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热·亚马多编著的《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介绍了,1925年,巴西的可可之乡伊列乌斯市迎来了又一个丰收之年。丰年带来的富庶和繁荣背后演绎着激烈的斗争。局面一时纷乱错综,一系列冲突和事件过后,文明风尚渐渐取代了拓荒时代的野蛮习俗,来自里约的革新派也最终战胜了阻挡进步的当地保守势力。伊列乌斯市赢得了一个更可期待的未来。小说的一条辅线是饭店老板纳西布先生和美丽热情的外乡女孩加布里埃拉曲折动人,散发着热带气息的爱情故事。斗争与爱情两条线索穿插进行,全面又细致地展示了巴西二三十年代一个新兴城市的社会风俗画卷。
若热·亚马多编著的《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讲述了,漫长的雨季终于结束,快乐的晨曦预示着太阳即将升起。一切都发生在这久雨初晴的一天:庄园主开枪打死了妻子和奸夫;连接两市的公共汽车开通,举办通车庆功宴的酒店却没了厨娘;奴隶市场上美艳俏丽的加布里埃拉一身尘垢,却对未知的前途怀抱幸福的憧憬……
这是1925年的巴西,盛产可可的伊列乌斯市即将见证保守与革新两股力量的交锋:风云变幻后,谁去谁留?
第一卷
第一章 奥费妮西娅的郁闷
奥费妮西娅的回旋曲
近似奇迹的骄阳和淫雨
新与旧相互交错的伊列乌斯街道
鱼市柜台边的要人们
博士为何差一点具有皇族的血缘
纳西布如何一觉醒来没有了厨娘
对法律和正义的赞扬,或曰:一个有关出生地和国籍的问题
蒙迪尼奥·法尔康出场,这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正在通过望远镜观看伊列乌斯市
船到码头
多斯·雷伊斯姊妹和她们的圣诞节马棚
毫无希望的寻访
当地的主宰在晒太阳
政治密谋
搬弄是非的本领
旅途中的加布里埃拉
第二章 格洛莉娅的孤寂
格洛莉娅的悲歌
窗口的诱惑
残忍的法律
黑色袜子
针对小老婆的法律
一个待人热情的浪荡公子
在凄凉的黄昏中
纳西布怎样雇到了厨娘,或曰:曲折复杂的爱情之路是怎样开始的
原始森林中的独木舟
梦乡中的加布里埃拉
葬礼和宴会,其间还穿插一个典型的故事
警告
故事讲完,宴会开始
加布里埃拉之夜
第二卷
第三章 玛尔维娜的秘密
唱给玛尔维娜听的催眠曲
戴着鲜花的加布里埃拉
姗姗来迟和不受欢迎的客人
阿拉伯人纳西布是如何开始心乱如麻的
几次交谈,以及报纸被处以火刑
有关报纸及内心的斗争
加布里埃拉受到责怪
煤油灯的亮光
舞会和英国人的故事
老办法
索弗莱鸟
加布里埃拉和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高靠背椅子
魔鬼上街
海滨岩石上的少女
永恒的爱情,或曰:若苏埃翻过了禁地的围墙
加布里埃拉的歌声
鲜花与花瓶
挖泥船和未婚妻
第四章 加布里埃拉的月光
加布里埃拉之歌
富有灵感的诗人财运不佳
萨阿德太太左右为难
通过潜水员来竞选
大搜捕
萨阿德太太如何打破了她丈夫一贯信守的中立立场卷入政治生活,以及在那个充满战斗气息的深夜里这位上流社会的太太所迈出的大胆而又危险的脚步
夫妻的乐趣与苦恼
加布里埃拉的叹息
年终的节日活动
牧童女加布里埃拉,或曰:萨阿德太太在除夕夜的舞会上
从贵族奥费妮西娅到平民加布里埃拉,其中不乏各种事件和欺诈行为
阿拉伯人纳西布如何与旧的法律决裂,如何体面地脱离了值得表彰的圣科尔内利奥协会,或曰:萨阿德太太如何再次成了加布里埃拉
加布里埃拉的爱情
令人惊讶的生活
花纹蛇
为亡者敲响了丧钟
孤独状态的(正式)结束
“高级厨师”带来的利与弊
战场上的同志
杰出的公民
加布里埃拉这块土地
瑞典轮船和爱神美人鱼
卷后语
译后记
近似奇迹的骄阳和淫雨
在一九二五年,正当混血姑娘加布里埃拉和阿拉伯人纳西布之间的爱情之花盛开的时候,淫雨霏霏,雨季远比往年要长,雨量早已超出了正常的需要,庄园主们一个个惶恐不安。每次在街上碰到一起,他们都要议论几句,眼神和声音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忧虑。
“难道就停不下来了吗?”
