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胶印技术的发展
1.1 胶印技术的发明
1.2 胶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1.2 胶印新技术概览
1.3 胶印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高效
3.2 低碳
3.3 数字化
1.4 CIP3/PPF、CIP4/JDF数据接口
第2章 胶印印刷新领域
2.1 承印材料不断扩大
2.1.1 塑料片材印刷和电晕处理
2.1.2 厚纸板和瓦楞纸板印刷
2.1.3 覆膜
2.1.4 在线冷烫印和金属箔印刷
2.2 UV印刷和复合油墨印刷技术
2.2.1 UV胶印印刷
2.2 复合油墨印刷技术和复合胶印机
2.3 LED.UV和H.UV印刷技术
2.3.1 LED.UV印刷技术
2.3.2 H.UV印刷技术
2.4 无水胶印
2.5 组合印刷
2.6 连线加工
2.7 新型同心圆网点
第3章 单张纸给纸和定位新技术
3.1 无轴传动给纸机
3.2 分离头新技术
3.3 双张检测装置
3.4 纸张输送新技术
3.4.1 输送带和压轮组成的摩擦式输纸
3.4.2 真空(负压)输纸带输纸
3.4.3 变速输纸
3.5 纸张缓冲机构
3.6 纸张定位新装置
3.7 无侧规技术
3.8 不停机续纸(换纸堆)
3.9 纸张规格变化预设
3.10 卷筒纸.单张给纸机
第4章 单张纸胶印机递纸新技术
4.1 上摆式递纸机构
4.2 定心下摆式递纸机构
4.2.1 三菱胶印机定心下摆式递纸机构
4.2.2 曼罗兰R.7 00胶印机定心下摆式递纸机构
4.2.3 海德堡胶印机定心下摆式递纸机构
4.2.4 高宝两次加速定心下摆式递纸机构
4.2.5 摆动牙排和传纸滚筒吹风装置
4.3 滚筒递纸机构
4.3.1 旋转滚筒递纸机构
4.3.2 止动滚筒递纸机构
4.3.3 吸气滚筒递纸机构
第5章 单张纸胶印机印刷和传纸新技术
5.1 印刷滚筒排列形式和特点
5.1.1 胶印机系统布局和滚筒排列形式
5.1.2 单色机组型多色机组成和特点
5.1.3 双色机组型多色机组成和特点
5.1.4 卫星型多色机组成和特点
5.2 印刷滚筒新结构
5.2.1 印版滚筒独立(直接)驱动
5.2.2 解决甩角装置
5.2.3 叼纸牙开闭和自动调整装置
5.2.4 DriveTronicPlate.Ident预套准系统
5.3 自动换版
5.3.1 停机自动换版
5.3.2 不停机自动换版
5.3.3 同步换版技术
5.4 套印调整及对角调整新机构
5.4.1 套印调整
5.4.2 对角调整新机构
5.5 滚筒气动离合压机构
5.6 印刷压力和滚筒轴承
5.6.1 印刷压力
5.6.2 印刷滚筒轴承
5.7 纸张传递装置
5.7.1 滚筒传纸
5.7.2 链条传纸
5.7.3 传纸滚筒防蹭脏和风量导向系统
5.8 滚筒自动清洗
5.9 票证印刷机组特点
第6章 输墨系统新技术
6.1 输墨系统的发展趋势
6.2 卷筒纸胶印机输墨系统的特点
6.3 供墨新技术
6.3.1 油墨预置
6.3.2 传统供墨装置的墨量自动控制
6.3.3 快速更换油墨墨斗
6.3.4 分合式传墨辊
6.3.5 传墨辊提前停止供墨
6.3.6 数字式供墨装置
6.4 无墨键输墨装置
6.4.1 分类
6.4.2 应用实例
6.5 匀墨着墨新技术
6.5.1 可改变墨路和着墨率的匀墨装置
6.5.2 水/墨辊压力自动调整装置
