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薄言有之(潮白新闻时评精选)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田东江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薄言有之——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六》是田东江的时评作品精选第六辑。作者长年工作在新闻评论一线,本书所选的170余篇文章均曾以笔名潮白发表于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上。本书所选的新闻评论关注近年来文化、时事、广东地域历史文化等热门话题,作者以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敏锐触觉议事论理,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进行独到的点评和分析,能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内容推荐

田东江编著的《薄言有之——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六》是潮白新闻时评精选系列的第六辑,所选172篇新闻评论文章均曾于2011—2014年间发表于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上。本书所选的新闻评论对四年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文化、时政、教育等领域的热点新闻,以社会为视角,利用大量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学术的标准,进行了独到的点评和分析;所收录文章皆言之有物,论据充分,立论严谨。本书是了解中国社会的一本较有价值的读物,对新闻从业者和写作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较有价值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部分 居是官,当勤是职

 筑墙自保平安,谁该汗颜?

 “西湖女侠”值得我们反思回味的

 “天气预报”确有值得改进之处

 “吃空饷”不过是权力滥用的一个侧面

 不喝茅台,公款该喝什么酒?

 放开监督胜过精细考核

 自立遗爱碑“甚可耻也”

 也看“一正十九副”现象

 不宜夸大读书的正负功效

 “是狼是狗”与“是狼是人”

 近似笑料的“禁止午间饮酒办公室”

 应该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析阜城官员“顾左右而言成绩”

 如果假微博曝出了真问题

 久违了的“原始”会议横幅

 “吃空饷”程度折射权力猖獗程度

 我们该借鉴国外治理官员剽窃

 花架子反不了腐

 要给秸秆找条“出路”

 咀嚼“接待就是生产力”

 不宜对官员即使“正面”的细节过度关注

 多点儿常态,少点儿极端

 相亲副乡长何以被过度关注?

 昭通PS照片的愚蠢之处

 不必做雷政富的“长相”文章

 由“并非新规”引发的杂想

 标准相嘛,还是堂堂正正的好

 沈丘的“尽快处理”只是寻常小事

 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实在是好

 我国究竟有多少人口?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考验政府决心

 别一种“产业结构”也需“调整”

 有些指标订得很没意思

 周口平坟冲突实乃文化冲突

 “削山造城”算不上愚公移山

 既向菩萨保证,就应清退出党

 假“钦差”告诉我们的真问题

 看“合成淫秽图片”须跳出双峰

 “否认之否认”,诚信失多少?

 “梦棺得官”与“拜棺得官”

 把“神桥”当成一面镜子

 干部子女当然可以“正常”升迁

 喝倒喝伤折射社会风气走向

 借免费发放自肥的胆量从何而来?

 得守住食品安全这条底线

 雀跃“桥坚强”在于少见多怪

 开口“临时工”,未必是托辞

 “假装上面有人”与“上面真的有人”

 更应从技术层面遏制盲目冲动

 邵阳交警的底气何来?

 “笑模样”的官员得引以为戒

 北京不如把“最牛违建”留作标本

 由 “大喝一声”而胡乱想去

 录用网络警察不必计较“面容”

 城管装备升级之后

 辩证看邵阳的“误工补贴”

 做饭污染,暂时不说也罢

 仅仅事后整改是不够的

 宁国PS照片的真正悲哀之处

 公车标识能否“顶层设计”呢?

 樟树无端被砍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要穿清朝官服领奖?

 “胜利”手势是一种得意忘形

 胡乱罚款与该罚不罚

 为重出江湖的“三鹿”捏把汗

 禁烟,从“一把手”突破

 冷静看待从“拟免”到“不免”

 “交警脱衣骂人”中的糊涂账

 由蚊子的习性很容易想到贪官

 该是职位“反差”惹的祸

 豹猫还是家猫,得弄清楚

 女区长不必吃那个“水泥橘”

 “杨氏魔咒”?怪哉此论

 官员为什么要混迹书协?

 不要把大气污染归咎于日常生活

第二部分 让公众记住年度两会

 感于苏志佳主席的两句话

 该省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赞赏“不谈成绩只谈问题”

 且待周星驰委员的作为

 工作忙绝非委员代表缺席的理由

 鞭刑何劳引进?恢复就是

 更需关注两会的“里子”

 莫言冯小刚的郑重其事更值得推崇

 应当使公众记住年度“两会”

 你需要什么样的代表委员?