他们指的是雨,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雨,几乎是日夜不停地从天而降。
“再下一个礼拜可就全完了。”
“整个收成……”
“上帝呀!”
那一年的收成看来特别好,会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加上可可价格的不断上涨,这就意味着大把大把的钞票要滚滚而来,人们的财富还要增加,还会更加有钱。上校们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城市学费最贵的学校里去读书,在新建的街道上修盖起新的住宅,从里约热内卢买来豪华的家具,用大型钢琴来装饰房间。琳琅满目的商店会成倍地增加,市场会繁荣兴旺,酒吧间里玉液琼浆会滚滚流香,轮船会送来美女,酒店和旅馆里会设立赌场,一言以蔽之,这就叫进步,这就是人们多次讲到的文明。
可现在的雨水却是太多了,它已经构成威胁,很可能会泛滥成灾。当初,雨季姗姗来迟,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雨水由天而降。几个月前,上校们抬头仰望着晴朗的天空,找寻着云彩,找寻着可能要下雨的征兆。可可种植园在不断增加,已经扩展到整个巴伊亚州的南部。当时,可可花已经凋谢,可可豆刚刚结荚,正急需雨水。所以,这一年的圣乔治圣像游行期间,人们心急如焚,纷纷向这位本城守护神许愿,祈求他把雨水降下来。
该市最显赫的公民们,那些大庄园主们,都穿上了红色教会长服,用他们光荣的肩膀抬起了装潢华丽、由金线绣成的圣像架。这件事非同小可,因为那些种植可可的上校从来不认为对宗教的虔诚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他们不去教堂,不做弥撒,也不做忏悔,而是把这种婆婆妈妈的事情都留给了家里的女人。
“教堂的那些事嘛,都是女人干的。”
他们只满足于捐钱给主教和神父,资助他们在维托里亚山顶上兴建教会女校,修造主教教区的会堂,开办教义启蒙学校,组织九日祭礼、马利亚圣日、教会节露天集市,以及圣安东尼奥和圣约翰节的各种庆典活动。
那一年,上校们一反留在酒店里喝酒的惯例,所有的人都参加了圣像游行。他们手里擎着蜡烛,个个忧心忡忡,慷慨地向本城守护神圣乔治圣徒许愿,祈求他把宝贵的雨水赐给他们。圣像架后面,人群沿着大街行进,跟着神父一起祈祷。神父巴西利奥身着盛装,脸上流露出痛悔的神情,两手合在一起,提高了嗓门,声音洪亮地带领众人念诵着祷词。大家所以选他担任领诵这一重要角色,一则是因为他德高望重,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同时也因为这位担任圣职的人还拥有大量土地和可可园,上帝肯不肯降雨跟他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正因为如此,他在祈祷的时候就使用了双倍的气力。
圣像游行的前一天,圣马利亚·玛达莱娜的圣像从圣塞巴斯蒂安教堂里被抬了出来,好伴随本城守护神圣乔治的圣像架一起穿城游行。圣马利亚·玛达莱娜圣像周围为数不少的老处女,看到巴西利奥神父一反常态、劲头十足的样子,个个心醉神迷。巴西利奥神父和塞西利奥神父完全不同,他平素待人和善,就是办事太匆忙草率,一眨眼的工夫,就做完了弥撒。她们有很多事要向他忏悔,可他在听的时候却总是漫不经心。
巴西利奥神父为了自身的利益,铿锵有力地念诵着热情洋溢的祷词,声音越来越大。老处女们拖着鼻音,嗓门越念越高。上校们和他们的妻子及子女、商人、可可出口商、从乡下赶来参加圣像游行的庄园工人、海员、妓女、商店职员、职业赌徒和形形色色不务正业的人、教义启蒙学校的孩子以及玛丽娅娜会的姑娘们,也都齐声祈祷。阵阵祈祷声直入重霄。晴空万里,如火的骄阳无情地烤灼着大地,足以把刚刚冒出来的可可豆荚毁掉。
在进步俱乐部最近举办的舞会上,上流社会的一些太太一致许愿:要赤着脚和游行队伍一起行进,把她们的尊严、体面作为祭品奉献给圣徒,恳求他降雨。众人嘴里都念念有词,向圣徒许下各种各样的愿。守护神圣乔治加快了脚步,因为人们不准他有片刻的耽搁。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他所守护的人们是何等地焦虑不安,何等急切地求他把奇迹降到人间。
面对人们这样热情的祈祷,面对上校们表现出的这种突如其来而又感人至深的虔诚和他们要捐钱给本区教堂的许愿,看到那些太太赤着脚在大街上游行所忍受的痛苦,尤其是看到神父巴西利奥那副痛苦不堪的模样,守护神圣乔治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再也不能无动于衷,漠然处之了。巴西利奥神父起劲地领诵着祷词,由于他对自己可可园的收成十分担忧,于是,就在众人齐声祈祷的时候,他利用自己领诵的间隙,默默地向守护神发誓说,他将在一个月内不与他的女仆奥塔莉娅同床。神父是奥塔莉娅孩子们的教父,他已经当了五次教父,因为奥塔莉娅五次把用白葛布和带子裹着的孩子抱到了洗圣池。P7-9