6.5.3 相位窜墨、按需窜墨
6.5.4 着墨辊窜动
6.5.5 匀墨系统冷却
6.6 输墨装置的自动控制
6.6.1 供墨量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6.6.2 不同供墨装置的供墨量自动控制
6.6.3 海德堡胶印机CPC和CPTronic控制系统
6.6.4 曼罗兰胶印机PECOM印刷电子控制与组织管理系统
6.7 自动上墨装置
6.8 墨辊自动清洗
6.9 彩虹印刷供墨装置
第7章 润湿系统新技术
7.1 润湿系统发展趋势和卷筒纸胶印机润湿系统的特点
7.2 接触式间歇传水润湿装置
7.2.1 常规润湿装置的改进
7.2.2 翼片辊润湿装置
7.3 接触式连续传水润湿装置
7.3.1 毛刷辊润湿装置
7.3.2 水膜传水润湿装置
7.4 喷雾润湿装置
7.4.1 海德堡气流喷雾润湿装置
7.4.2 曼罗兰UNISET.7 5高速甩射润湿装置
7.4.3 高速喷射润湿装置
7.4.4 史密斯高速喷雾润湿装置
7.5 从着墨辊输入润版液的润湿装置
7.6 可改变水路和着水方式的润湿装置
7.7 其他润湿装置
7.7.1 其他接触式润湿装置
7.7.2 其他非接触式喷雾润湿装置
7.8 醇类润湿与无醇润湿
7.9 着水辊速度变化
第8章 单张纸胶印机收纸和防蹭脏新技术
8.1 平稳收纸装置
8.1.1 平纸器
8.1.2 印张减速
8.1.3 印张平稳传输
8.1.4 印张平稳下落
8.2 防蹭脏装置
8.2.1 收纸滚筒防蹭脏
8.2.2 其他防蹭脏技术
8.3 不停机收纸装置
8.3.1 手动不停机收纸装置
8.3.2 自动不停机收纸装置
8.4 双收纸装置
第9章 自动控制和印刷质量在线检测
9.1 胶印机的自动控制系统
9.2 数字化油墨预置
9.3 程序化操作和不停机换活件
9.3.1 程序化操作
9.3.2 不停机换活件
9.4 套准检测和控制
9.4.1 离线套准检测和开环控制系统
9.4.2 在线套准检测和开环控制系统
9.4.3 在线套准检测和闭环控制系统
9.5 色彩检测和控制
9.5.1 色彩检测方法
9.5.2 开环和闭环色彩控制系统
9.6 印刷图文检测和控制
9.7 在线印品质量检测和控制系统
9.7.1 高宝在线印品质量检测及相关控制系统
9.7.2 曼罗兰印品质量在线检测系统及相关控制系统
9.7.3 海德堡在线印品质量检测系统
9.7.4 小森在线印品质量检测系统
9.7.5 三菱色彩控制系统MCCS
9.7.6 利优比印刷密度控制系统ColorMission
9.8 在线印品质量检测和控制装置简介
9.8.1 国内在线印品质量检测和控制装置
9.8.2 国外在线印品质量检测和控制装置
第10章 单张纸多色双面胶印机
10.1 带翻转机构的单张纸多色双面胶印机
10.1.1 三滚筒型翻转机构
10.1.2 倍径单滚筒型翻转机构
10.2 无翻转机构(专用)单张纸多色双面胶印机
10.2.1 B.B型双面胶印机
10.2.2 双面交替印刷型双面胶印机
10.2.3 双面分别印刷型双面胶印机
10.2.4 反面单色印刷型双面胶印机
10.3 两类单张纸多色双面胶印机的比较
10.3.1 带翻转机构的单张纸多色双面胶印机的特点
10.3.2 无翻转机构(专用)单张纸多色双面胶印机的特点
10.3.3 主要应用范围
10.4 压印、传纸滚筒防粘脏处理
10.5 交替型多色双面胶印机套印问题的解决办法
10.5.1 双面交替型印刷机套印不准可能性最大
10.5.2 解决套印不准的基本方法