 打击“盲驾”已经刻不容缓

 “两会”旁听者的角色当定位为观察员

 “有话好好说”何以竟成难题

 从制度层面杜绝雅贿雅贪

第三部分 之乎者也矣焉哉

 不要给学文言文立什么规矩

 对经典删或不删,都不是问题

 公民赖宁仍然值得我们纪念

 “绿领巾”这只小麻雀折射出大问题

 对“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有些许不屑

 校车硬件是末,责任意识是本

 “道德行为银行”需鉴前车之辙

 “序长不序爵”不妨视为对传统的回归

 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哪个大?

 愿“枪手”获刑能够震慑来者

 经典故事不是为了提供标准答案

 由湖北中学生“焚书”而胡乱想去

 玩游戏的校长不妨引咎辞职

 取名不必求怪求僻

 由一组“内牛满面”照片胡乱想去

 为“大材小用”另找一种原因

 《西游记》里妖怪的多少问题

 石排“25年免费教育”终结的若干教训

 张院士会认同赤岗中学改名吗?

 勿让“神题”继续喧宾夺主

 校长下跪学生走的是武训路数

 南阳的“免费”之路应当走下去

 不要拿“实用”标尺胡乱丈量

 对高校“艳照门”无须惊诧

 由季羡林先生报怨考试而感

 也看五台县学校的“谢土”

 让经典古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

 “中大狮”超越了寻常吉祥物

 需要更多叶嘉莹式的“摆渡者”

 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知”

 跪拜,散发着一股霉味

 周浩式的“转型”不可复制

 “八角卤鸡肉”论文至少接地气

 《考试法》为何千呼万唤未出来?

 黎教授的毒誓无异自取其辱

 “瓜娃子”的来源绝非神题

 能不能不搞“大学排行榜”?

 如何传承传统还真是个问题

第四部分 事关文化

 文静的“俏皮”不大妥当

 整饬晚会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普查一下文化“老字号”如何?

 联合国都颁些什么证书?

 大妈们宣誓降噪值得称道

 塔越坚强,人越难堪

 郭美美要的是什么名?

 公众太需要普及应急常识

 看月饼销售遭遇“史上最艰难”

 小黄狗“撩水救鱼”何以感动世人

 “史上最黑暗月饼”该属恶搞

 修订的《广告法》或将终结虚假代言

 胡万林的道白有些意思

 “罪己书”为诚信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愿装修后的广州购书中心凤凰涅槃

 春晚既需“开门”也需“闭门”

 “问孔子”之后不妨“问晏子”

 保卫乡愁,先需保护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究竟该如何利用?

 征集“中国坏声音”,好创意

 对“仓颉陵”泥封碑刻的猜想

 让熊猫“代言不文明”极其欠妥

 抗日剧可以不“神”吗?

 严肃来看“毕姥爷”的笑话

 姓氏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

 “××体”,不得不厚古薄今

 故宫“穿越照”未尝不可视为标尺

 高仓健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确定吉祥物何妨成为大众文化活动

 当图书馆“温暖”之后

 但愿“穿越水墨画”只是一时兴起

 除夕应当成为公共假期

 文化墙上的繁体字因何出错?

 让“万福”回到“爸爸”身边

 家训或可重放异彩

 但愿林州改名只是征求意见

 别指望“掌声记录仪”能够胜任

 应当尽快制止“白酒挑战”

 “塔坚强”,不要曝光了才去重视

 我们该如何学习雷锋?

 《武媚娘传奇》确有值得商榷之处

 地名还是慎改不改为宜

 镇江打酱油年俗值得研究

 探究内涵乃传统节日魅力之所在

 “五羊衔谷”与“三羊开泰”

后记

试读章节

近似笑料的“禁止午问饮酒办公室”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有个政府机构叫“禁止午间饮酒办公室”。发布这张照片的网友点评说,第一眼看到以为是PS的,但查到了,“我才相信,有的机构设置已超出想象……”确实如此,如果不是有图为证,任谁都会当成恶搞。