本书要讲的这个爱情故事,正如堂娜阿尔明达所说,由于奇怪的巧合,恰恰是从庄园主热苏伊诺·门东萨开枪打死自己的妻子堂娜西妮娅济娜·格德斯·门东萨和牙科大夫奥斯蒙多·皮门特尔那一天开始的。西妮娅济娜是当地社会上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人物,她肤色黝黑,略微有些发胖,十分热衷于教堂的庆典活动;奥斯蒙多则是个举止洒脱、颇有诗人气质的小伙子,几个月前才来到伊列乌斯市。那天春光明媚,晴空万里,在这场震惊全城的悲剧发生之前,早就扬言辞职不干的老厨娘菲洛梅娜,终于一大早就离开了阿拉伯人纳西布的厨房,搭乘八点钟的火车,到阿瓜普雷塔去了。她的儿子就住在那里,而且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若奥·富尔仁西奥先生事后指出,那场悲剧选错了日子。漫长的雨季刚刚结束,太阳头一天露面,阳光轻轻地拂弄着人们的皮肤,天气实在太美了,本不该是一个杀人流血的日子。若奥·富尔仁西奥学识渊博,他开的模范文具店是伊列乌斯一切有识之士的聚会中心。然而,热苏伊诺·门东萨上校却是个看重名声、做事又极果断的入,不喜欢读书,也不研究什么美学,他无法忍受自己的妻子与人私通,根本没有考虑过那一天是否适宜杀人。那天下午刚过两点,他突然出现在城里(人们还以为他仍在乡下的庄园里),以准确的枪法.只用两发子弹,就把漂亮的西妮娅济娜及其奸夫奥斯蒙多打死了。顷刻之间,全城轰动。城里发生的其他事情,诸如早晨科斯特拉公司的轮船在港湾口搁浅,连接伊列乌斯和伊塔布纳两市的公共汽车开始运行,进步俱乐部刚刚举行过的盛大舞会,乃至蒙迪尼奥·法尔康提出的要疏浚港湾口这样振奋人心的事,统统被人们置于脑后。至于纳西布的厨娘突然离去这桩区区私人小事,即使他那几个立刻被告知的最亲密的朋友也没有放在心上。那场激动人心的悲剧以及庄园主的妻子和牙科大夫之间的风流艳史,不论是因为与之有关的三个人物都属于上流社会.还是因为它的内容错综复杂,有些情节颇具刺激性和趣味性,总之,它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尽管这个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令人骄傲的进步(大律师埃泽基埃尔·普拉多博士在《伊列乌斯日报》上撰文说:“伊列乌斯正以突飞猛进之势走向文明。”),可是,这艳史所引起的争风吃醋和流血的暴力事件依然压倒一切,成了当地的头号新闻。当初人们为争夺土地曾进行过激战,虽然光阴荏苒.那些激战的最后几阵枪声的余音已经渐渐消失,然而,从那些英勇的年月开始,伊列乌斯人的血液里就留下了嗜血的癖好。人们喜欢炫耀自己的勇敢,白天夜里都把武器带在身上,同时还把酗酒、赌博等习惯也都保留了下来。至今,他们的生活依然为当初的某些法则所左右,其中最没有争议的一条那一天又发挥了效力:受到欺骗的丈夫只有把奸夫和淫妇一起杀死才能洗刷掉其名誉所蒙受的耻辱。这些法则由来已久,没有被写进任何一部法典,而是由当年最先到这里来垦荒并种上可可树的领主们留传下来的,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上。其时,用尸体和鲜血养肥的庄园土地正开满了鲜花,人们的财富在成倍地增长,进步的种子已经萌芽,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这就是一九二五年的伊列乌斯市。
老菲洛梅娜的离去使阿拉伯人纳西布的切身利益突然间受到了损害,可是,正是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嗜血怪癖,他竟忘记了自己的烦恼,专心致志地听起人们对这桩有两人丧生的凶杀案的种种议论来。城市的面貌不断地改观,新的街道在出现,汽车在增加,公馆在兴建,公路在延展,各种俱乐部纷纷成立,报纸陆续创办出版,伊列乌斯市日新月异,正处在大变革之中。然而,人们的风俗习惯的演变却要缓慢得多。事情历来如此,任何社会概无例外。
若热·亚马多·德·法里亚是巴西当代著名作家.他于一九一二年八月十日出生在巴西盛产可可的巴伊亚州南部伊塔布纳的一个农场。
