆忆旧了?不然一旦“就木”(不,应该是“就火”),岂不真的应了“往事如烟,,那谶言,让所有往事的记忆通通化为青烟吗?
不同年纪的人,各忆其旧,是正常的。我这里写的,想来须中年以后人会感到一些兴趣。主要也是可以同他们的个人记忆印证一下,而不会有其他的效果。我不信什么“经验”之说,以我有限的经验,极少人能从别人的身上,从别人的记忆、别人的经历,得到经验和教训(这是老说法,经验指成功的先例,教训指失败的镜鉴,后来大概厌烦“教训”二字,改说“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了,如同命名所谓“反面教员”一样)。我看到的,是学坏容易学好难,帝王家的教育是最充分最规范的教育了吧,你看历朝历代的帝王,是不是把过去的“反面经验,,当tt正面经验”接受的多,以致一个一个走向败亡?
从书本上学历史是一回事,拿书本跟现实生活对照着学,又是一回事,书本各种各样,其中的一类叫做教科书,更是不可不信,不可尽信——其实又何尝限于教科书,什么书不是如此?
我这本书,更不例外,谨供参考,以至供批判,谁若说是“青少年不宜”,亦无不可。
因为我以为,供青少年读的书,总还是要朝气蓬勃,鼓舞人进取,而不是消极退却,不是让人做“两脚书橱”或盲目跟风随大流,而要习于独立思考,善于怀疑,敢于批判,宁可有一点偏激,万不要四平八稳……许多年前,我虽因性格和家教,总是回避矛盾,少攻多守,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倒也曾有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碰了钉子,又沉默许多年后,一度重拾旧笔,便又跃跃欲试,然而,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精神的老去,无意中感到了“说理疲劳”,对自己全神贯注又仿佛舌敝唇焦的哓哓不休,终究有什么实效,从困惑而至失望。结果一是写得渐少,每每本有了些写点什么的念头,跟着就被自己给打断了;二是即便写出,笔下锐气尽失,棱角磨光,成了些可说可不说的废话。不‘免自哂,用五十年代的话说,很像是我最不以为然的“革命意志衰退”——我会不会变成当时的“典型”如刘世吾、马士元一流人物啊?
电脑打字时出现的联想词组,都是程序设计所有,能使人省不少事,但我所用的软件,“一”字后的头一个联想是“一落千丈”,“日”字后头是“日暮途穷”……一不留神就跑出来;我并非一个忌讳多多的人,但对无意间带出来的这类成语,三天两头碰到,还是萌生不快。我想,设计这套程序的软件工程师,未必年纪很大,但心情一定不好,才会在潜意识支配下首先想到这么些不吉利的词语,表现了浓厚的暮气。想想我近来在文字中也不止一次出现什么“垂垂老矣”一类老气横秋的话,对人对己都是不良暗示。今后必须注意,别放任一己的暮气去侵犯读者,实在老化,就不如搁笔了吧。
看这前记,是不是也够暮气沉沉的了?
2007年8月29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作者以历史家的睿智,杂文家的犀利,诗人的激情,择取中外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加以新的阐释和发挥。所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这部书里,作者倒做了一个出色的实践家。
这是一部讲说中外历史的书。所以不同于教科书者,一是自由选择史料,争取“片面性”,反对“系统性”;二,随笔写法,布衣便服,而无西装革履般的严密规整;三,摒弃“价值中立”,纵横议论,“意气用事”,然而论从史出,又绝非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