商丘官方微博回应称:“宁陵县严禁工作日午间饮酒办公室是一个临时机构,工作人员是由宁陵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工作人员兼任,并没有增加人员编制。”如今出点丑事,以“临时工”干的居多,此番连机构也“临时”起来,未知是否会被大家揪住。宁陵被拿出来“示众”,不大好彩,因为它有个顶头上司,叫作“商丘市严禁工作日午间饮酒办公室”,因而似乎不难推断,商丘所辖的县都有这么个办公室,这叫“对接”。当年郑州就成立了6个“馒头管理办公室”,市级1个区级5个,因为祸起萧墙——两级“馒头办”为争夺办证权、处罚权闹得不可开交——才令公众恍然之后哑然失笑。在“饮酒办”这里,倘若只有宁陵这一个,显示出其“执行力”颇强;再倘若像信阳一样,某年上半年仅仅中午禁酒就节省了4300万元的酒钱,则其设置或有值得嘉许的另一面了。

官场上因为“工作需要”必须喝酒,我们一直有这种传统,但谁都知道,喝酒营造出的其乐融融氛围,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假象。拈《清稗类钞》一例:浙江候补道蒋某与候补知府杨某同充某局差,蒋为总办,杨为会办,上下级关系。有件事,两人意见相左,“蒋执不可,杨衔之”。终于在蒋办生日宴会的时候,杨找到了发泄的机会。那是因为“杨故善饮,蒋则杯酒不能入口”,但杨不管那么多,“故酌酒为蒋寿”。一个说我实在不能喝,一个说你非喝不可,一来二去,杨怒日:“在官厅,乃分上司属员,此非官厅也。”说罢上前“扭蒋胸衣”,动起手来。“蒋亦怒,起与殴,致几上红烛铿然堕地”。时人为此撰联嘲之,其中上联日:“进宫献策,渡江偷书,演来一部梨园,毕竟官场都是戏。”不仅巧妙地隐喻了两人的姓氏,而且一针见血地道出,官场上的觥筹交错实际上等同演戏。

清人张集馨很看不惯官场的喝酒,他在自叙年谱《道成宦海见闻录》中说:“宴会原不能免,然至酒酣耳热,脱略形骸,歌唱欢呼,村言俚语,在醉者性迷狂乐,发于不知,而侍者醒眼旁观,未免藐玩。自为疆吏,何可不自检束?”他在福建当官的时候为了公关,曾经“三宴督署,两扰中丞”,前一个还好,“性情拘谨,尚不至破藩抉篱,然堂属猜拳,司道竞唱,主人足点手拍,已不雅观”;后一个就不得了了,“一经入席,惟恐人之不醉,又惟恐己之不醉,不能观人之大醉也”。在他看来,真是一片乌烟瘴气。可惜,他说的这种情形直到今天也并不见得有了好转。

“禁止午间饮酒办公室”貌似解决问题的一个侧面,但舆论哗然之,表明根本不相信它能奏效。凡事我们都得抓住“本”,前段议论公款喝不喝茅台,我就感到可笑,问题的“本”不在于公款该喝什么酒,而在于该不该喝。在禁酒问题上,焦点根本不在于。“禁止午间饮洒办公室”的临时与否,而在于必要与否。抬杠地说,公款饮酒在晚间就可以肆意进行吗?商丘官方微博说那个机构是“临时”的,从我们的现实情形看,这个机构肯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必然是“长久”的,这就更加突出了“本”的问题。禁酒之外也是这样,抓不住“本”,叠床架屋的办公室就将不胜其多,问题没解决,倒平添了不少笑料。

(2012年4月5日)

应该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遍地开花的政府公祭都能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且有渐渐沉重之势。今年,有媒体总结为“祖先争夺战”几近白热化,河南焦作与湖南炎陵瓜分炎帝,湖北竹山、河北涉县、甘肃天水和山西长治等地均以女娲为尊,陕西黄陵与河南新郑都把公祭黄帝升格为“国祭”,等等。

在“祖先争夺战”之外,对历史名人的争夺就更加数不胜数,使公祭这件本来严肃庄重的事情染上了乱哄哄的色彩。即便公众早已产生了“公祭疲劳”,但照当下的发展态势,还要持续若干年是完全可以预见的。这样的话,我倒是觉得很应该公祭王阳明。对,就是明朝那个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新闻中看到,今年清明贵阳公祭了他,但只是“学会+公司”的行为,“级别”很不够,意味着重视程度的不够;而且,公祭的目的,也只是泛泛的“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一类,虚。