一九二四年,巴西共产党领导的圣保罗起义遭到镇压,起义部队因战略转移,路经亚马多的家乡,这对年仅十二岁的亚马多后来的政治生活道路起了很大的影响。一九三○年亚马多只身来到首都里约热内卢,在那里接触到共产主义青年团,加入了共产党所领导的群众组织——民族解放同盟,并曾在里约热内卢大学攻读法律。从一九三六年起.亚马多由于参加巴西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斗争,曾屡遭当局逮捕和流亡国外。一九四五年巴西共产党取得了合法地位,亚马多担任了圣保罗市该党主办的《圣保罗报》主编,同年以巴西共产党员的身份当选为国会议员。一九四八年,亚马多因政治原因被国会开除,被迫流亡欧洲。一九五○年,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上,他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一九五二年结束流亡生活回国。一九五五年,亚马多退出巴西共产党,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成了一名职业作家。一九五九年,亚马多因在文坛上的卓著成绩,被选为巴西文学院院士。
亚马多是我国人民所熟悉的作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曾先后两次来我国访问,对新中国的成就给予高度的赞扬。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如《无边的土地》等,也是在那个时候就通过其他语种转译成中文出版,受到了当时我国文艺界的高度评价和读者的热烈欢迎。
亚马多是一位多产作家,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主要作品有《狂欢节之国》(1931),《可可》(1933),《儒比亚巴》(1935),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无边的土地》(1943)、《黄金果的土地》(1944)和《饥饿的道路》(1946),三部曲《自由在地下》(1954)(包括《苦难的岁月》《黎明前的黑暗》和《地下的曙光》),《金卡斯的两次死亡》(1959),《老海员们》(1961),等等。亚马多的作品之多是惊人的,而且深受巴西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巴西报刊把他称为“百万书翁”。其文学作品曾多次被改编后搬上银幕,进入剧院、拍成电视剧,并译成四十余种文字出版,包括盲文和有声书。巴西国内外均有许多入对他的作品进行专门研究,仅在美国就出版了二十多篇有关其作品研究的专论。
《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原著扉页上除了书名,还有副题《内地一个城市的史话》)出版于一九五八年,是亚马多写得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一问世,立即受到文艺评论界的高度赞扬和读者的热烈欢迎,作品在出版的当年就获得了该年度的巴西利亚“费里亚·布里托”最佳小说奖、巴西图书协会“雅布蒂”最佳小说奖、巴西国际笔会俱乐部“路易斯·克劳迪斯·德·索萨”最佳作品奖、巴西全国图书社“马查多·德·阿西斯”最佳小说奖和巴西文学俱乐部“卡尔门·多洛雷斯·巴尔博扎”最佳作品奖五种文学大奖。《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还被改编成连环画、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在巴西举世闻名的狂欢节中也出现了以这部作品为主题的音乐舞蹈节目。可以说,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巴西国内已经是家喻户晓。不仅如此,《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还很快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等二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引起了各国对巴西文学的浓厚兴趣。
《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的读者?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翻译出版?这部作品究竟好在哪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进步的、健康的。小说以一九二五年巴西东北部地区盛产可可的伊列乌斯市为背景,通过主张革新的进步势力与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之间的一系列斗争,以文学艺术形式再现了伊列乌斯市的发展过程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二十世纪初期,从巴西各地来的冒险家们纷纷涌入伊列乌斯,为了争夺土地,彼此间展开了恐怖、激烈而又野蛮的搏斗。