10.5.3 三菱公司纸张预变形技术
10.5.4 秋山公司套准措施
第11章 单张纸胶印机上光干燥装置
11.1 上光装置
11.1.1 印刷机组上光
11.1.2 专用上光机组
11.1.3 上光机组的配置
11.1.4 单张纸胶印机双面上光干燥
11.1.5 其他上光
11.2 干燥装置
11.2.1 上光方式和干燥装置
11.2.2 红外(IR)干燥
11.2.3 热风干燥
11.2.4 UV干燥
11.2.5 电子束干燥
11.2.6 海德堡干燥监控系统
第12章 单张纸胶印机连线多功能装置
12.1 印后连线加工装置
12.1.1 连线分切装置
12.1.2 连线打号码、压凸、打孔
12.1.3 连线模切、压痕
12.1.4 连线模切压痕定位
12.2 在线冷烫印和金属箔印刷
12.2.1 冷烫印类型
12.2.2 冷烫印工作原理
12.2.3 在线冷烫印优劣势
12.3 其他多功能装置和辅助装置
第13章 卷筒纸胶印机印刷装置新技术
13.1 提高效率的途径
13.1.1 多纸卷多纸路
13.1.2 直接平印——用较少机组印刷较多颜色
13.1.3 不停机印刷机组自动转换技术
13.2 印刷装置结构的多样性
13.2.1 B.B型机组单元
13.2.2 卫星(有压印滚筒)型机组单元
13.2.3 典型卷筒纸胶印机的组成和发展趋势
13.2.4 报纸机、半商业机、商业机的主要区别
13.2.5 纵进纸和横进纸
13.2.6 “页”和用“页”表示机器规格
13.3 窄缝和无缝滚筒
13.3.1 窄缝印版滚筒
13.3.2 窄缝胶皮滚筒
13.3.3 无缝滚筒
13.4 可变印刷尺寸技术
13.4.1 更换插件
13.4.2 采用套筒技术更换滚筒
13.4.3 调整纸带
13.5 印版位置自动识别和预套准系统
13.5.1 印版位置自动识别系统
13.5.2 预套准系统
13.6 三圈偏心轴承
13.7 无轴传动
13.7.1 无轴传动的主要优点
13.7.2 无轴传动的主要缺点
13.7.3 无轴传动的形式
13.8 扇形变形控制装置
13.9 滚筒压力遥控调整装置
第14章 卷筒纸折页机新技术
14.1 折页上部纸带分切、转向及控制
14.1.1 多纸带进入三角板前控制
14.1.2 纸带分切、移位、三角板纵折
14.1.3 纸带分切、转向和直接折页
14.2 多三角板纵折
14.3 窄纸带分拆装置
14.4 折页机的自动调整技术
14.4.1 折页机自动调整装置
14.4.2 横折折缝位置自动调整
14.4.3 十六开纵折折缝位置自动调整
14.4.4 存页/不存页折页自动转换
14.4.5 不停机扎针伸缩时间调整
14.4.6 直径可变的传页滚筒
14.5 叼牙折页机和折页过程
14.5.1 叼牙(无扎针)折页机
14.5.2 叼牙折页滚筒
14.5.3 叼牙折页机折页过程
14.5.4 高宝F3.5 78L叼牙折页机
14.6 灵活多变的折页机技术
14.6.1 折页机类型和用途
14.6.2 纵折纵切装置和横切横折装置
14.6.3 冲击式折页机
14.6.4 滚折式折页机
14.6.5 折页机台数及配置
14.6.6 折页滚筒长度和折页机台数
14.6.7 双十六开折页装置
14.7 折页开本及折页方法
14.7.1 最基本的折页方式和开本
14.7.2 二十四开折页和开本
14.7.3 长丝缕折页
14.7.4 特殊开本的折页
14.8 折帖分流和收帖装置
14.8.1 折帖分流
14.8.2 收帖装置和配置
14.9 综合折页机技术
第15章 卷筒纸导纸、烘干、冷却新技术