公祭王阳明什么才是实的呢?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的理论博大精深,我们当然要“撮其要者”,那就是他的“知行合一”。前几年我曾经慕名去过贵州的龙场,亦即王阳明37岁时贬谪之所,就是在那里,他“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呼跃而起”。印象中当时一进院门,迎面就是凿在石头上的“知行合一”这四个大字,署名居然是“蒋中正题”。“知行合一”,正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

浏览当代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成果,如冯友兰、任继愈诸先生的同名著作,关于“知行合一”的阐释,见仁见智。如冯先生说:“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吾人必致良知于行事,而后良知之知,方为完成。”而照任先生看来,王阳明此说在“实质上是用知去代替行、统率行”,是“故意抹杀了知和行在性质上的区别”。在下虽对哲学一窍不通,然亦深知对圣贤语录即便阐释得南辕北辙也纯属正常。万把字的《论语》,不知邯郸学步还是其他,总之今天也仍在不断产生“卖点”。

无论学术界如何研究,小子推崇“知行合一”首先在于“望文生义”,翻阅前人早巳撰成的大著,才知道在这一点上倾向于赞同冯先生,用阳明先生自己的话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盖因为我们今天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其实质都在于知与行完全变成了两张皮,道理呢,谁都知道,做起来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对落马的贪官,我们毫不客气地掷去了“两面人”的大帽子,对这种“两张皮”现象又该如何命名呢?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把律条制定得再精细也没有用,他存心要钻空子,你的律条就永远没有健全的可能。当年,徐爱以孝悌为例,指出世人多知应孝应悌,但是不一定能孝能悌,阳明先生对此的回答是:“世间有两种人,或是不解思惟即任意去做,或是悬空思索不肯躬行。”以今天的情形做补充,完全可以再添上第三种:说归说,做归做。4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微博上指出:“几百个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真是治国之败笔。”全国政协委员吕凤鼎跟帖评论又提到了公车改革的问题,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公款消费的危害如今认识得不能再透彻了,什么都明白,但是“致良知”出了问题。

借公祭王阳明而弘扬他的“知行合一”,该可算是泛滥的公祭行为中的一抹亮色了。可惜,我在这里纯粹是想当然,因为众多公祭的本质不过是“政绩工程”的一个变体,关联为经济搭台、唱戏一类,根本就没有指望从公祭中汲取真正的营养。

(2012年4月8日)

P20-23

后记

“采采茉莒,薄言有之”,这是《诗·周南》里的句子。不错,本册的名字正生吞活剥于此。

所谓生吞活剥决不是客套,因为人家的句子根本没有这里所要借用的这个意思,我是纯属望文生义,单方面地视“薄言”为“微言”,低微的“微”。而用周振甫先生的解释,《诗》中的这个“薄言”只是发语词,语助也。这种借用法,还不是生吞活剥吗?

肯定地说,“薄言”之外,自己对汇集起来的这些文字也从来没有其他奢望。

时值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78周年纪念日,触动了一件小事。至少从1980年起,每年的这一天我都要诵读一遍林斤澜先生的短篇小说《一九三七和十三》,今年并不例外。那是家藏的《红旗飘飘》第二集上刊载的,小说开篇小标题就是“卢沟桥”,时间就是“1937年7月7日”。林先生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海滨13岁的初中三年级学生杜百鱼,在“粉碎了和平生活”的战争面前的人生轨迹。林先生文字的隽永,非拙笔所能道及,但觉诵读之时,眼前同时在呈现活动的画面。我疑心那是林先生的自传。这几年的抗日神剧那么多,由调侃而干夫所指,归根到底在于题材既不尊重史实,也不尊重生活。若干年前我就在想,要是《一九三七和十三》拍成电影该有多好;拍得成功的话,一定不让于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可惜的是,看了不少关于林斤澜先生的访谈,几乎没有文字提及此篇,难道这只是林先生的“薄言”?

闲话休说太多。衷心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洪威社长、山丹副社长、成雷编辑等等,没有他们的支持与付出,本册就没有理由呈现在诸君面前。

田东江

2015年7月7日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