一些家族雇用凶残的武装打手,通过杀人放火等一系列骇入听闻的暴行,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在无数的尸体上面开辟出一片片可可种植园,成了当地为所欲为、主宰一切的大庄园主。作品中的拉米罗上校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年轻时在争夺土地的武装械斗中成了大庄园主的首领,曾两次出任伊列乌斯市市长,后来又成为巴伊亚州参议员,他的全身像被悬挂在市政大厅里。二十多年来,以拉米罗为首的一批大庄园主一直以开创者自居,控制着市政大权,因循守旧,十分顽固保守。他们对新生事物看不入眼,对革新派恨之入骨。年轻的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虽然家住首都里约热内卢,两位兄长又分别是国会议员和大企业家,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可是他立志靠个人努力去开辟自己的前程,独自来到伊列乌斯市做可可出口生意。他力主革新,并与拉米罗上校等人的保守势力展开了全面交锋。在蒙迪尼奥的努力下,市内修起了马路,创办了“进步俱乐部”,出版了《伊列乌斯日报》,疏通了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建设和进步的革新做法。拉米罗上校认为蒙迪尼奥这些勇于创新的行为大逆不道、无法无天。他极为恼怒.于是策划了火烧报纸、谋杀伊塔布纳市市长等阴谋活动,但以彻底失败告终。以蒙迪尼奥为首的革新势力与以拉米罗上校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是《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一书的主线.作者正是通过这条主线,客观地反映了巴西社会中下层阶级迫切要求改革的愿望,并指出了凡要阻挡社会前进的人终究是要失败的现实。此外,小说还有机地安插了酒店老板纳西布与他的厨娘加布里埃拉之间的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从而增添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加布里埃拉并不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小说之所以取这样一个书名,只是因为作者“觉得这个名字好听罢了”。
第二,《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故事情节引入入胜,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来表现主题思想。作品的情节大致是这样展开的:漫长的雨季终于结束,快乐的晨曦预示着太阳就要冉冉升起,正是无巧不成书,一系列的故事恰恰都发生在这久雨初晴的第一天:连接伊列乌斯和伊塔布纳市的公共汽车试车成功就要开始正式运行,公路运输公司决定宴请包括两市市长在内的头面人物以示庆祝;酒店老板纳西布将承办这次宴会,而他的厨娘却辞职出走.告老还乡;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乘船从首都回到伊列乌斯市,决定参加市长的竞选;庄园主热苏伊诺开枪打死了妻子西妮娅济娜和与她通奸的牙科大夫奥斯蒙多·皮门特尔;四处奔波、急于雇到一名新厨娘的纳西布在奴隶市场上巧遇刚刚到达该市、满身污垢的加布里埃拉。时隔一天,《伊列乌斯日报》发表醒目文章.猛烈抨击拉米罗,热烈赞扬蒙迪尼奥;新旧两派之间的斗争正式公开化;西妮娅济娜和奥斯蒙多·皮门特尔的葬礼一前一后紧紧相接;公路运输公司举办的宴会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开始,虽未发生什么乱子,却预示着一连串的斗争将不可避免;纳西布与新厨娘加布里埃拉的爱情故事开始。小说的前两章只讲述了两天之内所发生的事情,然而作家却通过众多的线索,开合自如地把各种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并随着作品故事情节的展开,把他们一一介绍出场.把伊列乌斯的历史和现状、社会风貌和习俗极为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故事脉络清晰,情节异常紧凑,矛盾一层层深入展开:《伊列乌斯日报》被焚;负责勘察港口的工程师抵达该市,却又因与玛尔维娜公开谈情说爱被迫逃离;疏通港口的工程终于动工;伊塔布纳市市长遇刺;纳西布与加布里埃拉结婚三个月后又分了手;从首都雇请的高级厨师在商业餐厅行将开业的前一天突然失踪;竞选市长的工作激烈进行;加布里埃拉再次戏剧性地成为纳西布的厨娘等。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悬念的设置既巧妙又扣人心弦,使读者产生一种非要一口气把它读完不可的兴头,这正是《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的艺术魅力所在。