15.1 导纸系统
15.1.1 导纸系统的作用和结构
15.1.2 纸带横向位移装置
15.1.3 纸带翻面装置
15.1.4 改变纸带前进方向装置
15.2 自动穿纸装置
15.3 烘干、冷却必须匹配
15.4 烘干装置
15.4.1 烘干装置的基本要求
15.4.2 煤气火焰烘干装置
15.4.3 高速热风烘干装置
15.4.4 火焰和热风混合式干燥装置
15.4.5 低温烘干系统
15.4.6 烘干箱的配置
15.4.7 红外(IR)烘干
15.4.8 UV烘干系统
15.4.9 电子束烘干
15.5 冷却装置
15.5.1 冷却辊的作用
15.5.2 冷却辊排列和结构
15.5.3 冷却辊的水路与流量和温度
15.5.4 冷却前先涂硅油技术
第16章 卷筒纸胶印机多功能装置
16.1 裁单张纸机
16.1.1 裁单张纸机的用途
16.1.2 裁单张纸机
16.2 预折纸装置
16.2.1 纸带分切和位移导纸辊
16.2.2 犁式折纸装置
16.2.3 加装两种装置
16.3 装订装置
16.3.1 加胶(加水)装置
16.3.2 封面输送和装订
16.4 上光、加湿、加硅装置
16.5 粘卡装置
16.6 模切、压痕
16.6.1 平压平模切压痕机组
16.6.2 圆压圆模切压痕机组
16.7 复卷
16.8 报纸邮发系统技术
16.9 组合印刷
16.9.1 各种印刷方式的特点
16.9.2 组合印刷的组合方式
16.9.3 组合印刷的主要优势和存在问题
16.9.4 多功能组合印刷机
16.10 其他
第17章 卷筒纸胶印给纸和张力控制系统
17.1 卷筒纸胶印给纸和张力控制系统的组成
17.1.1 典型塔式报纸卷筒纸胶印机给纸和张力控制系统组成
17.1.2 典型水平商业卷筒纸胶印机给纸和张力控制系统组成
17.2 卷筒纸给纸系统
17.2.1 卷筒纸给纸机发展趋势和组成
17.2.2 送纸装置
17.3 卷筒纸给纸机分类和主要相关机构
17.3.1 按纸卷数分类
17.3.2 按纸卷卡紧方式分类
17.3.3 按纸卷驱动方式分类
17.3.4 按纸卷制动方式分类
17.3.5 按接纸方式分类
17.3.6 按纸幅宽分类
17.4 零速自动接纸机
17.4.1 零速自动接纸给纸机的组成及功能
17.4.2 零速自动接纸过程
17.5 高速自动接纸机
17.5.1 高速自动接纸机的组成
17.5.2 转臂式高速自动接纸过程
17.6 纸卷制动和给纸机张力控制系统
17.6.1 芯轴制动纸卷受力和给纸张力控制系统
17.6.2 气动制动器结构和张力控制
17.6.3 调速电动机制动和张力控制
17.6.4 磁粉制动器结构和张力控制
17.6.5 非理想纸卷展开和突发张力变化控制
17.7 送纸装置
17.7.1 二级张力控制装置
17.7.2 导纸装置
17.8 影响张力的因素
17.8.1 纸速
17.8.2 主动辊表面速度
17.8.3 纸张性质
17.8.4 纸的湿度
17.8.5 印刷速度及操作水平
17.9 书刊机的张力控制系统
17.10 商业机的张力控制系统
17.11 报纸机的张力控制系统
第18章 胶印机安全防护技术
18.1 发达国家印刷机械安全标准体系
18.2 我国印刷机械安全标准体系
18.3 安全防护技术
18.4 寻求操作方便和高度安全的统一
第19章 绿色低碳胶印机技术
19.1 低碳和绿色环保
19.2 印刷工业的污染
19.3 低碳胶印技术
19.4 印刷工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