第三,《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一书中的人物刻画细腻、深刻。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幅幅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芸芸众生的群像图跃然纸上:立志改革创新的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专横固执的老庄园主拉米罗上校,不畏强暴、勇气十足的上尉,学者派头十足又容易激动的博士,知识渊博、极有见解的若奥-富尔仁西奥,善于装腔作势、专在女人身上打主意的托尼科,还有勇于追求自由的玛尔维娜等,一个个形象丰满而又逼真。此外,作者还很注意赋予自己笔下的人物以鲜明的个性。例如,同样是写大庄园主,可是他们的个性都不一样:里贝里尼奥粗犷豪侠,阿曼西奥·莱阿尔外柔内刚,梅尔科·塔瓦雷斯冷酷无情,曼努埃尔·达斯·昂萨斯因循守旧。作品中的加布里埃拉更有她独特的个性:心地纯洁善良,性格乐观开朗,勤劳朴实,不为金钱所动.不会装腔作势。她爱纳西布,她的灵魂是天真无邪的。巴西很多评论家把她看作是“巴西人民的化身”,“整个巴西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妇女形象”。当掩卷回味,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浮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一种艺术享受。
第四,《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在文体结构、布局上也非常新颖、别致。作品分两卷,由四大章、七十一节组成。每卷卷首均有内容提要,每章前面都有抒情诗文,每节又有醒目的标题,让入一看就一目了然。作品的章节之间相互照应,每一处波涛的兴起都有预先的伏笔,用来烘托和突出主要人物,通过对比、内心活动来展现人物性格,这些在作品中安排得都非常成功。另外,《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品对求雨游行场面、多斯·雷伊斯姊妹的圣诞节马棚和载歌载舞的节日庆祝活动的描写,宛如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使我们可以领略一番异国风情。小说文笔优美流畅、通俗易懂,抒情和幽默兼而有之,而且用得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不愧为巴西当代的优秀作品。译介这部作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强对巴西社会情况的认识与了解,并从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借鉴。
《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一书的初译稿完成后不久,我便有机会前往巴西,在坎皮纳斯大学语言学院进修葡萄牙语和巴西文学。虽然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将该书译好,在巴西的生活与进修对我译校此书也极有帮助,但由于水平所限,译文中错误与不妥之处仍然难免,敬希读者,尤其是通晓葡萄牙语的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孙成敖
对于亚马多,你不知道他哪一样更值得佩服:操作多线情节的灵巧、文字蛛丝般的质地,还是幽默、温柔与仁慈。
——《星期六评论》
他所创造的人物的名声已经接近甚或超过了他本人,对一个作家而言,没有比这更高的荣誉了。
——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巴西前总统